世界三大作物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农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要求。
(p1)2、冻害:是指作物在0度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p77)4、品种: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有个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在特征特性上不同于同一作物的其它群体;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地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能符合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
(p165)5、作物病害:作物病害是指当作物受到致命因素(生物或非生物)的干扰时,干扰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其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忍耐的范围,使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p199)6、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p142)7、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p143)8、良种繁育:良种繁殖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的、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
(p176)9、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
10、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p11)1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p14)12、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具体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生物群落与其它生态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作物及作物分布和分类一、作物的概念作物的广义概念是指对人类有应用价值的并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即就是栽培的植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花卉、林木以及药材等等。
作物的狭义概念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就是目前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杂等农作物。
因其栽培面积大,地域广,又称之为大田作物,也可称之为农艺作物或农作物。
二、作物的分布作物的分布是指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的空间配置情况。
当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哪些最能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就形成了新的作物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可见,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就称之为生活型(如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如大豆是短日照作物,以由于长期生长在地理纬度不同的地区,就会形成一些对日照反应不同的类型)。
世界目前(2005年全世界耕地面积224.5亿亩)主要分布的粮食作物以小麦(32.6亿亩,单产191.2 kg/mu)、水稻(23.0亿亩,单产264.7 kg/mu)和玉米(21.8亿亩,单产324.6kg/mu)最多(号称世界三大作物),其次是大豆和薯类;经济作物作物中,以棉花和油菜最多,其次是甘蔗和甜菜,烟草和黄麻及其他纤维作物较少。
中国目前分布最多的作物是水稻(4.26亿亩)、玉米(3.67亿亩)、小麦(3.24亿亩)、豆类(1.92亿亩)、薯类(1.28亿亩)、油菜、棉花、花生、甜菜、烟草、甘蔗和麻类等。
三、作物的分类1、按植物学系统进行分类,有科、属、种、亚种。
2、按作物生物学性状和生态特性分类,有喜温作物(Warmth-likeing crop,温度10℃,如稻、玉米、高梁、棉、大豆、烟草、花生、甘蔗等)、耐寒作物(Chilling-endurance crop温度1-3℃,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水生作物、旱生作物;短日照作物(Short-day plant,如稻、玉米、大豆、棉)、长日照作物(Long-day plant,如麦类作物、油菜、蚕豆)、中性作物(Neutrai plant,如荞麦、豌豆)、定日作物(甘蔗);喜光作物、耐阴作物;C4作物、C3作物和CAM作物(菠萝、凤梨科和龙舌兰科作物)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库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种形式。
处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各国总要储备一些粮食。
世界玉米库存量一般占消费量比重的20%左右。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当广泛: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苞叶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艺编织;玉米穗轴可作燃料,也用来制工业溶剂,茎叶除用作牲畜饲料外,还是沼气池很好的原料。
2小麦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冬麦种植于温带地区,在秋天时播种,而春麦则生长在有长冬的地方,它在无霜的春天播种。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
分布情况:
【华北地区】: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
【华中地区】:江西、湖北【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地区】:重庆、四川、。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1玉米第一大,主产区位于世界第三大玉米带——中国松辽平原玉米带1;总的种植面积约平方公里,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其营养丰富,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玉米生长期较短,生长期内要求温暖多雨;玉米耗水量大,如果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如果秋季来临太早,玉米在受冻,也会减产;到了末年,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等地;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的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仅次于和而居第三位;种植范围从北纬58°和至南纬40°南美;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约2/5供外销;中国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其次是、、;为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的玉米质量非常高;全球有两大着名玉米黄金带,分别位于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玉米喜温,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玉米适宜的pH为5~8,以~最适;耐盐碱能力差,特别是氯离子对玉米为害大;受潮的玉米会产生的致癌物,不宜食用;饲料消费是最重要的消费渠道,约占消费总量的70%左右;作为工业原料使用也是消费的主要渠道;玉米不仅是“饲料之王”,而且还是粮食作物中用途最广,可开发产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业原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可得到化学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产品,附加值超过玉米原值几十倍,广泛用于造纸、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以为原料生产的酒精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纪取代传统燃料而被广泛使用;库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种形式;处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各国总要储备一些粮食;世界玉米库存量一般占消费量比重的20%左右;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当广泛: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苞叶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艺编织;玉米穗轴可作燃料,也用来制工业溶剂,除用作牲畜饲料外,还是池很好的原料; 2小麦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亿吨,仅次于玉米亿吨;冬麦种植于温带地区,在秋天时播种, 而春麦则生长在有长冬的地方,它在无霜的春天播种;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均有种植;分布情况: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3水稻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我国主产区是、、;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东部的芒康、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以北,以南,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和长城以北,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本区有两个亚区: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2.沿海平原早熟亚区;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稻瘟病和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西北干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与以北,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本区有三个亚区: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改造中低产田;4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根据纤维的长度和外观,棉花可分成3大类∶第一类纤维细长长度在~公分〔1~寸〕范围内、有光泽、包括品质极佳的、和等;产量低,费工多,价格昂贵,主要用于高级纱布和针织品;第二类包括一般的中等长度的棉花,例如美国陆地棉,长度约~公分~寸;第三类为纤维粗短的棉花,长度约1~公分~1寸,用来制造棉毯和价格低廉的织物,或与其他纤维混纺;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之一,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廉;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和;主要产区在世界上的产区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其中中国的单产量最大,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在中国的产区中国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别是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生长环境1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反应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条件下生长;2、棉花生育的水分条件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5油菜油菜,别名油白菜,又名、、胡菜、、小;茎、叶用蔬菜,原产我国,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十字花科变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南北广为,均有供产;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种子的最低温度3~5℃,在20~27℃条件下3天出苗, 根系较发达,主根入土深,支、细根多,要求土层深厚,良好,有机质丰富;既保肥保水,又疏松通气的壤质土,在弱酸或中性土壤中,更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菜籽;生长条件:温度油菜是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据试验,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3~5℃,在20~25℃条件下3天就可以出苗,开花期14~18℃,角果发育期12~15℃,且昼夜温差大,有利开花和角果发育,增加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水分:油菜生育期长,营养体大,结果器官数目多,因而需水较多,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为:发芽出苗期一般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蕾苔期开花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角果发育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肥料:据测定,每生产100公斤油菜籽,氮磷钾三者的比例为1::,对三要素的需求量相当于禾谷类作物的3倍以上;土壤:油菜是直根系作物,根系较发达,主根入土深,支、细根多,要求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既保肥保水,又疏松通气的壤质土,在弱酸或中性土壤中,更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菜籽含油率;地区差异:白菜型油菜生育期变幅较大,北方春小油菜的生育期60~130天;冬小油菜130~290天;油菜的阶段发育比较明显,冬性型油菜,春化阶段要求0~10℃,需经过15~30天;春性型介于春、冬型之间,对温度要求不甚明显;油菜为,每天日照时数为 12~14小时,能满足日照要求,开花结实时增加日照,可以提前开花结实;反之,则延缓发育;品种:白菜类型又分为中国北方小油菜和中国南方油白菜;、芥菜类型、甘蓝类型欧洲类型地理分布:油菜栽培历史十分悠久,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栽培油菜最古老的国家;全世界栽植油菜以印度最多,中国次之,加拿大居第三位;北方小油菜原产中国西部,分布于中国的、、及各省区,世界各地也广泛分布;彰化县栽培最盛,、、、、亦栽培不少,原产于与中亚一带;1中国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为两年生作物;它们在秋季播种育苗,次年5月收获 ;春播秋收的一年生油菜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地区、、和内蒙等地;6大豆黄豆又叫青仁乌豆、大、、、,品种有,冬豆,秋豆,,我国主产于地区;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作;生长习性: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2地理分布:原产中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最着名,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和;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中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7甜菜,又名菾菜,二年生,原产于和南部沿海,从移植到西班牙,是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糖来源;糖甜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野生种甜菜是栽培甜菜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从传入;1906年糖用甜菜引进;的栽培种有糖用甜菜、叶用甜菜、根用甜菜、;在现代,约占世界糖产量的2/5,主产国是、、、、、、、、和英国;饲料甜菜和的栽培与大多数作物一样,始于史前时期;中国大面积引种糖用甜菜始于1906年;先在东北试种,1908年建立第一座机制甜菜糖厂后渐向其他地区推广;主产区在北纬40°以北,包括东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约占全国甜菜总面积的65%;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都有甜菜种植;这些地区都是春播甜菜区,无霜期短、积温较少、较长、昼夜温差较大,甜菜的单产和含糖率高、轻;在西南部地区,如贵州省的毕节、,四川省的高原,的和云南省的等地,虽纬度较低,但由于高、气候垂直变化大,也均属春播甜菜区;黄淮流域夏播甜菜区是发展起来的新区,面积仅占全国甜菜总面积的%;8甘蔗是的;原产于、地区;最的为竹蔗;栽种于、、冬夏大的;是和农作物,是的,且可作为能源品;全有一百多个出产甘蔗,的甘蔗生产国是、和中国;最常见的食用甘蔗为中国竹蔗; 生长环境:甘蔗为喜温、喜光,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地理分布甘蔗原产于,现广泛种植于及地区;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其次是,位居第三,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等;中国蔗区主要分布在产量占全国60%,尤其是广西的南部一直致力于甘蔗的良种繁育和推广,目前已成为广西乃至华南最大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之一,、、、、、、、、、等省;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可以种植甘蔗只有在、、、的部分地区种植成功;9花生花生,原名,;主要分布于、、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生长环境花生宜气候温暖,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生长季节较长;地理分布中国分布分布于山西‘、、、、、、江西、、、、、等地区;国外分布分布于、、、巴西、埃及、巴拉圭、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苏丹、尼日利亚、扎伊尔和阿根廷等地;10马铃薯马铃薯,一年生,别称地蛋、、等;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和;生长环境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茎叶生长的适温是15℃~25℃,超过39℃停止生长;地理分布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内蒙古自治区特产,“乌兰察布马铃薯”是中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乌兰察布市“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河南、等地也有大面积种植;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定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高考地理常见农作物概况度和泰国。
玉米是一种喜欢高温、光照充足、需要大量水和肥料的作物,不耐涝,生长期长。
它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其中美国中部的玉米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欧洲南部平原是世界三大玉米种植区。
在我国,吉林是主要产区。
水稻是一种被称为“亚洲的粮食”的作物,喜欢高温多雨,地势低平,需要大量水和肥料。
它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长江、珠江流域(双季稻)以及东北平原(单季稻)。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之一,最大生产国为中国。
旱地直播技术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单产较低。
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强的作物,喜欢温带地区,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之分。
春小麦分布的纬度位置较高,冬小麦则分布在更南方的地区。
它需要的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
世界商品小麦主要产区是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
在我国,小麦主要种植于华北地区,南方较少种植,因为湿热的气候不利于小麦灌浆,不仅产量低,还易患小麦赤霉病害。
玉米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作物,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它喜欢高温、光照充足、需要大量水和肥料,不耐涝,生长期长。
玉米主要分布在拉美和亚洲,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
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和泰国。
在我国,玉米分布于台湾、两广、福建、江西、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
甘蔗是一种喜欢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
它需要大量水和肥料,适合种植在独特的水稻土上。
甘蔗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意大利、埃及以及南美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非洲的尼日利亚也有少量分布。
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在我国,甘蔗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沙质土壤丘陵地区气候温暖、雨量适中,生长期较长,但不耐霜。
花生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地区,包括亚洲、非洲和美洲,产量较大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巴西、埃及、阿根廷和美国等。
各国的物产资源亚洲日本 1、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大面积的桑园﹑茶园和果园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
2、鱼类资源丰富,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朝鲜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特产有高丽人参。
韩国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多产于平原和河谷地带。
东南亚 1、稻米是各国的主要食粮,是天然橡胶﹑椰子﹑油棕﹑蕉麻﹑金鸡纳﹑胡椒等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地。
还盛产柚木等珍贵木材。
2、石油和锡是重要的矿产。
锡砂矿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马来西亚锡产量和出泰国农﹑林﹑矿业是传统的经济部门,稻米﹑天然橡胶﹑柚木和锡砂矿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马来西亚种植业和采矿业是传统经济的两大支柱,天然橡胶﹑棕油﹑锡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也是马来西亚的重要出口物资。
粮食以稻米为主。
印尼 1、采矿业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加较快,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
2、农业以生产粮食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木棉和金鸡纳霜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天然橡胶和椰子产量居世界第二,胡椒﹑棕油﹑咖啡等也很重要。
苏门答腊岛的东部山麓和沿海平原,是橡胶和石油的主要产区。
印度 1、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谷子。
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花生﹑棉花﹑黄麻和甘蔗,同时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黄麻茶叶产量居世界首位。
恒河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小麦。
东北部和东西两侧沿海地区是水稻种植区。
德干高原适宜种植棉花。
黄麻主要分布在恒河三角洲(加尔各答)。
茶叶分布在东北部的丘陵区。
2、煤﹑铁﹑锰﹑云母等矿产资源丰富。
西亚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
集中分布在以波斯湾为中心的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一条巨大的石油带上。
中亚 1、农业上主要种植小麦和棉花。
这里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中亚还放牧细毛羊和羔皮羊。
2、中亚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主要有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
﹑色金属分布在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
包括粮⾷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做⼯业原料⽤的棉花﹑烟草等。
⼀、常见农作物的分类及原产地农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法,按⽤途兼顾植物学的分类法为农业上所习⽤。
⼤⽥作物按⽤途常可区别为⾷⽤、⼯业原料⽤和饲⽤三⼤类,但由于同⼀种作物常有多种⽤途,⼀般只按其主要⽤途来划分。
常见农作物分类及原产地表:ID农作物分类常见作物名称原产地引⼊中国时间1⾕类作物(粮⾷作物)⼩麦西亚和中亚⽔稻中国和印度11世纪(早稻)⽟⽶墨西哥16世纪⾼粱⾮洲中部中国12—13世纪⾕⼦(稷)中国2⾖类作物油料作物⼤⾖中国向⽇葵、芝⿇美洲16世纪末花⽣、油菜中国芝⿇⾮洲汉代棉花、油茶、油棕、油橄榄、蓖⿇等⾮洲(油棕)3薯类作物马铃薯南美洲清初⽢薯中美洲明代⼭药亚洲、⾮洲、美洲⼭药亚洲、⾮洲、美洲4糖料作物甜菜地中海沿岸、中亚5世纪⽢蔗印度春秋战国时期5饮料作物茶中国咖啡⾮洲可可南美洲蛇⿇花(啤酒花)捷克、中国新疆6植物性纤维作物⿇类作物⿇类作物棉花中国和印度汉代或宋代剑⿇剑⿇(中美洲)1901年蕉⿇(马尼拉⿇)蕉⿇(菲律宾)1957年⼴东亚⿇地中海沿岸纤维性1906年黄⿇东南亚唐以前苎⿇、⼤⿇(⽕⿇)中国7蔬菜、⽠类桑、果树番茄南美洲明代黄⽠、南⽠印度(黄⽠)南⽠(⾮洲)西汉(黄⽠)莲印度、中国等辣椒中南美洲16世纪哈密⽠、西⽠⾮洲(西⽠)五代柑橘中国菠萝南美洲1605年⾹蕉中国、⾮洲苹果、李、杏、桃中国椰枣、葡萄中亚、西亚(葡萄)前2世纪8其他包括:染料、⾹料、药⽤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花卉、烟草、橡胶等玫瑰中国和朝鲜⽉季中国茉莉花伊朗晋朝郁⾦⾹中国青藏⾼原唐朝传⼊中原樱花中国常春藤亚洲和北⾮等橡胶树⾦鸡纳霜南美洲烟草美洲16世纪注:空格表⽰原产地为中国,或未引⼊中国种植,不详或有争议。
⼆、主要农作物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1. ⾕类作物世界主要的商品⾕物⽣产国主要分在美国、加拿⼤、阿根廷、澳⼤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年产量⼤于⼀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
农矿产品及分布一、农作物的种类:(一)、粮食作物:1、三大谷物:小麦、水稻、玉米2、其他:大麦(包括青稞)、高粱、谷子(小米)、燕麦、薯类等(二)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①棉花②麻类:亚麻(中温带);黄麻、剑麻、蕉麻(热带)2、油料作物:花生(主要暖温带)油菜(主要亚热带)大豆(主要温带)、椰子、油棕(热带)3、糖料作物:甘蔗(亚热带)甜菜(温带)4、饮料:咖啡、可可、茶叶5、水果:①温带:苹果、梨、桃、杏、柿、枣粟、核桃、葡萄(亚热带也有)②亚热带、热带:柑橘、枣椰、油橄榄、香焦、荔枝、龙眼、菠罗、芒果、6、经济林木:温带、亚热带(如毛竹)、热带(如橡胶)经济林。
二、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1、分类:金属矿产----- ①黑色金属:铁、锰②有色金属:铜、铝等非金属矿产----①能源矿产:石油、煤、天然气②其它:如磷、瓷土等三、农作物及矿产的具体分布:(一)世界:1、东南亚:①农产:粮食---水稻(泰国)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主要马来西亚)、椰子、蕉麻(主要菲律宾) 金鸡纳霜(印尼)②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印尼、文莱)2、南亚——印度(1)农产:①粮食:小麦(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沿海地区)②经济作物: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2)、矿产:煤、铁、锰——德干高原东北部3、中亚:(1)农产:①畜牧业为主:畜产品有细毛羊、羔皮羊②经济作物:棉花(乌兹别克斯坦“白金之国”)(2)、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4、西亚和北非(1)农产:A:热带沙漠气候区①绿洲农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代表植物枣椰树(椰枣是伊拉克特产)②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畜种安卡拉羊(土耳其)紫羔皮(阿富汗)B:地中海农业气候区①经济作物:油橄榄、柑橘、葡萄、无花果、柠檬②粮食作物:小麦、大麦、玉米③埃及:棉花、小麦、水稻、枣椰(2)、矿产:石油(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磷(北非摩洛哥磷酸盐占世界的3/4)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农产:热带经济作物如可可、咖啡等(2)、矿产:金刚石—刚果民主、南非;黄金—南非、加纳;铜矿—赞比亚、刚果民主;石油—尼日利亚;铝土-几内亚6、东亚:(1)农产:水稻、茶叶、蚕丝、7、欧洲西部:(1)农产:西欧(乳畜业)、南欧(地中海农业);德国:北德平原(黑麦、燕麦、马铃薯、)南部(葡萄、烟草、水果、啤酒花);法国(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粮食作物小麦分布在北部平原)(2)、矿产:煤:德国鲁尔、英国中部;石油:英国北海油田;铁:法国洛林、核电(法国比重达70%)8、欧洲东部和北亚:——俄罗斯(1)农产: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林、针叶林(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2)、矿产: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铁(库尔斯克)、煤(库兹巴斯)石油(第二巴库、秋明)9、北美:(1)加拿大:矿产、新闻纸、木材、小麦、水产(2)、美国:①农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烟草、乳肉(掌握美国农业带)进口:热带经济作物②矿产:石油(休斯敦)、煤(阿巴拉契亚山区)、铁(五大湖西部)10、拉丁美洲:(1)农产:①粮食:玉米②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居世界首位巴西:居世界首位(咖啡、甘蔗、香蕉、剑麻)、居世界前列(大豆、可可、柑橘、玉米)、出口(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古巴:甘蔗阿根廷:牛肉秘鲁附近的渔场;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2)、矿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牙买加的铝土;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11、大洋洲:澳大利亚(羊毛、小麦、铁、煤)新西兰(乳肉)12、南极洲:动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铁(文森峰)、煤(维多利亚地)(二)中国:1、农产品及分布主要农作物:粮食——①秦岭、淮河以北:小麦集中产区、水稻分散产区②秦岭、淮河以南:水稻集中产区,小麦分散产区棉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疆糖料:甜菜(东北、河套、北疆)甘蔗(南部沿海、四川盆地)油料:花生(华北)油菜(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西南地区)主要畜种:内蒙古牧区(三河牛、三河马、宁夏滩羊)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伊犁马)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2、具体分布:A、北方地区:东北:①(春小麦、玉米、高梁、谷子、水稻)②经济作物(甜菜、大豆、亚麻)华北平原、渭河平原、辽南:粮食(冬小麦)、经济作物(棉花、花生)黄土高原:谷子(小米)温带水果及林木:水果(苹果、葡萄、犁、桃、杏、柿、枣、粟、核桃——主要辽东、辽西、山东丘陵)林木(红松、落叶松、柞蚕等)B、南方地区:夏季水稻、冬季油菜、冬小麦经济林木和水果亚热带热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罗、芒果)经济林木:桑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甘蔗(两广、闽、台、川)、橡胶(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茶、油菜、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马尾松C、西北地区:小麦、水稻、棉花、爪果、甜菜吐鲁番——葡萄、哈蜜瓜北疆——长绒棉D、青藏地区:青稞、小麦、豌豆(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E、台湾:樟树(樟脑居世界首位)、亚热带水果F、海南: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等渔场:舟山盐场、布袋盐场、茑歌海盐场3、矿产:①铁:鞍山、本溪、迁安、白云鄂博、大冶、石碌、攀枝花、马鞍山②煤:大同、阳泉、西山、开梁、峰峰、阜新、鸡西、鹤岗、徐州、淮北、平顶山、东胜、神府、石嘴山、霍林河、六盘水、攀枝花③石油:大庆、胜利、中原、辽河、华北、玉门、克拉玛依、塔北、塔中④天然气: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农作物生长条件及分布郭玉明初步整理小麦:原产于西亚的两河流域。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
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
中温带种植春小麦,春季播种,夏季成熟,生育期短;暖温带或亚热带栽种冬小麦,秋季播种,翌年春夏之交成熟,生育期长。
水稻:其故乡在中国南方和印度等地。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温多雨,人口稠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即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其次是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南沿海。
南欧和北非也有零星生产。
水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种植面积最大)、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
性喜高温,为短日照作物。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各大洲都有种植,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
美国的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中国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以下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棉花:原产于亚洲(印度和阿拉伯)。
喜热、好光、耐旱,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
绝大多数亚热带国家都有生产。
主要产棉国有中国、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和苏丹。
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
棉花并不是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实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实内部的纤维。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秘鲁)。
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
主要生产国中以印度和中国栽培面积和生产量最大,前者约720万公顷,560万吨,后者为355.3万公顷,675.7万吨(1985)。
其他国家有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美国等。
枣椰:原产于西亚和北非,伊拉克是椰枣的故乡。
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
枣椰树类似于椰树,因果实状似枣而得名枣椰树。
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总体结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和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态系统物质的供应者和能量的调节者。
正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 )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 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方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2003年,世界上土地总面积为130.64亿公顷,其中,耕地14.04 亿公顷,占10.5% ;牧场34.85亿公顷,占26.0%。
全球五大洲中,业洲I土地面积最大,为30.85亿公顷,非洲次之,为29.78亿公顷,欧洲22.60亿公顷,北美和中美洲为21.37亿公顷,南美洲17.55亿公顷,大洋洲为8.49亿公顷。
土地的利用方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耕地、牧场、森林及其它用地等。
其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是前3类。
由于各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以及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非洲由于气候十旱及生产力水平较低,土地中仅有很少一部分即 5.5%用作耕地,牧场和森林所占比重也不高;业洲因受宵藏高原及中业、西业十旱或半十旱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耕地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仅为18.6%;欧洲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的耕地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达63%左右;南美洲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高达50.5% ;大洋洲牧场占土地总面积的50.7%;北美洲及中美洲的土地利用状况与世界平均水平较为接近。
2. 世界耕地的分布情况以耕地资源为中心的农业资源在全球分布很不平衡,这是世界土地资源数量分布方面的重要特征之一。
1995年,全球可耕地面积约为13.6亿公顷,约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0.4%。
世界耕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其表现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 从耕地面积在各洲及各种类型国家的分布情况来看,业洲耕地面积最大,为 4.99亿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36.6% ;欧洲次之,为2.96亿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22.0% ;北美和中美洲为2.61亿公顷,占世界的19.2%;非洲为1.7亿公顷,占12.7%;大洋洲为0.50亿公顷。
世界三大粮食作物
世界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麦、高梁、燕麦、黑麦和粟等八种。
在联合国的统计中称谷物。
在中国粮食产量中还包括薯类(5公斤鲜薯折合1公斤粮食)和大豆。
小麦、稻谷、玉米被称为三大粮食作物。
1990年三者合计播种面积5.06亿公顷,约占世界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2.4%;三者产量合计15.89亿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3.2%。
小麦世界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
1990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3150万公顷,约占世界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
小麦产量59510万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1%。
世界1/2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世界粮食总贸易量中,小麦占1/2以上,可谓世界性粮食作物。
1948~1952年小麦平均年产量1.7亿吨,1960为2.4亿吨,1970年为3.2亿吨,1980年为4.4亿吨,1985年超过5亿吨。
40年来,世界小麦产量增加了2.5倍。
小麦是温凉作物,年均温在10~18℃,积温在1800~2200℃,年降水量750毫米,地形的限制小,平原、台地、高原皆可。
其分布除南极州外,遍布世界各地。
主要集中在北纬20°~55°和南纬25°~40°的温带地区。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形成5个小麦带:一是自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二是北起中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是西起地中海沿岸,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恒河平原。
四是北美洲中部太平原,包括加拿大中南部和美国中部。
以上四大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90%以上(1990年91.5%),特别是亚欧大陆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
五是南半球,从南非向东经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坎特伯里平原到南美洲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是一个不连续的小麦带。
中国、前苏联、美国和印度是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四国合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2以上。
小麦贸易量为1亿吨左右,约占总产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2以上。
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是世界小麦五大出口国,合占世界小麦总出口量的85%以上。
主要输往前苏联、日本和意大利等国。
水稻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990年播种面积14580万公顷,约占世界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年产量51850万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7%。
亚洲20多亿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有“亚洲粮食”之称。
战后稻谷产量成倍增长。
1950年产1.5亿吨,1960年2.39亿吨,1970年突破3亿吨,1981年、1989年分别超过4亿吨和5亿吨。
40年来,增加了2.46倍。
水稻喜高温多雨,积温2800~3500℃,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区。
世界水稻多集中在温带季风、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地区,以亚洲的东立、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最为集中,亚洲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92.3%(1990年)。
中国(占36.1%)和印度(占21.3%)是世界两大稻谷生产国,合占1/2以上。
印度尼西亚、孟加拉、中南半岛各国、日本、朝鲜、韩国都是重要稻谷生产国。
此外,近年在地中海沿岸、美国和巴西都有少量种植。
世界稻谷的商品率较低,稻米出口量120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量的2~3%,仅占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的5~6%。
泰国、美国、越南、中国、巴基斯坦、缅甸为主要出口国。
主要输往西亚石油输出国和前苏联等国家。
玉米人们的食粮又是饲料作物,被视为“杂粮”或“粗粮”。
1990年播种面积12910万公顷,占世界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8.5%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
近些年杂交玉
米成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快,每公顷平均3.6吨,南欧国家最高达到7吨,被称为“高产作物”。
随着世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玉米的需求,为此许多国家扩大播种面积。
玉米总产量由1950年的1.3亿吨增加到1990年的47540万吨,提高了2.68倍。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
生长的适应性强,分布十分普遍。
多集中在:(1)美国的玉米带(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2)中国的华北、东北、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3)欧洲南部平原地带;(4)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
美国(占39.7%)和中国(占19.5%)是世界两大玉米生产国,合占60%。
次为巴西、墨西哥、印度和法国等。
战后玉米进入世界商品市场,贸易量不断增加,从60年代初的2000万吨增加到90年代初的8000万吨,约占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的1/3左右。
美国、阿根廷、法国和中国是世界玉米主要输出国,其中美国占玉米出口量的70%以上。
主要输往日本,前苏联和韩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