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李白《春思》翻译及赏析李白《春思》翻译及赏析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
【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注释】⑴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丝织的帘帐。
【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李白《春思》诗歌赏析及翻译李白《春思》诗歌赏析及翻译《春思》· 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简析】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
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得逼真细腻。
词语注释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指燕地的草。
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4、秦桑:秦地的桑树。
思妇所居之处。
5、怀归:想家。
6、妾:古代妇女自称。
名句释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这两句说的是两地的春色,喻思妇春日思念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燕地的草刚发出嫩芽,碧绿如丝,秦地之桑已低垂着头,郁郁葱葱。
在这大好春日,思妇怎能不因春到而思念在边地的丈夫!前句出于思妇的悬想,后句是思妇之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个画面上,巧妙地把握了思妇思夫的感情活动。
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之景与眼前真景融合,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颇为别致。
诗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加重了思情的渲染。
译文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
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
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韵译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细丝,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之时。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赏析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赏析1[唐]李白燕1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2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3?注释:1、燕(yān),今河北、辽宁一带。
秦,指长安一带。
2、怀归,思念家乡。
3、罗帷,丝织的帷幕。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丈夫的诗,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淳朴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这首诗描写思妇心理,惟妙惟肖。
春思,既指春季,又喻爱情。
开篇两句可视作“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景物起兴,十分别致。
首句是思妇联想,次句是思妇所见。
两处春光,两地相思,据实构虚,营造了诗的妙境。
三、四句承兴句而来,婉言表明思妇思夫之久。
末句巧妙抓住思妇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贞不移的高尚情操,恰到好处。
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赏析2原文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解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韵译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评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3篇《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思边 / 春怨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翻译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山顶的白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玉门关离我这里有三千里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一见。
注释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南园:泛指园圃。
绿草:亦即春日之时。
今岁:今年。
白雪:即寒冬之日。
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
秦,泛指陕西,唐人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玉关:即玉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移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
汉代大将霍去病破月氏,开玉门关,自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
音书:音讯,书信。
二句言音讯不通,存亡难知。
创作比较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742—744)李白在长安待诏时期。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天宝二年(743)。
赏析“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
这两句妙在不纯用叙述笔调,而采用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
“南园”一句,因是化用晋代诗人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十首》其八)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一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
其时正当春天,南园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
一对即将离别的夫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生情,肝肠寸断。
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面上流露出来,诗人描绘的反而是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手法,从而把哀伤之情反衬得更为强烈。
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又去向何方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
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二句埋下了伏线。
《春思》原文及翻译《春思》原文及翻译《春思》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思》作者: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解】: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指燕地的草。
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4、秦桑:秦地的桑树。
思妇所居之处。
5、怀归:想家。
6、妾:古代妇女自称。
【翻译】: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
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
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评析】: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的一首。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春思》译文注释及赏析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春思唐代: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文及注释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注释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春思》原文及注释《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思》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春思》原文及注释春思唐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注释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鉴赏李太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春思》注释鉴赏-《春思》译文及赏析《春思》是由李白所创作的,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春思》唐代: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译文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春思》注释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春思》赏析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5首一、原文《春思》唐代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二、重点词汇解析1.燕草 (yàn cǎo):指燕地的草,这里泛指北方的春草。
2.秦桑 (qín sāng):指秦地的桑树,这里泛指南方的春桑。
3.怀归 (huái guī):思念故乡,想要回家。
4.断肠 (duàn cháng):形容非常思念,痛苦之极。
5.罗帏 (luó wéi):丝罗帐子,这里指女子的闺房。
三、现代文翻译(直译)燕地的草像碧绿的丝线,秦地的桑树低垂着绿色的枝条。
当你思念归乡的时候,正是我极度思念你的时候。
春风并不认识我们,为何要吹进我的丝罗帐子里。
四、现代文翻译(意译)北方的春草如丝般嫩绿,南方的桑树枝叶低垂,绿意盎然。
在你渴望归家的那一天,我的心也因思念而痛苦不堪。
春风啊,你我素不相识,为何要悄悄吹进我的闺房,撩动我的愁绪。
五、赏析1.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著称,深受人们喜爱。
2.诗歌内容概述《春思》是李白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春草和春桑的描绘,引发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春风无端吹入闺房引起愁绪的埋怨。
3.诗歌结构分析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以春草和春桑的意象,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引出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后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春风无端吹入闺房引起愁绪的埋怨。
4.诗歌意象分析燕草、秦桑: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春天,象征着女子与爱人之间的距离和思念。
春风: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罗帏:代表着女子的闺房,也象征着她的内心世界。
李白《春思》诗词赏析
李白《春思》诗词赏析
春思李白唐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①燕草:燕地的春草。
征夫所在之地。
②秦桑:秦地的桑树。
思妇所居之处。
③怀归:想家。
④妾:古代妇女自称。
⑤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
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
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
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原诗】: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翻译】:远望草色已经显出嫩绿,柳叶已经泛黄,桃李盛开极茂盛,香气弥漫。
东风不能把我的愁苦吹走,而春天惹恨,把我的愁苦引长。
【赏析】:诗的第一、二句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
诗中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
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为春恨做铺垫。
以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阅读训练】:一: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3)、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4)、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6)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二: (7).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8).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
(4分) (9).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10).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一:(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意思相近即可)(2).全诗侧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思。
(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
(3)“愁”“恨”。
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
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4)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
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李白《春思》思妇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古诗全文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古诗赏析“春”,在古代诗歌中有时是男女爱情的代名词。
如《诗经·召南·野有死》“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李白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思妇诗,抒写对远戍在外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从两地春色落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这两句在顺序上是倒装,*** 在秦地目睹桑叶繁茂、绿枝低垂的暮春景色,然后才悬想丈夫所在的燕北一带春草才刚刚吐绿的景象。
采用倒装的写法,就突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关切。
秦地和燕北相隔遥远,诗人却把两地景色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着眼,这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悖理,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极妙的一笔。
试想:独处秦地的*** ,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的丈夫早日归来,因此看到暮春景色,便触景生情,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定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诗人将两地春色对举,引出两地相思,以实写虚,把眼前的真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融合在一起,细致地写出*** 的痴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另外,诗句中巧妙地运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也都增强了作品的含蓄美。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而来,*** 看到满地春光,自然会想到丈夫应该归来了。
可以说,春色是丈夫归来的信号。
王维《送别》诗说:“年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就是睹春色而盼归。
按理说,丈夫及春怀归,*** 应感到欣喜才是,可是诗人却说:“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这似乎又有悖常理。
但这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却正是情意最为深厚之所在。
燕北地寒,春天的脚步要比秦地迟缓得多,因此等到燕北春草吐绿时,秦地的*** 已经经历了长久的相思的煎熬。
故而丈夫“怀归日”正是妻子“断肠时”。
这样写就把*** 的相思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最后两句,诗人把笔锋一转,又翻起一层波澜:“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里的“春风”当然不只是自然界的春风。
李白《春思》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注释】⑴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南宋-方岳《春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春思
南宋-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翻译: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它同花儿生活在一起,能使花儿开放,同柳树在一起,就使柳树早早发青。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春风又同燕子一起衔泥作窝,还催开百花帮助蜜蜂晴酿蜜,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小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蓝蓝的晴天。
注释:
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忙生:忙的样子。
李白《春思》诗词赏析
李白《春思》诗词赏析
春思李白唐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①燕草:燕地的春草。
征夫所在之地。
②秦桑:秦地的桑树。
思妇所居之处。
③怀归:想家。
④妾:古代妇女自称。
⑤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
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
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
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 。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2]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 ?【注释】[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为诗中女子丈夫远戍之地。
秦:今陕西境内,为诗中女子所居之地。
萧士赟云:“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
”(《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卷六)丝、枝,谐音双关,丝谐“思”,枝谐“知”。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
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
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
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
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
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
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
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名家点评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燕北地寒,生草迟。
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
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
又注: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
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
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品汇》:刘云:平易近情,自有天趣。
《唐诗归》:钟云:若嗔若喜,俱着春风上,妙,妙(末二句下)!比小开骂春风沉老成些,然各有至处。
谭云:后人用引意跌入填词者多矣,毕竟此处无一毫填词气,所以为践。
《唐诗镜》:尝谓大雅之道有三:淡、简、温。
每读太白诗,觉深得此致。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太白虽长才,尤妙于短。
如《乌夜啼》、《金陵酒肆留别》、七古之胜也:长安一片月、燕草如碧丝,五古之胜也,然《吴歌》三十字中,字字豪放;《春思》三十字中,字字和缓,谓非诗圣不可。
《唐诗评选》:字辽欲飞,不以情,不以景。
《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
《唐诗快》:同一入罗帏也,明月则无心可猜,而春风则
不识何事。
一信一疑,各有其妙。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当两地怀思之日,而春风又至,能不悲乎!若以不为他物所摇,毁诋春风,真欲见矣。
《古唐诗合解》:此五言占中最短,难在后二句结。
《唐宋诗醇》: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
不相识言不识人意也,自有贞静之意。
吴昌祺曰:以风之来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