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大作业-论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4,No.6,1998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魏屹东近年来在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讨论中,科学指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且常常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同。
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对于科学,人们的理解不外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人们对它的理解主要有四:1实证知识论从认识的结果看,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美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版)对科学的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看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系统化的这样一种知识0。
德国百科全书的解释为/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的总和, ,,或者在总体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0。
我国5辞海6和5自然辩证法词典6中解释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系统知识,是实践经验的结晶0。
2知识进化论从认识的过程看,科学是一种人类知识不断积累与深化而获得规律的过程。
日本世界大百科词典称/科学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是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现在还在继续积累的认识成果即知识总体的总和和连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0。
原苏联大百科全书解释为/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03反映论从认识过程和结果看,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反映。
英国新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按在自然界的秩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意义的认识。
0法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科学是通过揭示现象之中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之基础的认识论。
04文化现象论从文化大背景去看,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心智(理性)现象、语言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特有的现象。
以上四种观点远没有穷尽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仅是科学这一整体现象(或活动)的不同侧面的解释和说明。
⾃然辩证法讲义-科学与⾮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与⾮科学的划界标准⼀、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代表⼈物有⽯⾥克、卡尔纳普等⼈可证实原则:在原则上可被经验证实或证伪他们认为,可被经验证实的命题和分析命题是有意义的;其他都是⽆意义的、⾮科学的、形⽽上学的。
⼆、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1902-1994)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1934)《猜想与反驳》(1963)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可证伪性与可证伪原理可证伪程度波普尔认为是⾮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有:永真式命题重⾔式命题数学命题形⽽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代表⼈物有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
1.库恩的范式价值取向和思维⽅式基本理论和定律实验仪器和⽅法范例库恩的划界标准:范式的有⽆范式与宣传、信仰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法论硬核: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保护带:辅助性假说助发现法:正⾯和反⾯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预见性的有⽆进步的研究纲领和退步的研究纲领科学的划界标准与科学的评价重要结论: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拉卡托斯:单凭经验不能证伪理论。
3.费耶阿本德的划界标准:⽆标准费耶阿本德的⽆政府主义和多元主义反对⽅法论:怎么都⾏(anything goes)科学的地位:反对科学沙⽂主义⾮理性的作⽤:保护新理论,战胜旧理论⾮科学的作⽤:科学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四、⼩结1. 有标准与⽆标准2. 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3. 直接标准与间接标准4. 综合:可重复性可证伪性形成范式进步的研究纲领⼈类的社会实践。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科学和伪科学怎么区分?希望田野6102-05 23:39一、通俗地讲,科学就是各种客观存在(现象、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规律(或者说是变化原因)。
这个规律是客观的,不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即对一个观察对象,不能张三一套说法,李四又一套说法,如果张三李四的结论都正确的话)。
发现和掌握了这样的本质规律,就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正确地处理同类的问题。
例如,人们早就观察到木头(个別红木除外)能浮于水上,而石头铁蛋入水即沉,金属容器如果壁不是太厚的话也能浮于水上(青铜器大鼎则不行),于是人们就总结出了经验,编木筏或竹筏渡河(但不会用铁棍作筏子)。
编木筏渡河是不是叫做科学?不是,那只是经验。
真正能称之为科学的,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原理,即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量,这个浮力原理,就是客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或者本质规律。
发展和掌握了这样的规律,相应的理论学说(包括建造铁甲船)才能称之为科学。
又如,古人早就观察到了日全食这种现象,但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准确的说是规律)不知道,于是就猜测为天上有条狗 ,叫天狗 ,是它把太阳吃了,叫做天狗吃日头。
这样的主观推断、假说(或者说臆想),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如果“天狗吃日头”理论的创建者承认自己的理论是假说,这倒没什么;但如果他硬是把自己的这套说法说成是科学,谁不信就跟谁急眼,那么他的“理论”就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
二、科学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独立于各种学科之外的工具,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人们发展和掌握的客观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不论你是否发现了它,它都在那里。
浮力原理在阿基米德出生之前就存在了,即使阿基米德没有发现浮力原理,这个原理也亦然存在。
怀疑探索者科学达人02-05 15:26如果一再按照标准的,一本正经的,用术语堆积的解答,大家看了也不会感兴趣,我干脆就是口语做解答吧。
首先说一说,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引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 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 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只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 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这样“范式”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自然辩证法
摘要:
一、科学与伪科学的本质对立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目的
三、伪科学的特点和目的
四、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正文:
科学与伪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根本对立的。
首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客观性、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科学最基本的规定性;而伪科学本质上是披上科学外衣的假科学。
科学研究是以“求真”为目的的探究活动,它遵循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路径深入进行。
科学家们的心态必须是纯正的、甘于寂寞、肯于奉献、勇于进取、讲究实际又坚持真理。
相比之下,伪科学的目的是“求利”,它走的是设招、演招、吹招的道路,最怕求证,最怕检验。
此外,科学的基础是客观实实在在的、稳固的,而伪科学的起点则是纷繁复杂、五花八门。
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科学严格遵循事实和实验证明,追求事物的客观性,而伪科学则完全无法用事实证明其正确性,却偏偏要披上科学的外衣。
总的来说,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在于其本质、目的、起点、路径和心态。
科学以客观性、规律性和系统性为基本规定,以“求真”为目的,严格遵循假设、求证的路径,态度端正、严谨;而伪科学则以“求利”为目的,起点模
糊,路径混乱,态度虚假、猥鄙。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四、论述题1、从科学划界的角度,批判伪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属于科学划界问题,当非科学伪装成科学时就会成为伪科学。
科学划界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具有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而可检验性是验证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标准。
可检验性首先意味着试验方法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得起实验检验; 其次,可检验性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承认机制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违反了科学规范,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其基本特征是欺骗和伪装。
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以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
我国伪科学大致有四种:江湖骗子、学术骗子、政治骗子、商业骗子。
伪科学通常与别有用心的宣传和诈骗连在一起。
因此,打击伪科学要规范学术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建立反欺诈的法律体系和监控机制。
2、通过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说明数学建模方法以解数学应用题为例来说明五步建模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所属系统,即确定数学应用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2)确定基本量及其性质,即确定题目中的变量及其各自的性质,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3)根据相关学科知识,确定基本量的关系,即分析判断写出其基本量之间的关系;(4)求解模型,即求解方程等;(5)解的分析和评价,即检验解是否符合该数学应用题的所有要求。
3、从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角度,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当前,人类和自然界处于对立状况,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的科技力量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大,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大,为了减轻环境恶化,使得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浅谈科学与伪科学摘要: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从历史上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哲学家对科学进步的理解不同,因而也出现了许多划界标准。
科学与伪科学原本就是一对形影相随却又针锋相对的冤家对头,在学术的法庭上一直是争吵不休的难题。
本文拟从伪科学于当今的表现以及在伪科学批判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区别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化武器、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感到了担忧。
同时作为科学的对立科学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气功治病理论、国内某些大师鼓吹的辟谷养生理论等。
伪科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最终危及到国家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危及到两个文明的建设,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不能任其发展因此,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对科学与伪科学有清醒的认识。
现在,我们对科学伪科学用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作个初步界定。
1.科学及其判断标准有人认为科学是“真”,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以真来规定科学的本质。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科学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非科学的成分,每一时刻都伴随着谬误,尤其是在科学开始的阶段,更是如此。
例如,天文学中的“日心说”、化学中的“燃素说”,物理学中的“原子说”、生物学中的“精原论”和“卵原论”等。
因而,我们对真理与对科学的把握同样有难度,同样具有模糊性。
有人认为科学是“善”,即从科学的功能与效用方面出发,认为科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给人们带来利益,人们通过掌握和利用各种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满足自身的需求,求得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可是当我们沉浸在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安逸与舒适中时,我们怎能忘记原子弹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克隆,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剂给人造成的难以消除的伤痛?还有人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美”。
伪科学和科学的区别伪科学和科学的区别摘要: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
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关键词:伪科学、科学、区别我们很难给“科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却很容易给“伪科学”下准确的定义,而且非常简单,那就是:“伪”在汉语里是假的意思。
所谓伪科学,即为假的科学,不能真正的作为科学来检验。
被说成是科学的非科学。
并不是所有的非科学都是伪科学,如果它们不冒充科学的话,那么就不是伪科学。
常见的伪科学形式包括:把神学、哲学当科学,例如玄学;把迷信当科学,例如卜卦、算命、风水、星相、血型学(认为血型能影响人的性格)、人体特异功能、心灵感应;及某些违背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惊人主张。
伪科学的拥护者会根据需要随意吐出“事实”,而不是去费劲查找文献或直接调查。
伪科学家的文章会紧紧围绕着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此外,伪科学家们从来不修正自己的观点。
伪科学书籍的第一版通常也是最后一版,尽管这些书可能已经印刷了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即便书里有明显的错误,重新印刷时每一页的错误甚至会保持不变。
而真正的科学书籍,因为新知识和新视点的快速累积,没过几年就得推出新的版本。
伪科学“研究”水分很大伪科学家喜欢剪报,收集道听途说,引用其它伪科学书籍以及钻研宗教和神话故事。
他们几乎或者从不进行任何独立的研究去检验这些东西。
伪科学通常从一个骇人听闻的假说开始,然后寻找支持它的东西不支持伪科学的证据通常被他们视而不见。
总体来说,伪科学的目的是使他们秉承的理论合理化,而不是去检验或者尝试其他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的划分摘要: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关键词:伪科学,科学,界限1.伪科学家通常表现的十分可靠,但是对他们的引用的事实或者数据做进一步的检验,就会发现这些事实被歪曲或者被曲解了,或者是脱离了具体的环境,或者是偶然发生的,甚至是捏造的。
当然,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在《巴尔的摩事件》这本书里,科学史家Daniel Kevles 清楚地说明了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下,检测一个欺骗性的信号是很困难的,这是科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独立的调查委员会详细检查了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的实验室的相关记录,发现了大量的错误(mistakes)。
但是委员会认定这不是Baltimore的过失,因为那些错误是随机的,非定向的。
2、通过这些资料是不是会得出相似的结论?伪科学家有脱离事实的习惯。
水成论者(相信诺亚洪水科技解释众多地貌形成的神创论者)一贯蛮横做出与地质科学没有关系的的主张。
当然,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也经常脱离数据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思想。
康奈尔大学的Thomas Gold以激进主义思想闻名,但是在其他科学家看来,他的主张并非毫无道理。
例如Gold认为,石油根本不是一种化石燃料而是地下深热生物圈(由地壳深处的微生物组成)的副产品。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理解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时间:2016年6月15日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理解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摘要: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文明得到提升,这是无法争辩的事实。
但从辩证的角度看,一切事物都会有他们的对立面存在,科学亦是如此。
反科学、伪科学就是科学的对立面。
自从科学出现的那一刻,反科学与伪科学也与此同时诞生。
本文将会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明它们的特征、表现与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
这对科学的研究及发展,特别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反科学;伪科学Abstract:Science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make the human civilization was promoted,it is impossible to argue that. But from a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everything will be the opposite of their existence, scientific as well. The opposite of anti-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s science. The moment since the advent of science and anti-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s bor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larify their characteristics,performance and harm,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specially for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Key words:Science;Anti-science;Pseudoscience在如今的社会,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一些人感到了担忧,甚至开始出现反对科学的思潮。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的划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摘要: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关键词:伪科学,科学,界限1.伪科学家通常表现的十分可靠,但是对他们的引用的事实或者数据做进一步的检验,就会发现这些事实被歪曲或者被曲解了,或者是脱离了具体的环境,或者是偶然发生的,甚至是捏造的。
当然,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在《巴尔的摩事件》这本书里,科学史家Daniel Kevles 清楚地说明了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下,检测一个欺骗性的信号是很困难的,这是科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独立的调查委员会详细检查了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的实验室的相关记录,发现了大量的错误(mistakes)。
但是委员会认定这不是Baltimore的过失,因为那些错误是随机的,非定向的。
2、通过这些资料是不是会得出相似的结论?伪科学家有脱离事实的习惯。
水成论者(相信诺亚洪水科技解释众多地貌形成的神创论者)一贯蛮横做出与地质科学没有关系的的主张。
当然,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也经常脱离数据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思想。
康奈尔大学的Thomas Gold以激进主义思想闻名,但是在其他科学家看来,他的主张并非毫无道理。
例如Gold认为,石油根本不是一种化石燃料而是地下深热生物圈(由地壳深处的微生物组成)的副产品。
自然辩证法中期作业 2008年 10月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出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 进而对其剖析, 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 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
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它的内在的本质。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科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 3、系统性; 4、主体际性。
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有些问题, 比如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就产生了科学划界问题,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 它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它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否则就有可能把伪科学当成科学或把科学当成伪科学等, 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科学在有关自然界领域的知识体系中显然是最主要、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判断一种观点、一个命题是否符合科学, 这是科学的问题, 因为这种判断是具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
近年来 , 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 伪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 , 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 , 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 , 伴随着对“伪科学”的揭露批判 , 也有人将“ 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
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边界的确定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界线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将首先回顾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与非科学界定的不同观点。
接着,文章将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分析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只有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也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在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探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严谨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和数据的准确性;实证性则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可观测和可验证的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可重复性则要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相比之下,非科学则缺乏这些特点。
非科学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它们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者其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非科学并不排斥主观性和个体经验,其知识来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信仰或权威。
自然辩证法中期作业2008年10月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出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进而对其剖析,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
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它的内在的本质。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科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有些问题,比如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就产生了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它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它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把伪科学当成科学或把科学当成伪科学等,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科学在有关自然界领域的知识体系中显然是最主要、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判断一种观点、一个命题是否符合科学,这是科学的问题,因为这种判断是具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
近年来, 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伪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 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 伴随着对“伪科学”的揭露批判, 也有人将“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
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
以科学的态度辨析“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 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对科学、反科学、伪科学三者关系的梳理-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 科学是我们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有力保障,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文明提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辩证的看,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会产生他们的对立面,科学的对立面就是反科学、伪科学。
自从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反科学和伪科学也就应运而生,科学注定不会轻松自由的存在,它要不断的同非科学做激烈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才会越发犀利,不断进步,用自身的发展来击破所有质疑。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坚决反科学与伪科学,还原一个真实的科学,并以此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科学; 伪科学; 反科学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这三个词应用的范围很广,但究竟它们的确切涵义如何,对此现代人可以说是非常含混的。
要辨别三者,需将它们区别开来,首先就涉及到科学的界限问题。
只有搞清了什么是科学, 那么反科学、伪科学的含义就清楚了,容易理解了。
因此,关键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科学什么是科学?对此哲学家们早就有了汗牛充栋的鸿篇巨着。
但是对于常人每个人都对科学持有各自不同的印象。
有的人认为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也有人认为科学是追求真理的阶梯,同时也有人认为科学是少数人的霸权,更有人认为科学是毁灭人性的元凶。
中立的人可能认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在具提供好处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
反科学什么是反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反科学历史悠久。
当科学处于原始形态时,反科学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宗教科学人生观。
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被歧视为制造空洞预言的人。
中世纪时代,自然科学同科学家们一起被送上了绞刑架。
近代,科学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也成为反科学的敌对对象。
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反科学带上了色彩,反科学主义者坚决主张一切与科学有关系的社会现象都应成为被研究的对象,否认科学方法可以成为提示社会运动规律的有效工具。
伪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最简单地说当然就是真科学的反面,也就是说它和真科学是对立的。
论科学与为科学的分界线研011309姓名:***学号:**********摘要第一章绪论1.1伪科学的定义伪科学(英语:Pseudoscience、Bad Science),又称假科学、坏科学、疑似科学,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经不起可信性测试,或缺乏科学形式,或缺乏科学地位。
伪科学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夸张的、或无法证明的主张,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缺乏其它专家的公开确认,缺乏系统化、理性化的理论过程。
当某一领域、实践、或知识自称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却无法达标时,就可以被称作伪科学。
科学与启示、神学或灵性不同,因为它是通过经验和实验来探究物理世界的。
大众的科学普及也可能无法达到科学标准。
“科学普及”可能介于科学和伪科学,是因为它可能包含科幻小说。
伪科学可能会泛滥,甚至可以出自公立学校的科学教师和新闻报道人之口。
科学与伪科学的定性问题可能会卷入政治、哲学和科学争议。
将科学从伪科学中分辨出来意味着影响医疗卫生、专家作证、环境政策、以及科学教育。
将科学元素和理论从伪科学中剥离出来,如占星术、庸医、以及神秘学等,是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1.2科学方法论与可证伪性虽然用以证明某一知识体系、方法论、或实践时科学的标准千差万别,但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其基本观点是所有的科学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并可由他人进行主体间可验证性。
这些原则旨在保证实验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重复,使得进一步对某一现象的假说或理论是有效的、可靠的。
标准要求至始至终贯彻科学凡事,误差应得到控制,或通过随机性、适当例样、双盲研究或其它方式来消除。
得到的所有数据,包括实验和环境状况,都应备案,以便同行评审,允许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明或证伪。
统计量化的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误差范围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
这边就是科学方法论的定义了,科学方法论可以说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卡尔·波普尔将可证伪性视为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
可证伪性意味着结果可以被证伪。
例如,论断“上帝创造了宇宙”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没有相应的实验可以被构架起来;它干脆被列在科学范畴之外。
波普尔使用占星术来作为伪科学的例子,用相对论来作为科学的例子。
他进而将非科学分为哲学、数学、玄学、宗教,并将伪科学区分开来,但他并没有清晰地提供明确的评判标准。
1942年,罗伯特·金·莫顿列出了一小集“标准”以辨析什么才是“真”科学。
如果有一条标准被违反了,莫顿就认为它是非科学。
这并没有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接受。
他的标准是:●原始性:实验和研究必须为科学界提供一些新的东西。
●分离性:科学家从事这项科学的理由应该是增加知识。
科学家不应该有个人理由,期待某种结果。
●普遍性:无人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得信息。
社会阶级、宗教、种族或个人因素不是人们获取或从事某种科学的因素。
●怀疑论:科学因素不能基于信仰。
人们应该持续质疑所有的案例、辩题,持续地检查误差和无效假说。
●公共可及性:任何科学都是向所有人公开的。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公开,在科学界共享。
伪科学历史是对各个时代伪科学理论的研究。
伪科学是一套自称科学的思想,但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
[32][33]正当科学和伪科学有时难以区分。
一个划分界限的方式是来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可证伪性。
在科学史和“伪科学史”上,两者是难以区分的,因为有的科学是从伪科学中剥离出来的。
一个例子是化学、它来自伪科学炼金术。
1.3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主要是对伪科学做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并且还讨论了可证伪性的简要历史发展,为下文对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的讨论做了一个铺垫。
第二章是本文的主题内容,主要讲述了笔者对科学与伪科学分界的认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理论正确的与否,事实是唯一的也是最精准的评判标准。
本章是以波普尔和维特根斯坦的差异观点作为基础讨论的。
第三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把全文的主旨提炼了出来。
第二章科学与伪科学论证的关键2.1 主流波普尔的观点一个领域、实践或知识体系如果自称是科学的,但无法到达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时,就可以被称之为伪科学。
由于实证方式是归纳性的,是基于观察或实验的,所以卡尔·波普尔称使用这种方式将科学从伪科学或玄学中分辨出来是困难的。
他提出了一种辨析方式,以区分实证式、非实证式、或伪实证式。
这种方式在占星术上成为典型,后者自称是来自观察和实验性的。
然而占星术的实证研究是基于对天宫图和传记的观察得出的,这使得它在科学研究的标准上判了死刑。
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关键标准。
波普尔进而举例,给出了两个人类行为的案例和弗洛伊德、阿德勒理论的相应解释:“有人将孩子推入水中,想把他淹死;另一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第一个人心理压抑,可能是源于恋母情结,而第二个人则是心理升华。
从阿德勒的角度来看,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是心理自卑,用犯罪或救人来证明自己。
波普尔无法找到解释这种理论的反例。
他辩称当这种观察若是总是符合理论的话,与其是将理论强化,不如说是理论的软肋。
相反,波普尔给出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该理论预测“光被大质量物体(如太阳)所吸引,正如有质量的物体相互吸引一样。
”据此,离太阳近的恒星会看起来离太阳远了一点,彼此相离。
这个预测令波普尔感到震惊,因为它十分大胆冒险。
太阳的光芒使得这种效用难以在正常情况下观察到,所以照片必须在日蚀时拍摄,并与夜间的照片进行对比。
波普尔称:“如果观察不支持所预测的结果,那么这一理论就挂了。
”由此,波普尔得出他的标准——科学理论的标准在于它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或可测试性。
保罗·萨卡德使用占星术作为案例来区分科学和伪科学,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标准。
首先,自托勒密之后,占星术就没有升级更新,也没有加入新的解释。
第二,它对天文学上的重大问题,如岁差态度无视。
第三,代替理论,如人格及行为论进展迅猛,对占星术中天命的现象提供了解释。
第四,占星者们对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毫无兴趣,也对理论之间的评析毫不在乎。
萨卡德意在将这个标准延生出占星术之外。
他相信着会区分伪科学实践,如巫术、金字塔解密,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留在正统科学当中。
生理节律和占星术一样,依据出生日期来做出判断,但在当时不属于伪科学,因为对类似现象没有可代替它的解释。
这种标准导致某一理论在一个时期是科学的、另一时期就成了伪科学。
科学与启示、神学、灵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来探究物理世界的。
出于这个原因,教授创世科学和智能设计被科学界所严厉谴责。
[40]最大的争议在于生物的进化,共同始祖、地球历史、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宇宙的起源。
如果,某一信仰系统认为是出自神灵或启示、不自称是科学的、不颠覆经典科学,就不算为伪科学。
不但如此,很多宗教性的论断,如使用调节性祷告来治病可以用科学方式来检验,而它可能是基于无法检验的信仰。
许多大众科学中的共识和论断可能在科学上不达标。
“流行”科学可能会混淆科学和伪科学的界限,特别是科幻文学会误导大众。
诚然,大众科学可能来自个人经历,不符合科学方法论或专家的同行评审。
如果某一领域的主张可以通过实验的检验、在方法论上站得住脚,就不是“伪科学”,但会是很奇怪的、很令人惊奇、很违反直觉的。
如果某一主张无法通过实验的检验、不符合经典理论,但其方法论却十分理想,就应该谨慎处理;科学中的假说可能会被证伪。
由此,这类事务应该更加准确地定位“尚未被接受”。
原科学是指某一假说尚未完全通过科学方式的检验,但却与现有科学有相符合的地方,或即便不符合,也给出了不符合的理由。
它可以被形容为从某一实践知识向科学领域的转化。
2.2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一般主流观点是,也即上文提到的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是评判科学的标准。
维特根斯坦对于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
可以说如何证实一个理论是科学的,而不是伪科学的或者科学假说最关键的无非是——事实。
对,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理论正确的与否,事实是唯一的也是最精准的评判标准可以简而言之,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一个或者一系列的事实上,通过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客观事实,我们提取出一些存在与物质的内部,抽象的,但却真实的语言——这些语言真实的表示着这些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客观事实,这些语言就是理论。
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事实,所提出的陈述性的语句。
那么如何判断这个理论是科学还是谬误还是伪科学呢?笔者认为,既然是从一个或者一系列客观事实中提取出来的抽象的语言,那么必须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对于该预测性,我们就可以判断事实是否符合该预测如果符合该预测,则说明该理论是科学,如果不符合该预测,则说明该理论是谬误,如果该预测暂时没有办法调查验证——(因为客观的实验条件比不上理论比如反物质暗物质至今没有观察到)这理论则是科学假说。
笔者对假说一贯的理解就是科学的前体状态,科学假说有可能是真的,有可能是假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科学假说的价值,因为笔者认为当相对论在未正式之前就是科学假说。
在实验证实了光的偏射等等,假说就进化成了科学。
否则,假说就变成了谬误。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有一些陈述性的,没有预见性的语言,用笔者的话来解释,则是事实补充理论,而不是理论来解释事实——更别提理论所固有的预测效果。
让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个性心理学”的理论,这种理论提出在20世纪初期,一般学过的人都会感觉到能解释世界上一切事情,觉得这个理论的真实性完全不用怀疑,所以必然是科学。
其实不然,比如一个小孩看到另一个小孩溺水,事情只有两种结果:1)小孩救他2)小孩不救他。
不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情况都能用这个理论的自卑心理来解释,如果是小孩救他——因为自卑心理导致的想要救他的这种自笔者证明的暗示;小孩不救他——因为自卑心理导致了自己救不了他的暗示。
总之不论结果怎么样,这个理论都可以解释。
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姑且不论合不合理),但是完全不能预言。
这个理论完全不能解释小孩到底可以还是不可以救人——因为没有预测,就不可能被证实。
这就是所谓的结果先于解释,结果补充于解释,所以不能做出任何预言。
笔者认为这只是陈述句。
因为笔者觉得假说只是未证明的科学——伪科学是预测结果故意模糊的学科,还不是这种完全没有预测能力只有解释能力的理论的陈述句以上是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的总结的和笔者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维特根斯坦主要提出:基于真命题提出的陈述句,并满足一切真命题的陈述句并可以证明未知的真命题这就是科学,具体来说即是基于大量理论具有可证实性的即是科学。
而笔者认为已经证实的为科学,未被证实的为假说,已经被证明错误的为谬误,没有预测能力只有解释能力的陈述句,预测结果模糊涵盖了整个结论的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