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食品标准中的“保质期”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理解食品标准中的“保质期”一、标准中规定保质期的意义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食品保质期的定义为: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一般认为,所谓食品的保质期应当是生产该食品的企业自己确定的,反应了企业对其产品品质的自信,也是企业对消费者作出的保证,表明企业对保质期内的产品的品质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在以往制定的标准中为什么会确定保质期?而新颁(修)标准却无保质期规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食品工业技术亦欠发达。
无论在食品原料的选择、生产工艺应用、生产人员素质、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等都不能满足高标准食品产品的生产,此时期食品的生产往往满足社会对量的需求(解决温饱问题),而非质的满足。
在此情况下,国家必然会制定强制性的食品保质期限,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促进食品企业的工艺革新,以达更高的食品品质,满足社会需要。
因而,此时期规定的食品保质期往往是最低的要求,即最短应达到的期限,达不到该期限即为不合格产品。
相反地,保质期限相对较长,应证明该产品的品质更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工艺进步日新月异,使得食品的保持品质的期限大大延长,亦使得国家规定强制性保质期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其体现即为新修(制)定的食品标准不再规定保质期。
如:粮食行业标准LS/T3212-1992《挂面》在第,而在新修定的LS/T3212-2014《挂面》同样删除了对保质期的规定。
正因为国家标准不再对保质期加以规定,从而给生产企业留下了自主制定保质期限的空间。
这也就是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食品时,同样的食品,不同的企业规定着不同的食品保质期。
注意,第,表明所设保质期限为最短期限。
而第,分别按照,在标签上具体标注产品的保质期。
”说明企业可自主标注保质期的具体期限。
二、有权解释机关的解释虽然企业可自主规定食品的保质期,但现行强制性标准、企业产品标签标示的推荐性标准或企业标准中已规定保质期的,企业就必须遵照执行。
食品中的食品保质期控制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原有性质、功能和品质的有效时期。
控制食品的保质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食品生产企业、销售商以及消费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食品中的食品保质期控制,并深入了解其中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一、食品保质期的定义与意义食品的保质期是根据食品的特性和储存条件所确定的,在这个时间范围内,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都能够得到保证。
食品保质期的控制对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
对食品企业而言,保质期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品牌信誉度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掌握和理解食品保质期,可以使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加安心。
二、食品保质期的控制因素及挑战食品保质期的控制有多个因素需要考虑,包括食品的种类、原料质量、生产工艺、储存条件等。
其中,以下几个因素需要特别注意和管理:1.微生物污染: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腐败和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细菌、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会在食品中繁殖并分解食品的成分,影响其品质和安全性。
2.氧气和湿度:氧气和湿度是引起食品脂肪酸氧化和食品变质的重要因素。
食品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成分会在氧气的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从而降低食品的品质。
3.温度:食品的储存温度对其保质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过高的温度会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加速食品的腐败;而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食品的质地变硬或水分析出。
4.添加剂和防腐剂:添加剂和防腐剂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但是,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添加剂和防腐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使用标准。
食品保质期控制面临的挑战包括不同食品种类的差异、储存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
三、食品保质期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延长其保质期,食品行业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食品保质期控制方法:1.灭菌和杀菌:通过高温灭菌、杀菌或辐照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食品的包装名词解释在如今的社会中,食品包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在超市、便利店或网上购物时,总能看到各种形状各异的食品包装。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些包装上的名词和词语所代表的意义呢?本文将对食品包装中的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一、保质期保质期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品质和食用安全的时间。
它通常以日期(年/月/日)的形式呈现在包装上。
保质期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食品是否还适合食用。
一般来说,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可以储存更长时间,而保质期较短的食品则需要更快食用。
二、生产日期生产日期是指食品制造或包装完成的日期。
它同样以日期(年/月/日)的形式展示在包装上。
生产日期的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新鲜程度和时效性。
相比较而言,新鲜的食品通常更有营养,而长时间存储的食品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营养价值。
三、净含量净含量是指食品包装中所含有的实际食品重量或体积。
通过净含量,消费者可以了解购买到的食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净含量通常以克、千克、毫升或升为单位,例如100g、500ml等。
四、成分表成分表是食品包装上列出的主要成分和添加剂。
它提供了关于食品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和添加物的重要信息。
通过阅读成分表,消费者可以了解到食品中是否含有自己所偏好或需求的成分,帮助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五、营养价值营养价值是指食品所含有的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
常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在食品包装上,营养价值通常以每100克或每份食品的百分比形式呈现。
通过了解食品的营养价值,人们能够选择更加健康和均衡的饮食。
六、生产商信息食品包装上的生产商信息提供了食品生产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取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例如了解厂商的信誉度和客户服务质量等。
同时,这些信息也是食品监管部门进行食品跟踪和召回的重要依据。
食品保质期是决定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判断食品安全销售期限的一个最直观的依据,是消费者选购食品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2020年7月16日,央视315晚会曝光汉堡王过期面包更改保质期后售卖,使“食品保质期”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那么国内外对于“食品保质期”到底是如何管理的?针对大家关注的这一重点问题,食品伙伴网编制了《食品保质期指南》,分为“食品保质期”释义、“食品保质期”标识、临期食品和超期食品管理三篇,将陆续在食品标法圈发布,敬请关注。
(一)“食品保质期”释义1.中国大陆我国《食品安全法》、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食品保质期”进行了明确规定。
“食品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在GB 7718-2011实施指南进一步解释说明: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是保持食品品质的期限,准确讲是最佳食用期限,由生产者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并通过标签、标示等方式提供给消费者。
此外,团体标准T/CNFIA 001-2017《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也规定“食品保质期”指食品在既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存环境参数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总体而言,关于食品保质期的确定具有以下原则:一是食品保质期应当限定于特定贮存条件,于既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存环境下才有参照意义;二是食品在保质期内需保持食品品质,若在既定贮存条件下,食品不能保持食品特有的风味、色泽、气味等品质,则不能认定尚在保质期内。
2.中国台湾《市售包装食品有效日期评估指引》中对“保存期限”和“有效日期”的定义如下:保存期限:在特定储存条件下,市售包装食品可保持产品价值的期间,其为时间范围,例如「保存期限:二年」。
有效日期:在特定储存条件下,市售包装食品可保持产品价值的最终期限,应为时间点,例如「有效日期:Ο年Ο月Ο日」。
3. 中国香港依据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网页介绍:"此日期前最佳"属于食品质量标记(例如味道、质感、香味和外观等)。
保质期试验名词解释定义:保质期是指食品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原有品质的最短日期。
食品经过保质期,即使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也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食品的品质不再保持原有的新鲜程度。
一般根据产品的类型、季节和气候选择保质期。
在高温高湿地区、季节,应选较短的保质期;在低温干燥地区,应选较长的保质期。
2、保存期: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之间的时间。
3、保证期:指明确标示的保证食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性的日期。
4、品质:产品对于特定目的——消费者或用户的效用所显现出来的特征或属性。
5、营养素:是指食品中具有营养功能的成分。
6、感官:感觉器官的总称,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知觉来直接感知食品的外观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并借助触觉判断其形体、色泽、质地、组织、性状及气味等食品的品质的过程。
7、品牌:指企业在一定市场上使用的名称,是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8、商标:指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性特征的标志。
9、品质管理体系:是一套用于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性、预防食品污染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系统,包括内部和外部审核程序、合规性评价程序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0、检验批:指用于食品质量监督和检验的小样本。
11、无菌:指在一定条件下,完整无损伤地将整个或部分样品施行灭菌,而使被灭菌物表面上的微生物或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全部或局部杀死的一种状态。
12、无菌检验:指检验食品中是否有微生物存在的检验。
13、保质期:指食品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原有品质的最短日期。
食品经过保质期,即使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也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食品的品质不再保持原有的新鲜程度。
14、退货:是指消费者因购买的商品的质量不符合预定要求而在保修期内提出的修理、更换或退货的请求。
15、挑选:即从混杂的一堆商品中选出合乎要求的少数商品。
16、垃圾食品:含有高脂肪、高糖、高盐或高添加剂的食品,通常指油炸、腌制、罐装、脱水果蔬类和膨化等五类食品。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保存期限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而了解食品保存期限则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正确了解和遵守食品的保存期限,可以有效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障人们食用的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本文将从食品保存期限的定义、食品保存期限的规定、食品保质期和食品最佳食用期的区别以及了解食品保存期限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食品保存期限的定义食品保存期限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日期之后,食品在一定储藏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质量和卫生安全的时间。
具体的保存期限会因不同食品的特性和成分而有所差异,有的食品保存期限较长,有的则较短。
人们应该了解不同食品的保存期限,遵循科学的储存方式,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食品保存期限的规定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国家和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的保存期限进行了规定。
根据《食品安全法》以及相关标准和法规,食品生产企业应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或最佳食用期等信息。
同时,标签上还应明确食品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消费者通过查看这些信息可以了解食品的保存期限及储存方式。
三、食品保质期和食品最佳食用期的区别在了解食品保存期限时,我们还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即食品的保质期和最佳食用期。
保质期是指食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基本上正常的质量和安全性。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可能发生腐败变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时要特别注意食品的保质期。
最佳食用期是指食品在保质期内,其品质最好的时间段。
在最佳食用期内,食品的口感、香味、营养价值等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
但是,过了最佳食用期的食品不一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只是品质上可能有所下降。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来选择。
四、了解食品保存期限的方法要正确了解食品的保存期限,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标签:食品包装上通常会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或最佳食用期等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这些标签去了解食品的保存期限及储存方式。
食品的保质期及营养含量的计算保质期的计算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持其质量和安全的时间。
计算食品的保质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日期标注法:根据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制,可以计算出食品的保质期。
生产日期通常标志在食品包装上,保质期限制可以查看食品的标签或相关法规。
例如,如果一种食品的生产日期是2022年1月1日,保质期是30天,那么它的保质期将是从生产日期开始算起的30天。
2. 感官评估法:通过观察食品的外观、气味和口感等指标,可以评估食品的保质期。
这种方法相对主观,可作为食品保质期的辅助判断方法。
例如,如果一种食品在保质期内外观正常、气味无异味、口感良好,那么可以认为它仍然在保质期内。
3. 质量指标法:根据食品的质量指标,如水分含量、酸值、微生物指标等,可以判断食品的保质期。
例如,如果一种食品的水分含量超过了规定的限制,或者微生物指标超过了卫生标准,那么可以认为它已经超过了保质期。
营养含量的计算食品的营养含量是指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计算食品的营养含量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食品成分分析法:通过分析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可以计算出食品的营养含量。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食品成分分析仪器,测量食品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然后计算出食品的营养含量。
2. 食品数据库查询法:通过查询食品数据库,可以获取大部分常见食品的营养含量信息。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快捷,适合一般的营养计算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查询相关食品数据库,获取一种食品的营养含量信息,然后根据食品的重量或数量,计算出实际摄入的营养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计算食品的保质期和营养含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准确判断和计算。
同时,食品的保质期和营养含量可能受到存储条件、加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计算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食品保质期和有效期的范围中国有句古话:“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可见,吃东西是要吃新鲜的。
不过,由于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和食品防腐剂的改进,很多食品可以放置较长时间。
这就有了食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
食品的保质期,是在恒温培养下,测定原始细菌总数,然后每隔7天测定一次细菌数量,再绘制微生物生长曲线,计算微生物生长7天增加的代数,最后根据微生物达到腐败时的个数和7天增值的数量来确定保质期。
保质期,又称最佳食用期,国外称之为货架期。
指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虽说这个保质期是根据具体食品的特性来确定的,但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厂家内定的。
整个行业的同类产品,并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而是一个大致范围,因为不同生产厂家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方式是不一样的。
要让食品达到较长保质期,这与食品的特性、加工方式、包装的方式等有关,加入防腐剂可以延长保质期。
真空包装是将食品装入容器内后抽掉里面的空气,从而形成真空,此种方式能使食品与外界隔绝使其不容易受到污染,因此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保质期。
不添加防腐剂只进行真空包装,需要根据食品本身的特性来定。
防腐剂也有很多种,也会影响保质期长短。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生物型”和“化学型”两类。
由于食用过期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属于“生物型”中毒。
人们如果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品,就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甚至导致急性传染病发生。
为了保障公民健康,避免食用过期食品,国家对各类食品的保质期作了明确的规定,食品的保质期一般在盛装罐、盛装袋上加以注明,未注明的可以根据其生产日期进行推算。
如果是生产厂家在加工食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等过量,或者错误),可能会导致“化学型”的食物中毒。
食品的有效期,也叫保存期,即产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
一般来讲,超过这个日期,食品可能会发生品质变化,不再具有消费者所期望的品质特性,就不能食用了;如果食用了,就可能有食物中毒的危险,无论食品多么珍贵、多么有营养、表面看上去多么诱人。
保质期标签一、国标中对“保质期”的定义虽然不少法律法规中都规定应当在标签上注明“保质期”(或者“限期使用日期”),但截止目前,本文尚未在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看到对“保质期”有定义。
如何理解“保质期”的定义呢?本文在一些国标中找到了依据。
1.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2.5保质期:预包装食品在标签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质量的期限。
在此期间,产品完全适合销售,并保持了标签中不需要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独特品质。
2. GB 5269.3-2008 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3.8保质期:在化妆品标准和标签规定的条件下,保持化妆品质量的期限。
在此期间,化妆品应符合产品标准和标签中规定的质量。
3. GB/T 36970-2018 消费品使用说明洗涤用品标签3.5保质期:在产品标准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产品质量得以保持的期限。
在此期间,产品完全适合销售和使用,并符合产品标准中规定的质量要求。
二、“保质期”的要件1. 特定期限生产者和销售者并不是无限期地保证产品质量,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保证产品在特定的期限内达到质量要求。
2. 储存条件相对于期限,储存条件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保质期”的要件。
即使是在“期限”内,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保证的责任也并不是无条件的,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储存条件。
同时,储存条件也是法律规定强制要求标签应当包括的内容之一。
例如《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就要求医疗器械标签应当包括“特殊储存、操作条件或者说明”,《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凡使用或者保存不当容易造成化妆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化妆品、适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化妆品,必须标注注意事项、中文警示说明,以及满足保质期和安全性要求的储存条件等。
”《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第三条要求,“消毒产品对储存、运输条件安全性等有特殊要求的,应在产品标识中明确注明”。
国标规定保质期的规范国标规定保质期的规范保质期是指产品在适宜贮存条件下经测试和评估确认的可使用期限。
为了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了保质期的设定与标注。
以下是关于国标规定保质期的规范的详细内容。
首先,国标规定保质期的基本原则是“负责任、可靠、科学”。
食品生产企业在设定保质期时必须要负起责任,确保所标注的保质期信息真实可靠。
同时,保质期的设定应该是基于科学的依据和实验数据。
其次,国标要求保质期的设定必须科学合理,不能以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食品生产企业在设定保质期时,需要进行食品安全评估和实验测试,以确定产品的保质期限。
不能仅凭主观判断或者市场需求而随意设定。
另外,国标规定保质期的标注需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
保质期标注必须以日期形式(年、月、日)表示,不能使用模糊的词语或概念来替代。
例如,“新鲜”、“优质”的表述是不允许使用的。
此外,标注保质期的位置应当清晰可见,不得掩盖、混淆或模糊化。
国标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保质期标注要求。
例如,对含有传染性致病微生物产品的保质期标注要更为严格,必须进行更多的测试和评估,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对于特殊存储条件下的食品,如冷冻食品、生鲜食品等,也需要进行专门的测试和评估,并在标签上标明贮存温度、条件以及使用期限。
此外,国标还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在保质期内要负有售后服务的责任。
企业在设定保质期时,必须充分考虑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设定合理的保质期。
一旦食品实际质量超过保质期内的变化限度,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提供退货、换货等售后服务。
总结起来,国标规定保质期的规范主要围绕“负责任、可靠、科学”展开。
食品生产企业在设定与标注保质期时,必须要以客观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确保其质量与安全性,不得误导消费者。
同时,在保质期内,企业还要承担售后服务的责任。
这些规范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护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与食品保质期掌握食品的使用期限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提高,对食品保质期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正确掌握食品的使用期限对于保障健康和避免食物浪费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食品保质期的概念、合理使用食品的方法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食品保质期的概念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不开封条件下能保持其原有质量、安全、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一段时期。
根据食品的不同性质,保质期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食品保质期可分为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和最佳食用期三种。
1. 生产日期:指的是食品生产的具体日期,通常以年、月、日的格式标注在产品包装上。
2. 保质期限:是指食品在生产后,经过科学检验和分析的结果,预测食品保持质量的时限。
保质期限一般以“年/月/日”形式标注在食品包装上。
3. 最佳食用期:是指食品在质量、风味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的时间段。
该期间是指产品质量在正常食用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区间。
超过最佳食用期的产品不一定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风险,但可能会降低产品的质量。
二、合理使用食品的方法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我们应当合理使用食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在使用食品前,应当仔细查看包装上标注的食品保质期信息。
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先食用即将过期的食品,确保食品使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存放食品的方法: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存储要求。
一些易腐坏的食品,如肉类、奶制品等,应当储存于适当的温度下,避免细菌滋生。
同时,密封保存的方式也是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有效方法。
3. 注意食品的口感和外观:如果食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腐败、异味、发霉等情况,应当立即停止食用,以免对健康造成损害。
三、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于食品的合理保质期管理,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升其品质。
、综合执法专刊如何理解食品标准中的“保质期”——食品企业标准是否必须规定保质期?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宁俊编者按:本文是应市场监管一线面临的众多职业索赔案和市场监管部门各种不同观点或处理方式而作。
希望能供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处理职业索赔案和应诉参考。
近期接到多名职业索赔人的投诉举报,称南京市雨花台区某(PY)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某产品和某(SG)经营企业销售的某食品,其标签上标注的保质期与该食品(企业)标准规定的保质期不一致,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查处并索10倍价款的赔偿。
经查,上述标注的“保质期不一致”为:①产品标签标注的保质期长于(企业)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如:标准规定的保质期为6个月,产品标签标注的却为9个月。
②产品标签标注的保质期短于(企业)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如:标准规定的保质期为9个月,产品标签标注的却为6个月。
上述“保质期不一致”问题亦多见于职业索赔人为牟取10倍价款惩罚性赔偿而提起的民事诉讼。
那么,如何理解食品标准中的“保质期”?上述两种情况是否构成违法?食品企业标准是否必须规定保质期?一、食品保质期的概念《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食品标签应当标注“保质期”。
即,“保质期”是食品标签必须标注的项目。
第一百五十条关于食品保质期的定义为:“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的食品保质期为: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2013年12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编著的“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指南(以下称“实施指南”)”对保质期的释义为,“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是保持食品品质的期限,准确讲是最佳食用期限,由生产者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并通过标签、标示等方式提供给消费者。
”38I产品可靠性报告2020年第8期企业标准与保质期2015年9月9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保质期相关问题的复函》(食药监办食监一函〔2015〕554号)中阐述,“一、食品保质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根据食品原辅料、生产工艺、包装形式和贮存条件等自行确定,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和食用安全的最短期限。
什么是食品保质期?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违反保质期规定时如何处罚?主要内容一、什么是食品保质期二、食品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三、部份法规对产品保质期的相关要求四、对违反保质期相关法规要求的处罚一、什么是食品保质期?1、根据《食品安全法》的定义:食品保质期,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2、根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定义:保质期: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3、根据《T/CNFIA001—2017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的定义:保质期:食品在既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存环境参数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综上可看出,三者对保质期的定义意思都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在已标明的规定贮存条件下产品保持品质的期限。
二、食品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保质期由食品生产企业确定,食品经营企业应遵循食品生产企业确定的保质期进行食品经营活动,保质期内,食品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根据《T/CNFIA001—2017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保质期的确定按以下步骤进行:1、一般情况下保质期的确定1.1保质期确定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方案、设计试验方法、方案实施、结果分析、确定保质期和保质期验证六个步骤(具体参见《指南》附录A)。
在确定保质期时,应充分考虑可能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对保质期的影响,如不同贮存温度下的微生物风险等。
1.2保质期可通过试验法、文献法、参照法确定。
确定保质期主要依据成熟的保质期试验理论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资料。
1.2.1试验法。
可通过基于稳定性的保质期试验(具体参见《指南》附录B、附录C)确定食品的保质期。
其中,基于温度条件的加速破坏性试验可通过计算得到保质期时间或保质期时间范围;长期稳定性试验可通过试验数据观察到食品发生不可接受的品质改变的时间点;基于湿度和光照条件的加速破坏性试验可用于确定某些食品的保质期,也可以辅助观察某些食品或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在保质期内的变化。
食品保质期相关知识汇总在食品投诉和行政执法案例中,过期食品经常被提起,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食品的保质期,食品企业如何来管理自己产品的保质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一下。
1关于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的指标保质期,顾名思义,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质量应该是能够保证的,超过这个期限,不再做出保证。
GB7718-2011中对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换言之,保质期和贮存条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跟“不必说明和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联系在一起的。
撇开这些谈一个空洞的年月日,是不科学的。
2企业责任和货架期的矛盾3合规与安全,监管的目的是什么综合前面可以看出,保质期应该是一个商业的概念,由技术和市场来确定,而监管者在这中间要管哪些问题呢?4健康和生命是自己的关于食品的保质期,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半夜11点50爬起来吃方便面,说忽然想起来方便面过了今天就过期了,12点之前不吃掉就可惜了。
食品保质期相关知识问答保质期是所有食品的共性之一,对于未被豁免标注保质期的食品通常要在产品外包装标签上明确标注出来。
那么国家对食品保质期有哪些相关规定?食品标准中对于保质期是如何描述的?食品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01国家对食品保质期有哪些相关规定?02产品标准中对保质期是如何描述的?注意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近几年新发布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大部分没有规定保质期的条款,只在少部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中有关于食品保质期的相关规定。
举例如下:03食品外包装上的保质期标示有几种特别情况?1、混合包装《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问答(修订版)第十八项规定: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之一标示:一是生产日期标示最早生产的单件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的保质期标示;二是生产日期标示外包装形成销售单元的日期,保质期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的保质期标示;三是在外包装上分别标示各单件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解析各国“食品保质期”的要求有人总说,现在什么东西都有保质期,就连保鲜膜都有保质期,附带还要感慨当今社会情感保鲜之类的。
关于食品保质期,它的定义是什么?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是否就不能再食用了呢?什么是食品的保质期呢?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等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放心食用。
保质期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为贮存条件,二为期限,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贮存条件必须在食品标签中标注,通常包括:常温、避光保存、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等。
如果产品存放条件不符合规定,食品的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
我国对食品保质期的要求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规定,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实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相当于企业针对产品对消费者给出的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放心食用。
不同国家对食品保质期的不同要求日本对食品的保质期规定非常严格,分“消费期限”和“赏味期限”。
消费期限——多用于容易腐烂的食品(如生鲜食品)上,表示在未开封的情况下,能够安全食用的期限。
赏味期限——多用于品质不容易变坏的加工食品(冷藏或是常温下可以保存的食品),是能保证食品品质、味道的期限。
欧盟规定,保质期分为“在此前食用”和“最好在……之前食用”。
在此前食用——通常是针对一些易变质食品,是指在保质期之后食用有可能威胁健康;最好在……之前食用——针对其他食品,指在保质期之后食用口感和味道可能会受影响。
美国食品包装上的日期分四种,销售截止日期、最佳口味期、食用期和封箱包装日期。
一般会根据食物的性质来标明。
销售截止日期——食品外包装箱上都必须标明“销售截止日期”,指商场只能在这个日期之前销售这些食品。
但并不是说过了这个日期就不能吃了,它会给消费者购买后的食用、贮存留有余地。
最佳口味期——指食品味道或者质量的最佳时间。
如何理解食品标准中的“保质期”
一、标准中规定保质期的意义
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食品保质期的定义为: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一般认为,所谓食品的保质期应当是生产该食品的企业自己确定的,反应了企业对其产品品质的自信,也是企业对消费者作出的保证,表明企业对保质期内的产品的品质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在以往制定的标准中为什么会确定保质期?而新颁(修)标准却无保质期规定?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食品工业技术亦欠发达。
无论在食品原料的选择、生产工艺应用、生产人员素质、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等都不能满足高标准食品产品的生产,此时期食品的生产往往满足社会对量的需求(解决温饱问题),而非质的满足。
在此情况下,国家必然会制定强制性的食品保质期限,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促进食品企业的工艺革新,以达更高的食品品质,满足社会需要。
因而,此时期规定的食品保质期往往是最低的要求,即最短应达到的期限,达不到该期限即为不合格产品。
相反地,保质期限相对较长,应证明该产品的品质更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工艺进步日新月异,使得食品的保持品质的期限大大延长,亦使得国家规定强制性保质期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其体现即为新修(制)定的食品标准不再规定保质期。
如:粮食行业标准LS/T3212-1992《挂面》在第6.4.2条规定:“保质期:3个月”,而在新修定的LS/T3212-2014《挂面》同样删除了对保质期的规定。
正因为国家标准不再对保质期加以规定,从而给生产企业留下了自主制定保质期限的空间。
这也就是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食品时,同样的食品,不同的企业规定着不同的食品保质期。
注意,第4.5.1-4.5.2条的表述中均有“不少于“字样,表明所设保质期限为最短期限。
而第4.5.3条的表述:“生产企业可根据啤酒种类、企业自身技术条件和市场营销情况,分别按照4.5.1-4.5.2规定,在标签上具体标注产品的保质期。
”说明企业可自主标注保质期的具体期限。
二、有权解释机关的解释
虽然企业可自主规定食品的保质期,但现行强制性标准、企业产品标签标示的推荐性标准或企业标准中已规定保质期的,企业就必须遵照执行。
企业在标注食品保质期时,其实际标注大于和小于标准规定的保质期限意义又如何呢?
前文已述,标注的食品保质期小于标准规定期限的是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即不合格产品。
那么,标注的食品保质期大于标准规定期限的是不是也是不合格产品呢?
作为技术法规的标准,同样遵循谁制定谁解释的规定,我们来看看有权解释机关的解释。
2010年9月16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中心“关于粮食行业标准《挂面》、《花色挂面》中保质期问题的回复”中作如下表述:“粮食行业标准LS/T3212-1992《挂面》、LS/T3213-1992《花色挂面》标准中,均在各自的第6.4.2条规定:“保质期:3个月”。
此条款是指企业生产的商品挂面、花色挂面的最低保质期不得少于3个月。
……生产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对产品经过必要的技术处理,增加了产品的耐储性,可以适当延长产品保质期,企业可以将经过科学验证的最终保质期作为产品的保质期标注,这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值得提倡的。
”
某企业询问:食用玉米淀粉GB/T8885-2008 6.4.2规定:保质期为18个月,是否必须18个月?是否可多可少?2012年7月4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其官网上答复:食用玉米淀粉GB/T8885-2008 6.4.2规定的保质期为18个月,应为保质期不少于18个月。
2015年9月9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保质期相关问题的复函》(食药监办食监一函〔2015〕554号)中阐述,“一、食品保质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根据食品原辅料、生产工艺、包装形式和贮存条件等自行确定,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和食用安全的最短期限。
保质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承诺,保质期一经确定并在包装上标注后,不得随意更改”。
以上有权解释机关的解释表明,标准规定的保质期为最低保质期限,企业自主标注的食品保质期限大于标准规定的保质期限是符合标准规定的,是合法的。
三、保质期设定原理
1、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影响食品品质的内部因素有微生物增殖、酶反应、物理化学变化等,这些因素可同步发生,而外部因素如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则会影响这些反应的进行速度。
而与食品保质期有关的因素主要有食品的化学组成、加工技术、包装形式和贮藏条件等。
水分含量高、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是微生物优良的培养基,配合适宜的温度微生物即可快速增殖而使食品腐败变质。
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易氧化,使产品氧化酸败,当同时有Fe,cu等矿物质存在时,会加速这种反应的进行。
因此研究者在开发一种新产品时,为了延长保质期,会根据化学组成,添加一些防腐剂、抗氧化剂等。
而超高温、高压、辐照等杀菌及无菌包装技术的应用,可使容易腐败的食品如牛奶的保质期大幅度延长。
为了减少氧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抽真空、充氮、二氧化碳的包装也应运而生。
适宜的贮藏条件可减缓食品中微生物增殖、酶反应、物理化学变化。
2、确定保质期的方法
在研发新产品或对已有产品的配方或工艺改进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研发人员不可能对每种产品的保质期进行实际的测定。
在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为了较准确地预计产品的保质期,一般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寻找有相同化学变化的相关产品,借鉴其保质期数据;或通过在短时间内加速破坏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来外推估计可能的保质时间。
在产品上市后,再继续通过实际货架条件下随机抽取样品的方式来验证保质期,另外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质量投诉来了解保质期的状况。
综上所述,食品的保质期应由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工艺水平自主制定。
一旦采用的标准有保质期规定的,则应当遵照执行。
标准中的保质期是该食品的最低保质期限,低于此期限为不合格产品。
企业通过革新工艺、质量管理等手段,增加了产品的耐储性,可以适当延长产品保质期而在产品的标签上予以标注,是符合标准规定的,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