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苏丹石油项目
- 格式:pdf
- 大小:491.13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公司在海外项目案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在海外项目中,中国公司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下面列举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公司在海外项目中的案例。
1. 中兴通讯在巴西建设移动通信网络中兴通讯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在巴西建设移动通信网络项目中取得了成功。
该项目旨在提供高速、可靠的通信服务,为巴西人民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
中兴通讯的技术和设备得到了当地用户的高度赞誉。
2. 中国中铁参与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国中铁作为全球知名的铁路建设企业,成功参与了印尼雅万高铁项目。
该项目是印尼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连接雅加达和万隆两座城市。
中国中铁通过优质的技术和项目管理,为印尼提供了一条高速、安全的铁路线路。
3. 海尔集团在美国建设智能家电工厂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成功在美国建设了智能家电工厂。
该工厂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家电产品。
海尔集团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 中国建筑参与阿联酋迪拜塔项目中国建筑作为全球知名的建筑企业,参与了阿联酋迪拜塔项目的建设。
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造结构物,高度达到828米。
中国建筑通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成功完成了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5. 中国石油在苏丹石油勘探项目中取得成功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成功参与了苏丹石油勘探项目。
该项目旨在开发苏丹境内的油田资源,为苏丹提供能源支持。
中国石油通过先进的勘探技术和管理经验,成功发现了大量的油田,为苏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建设移动通信网络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成功参与了巴基斯坦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
该项目旨在扩大巴基斯坦的通信覆盖范围,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中国移动通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为巴基斯坦人民带来了更好的通信体验。
7. 华为在英国建设5G网络华为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成功参与了英国的5G网络建设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案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是大型综合性一体化石油公司,其主营业务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炼油、石油化工和销售等;同时拥有强大的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力量,可以提供与油田开发生产、工程建设相关的全部技术服务,包括钻井、油田建设、管道建设、炼厂建设等。
2002年生产原油11761万吨,生产天然气23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919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792亿元,上交税费644亿元,实现利润536亿元。
在2003年上半年公布的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02年世界最新500强公司排名之中,名列第69位,居中国公司之首。
CNPC“走出去”起步于1993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世界石油市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三大项目取得成功,为CNPC海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CNPC的国际化经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为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占有更多的海外资源以及实现CNPC建设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双重任务,都迫切需要CNPC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实现海外事业更大规模的发展。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国家石油公司,对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中国的石油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在中国建成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石油工业发展经验。
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源安全潜伏着重大的危机。
1.中国油气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家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估结果:中国石油资源量940亿吨,可采资源量140亿吨,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2.8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2.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4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8240亿立方米。
中国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10吨,居世界第37位;人均天然气可采资源量6000立方米,居世界第43位。
中国油企走出去买了不少教训海外油气资产整理或需10年文章导读:在‚三桶油‛集体低调的时候,另一支力量却异军突起。
2014年全年,包括洲际油气(600759,股吧)(600759.SH)、熔盛重工(1101.HK)等在内,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油气规模超过22亿美元。
一位民营上市企业老板指出,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或将迎来海外并购的好时机。
央企动手早民企抄底忙【封面故事】走出去获取‚权益油‛《中国经济周刊》春夏之交,万物勃发。
但石油行业却仍然被裹挟在深深的寒冬中。
从去年6月至今年1月,国际油价大幅跳水60%,给全球石油行业带来重大冲击。
今年5月以来,国际油价震荡回升,但仍徘徊在每桶60美元上下,与去年6月创下的每桶107美元高点判若云泥。
‚一场石油行业的‘严冬’已经来临。
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业的中海油已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意。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CEO.NY、CNU.TSX)董事长、刚刚调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董事长的王宜林在中海油2014年年报中如此表述。
不仅中国油企,全球石油公司都有了‚过冬‛的感觉。
更何况,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国‚三桶油‛尽管体量庞大,但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自2008年那一轮国际油价暴跌之后,2009—2013年,中国‚三桶油‛海外并购金额合计超过1000亿美元,以至于有人把那5年称作石油行业的‚中国并购时代‛。
巨额且快速的海外并购成效显著,中石油坐上了全球第四大油企的宝座,另外‚两桶油‛也都进入了前50强。
并购同时为中国油企在海外获取‚权益油‛(指石油公司根据油田所占股份权益分成获取的原油,又称‚份额油‛,区别于原油市场买卖的‚贸易油‛)开辟了广阔前景。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601857,股吧)企业海外权益油气产量估计超过1.3亿吨。
摘要:苏丹石油资源丰富,2010年石油探明储量为66*108bbl。
为了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苏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为中苏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苏丹是中国海外寻油最早的目的地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在苏丹逐步形成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
中国与苏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堪称中国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典范,每年为中国带来数百万吨的权益油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苏丹的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热情为当地民众造福,赢得了苏丹政府和人民的称赞。
然而由于苏丹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再加上达尔富尔问题和西方的恶意诽谤,使得中苏石油合作面临着挑战。
但随着中苏石油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两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中国,苏丹,石油资源,石油合作,权益油1 前言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扼红海、地中海战略要冲,也是自北进入非洲腹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国际战略通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苏丹境内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油田,加之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使得许多国家竞相进入苏丹石油开采领域。
苏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试图依靠外国资本来开发本国石油资源。
但是,由于苏丹持续的内战、糟糕的基础设施、苏丹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不和等这些内外不利因素,使投资苏丹石油业存在不小的风险,许多国家对进入苏丹石油领域比较谨慎。
我国和苏丹同属第三世界,政治上友好,经济关系稳定,合作项目逐年增加。
近30年来,我国共向苏丹提供了71笔援款,故苏丹政府十分信任我国的技术、设备及人员。
同时,为摆脱西方国家对其石油开采的控制,苏丹加强了同中国的石油合作。
2 苏丹石油资源与早期勘探开发苏丹石油资源丰富。
1997年,苏丹石油探明储量为30*108bb1,2007年石油探明储量为66-108bl,占世界石油份额的0.5%。
随着石油探明储量的不断增加,苏丹在石油出口国中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2001年8月,欧佩克给予苏丹欧佩克会议观察员身份。
尼罗河中国石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NPOC)为集团公司直属海外企业,负责苏丹石油合作项目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并代表中石油集团公司在苏丹履行社会责任。
从1995年起,中石油集团公司陆续在苏丹获得了5个上游项目联合作业权益,分别是1/2/4区、3/7区、6区、15区和13区;同时在下游与苏丹能矿部合资建设了喀土穆炼油厂、化工公司,并开展了加油站业务。
中石油苏丹项目在2011年由于南苏丹独立而划分为苏丹和南苏丹两部分。
其中,1/2/4区项目被划境而治,北方部分仍为大尼罗公司管理,南方部分为新命名的先锋公司管理。
3/7区项目几乎全部在南苏丹。
6区项目全部在苏丹。
2012年年初,南苏丹石油项目全面停产。
特别是4月,1/2/4区北方部分燃起战火,项目受到灾难性影响。
3/7区原油管道也是贯穿苏丹和南苏丹管径最大、输送量最大的管道。
中国与原苏丹石油合作的现状与困局(上)2012-5-2摘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经营,中国石油公司在原苏丹创建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形成了密切的石油合作关系。
这对于保障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拓展在非洲地区的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原苏丹国家分裂后,种族宗教冲突加剧,加之领土边界争端和石油资源争夺以及相关国际因素,已经影响到既有合作利益。
中国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国家分裂造成的合作困局,维护和扩大与南北苏丹的石油合作关系。
中国海外石油合作项目大多处于动荡不安的国家或地区,维护在南北苏丹石油合作利益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油企积累开展国际合作的经验。
关键词:苏丹,南苏丹,中国,石油合作,困局,建议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进入苏丹石油市场,先后获得一系列石油合作项目,帮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成为中国在非洲地区最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和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
然而,苏丹分裂前后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和南苏丹独立后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合作项目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石油苏丹石油项目
工程总投资:70亿美元
工程期限:1997年——2015年
苏丹石油历史:
苏丹得天独厚,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目前苏丹已有21个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6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00亿立方英尺。
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苏丹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50年代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曾在苏丹北部进行过勘探。
60年代初,美国雪弗龙石油公司进入苏丹,早期的勘探作业集中于红海,唯一的重要发现是1976年在苏丹港附近苏阿金(SUAKIN)发现天然气田。
雪弗龙石油公司还在苏丹南部班提乌和马拉卡尔市附近(1/2/4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勘探开发,发现了几个大型油田,探明了1.8亿吨石油储量,并在3区和6区发现了一些中小油田。
1983年由于美国雪弗龙公司在南方发现石油,再度引起苏丹南方战争,次年三名雇员遭反政府游击队杀害,雪弗龙公司开始撤离苏丹,最终放弃了开采权。
1997年美国制裁苏丹,禁止美国公司同苏丹做生意。
苏丹发现了石油,但每年仍耗费巨资进口石油。
中标历程:
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来访的苏丹总统巴希尔,开启了中苏石油项目合作的大门。
是年9月26日,中石油获得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6区块的石油开采权。
中国石油勘探人员第一次踏上了非洲大陆。
1996年11月29日,苏丹1/2/4区项目进行国际招标。
在激烈竞争中,中石油战胜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11家知名跨国公司,一举中标。
为分散投资风险,1997年3月,中石油与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加拿大SPC、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联合作业公司——大尼罗石油作业有限公司(中方占40%股份,马来西亚占30%,SPC占25%,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占5%干股)。
1997年,中石油集团控股40%的大尼罗河石油公司成立,开始开发西方国家退出的苏丹南部的石油。
环境艰苦:
员工们所需要的任何日常用品,牙膏、肥皂和饼干等,都要从首都喀土穆——当时的首都就像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空运过来,一周两三次,“根本没街可上”。
2007年失败国家指数的报告中,苏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伊拉克。
,苏丹油田位于热带地区,早季高温酷暑,雨季连降暴雨地面积水,撒哈拉大沙漠深处气温高达摄氏50度,“打开空调,车子就动不了”,当地流行马来热,通过蚊子传染,潜伏期长达20年,而中国人对这种热带疾病没有任何抵抗力。
为了防范蚊虫、毒蛇,每个在现场作业的人都备有一个随身小药箱。
比蚊虫和毒蛇更危险的,是恐怖分子。
中石油在苏丹作业的员工一度经历了努巴山区反政府武装和土匪枪击的恐怖及伤痛。
苏丹南部当地人们从树上摘来叶子,把它们碾碎,用火煮沸,然后把淡绿色的汤水倒掉。
这些煮过的树叶成为孩子们一天里惟一能吃上的一餐。
吃了这个会得痢疾,但是没有别的东西可吃。
政局动荡:
喀土穆和苏丹北方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是阿拉伯人,那里相对比较平静;而南部和西部有很多土著部落,在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很大,冲突和战乱主要就发生在这些地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的作业区,以及中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的任务区,也都位于南部和西部,所以这里的中国人时刻都要谨慎小心,尽量避免卷入当地部族矛盾之中。
中石油经常受到当地游牧部落打扰,对方会提出各种借口“索赔”,说白了就是要钱。
2003年2月,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以苏丹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发动了反政府武装斗争。
到今年6月份,战乱已经造成该地区1万余人死亡,近百万人流离失所。
2004年3月31日,中国人马卫东和魏庆会在苏丹遇害。
这两个人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辽河油田筑路公司苏丹项目部的机师。
对于中石油来说,这意味着其在苏丹的一系列开发、勘测项目已经受到当地战乱的威胁。
2008年10月27日,中国中石油公司在苏丹被绑架的9名工作人员中,4人遇害、4人脱险、1人失踪。
共赢局面
在苏丹的中国企业一直努力通过帮助当地发展来加强同苏丹的关系。
截至2008年2月底,中国石油在苏丹当地开展公益事业,用于苏丹科教、文卫、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捐资累计高达4387万美元(包括以中国石油的名义,通过1/2/4区、3/7区和6区联合作业公司按照股份比例出资),为当地建学校、打水井、修水塘,发展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苏丹当地受益人数超过150万;中国进出口银行2002年以前已经向苏丹提供两笔贷款。
天津华北建设工程公司在苏丹承建水利设施建设,他们把尼罗河的水引至苏丹各处,使干涸的土地获得水源。
2004年5月,中石油又决定向苏丹政府捐赠1000万美元,用于建造马拉维大桥。
截至2007年,苏丹上游投资项目已向总部及其他海外项目输送各类技术和管理干部416人,输出骨干及副经理以上人才223人,项目副总经理以上干部50多人,工程技术服务项目累计为其总部及其他海外项目输送人才1300多人。
2007年,中石油海外原油产量突破6000万吨,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大庆油田,其中苏丹石油项目的石油产量就超过1000万吨。
2000年5月,完全采用中国装备和标准的喀土穆炼油厂建成,这个年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的工厂彻底结束了苏丹石油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现在,苏丹大街上跑的都是新车。
喀土穆炼油厂成了苏丹人引以自豪的明珠。
每当有重要国宾来访时,苏丹人总要骄傲地把他们带到这里来参观。
这个项目集上游的勘探开发和下游的炼油加工,外加一条从南部油田到东北部苏丹港全长1370公里的原油管道,一举使苏丹从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净出口国,并且实现了石油工业上、下游的一体化,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原油出口。
石油工业的大发展,也使人口只有三千多万的苏丹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这几年的GDP增长都超过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