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
- 格式:docx
- 大小:22.55 KB
- 文档页数:10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二陈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由大黄和陈皮组成,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
问题。
它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常被用来调理肠胃功能,缓解胃肠不适。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调理肠胃功能
二陈汤主要成分大黄和陈皮具有祛湿开胃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湿气,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长期饮用二陈汤可以有效改善肠胃功能,减少胃肠不适症状,比如腹胀、胃痛等。
2. 缓解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现代人常见的肠胃问题,引起的原因多样,包括饮食不规律、压力
过大等。
二陈汤能够帮助加速胃肠的蠕动,增加胃酸分泌,有助于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
3. 调节肝气
在中医理论中,肝与胃有密切的关系,肝气郁结常引起胃气逆乱。
二陈汤有助
于疏肝解郁,改善肝胃功能失调所带来的不适,如恶心、呕吐等症状。
4. 清热泻火
二陈汤还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脾胃热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口渴、大便
干结等症状。
通过服用二陈汤可以降低身体内部的热气,缓解相关症状。
5. 调节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二陈汤的药物组成能够有力地调节
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和谐状态,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综上所述,二陈汤是一种中药汤剂,具有调理肠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调节
肝气、清热泻火、调节阴阳平衡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是,在服用二陈汤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医嘱,控制用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果症状严重或不明显改善,建议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多少克
二陈汤是一种古代经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引起的腹痛、腹胀、口干口渴等症状。
其药味独特,剂量严谨,深受中医爱好者的喜爱。
下面介绍二陈汤的配方及各药物的剂量情况。
配方
•陈皮 6克
•黄芩 9克
•生姜 9克
•大黄 3克
•炙甘草 3克
用法用量
1.将以上药物用水煎煮后口服,一天分两次服用。
2.一般情况下,煎煮后的汤剂一剂量为6克。
即按照上述配方制成的
汤剂,一次服用量为6克,一天总剂量为12克。
药物说明
1.陈皮:性味苦、辛,有燥湿、理气、行痰、开胃的功效。
2.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凉血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
3.生姜: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4.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通便、清热凉血的作用。
5.炙甘草:性味甘、平,有疏泄中热、和药性的作用,具有缓解毒性。
注意事项
1.二陈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2.孕妇、儿童及孕妇慎用。
3.过敏体质者禁用。
二陈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其配方药味独特,剂量严谨,适用于脾胃湿热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但在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搭配和剂量,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如果有不适或疑问,应尽快就医并得到专业医师指导。
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多少克为标准
二陈汤是中医传统方剂中常用的一种清热化湿的药物组合,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热证型导致的疾病。
二陈汤由黄连(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组成,每味药的剂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陈汤的配方药物和功能
•黄连:三钱,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型疾病,如湿疹、湿热痢疾等。
•半夏:三钱,可降逆气、化痰湿,常用于胃寒胀满、呕吐、泻痢等疾病。
•生姜:三钱,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寒湿侵袭导致的感冒、关节疼痛等。
•大枣:五枚,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有助于调和药物,减轻药性刺激。
二陈汤的配方剂量标准
根据传统配方,二陈汤的标准配方剂量为:黄连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
其中“三钱”相当于9克,“五枚”为5颗大枣,使用时可依据具体病情和医师建议进行微调。
二陈汤的制备方法
1.将黄连、半夏、生姜放入药罐中。
2.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汤色浓稠,去渣留汁。
3.大枣可事先去核,加入已煎煮的汤中,煮沸片刻后取出。
4.徐,即可饮用。
二陈汤的适应症
•湿热痢疾:湿热证型引起的腹泻、便秘、大便稀溏,腹胀等症状。
•湿疹:湿热内蕴导致的皮肤湿疹、瘙痒、发红等情况。
•湿热感冒:寒湿侵袭引起的感冒、头痛、咳嗽等症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二陈汤的标准配方剂量,结合病情具体特点和医师指导,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过敏、不良反应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处理。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使用方法
二陈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
它的组成配方简单,使用方法也比较容易掌握。
以下将从二陈汤的配方、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陈汤的配方
二陈汤的配方主要包括桂枝、大黄、甘草、石膏这四味药材。
具体配方如下:
- 桂枝 6克 - 大黄 3克 - 甘草 3克 - 石膏 15克
二陈汤的剂量
按照上述配方,制成一剂二陈汤。
每次服用的剂量是一次性服用整剂,不宜分
次服用。
二陈汤的使用方法
步骤一:煎煮二陈汤
1.将上述配方中的桂枝、大黄、甘草、石膏放入煮药锅中。
2.加入适量清水,深色药材用冷水,浅色药材用热水。
3.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30-40分钟。
步骤二:过滤药汁
1.待药汁煮熟后,用纱布或绒布过滤药渣,留下纯净的药汁。
步骤三:服用二陈汤
1.将过滤后的二陈汤药汁分成3次口服,早、中、晚各1次,即可以
完成一副二陈汤的服用。
2.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
1.服用二陈汤期间,应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量力而行,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使用方法是什么配方与剂量
二陈汤为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由石膏、黄芩、生姜和大枣组成。
其配方及剂量如下:
•石膏:30克,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芩:10克,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生姜:6克,用于温中散寒、解表安胎。
•大枣:6枚,调和脾胃,增强剂药的作用。
以上药物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后取汁,每次服用200毫升,每日两次。
使用方法
1.首先将药物按照配方比例准备好,确保质量无误。
2.将水加入煎锅中,将上述药材放入其中,开始加热煎煮。
3.待水煎剩约200毫升时,即可离火,滤出渣滓,得到二陈汤液体。
4.将煎煮好的二陈汤分成两份,每日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每次
200毫升。
5.注意服药前后不宜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注意事项
•对二陈汤配方中任何一味草药过敏者,忌用或减量服用。
•孕妇慎用二陈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食物,以助药物吸收及降低刺激度。
•未成年人、老年人在使用二陈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注意不可随意减量或增加剂量。
以上是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以及使用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咨询医药专业人士。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二陈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
症状。
其配方主要包括黄芩、黄连、生姜和大枣。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具体配方及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
1.黄芩:黄芩为本方的主药之一,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等症状。
黄芩的用量为10克。
2.黄连:黄连同样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可和黄芩协同作
用,加强去湿热的效果。
黄连的用量为6克。
3.生姜:生姜为辅助药材,可增强本方的解表祛寒的作用,有助于缓
解胀满感。
生姜的用量为6片。
4.大枣:大枣为本方的调理剂,能增加药汁的甘甜,调和其他药味,
同时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大枣的用量为10枚。
二陈汤的剂量
1.将黄芩、黄连、生姜、大枣按照上述用量配好。
2.将配好的药材加入适量清水中,用文火煎煮至汁液浓缩。
3.滤去渣滓,取得煎煮后的药汁。
4.分次服用,每次服用200毫升,餐前温服。
注意事项
1.二陈汤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等症状,患者应根
据具体症状选择使用。
2.在服用二陈汤期间,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3.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不能自行延续用药。
二陈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适用范围广泛。
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谨慎搭配药材和控制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如果有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就医咨询。
二陈汤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二陈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方剂,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陈汤主要根据中医理论而制成,药性温和,适合于脾胃虚弱、脘腹冷痛等症状的人群。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用量
•二陈汤的用量一般为每次15克,每日3次。
•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适量调整用量,但不建议过量使用。
使用方法
1.煎煮方法:
–取15克二陈汤药材放入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
–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煎煮完成后,滤去渣药,取汁饮用。
2.服用方式:
–二陈汤一般会分成3次服用,每日3次,饭前或饭后均可。
–可以直接饮用汤剂,也可以加入适量温水搅匀后饮用。
3.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在使用二陈汤之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二陈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草药方剂,具有温和的药性和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脾胃
虚弱等相关症状时有一定的帮助,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操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或咨询中医师的意见。
二陈汤的标准配方二陈汤是一款源自于《金匮要略》的经典中药汤剂,用于治疗由湿热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等症状。
二陈汤的标准配方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清热利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下面介绍二陈汤的标准配方及其药材功效。
二陈汤的标准配方1.陈皮(10克):苦、辛、温,具有疏肝理气、开胃化痰的作用,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缓解胃肠不适症状。
2.广木香(10克):辛、温,具有疏肝理气、开胃消食的作用,有助于舒缓胃肠道不适感。
3.炙甘草(6克):甜、平,具有和中缓急、益气生津的功效,有助于保护胃肠道黏膜,减轻胃肠道不适感。
4.大枣(4枚):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的功效,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胃肠道的湿润度。
5.生姜(3片):辛、温,具有温中散寒、化湿解毒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的寒湿症状。
二陈汤的制作方法1.将所有草药清洗干净,将陈皮、广木香、生姜切细备用。
2.取一个煎药锅,加入适量清水,放入以上所有草药材料。
3.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至水剩一半,滤出药渣,留下药液备用。
4.药液分次温服,一日分数服完。
二陈汤的适应症1.湿热蕴结型肠胃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2.脾胃湿热型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
二陈汤的注意事项1.孕妇、婴幼儿、久病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在服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症状,应停止使用并咨询医师。
3.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以上就是关于二陈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制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的介绍。
如果患有相关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二陈汤来调节胃肠道功能,缓解不适症状。
祝愿您早日恢复健康!。
二陈汤化痰祛湿经典配方和剂量
二陈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化痰祛湿的功效。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生姜、甘草等草药,悠久的历史见证了它在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二陈汤主要用于治疗痰湿阻滞引起的病症,如咳嗽、胸闷、消化不良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陈汤的配方和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
•黄连:3克
•黄芩:6克
•生姜:3片
•甘草:3克
二陈汤的制作方法
1.将所有草药洗净后放入药锅中。
2.加适量清水,先煎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3.过滤药渣,取汁液备用。
二陈汤的服用剂量
•成人:每次服用一剂,分两次温热服用。
•儿童:按年龄酌量减少,建议儿童服用时遵医嘱。
二陈汤的作用及适应症
二陈汤主要作用于化痰祛湿,具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功效。
适用于慢性湿痰阻滞所致的咳嗽、咳痰、消化不良等症状。
二陈汤的禁忌
二陈汤为经典中药方剂,大多数人可以安全使用,但有些特殊人群需要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肝病、肾病患者慎用。
•过敏体质者忌用。
二陈汤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服用,量要准确,不宜超量。
•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二陈汤作为经典中药方剂,经过千百年的使用,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使用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二陈汤的配方和剂量,为您的健康带来帮助。
二陈汤的功能主治和用量二陈汤的功能主治二陈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黄连和大黄组成。
它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二陈汤主要功效在于清热解毒,能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
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病症。
2.疏肝解郁:二陈汤还可以疏肝解郁,平衡体内的肝气。
它对于治疗情绪不稳定、失眠、偏头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3.舒肝理气:二陈汤对肝胆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舒展肝脉,平衡肝脏功能,缓解肝胆湿热引起的症状,如胸闷、胁痛、黄疸等。
4.消食导滞:二陈汤还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减轻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消化问题。
二陈汤的用量二陈汤使用时的剂量与具体病情有关,一般建议遵循以下用量:1.成人:一次服用9-15克,一日可分服2-3次。
2.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
一般按照成人的剂量计算,再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3.饮用方法:可以将二陈汤加入150-200毫升的温开水中,搅拌均匀后饮用。
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将二陈汤加入其他饮品中一起饮用。
4.注意事项:在使用二陈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服用前应先向医生咨询,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
–部分人群可能对二陈汤中的成分过敏,应注意观察过敏症状。
–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二陈汤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二陈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使用频率。
2.二陈汤适用于湿热痰滞所致的病症,对于其他类型的疾病可能不适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二陈汤。
4.使用二陈汤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5.如果在使用二陈汤期间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6.二陈汤不应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7.二陈汤使用后如无明显疗效,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避免延误病情。
二陈汤摘要: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可概分为八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治风化痰、开窍化痰、消导化痰、养血化痰、行气化痰、益气化痰。
本文立足于临证而进行文献整理,以提供深入研究。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
原方用生姜、乌梅入煎,近代不强调。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
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半夏具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向被誉为消痰主将。
《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
又气结成痰,治痰须利气,气利痰自愈,陈皮横行散结,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
《医林纂要》说陈皮“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药性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治气上咳嗽,开胃”。
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
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
茯苓健脾补中,行水利湿,标本兼顾。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治痰主药。
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为治疗咳喘的常用良药。
《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
”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
”《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文献中,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大致可以指归八类,分述如下。
燥湿化痰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
如:1.香砂二陈汤(《证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
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
可用于夏季感冒挟湿和支气管炎等。
2.枳砂二陈汤(《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
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
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
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系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
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
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
主治妇女肥胖不孕,带下稠多和月经不调。
7.渗湿清痰饮(《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白芷、香附。
主治带下稠多,眩晕气喘及肥胖症。
8.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
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9.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10.杏苏散(《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
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桔梗、枇杷叶、苏子、荆芥、枳壳、马兜铃、前胡、杏仁。
主治咳嗽头痛,气逆多痰。
可用于感冒和支气管炎。
清热化痰凡遇痰热或痰火之类的病症,常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伍以清热之品治之。
如:1.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
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3.化坚二陈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用生甘草,加黄连、白僵蚕。
主治霰粒肿。
4.加味二陈汤:(1)《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
主治舌下痰包。
(2)《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
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
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6.抑肝和胃饮(《中医临床手册》):法夏、陈皮、竹茹、苏叶、黄连。
主治妊娠呕吐。
7.橘红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贝母、麦冬、杏仁、生石膏、瓜蒌皮、生地黄、桔梗、苏子、紫菀、款冬花。
主治咳嗽气喘,痰白粘或黄稠。
治风化痰二陈汤配伍平肝息风药,可治疗因风痰上升头目,横窜经络所导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1.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论》方: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
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
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2)《医学心悟》方:二陈汤加白术、天麻。
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2.清痰降火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减茯苓,加大黄、僵蚕、连翘、桔梗、天麻、酒黄芩、薄荷、白芷、礞石。
主治风毒袭脑或痰热生风所致头痛、颜面疙瘩、颅内轰鸣等症。
开窍化痰痰浊闭塞气机,可造成意识障碍,即所谓“痰迷心窍”。
证见神昏谵语,惊痫,晕厥等。
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远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开窍化痰之功。
如:1.涤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
主治中风昏,舌强失语。
2.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
主治慢惊风,虚中挟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消导化痰二陈汤配伍消导化积之品,可以帮助胃肠机能的恢复,治疗痰饮食积。
如: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
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
用于消化不良。
另外,《丹溪心法》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
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2.二陈平胃散(《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
主治宿食不消。
3.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
主治脾虚痰食不运。
4.和中丸(《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
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另有大和中饮(《中医临证备要》),系二陈汤减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朴、枳壳、泽泻、干姜、山楂、麦芽、砂仁。
主治湿食停滞,食欲不振。
5.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
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养血化痰法则两种:一是活血化痰,所谓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二是补血化痰,所谓血虚生燥痰,补血可润燥。
二陈汤加活血或补血药,具有养血化痰之用。
如:1.芎归二陈汤(《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川芎、当归。
主治肥胖多痰,胸闷腹胀,月经后期,白带较多。
另本方加生地、赤芍、丹皮、红花、香附、海藻,名加味四物二陈汤。
主治闭经。
2.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行气化痰痰随气结,又随气逆。
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二陈汤中,只有陈皮属理气药。
因此,每遇气痰郁结的病症,便显得理气之力单薄。
所以临床用于治疗气痰郁结之证,常配伍行气开郁药物。
如:1.开郁二陈汤(验方):二陈汤加苍术、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
主治胁胀腹痛,胸闷不适,情绪忧郁,食欲不振,痰浊流注和经闭不行。
2.丁香柿蒂散(《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
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汤(《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
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另《本事方》竹茹汤,系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
主治胃热呕吐。
4.七气汤(《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
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5.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
主治气瘿。
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6.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
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7.顺气导痰汤(《中国医学大辞典》):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
主治痰结胸痛,喘咳上气。
益气化痰这里所谓益气,重点在于固卫气和补中气。
因为肺合皮毛,卫气充沛,则腠理固密,虽遇气候变化,而能自稳适应,肺脏清虚质地和肃降功能有序不乱,便不能成为贮痰之器。
又因为中气充足,自能升清降浊,水谷得以运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脏便不致于成为生痰之源。
平素卫表虚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罹患痰证。
在化痰之时,顾护卫气和补益中气,不仅可以迅速控制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反应性,减少或避免痰证再发。
如:1.参苏饮(《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市售成药名参苏理肺丸,用于支气管炎。
2.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砂仁、大枣。
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3.温中补脾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
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益气化痰类方剂涉及二陈汤者,尚有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味六君子汤(《医宗金鉴》、《万氏妇科》)、归芍六君子汤(《中医临床手册》)等。
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中医学》曾介绍归芍六君子汤加煅瓦楞、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改橘皮为橘叶,治疗肝癌,含有益气血、散痰结、抗肿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