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 格式:pdf
- 大小:19.45 KB
- 文档页数:15
治痰基础方——二陈汤一、概说:二陈汤为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属祛痰剂。
是治湿痰的主方;治一切痰症的通治方;为治痰的基础方(祖方)。
方剂来源:本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在二陈汤基础上,又创立了不少祛痰方剂。
方剂组成:半夏、桔红、茯苓、甘草。
原方有生姜、乌梅,现常不用。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饮、咳嗽痰多,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证。
中医对痰的认识,痰为病邪,“百病皆能兼痰”,痰是致病原因。
朱丹溪认为:“百病滋生不外乎气、血、痰、郁”。
前人并有:“顽痰生怪症之说”。
狭义的痰指局部能咯出的痰,是有形的,能咯、吐,稠粘并有黄、白、灰、绿等色。
广义的痰即无形的痰,在周身任何地方均能到,在局部能引起痰病:1、顽痰生怪症,病人有特殊感觉,胸部与腹部有凉气交叉感。
2、“无痰不作眩”。
——头晕,目眩。
3、痰迷心窍——神志错乱,癫疯。
4、痰阻经络,四肢局部麻木。
痰之成因:1、风寒犯肺:风痰化热化燥,炼液变成。
2,脾虚湿盛:脾虚运化不好,水谷精微不易生成。
3、肾阳不足:肾为水脏,肾水上泛,气水不能化,水湿上泛。
治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1、健脾:脾阳得运,痰湿自除。
2、肃肺:肺清痰自化。
3、温肾:水不上泛。
另外应加理气药,因为气郁可生痰,气顺痰自消。
其中以健、肃肺,理气为主。
痰在临床上症状:有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部发凉、胸部痞闷、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痫和狂症等。
痰的诊断依据:1、咯出的痰多,喉中痰声漉漉。
2、患者身体肥胖。
3、有脾虚症状,如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
4、脉滑而弦。
痰的种类:1、风痰:患者体胖,眩晕、痰多,咽中有痰声,四肢麻木,舌强,癫痫,脉弦滑。
2、热痰:痰黄稠,不易咯出,面赤,口干唇燥,脉洪滑。
3、寒痰:痰白而稀,有时手足发凉,脉沉滑。
4、湿痰:痰量多、易吐,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体倦嗜卧,脉缓滑。
湿痰,又名“痰湿”或“痰浊”,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或恶心,舌苔厚腻或滑腻。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第二十章祛痰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 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白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您的位置>首页>祛痰剂… 学习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①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②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③熟悉贝母瓜蒌散、小陷胸汤、滚痰丸;④了解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 概念凡以祛痰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 适应范围(1)各种痰病: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等。
(2)因痰郁而致病者,如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 分类(1)燥湿化痰--湿痰证(2)清热化痰--热痰证(3)润燥化痰--燥痰证(4)温化寒痰--寒痰证(5)化痰熄风--内风挟痰证… 注意事项(1)辨别痰病的性质,区别其寒热燥湿。
(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留邪。
一、燥湿化痰: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化痰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湿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可用于多种痰证。
主用于湿痰内阻的咳嗽痰多等证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痰停中脘所致的两臂疼痛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二、清热化痰:本类方剂主要由清热化痰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作用,适用于热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小结胸证滚痰丸泻火逐痰实热老痰积滞所致诸证三、润燥化痰:本类方剂主要由润肺化痰药组成,具有润燥化痰作用,适用于燥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四、温化寒痰:本类方剂主要由温肺化痰药组成,具有温化寒痰作用,适用于寒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痰寒饮咳嗽,为温阳化饮的主方五、化痰熄风:本类方剂主要由化痰药与平肝熄风药组成,具有化痰熄风作用,适用于内痰挟风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风痰眩晕,头痛定痫丸涤痰熄风痰热癫痫证一.填空题1. 祛痰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其适应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药学知识(二)复习之祛痰剂来源:文都图书祛痰剂是中医药学知识(二)中,很重要的知识点。
这里就分享一些背诵技巧,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识记知识点。
一、燥湿化痰剂:二陈丸【药物组成】半夏(制)、陈皮、甘草、茯苓。
【记忆口诀】陈夏皮草令。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二、清热化痰剂:礞石滚痰丸和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药物组成】金礞石(煅)、熟大黄、沉香、黄芩。
【记忆口诀】滚烫礞石大臣擒。
【功能】逐痰降火。
【主治】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
清气化痰丸【药物组成】氢气花坛,担心漏,姓秦指示二陈不要超。
二陈汤不要甘草(半夏,陈皮,茯苓)。
【记忆口诀】胆南星、瓜蒌仁霜、苦杏仁、酒黄芩、枳实、半夏(制)、陈皮、茯苓。
【功能】清肺化痰。
【主治】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黏稠、胸腹满闷。
三、润肺止咳剂:养阴清肺膏【药物组成】地黄、麦冬、牡丹皮、薄荷、白芍、川贝母、甘草、玄参。
【记忆口诀】养阴清肺,弟买单,不要北朝参。
【功能】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主治】阴虚燥咳,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四、发表化饮平喘剂:小青龙胶囊【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法半夏、白芍、五味子、细辛、干姜、炙甘草。
【记忆口诀】小青龙马跪下,稍喂新干草。
【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五、纳气平喘剂:苏子降气丸【药物组成】炒紫苏子、前胡、姜半夏、厚朴、陈皮、当归、甘草、沉香。
【记忆口诀】苏子前半夏,厚皮当草沉。
【功能】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主治】上盛下虚、气逆痰壅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满闷。
再做做朱鹏飞老师的2016《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高分宝典:药学专业知识(二)》,会很有收获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袪湿,化痰熄风,治头晕,适合痰湿型高血压很多学过中医的小伙伴都知道,在中医内科学课本中没有设立高血压的章节,而是将高血压归到眩晕症的章节里。
眩晕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症,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综合症、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等,都出现眩晕的症状。
金元时期,中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的看法形成了几大主要观点:有的主张从风火立论,走的是从肝论治的路子。
有的认为“无痰不作眩”,举双手站张仲景。
有的认为“无虚不作眩”,坚持眩晕是虚证。
到了《医学正传-眩运》:“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
”痰湿中阻,风痰上扰,是眩晕证中比较典型常见的一种,这类人的病理特点是:眩晕,恶心呕吐,舌苔白腻。
尤其在头晕的那几天,感觉跟晕车晕船一般,还会伴有腹胀不消化、犯恶心的症状,典型的痰湿中阻,风痰上扰。
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之痰是指咳嗽时吐出的痰涎,广义之痰泛指人体气血不和所引起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性产物。
关于水液代谢,《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明代医家李中梓引述原文后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可见,人体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赖气化的正常运行、水道的通调。
凡一切引起气化不利的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输布与五经并行,过剩的水液积留生湿,积饮凝结即为痰。
痰液的生成实属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产物。
张景岳也指出痰的实质即是水。
无形之痰,随气升降,流动不测,周身内外,五脏六腑,无处不到。
为喘,为咳嗽,为呕,为泻,为眩晕,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膈塞,或浑身湿漉漉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痛,乃至癫狂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搐。
可见,痰湿泛滥,聚集在头部,影响清阳上升是风痰型眩晕的主要病机。
中医经典方剂31首精选之12---二陈汤【二陈汤加味】加沙参、麦冬,治中焦停湿又兼肺阴不足者(名参麦二陈汤)。
加木香、砂仁,治痰湿内阻,气滞脘痞者(名香砂二陈汤)。
加吴茱萸、黄连,治湿滞中焦,肝胃不和者(名左金二陈汤)。
加炒苍术、厚朴,治湿困脾阳,呕逆苔腻者(名平胃二陈汤,又名陈平汤)。
加天麻、白术,治痰浊上涌,耳鸣眩晕者(名麻术二陈汤)。
加紫菀、款冬花,治中有痰饮,喘咳难平者(名款菀二陈汤)。
加枳壳、桔梗,治湿滞中焦,胸闷食少者(名枳桔二陈汤)。
加白芥子、杏仁泥,治内有宿痰,外感风寒者(名六安煎)。
加枳实、竹茹,治痰热上扰,虚烦不寐者(名温胆汤)。
加枳实、胆南星,治痰涎壅盛,胸痞咳逆者(名导痰汤)。
加当归、熟地,治阴血内虚,水泛成痰,咳嗽气急者(名金水六君煎)。
加白术、五味子,治五脏受湿,咳痰身重者(《济生方》)。
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
加栀子、黄芩、黄连,治眩晕嘈杂,及火动其痰。
加黄芩,热痰,头眩。
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风痰。
加姜汁,重用半夏,寒痰。
加石膏、青黛,火痰。
加苍术、白术,湿痰,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
加瓜蒌、杏仁,燥痰。
加黄连、栀子、生姜,食积痰嗽,令人呕吐。
加香附、枳壳,痰结胸膈,喘咳上气。
二陈汤加减歌二陈橘半茯苓草,清气化痰为至宝。
膈上不宽加枳桔,火旺生痰芩连好。
参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真绝妙。
饮食过餐不克消,麦曲山楂厚朴调,再加枳实与黄芩,体虚脾湿服之妙。
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芩连并枳桔;寒痰枳砂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
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枳桔与前胡,苏葛参半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
方中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四物汤合不加半,贝母代之专夺效。
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皂南星。
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
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香附蒌桔连枳壳,少佐元明痰自灭。
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
胁间白芥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
温胆汤加竹茹实,宁神豁痰为第一。
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绍兴续添方》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为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梅尼埃病等证。
汤头: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九·虚烦证治》(宋·陈言)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
又治惊悸。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半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妊娠呕吐、冠心病等汤头: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卷二·痰门第十五》(明·吴昆)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瓜蒌仁去油陈皮去白黄芩酒炒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茯苓各一两胆南星一两半制半夏一两半姜汁为丸。
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
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栝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热痰证。
现代运用: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等汤头: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中医方剂之间的关系与演变
1.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天麻
2. 二术二陈汤=二陈汤+白术、苍术
3. 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当归、熟地黄
4. 保和丸=二陈汤-甘草+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
5. 六君子汤=二陈汤+四君子汤
6. 平陈汤=二陈汤+平胃散
7. 导痰汤=二陈汤+枳实、天南星
8. 清气化痰汤=导痰汤-甘草+黄芩、瓜蒌、杏仁、大枣、姜汁
9. 枳桔二陈汤=二陈汤+枳壳、桔梗
(1)杏苏散=枳桔二陈汤+杏仁、紫苏、前胡、生姜、大枣
(2)参苏散=杏苏散-杏仁+干葛、木香、人参
10. 温胞汤=二陈汤+竹茹、枳实
(1)蒿芩清胆汤=温胆汤+青蒿、黄芩、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2)黄连温胆汤=温胆汤+黄连
(3)十味温胆汤=温胆汤-竹茹+人参、熟地黄、五味子、枣仁、远志
(4)竹茹汤=温胆汤-茯苓、枳实+栀子、枇杷叶、生姜、大枣(5)高枕无忧散=温胆汤+石膏、麦冬、人参、龙眼肉
11. 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人参、菖蒲。
二术二陈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
【组成】陈皮12g 半夏l5g 茯苓15g 甘草3g 苍术12g 白术12g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呕吐清水,或脾虚痰湿不运。
【证析】呕吐清水属中焦病变,是脾不输津,反为湿困,浊阴凝结,逆而上行的现象;至于脾廉痰湿不运,理与呕吐相同,仅有一为水湿一为痰饮之分。
【病机】脾不运湿,湿痰为患。
【治法】运脾除湿法。
【方义】治疗脾不运湿,水液失调,无论痰饮水湿,均宜燥湿、芳化、淡渗。
此方运脾燥湿功力远较二陈为胜。
方中苍术、白术是脾胃专药,而有偏补偏运之分。
苍术功专燥湿醒脾,白术擯长补脾运湿,二药同用,补运相兼,一补不足,一泻有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半夏燥湿祛痰,降逆止呕;陈皮芳香化湿,利气调中;茯苓淡渗利水,导其下行;甘草调中和药,培其中气,六药同用,能呈运脾除湿功效。
研究此方,应该注意两点:
①就其结构来讲,此方于运脾之中有健脾之品,除湿之中寓行气之法,既体现以燥湿为主,芳化、淡渗为辅,补脾为佐的配伍形式;也展现以除湿为主,调气为辅,津气并调的配方法度。
②就其临证应用来讲,此方虽然源丁二陈汤却又异于二陈汤,由燥湿祛痰之方变为运脾除湿之法,不仅湿痰可用,湿困脾阳的一般水湿亦可使用此方。
【应用】
1.呕吐清水,属于脾虚不能运湿者。
2.二陈汤证之偏于湿胜者,均可运用此方。
但以舌淡苔滑为其辨证要点。
【歌括】
二术二陈茯苓草,陈夏苍白二术和,
运脾除湿功偏擅,中焦痰湿服之瘥。
编辑:明德小全。
方剂口诀——祛痰剂祛痰剂【燥湿化痰】1.二陈汤(附:温胆汤、导痰汤、涤痰汤、金水六君煎)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
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肺肾阴虚兼有痰,滋阴化痰效频灵。
本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等四味药组成,功能燥湿化痰,主治咳嗽,胸闷痰多。
原方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功能化痰除烦,主治眩晕,胸闷欲呕,虚烦不得眠。
本方加南星、枳实,名导痰汤,功能燥湿豁痰,主治咳嗽痰多,眩晕胸闷等症。
涤痰汤由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大枣等十一味药组成,功能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神识不清,舌强不语。
金水六君煎由当归、熟地黄、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等七味药组成,功能养阴祛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之证。
2.指迷茯苓丸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疼,脉来沈细留心把。
本方由半夏、茯苓、枳实、风化硝等四味药组成,功能消痰通络,主治痰停中脘,两臂酸痛。
【润燥化痰】3.贝母瓜蒌散(附:程氏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散茯苓,橘红花桔共煎成,呛咳哽痛咽喉燥,润燥化痰奏效频。
程氏散中除茯苓,花粉桔梗加连芩,山栀胆星甘草组,主治类风痰热盛。
本方由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等六味药组成,功能润燥化痰。
主治呛咳气喘、咽喉干燥。
本方去花粉、茯苓、桔梗、加黄芩、黄连、山栀、胆星、甘草,名程氏贝母瓜蒌散。
治痰热壅盛之眩晕欲倒,心悸失眠之证。
【清热化痰】4.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本方由陈皮、茯苓、半夏、杏仁、枳实、黄芩、瓜蒌、南星等八味药组成,功能清热化痰。
主治发热咳嗽,口渴痰稠。
5.小陷胸汤(附:柴胡陷胸汤)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脉浮滑兮按之痛,不按自疼大陷求。
清气化痰丸方歌趣记歌诀与方解
请选中你要
浏览:433编辑:admin来源:养生之家发表时间:2019-07-19 17:46:50
养生之家导读:清气化痰丸功效: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那么,清气化痰丸方歌趣记歌诀与方解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清气化痰丸顺气行痰
清气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
气顺火消痰自失
药物组成:胆南星15g半夏15g橘红15g杏仁15g枳实10g瓜蒌仁15g黄芩10g茯苓30g。
趣味速记方歌歌诀:清气化痰二陈汤,芩蒌胆星实杏方。
注:“二陈汤”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但本方中无甘草。
用法:以上8药共研细末,姜汁米糊为丸,每服6~9g,或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
症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膈痞满,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君——胆南星味苦辛温,清热化痰。
臣——黄芩、瓜蒌仁清热化痰以助胆星;枳实、橘皮下气消痰。
佐———茯苓健脾渗湿,杏仁肃肺下气,半夏燥湿化痰。
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理气化痰之功,气顺则火自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自可解除。
运用要点:此为治疗痰热蕴肺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膈痞满,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肺热壅盛者可再加石膏、知母,大便燥结再加大黄。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3.熟悉:贝母瓜蒌散、小陷胸汤、滚痰丸。
4.了解: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教学内容]
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燥湿祛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的代表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
之主方。
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
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
(3)清气化痰汤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气
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
(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
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特点,主治痰热
互结的小结胸病。
(5)滚痰丸以硝煅礞石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有方。
(6)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1。
治疗热痰咳嗽常用方——清气化痰丸出自于《...
治疗热痰咳嗽常用方——清气化痰丸
出自于《医方考》的方剂,本方是有二陈汤加减而来,其清气化痰冲剂及清气化痰浓缩等制剂用于临床和研究。
歌诀: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糊为丸,气顺火消痰姿失。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制胆南星,制半夏,用生姜汁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化痰
主治:热痰证,症见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至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痰热壅肺,气机不利所致。
方中制胆南星清热化痰,瓜蒌仁清肺化痰,黄芩清肺降火,可以协助制胆南星治痰热壅闭,枳实破气消疲宽胸,陈皮理气化痰和中,茯苓健脾渗湿,消生痰之源,杏仁宣肺止咳,制半夏燥湿化痰,姜汁可化痰和和胃,还可以解制半夏、制胆南星之毒,故气顺痰消,则诸症自愈。
本方为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加制胆南星、瓜蒌、黄芩、杏仁、枳实而成,方中主要用制胆南星、黄芩、瓜蒌为结构的清热化痰,如果肺热盛,身热口渴,可用生石膏、知母来清泻肺热,痰多气急,可以加鱼腥草、桑白皮清肺降气平喘。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属痰热者。
本条主要以交流为主,请网友不要私底下用药,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清风计划##快问中医超能团##超能健康团#。
方剂歌诀详解——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丸《医方考》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歌诀总括】清气化痰丸由胆南星、半夏、陈皮、杏仁、枳实、瓜蒌实、黄芩、茯苓组成,以生姜汁糊丸,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
【歌诀详解】清气化痰丸主治痰热咳嗽,痰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湿痰郁而化热;另一种是外邪入里化热,热邪煎灼津液为痰。
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则出现咳喘。
痰热特点是咳痰黄稠。
痰阻滞气机则胸口满闷,呕吐恶心,痰湿阻滞,造成肺胃之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喘。
痰热扰乱心神则烦躁,心神不安。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是典型的痰热证的舌脉表现。
本证候痰的郁滞部位主要是在肺,造成肺失清肃,连带引起了胃气不和。
因为有热象,所以邪热、痰热扰心,有一些热象的兼证。
针对这个病证,在治疗上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法。
本方用胆南星和瓜蒌仁这两味作为主药。
南星本擅长化风痰,以胆汁炮制,由于牛胆的苦寒,就把南星的温燥变成苦寒而善治热痰了;瓜蒌仁既能清化热痰,又可宽胸除满。
两药合用治疗痰热证。
黄芩擅长清肺热,在这里增强胆南星、瓜蒌仁的清痰热之功。
半夏燥湿化痰,增加全方的化痰力量,且温性的半夏配伍在大队的凉性药当中起到去性取用的作用。
杏仁苦平,长于降气化痰止咳。
陈皮理气化湿,有助于化痰。
枳实可以降气导滞,又能清热,偏寒性,加强全方清热作用,又和陈皮结合增强理气作用。
茯苓渗湿,帮助消痰。
姜汁有散水作用,有助于消痰,还能防止胃气上逆。
本方实际上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去甘草,再加上清化热痰的一组药构成,化痰、理气、清热结合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应用点睛】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以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组成】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用法】姜汁为丸。
每服6g,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第二十章祛痰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
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
4. 了解滚痰丸(1首)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
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
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
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