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实验动物模型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8
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偏头痛的发生与疼痛中枢,特别是硬脑膜的痛觉过敏,导致痛阈降低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设计小鼠热板法、小鼠扭体法、大/小鼠甩尾法及小鼠福尔马林法等镇痛实验,为药物提高疼痛痛阈值,缓解疼痛症状提供实验依据。
同时,还可以设计镇静及抗惊厥实验等。
SD 大鼠,sc 或iv 硝酸甘油( NTG) 注射剂10mg/kg,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
造模30min 左右,大鼠出现双耳发红、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等现象。
持续3h后,活动逐渐减少[3](偏头痛实验模型建立与指标评价的探讨余芳)
实验分组及造模: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偏头痛大鼠模型共4组:1h组、4h组、8h组、12h 组,每组8只。
正常组大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mg/kg;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
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以出现双耳发红、前肢频繁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等提示模型大鼠头部不适的症状为造模成功的指标)。
造模后,按各时间点用3.5%水合氯醛麻醉动物,将上面各组大鼠再分为两组;一组将大鼠断头,快
速取下三叉神经节,将组织放入EP管中在液氮中保存,待下步处理;另一组将实验大鼠麻醉仰卧
固定、开胸,左心室插管入主动脉,首先迅速灌注无菌PBS液200ml,然后灌注4%多聚甲醛250ml,取大鼠脑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24h后移人70%的乙醇中保存。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石蜡切片机切片(4Lm/张,每组6张,共36张)。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鼠类疼痛机能的生理机制,通过建立疼痛模型,观察和分析鼠类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为疼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共30只。
2. 实验仪器:电子痛刺激仪、电子称、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棉球、胶布等。
3. 实验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吗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吗啡组和假手术组。
2. 建立疼痛模型:将大鼠进行麻醉后,进行皮肤切口,暴露坐骨神经,给予坐骨神经刺激,造成慢性疼痛模型。
3. 疼痛评分:采用热板法对大鼠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大鼠对热板刺激的反应时间。
4. 疼痛药物干预:对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和吗啡组大鼠进行相应药物干预,观察疼痛评分的变化。
5.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疼痛模型组大鼠的疼痛评分显著升高(P<0.05),表明疼痛模型建立成功。
2. 疼痛药物干预结果: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和吗啡组大鼠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疼痛模型组(P<0.05),表明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 疼痛药物干预效果比较:阿司匹林组和消炎痛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吗啡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和消炎痛组(P<0.05),表明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1. 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疼痛模型,成功观察到了大鼠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为疼痛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3. 本研究结果表明,疼痛药物干预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1.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慢性疼痛模型,为疼痛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生物医学科研中使用动物模型所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讨论引言:生物医学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疾病机制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在道德和伦理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生物医学科研中使用动物模型所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正文:一. 动物权益伦理问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科研,往往需要对动物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这些操作可能会造成动物的痛苦、伤害甚至死亡。
这引发了一个伦理问题,即是否有权以我们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去伤害和牺牲动物的利益和生命。
一些人认为,动物和人类同样具有生命和权益,我们无权剥夺它们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动物与人类在医学和科研方面存在着天然而不可逾越的差距,使用动物模型是必要的。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动物权益伦理问题,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方案:1. 优化动物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条件、缩小样本规模等方式,尽量减少动物实验对动物的伤害。
同时,也可以使用替代方法,如体外细胞培养、计算机模拟等,减少对动物的依赖性。
2. 加强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可以加强对动物实验的管理和监督,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动物实验的过程和操作,保护动物的权益和福利。
3. 推动替代方法的发展。
科研机构可以加大对替代方法的研究和投入力度,鼓励和推动替代方法的发展。
这样一来,就能逐渐减少对动物实验的依赖,减少动物受到的伤害。
二. 动物模型的科学可靠性问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科研的一个前提是,动物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和模拟人类疾病的特点和机制。
然而,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引发了一个伦理问题,即使用动物模型是否能够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动物模型的科学可靠性问题,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方案:1. 多角度验证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验证动物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否确实与人类疾病特点相符。
福尔马林疼痛模型的原理
福尔马林疼痛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疼痛的动物实验模型。
该模型是通过注射福尔马林(formaldehyde)或其代谢产物甲醛(formaldehyde)到动物体内,刺激疼痛感受器官,引发疼痛
反应,从而模拟疼痛症状。
福尔马林是一种化学物质,具有高度刺激性和腐蚀性。
它可以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刺激剂,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的感觉。
福尔马林和甲醛能够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并引发炎症反应,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和痛觉传导物质。
在福尔马林疼痛模型中,通常将福尔马林或甲醛通过注射或其他途径(如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等)引入动物体内。
福尔马林会与组织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甲醛蛋白质加合物,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
受损的组织细胞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前列腺素(PGs),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的同时,神经细胞也会受到刺激,释放出一系列的痛觉传导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炎症介质本身。
这些痛觉传
导物质会激活疼痛感受器官,传递疼痛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使动物产生疼痛的感觉。
福尔马林疼痛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疼痛的症状和机制,可用于研究疼痛的发生、传导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的评估。
不过,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疼痛的特异性较差、刺激剂浓度和时间的选择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袁博博【摘要】偏头痛是一种由体外触发和体内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伴有神经心理及胃肠症状、具有遗传性及复发性的头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动物模型基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和血管学说等理论而建立.现从造模机制、特点、适用范围及效度等方面对目前常用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Migraine is a genetically related recurrent headache syndrome appearing with neuro-psychological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mplicating interaction between external triggers and internal pathophysiology.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clarified, animal models a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rigeminovascular theory,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 theory and neurovascular theory. Here is to review the current migraine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deling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s,scope and validity, etc.【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0【总页数】4页(P1447-1450)【关键词】偏头痛;动物;疾病模型【作者】袁博博【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7.2偏头痛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反复发作的神经科常见疾病,发作随机且无规律,可造成社会劳动力丧失,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 1892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4月第36卷第4期CJTCMP,April2021,Vol.36, No.4•论著.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分析雷会霞,白明,苗明三(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摘要:通过梳理分析中西医对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总结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及特点,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及症状特点,对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症状的吻合程度进行关联度研究,明确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较多,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偏头痛临床病症特点,但无法充分体现偏头痛中西医病因。
偏头疼动物模型后续研究可探索既能反应偏头痛临床病症特点并可体现偏头痛中西医病因的造模方式,以期复制出更加吻合临床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偏头痛;临床特点;病证结合模型;模型分析;动物模型基金资助: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No.182107000029 ),国家国际合作基地(N〇.2016-6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项(No.2017-149-11 )Analysis of migraine animal model based on clinical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LEI Hui-xia, BAI Ming, M I A O Ming-san(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450046, China)A b s t r a c t: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igra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and Western medicine,the replication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ine animal models were summarized.According to the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symptom characteristics,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existing animal models and clinicalsymptoms was studied,and its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 clarified.There are many modelingmethods of migraine animal model,which reflec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migraine to a certain extent,but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etiology of migra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Follow-up studies on animal models of migraines can explorethe modeling methods that can reflect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migraine and reflect the etiology of migraine in Chinese and Westernmedicine,in order to replicate animal models that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symptoms.K e y W〇r d S!Migrain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 model;Model analysis;Animal modelFunding:Henan Provinci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Project (No.182107000029), National Base Project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o.2016-65), TCM Standard Program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No.2017-149-11)偏头痛是由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的一种慢性神经 血管性疾病。
带状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实验模型研究带状疱疹,也称单纯疱疹病毒3型引发的带状疱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它在体内潜伏并最终导致水疱发生和带状疱疹的病征。
虽然大多数带状疱疹病例会在病情缓解后自行消退,但是一些患者会发展成为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复发性带状疱疹。
这些严重情况常常会导致慢性疼痛和神经损伤,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模型研究是探索疾病机制和患者治疗方法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带状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
其中最常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小鼠和大鼠。
研究人员采用这些动物模型来研究带状疱疹病毒和其它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神经痛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评估潜在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小鼠模型是带状疱疹病毒和神经痛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小鼠模型可以通过直接注射病毒或者通过眼部接种等方法来感染病毒。
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所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神经组织损伤,小鼠自然会表现出带状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相关症状,如水疱和神经炎症。
这些症状很类似于人类的病征,因此小鼠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带状疱疹病毒和神经痛的新机制和治疗方法。
大鼠模型同样是带状疱疹病毒和神经痛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大鼠模型主要通过腰部神经束的感染来触发神经痛。
大鼠在感染后,通常会表现出急性炎症反应(比如水肿)和慢性神经痛。
通过对大鼠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神经痛的潜在方法。
除了小鼠和大鼠模型外,其他实验模型也在带状疱疹和神经痛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人类颊黏膜细胞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进行的病毒感染实验,可以更接近真实人体内的病毒感染情况。
这些实验模型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带状疱疹病毒和神经痛的认识,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新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总之,实验动物模型是带状疱疹病毒和神经痛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使用这些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感染和神经痛的新机制,评估潜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提出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冰醋酸疼痛模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冰醋酸疼痛模型实验一、引言疼痛是人类常见的症状之一,对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疼痛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在疼痛模型研究中,冰醋酸疼痛模型是常用的疼痛模型之一,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了解其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冰醋酸溶液:制备一定浓度的冰醋酸溶液。
3.实验设备:包括注射器、温控床、计时器等。
4.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5.实验操作:a.对实验组进行冰醋酸注射。
b.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c.观察小鼠的疼痛行为,如舔脚、咬爪等,并记录观察时间。
d.根据实验需要,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重复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a.实验组小鼠注射冰醋酸后出现明显的疼痛行为,如舔脚、咬爪等。
b.实验组小鼠的观察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
2.结果讨论:a.冰醋酸对小鼠产生疼痛刺激,引发疼痛行为的出现,证实了冰醋酸疼痛模型的有效性。
b.冰醋酸可能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传导通路的激活,从而产生疼痛感受。
四、结论通过冰醋酸疼痛模型实验,我们发现冰醋酸能够有效引起小鼠的疼痛行为,证实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此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疼痛机制、寻找疼痛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实验中我们采取了一定的分组、观察和记录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我们仅选取了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未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小鼠进行比较。
此外,我们也未对冰醋酸的浓度和剂量进行系统的研究。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包括不同性别、年龄的小鼠,以及更详细的冰醋酸剂量和浓度的设定。
总之,冰醋酸疼痛模型为疼痛研究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对于深入了解疼痛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冰醋酸疼痛模型实验报告摘要: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研究疼痛模型对了解疼痛机制以及疼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中,我们选用冰醋酸作为疼痛刺激物,建立冰醋酸疼痛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
引言:疼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长期持续的疼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疼痛机制,探索疼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建立疼痛模型是研究疼痛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冰醋酸疼痛模型是常用的实验手段。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室常用的小鼠(C57BL/6J)作为实验动物。
2.实验组织制备:检查实验动物的身体状态,选择健康无异常的小鼠。
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冰醋酸刺激:对实验组小鼠进行冰醋酸刺激,用冰醋酸溶液涂抹在小鼠的后肢足底皮肤上,保持15秒。
4.行为学测试:使用实验动物疼痛行为学测试仪器,如热板法、制动法等测量实验组小鼠的疼痛行为反应。
5.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图表绘制。
结果:1.冰醋酸刺激后,实验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疼痛行为,如躲避、抓挠刺激处等。
2.疼痛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潜伏期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冰醋酸刺激后,实验组小鼠对疼痛相关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加,如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讨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冰醋酸疼痛模型,该模型能够产生明显的疼痛行为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冰醋酸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可刺激小鼠足底皮肤,引起疼痛感受。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疼痛行为反应明显增加,潜伏期缩短,说明该模型刺激有效且可靠。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该模型的局限性。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小鼠对冰醋酸刺激的敏感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该疼痛模型只能模拟急性疼痛,不能模拟慢性疼痛。
因此,在使用该模型时应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冰醋酸疼痛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靠性。
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疼痛机制、筛选疼痛相关药物以及评估疼痛治疗的有效性。
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意义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生物医学领域,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药物研发、治疗方法验证等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意义,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的价值。
二、动物模型在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意义1. 提供实验对象动物模型可以作为实验对象,用于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及病理生理变化。
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探索疾病发病机制通过动物模型,科研人员可以模拟出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三、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意义1. 药物安全性评价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动物模型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
通过动物试验,可以全面了解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2. 药效评价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药效机制。
通过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药效试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定药物的合理用药剂量和治疗时间,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四、动物模型在疾病治疗方法验证中的意义1. 临床治疗效果验证动物模型可以用于验证新的治疗方法在动物体内的疗效,对于一些新的、尚未在人体内验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2. 新疗法验证对于一些新的疾病治疗方法,特别是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先进技术,动物模型可以用于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全面评估新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五、动物模型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的价值1. 提高疾病研究效率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快速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效果和治疗方法。
•FACT SHEET No. 4骨性关节炎痛的动物模型Victoria Chapman, BSc, PhD动物模型,不仅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疼痛机制,并且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基础。
然而,以往的OA模型,主要是用来反映结构病理学变化。
直到最近,OA模型用于研究人类OA痛的有效性,才被详细的阐明。
OA痛模型的不同,反应OA患者个体之间痛体验的差异。
动物OA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例如,Dunkin-Hartley豚鼠、STR/ort小鼠、狗和马。
然而,动物OA的发展过程很难预测的,且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动物OA模型包括2大类:(1)手术模型:半月板和/或交叉韧带的横断术,或关节失稳术等。
(2)化学模型:关节腔注射碘代乙酸钠盐等。
上述模型已经用来研究OA病理学和OA疼痛的机制。
动物模型和人类OA,尽管早期病理改变可能不同,但在晚期都出现类似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如骨刺、软骨的破坏、软骨下骨的重建、痛行为)。
OA是一种慢性疾病。
所以,急性炎症痛的模型(如,足底或者关节腔内注射角叉菜胶)与人类OA 痛相似性小。
慢性关节炎模型,包括单关节模型(关节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或甲基化牛血清白蛋白)和多关节模型(系统性FCA或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
这些慢性关节炎模型引起的疼痛,与人类OA痛类似,常用于研究关节痛的机制。
鼠科或大鼠的膝关节OA模型,负重不对称,类似于OA病人患侧关节不敢承重。
另外,这些模型的机械缩足阈值降低,这一点,与OA患者也很类似。
动物模型的其它行为,包括后肢的握力减少、固有的行为改变(如挖掘行为)、关节施压或扭矩引发的嘶叫,都是评价痛行为的指标。
实验犬和其它大型实验动物的关节炎痛行为,主要通过步态分析进行评价,尽管量化的痛感觉评分在这些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有所增加。
虽然动物模型的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际疼痛研究学会2016年版权。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愿反应的方式,探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
本实验为镇痛药物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镇痛药物;自我观察;自愿反应;动物模型一、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降低疼痛感。
主要分为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两种。
中枢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鸦片受体,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弱或消除疼痛感。
周围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发生的原因,即抗炎、退热等,从而降低疼痛感。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小白鼠12只吗啡、芬太尼、阿司匹林液体剂量分别为0.1mg/kg、0.1μg/kg和5mg/kg注射器、针头、生理盐水1)将1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
3)待药物吸收5分钟后,利用热刺激法(将热台加热到52℃,将小白鼠的尾巴在热台上放置5秒钟),观察小白鼠的反应。
如果小白鼠表现出舔脚、跃起等疼痛反应,即表示疼痛感强烈。
4)观察时间为30分钟,每5分钟一次,共记录6次。
4. 数据处理:1)每组小白鼠反应次数和表现时间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数据。
2)将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药物的镇痛效果。
四、实验结果:表1 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比较药物反应次数(/3min)平均反应时间(s)吗啡 1.3 1.0芬太尼 2.7 2.2阿司匹林 3.7 3.5生理盐水 4.3 4.0注:数据均为平均值,误差为标准差五、实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果依次递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刺法对大鼠慢性疼痛模型的影响,通过观察针刺对疼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生理指标和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评估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疗效和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能有效缓解慢性疼痛大鼠的疼痛症状,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实现其镇痛作用。
关键词:中医针刺法;慢性疼痛;大鼠模型;神经递质一、引言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针刺法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慢性疼痛大鼠模型,探讨针刺对慢性疼痛的影响,并从神经递质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和假针刺组。
2. 模型建立:采用慢性压迫法建立慢性疼痛模型。
将大鼠尾部固定于支架上,用特制装置压迫大鼠尾部,持续压迫30分钟,每天压迫1次,连续7天。
3. 针刺方法:针刺治疗组大鼠在尾部压迫结束后,进行针刺治疗。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
针刺深度为1-2mm,留针30分钟,每天1次,连续7天。
4. 观察指标:(1)行为学观察:采用热板实验和压痛阈值实验,观察大鼠的疼痛行为。
(2)生理指标:测定大鼠的体重、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
(3)神经递质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啡肽(ENK)水平。
三、结果1. 行为学观察:针刺治疗组大鼠在热板实验和压痛阈值实验中的疼痛行为明显减轻,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理指标:针刺治疗组大鼠的体重、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3. 神经递质水平:针刺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的5-HT、NE和ENK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针刺法能有效缓解慢性疼痛大鼠的疼痛症状,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实现其镇痛作用。
疼痛模型制作方法简介疼痛模型是用于研究和评估疼痛机制、药物疗效以及疼痛管理方法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疼痛模型制作方法,包括化学性疼痛模型、热性疼痛模型和机械性疼痛模型。
化学性疼痛模型化学性疼痛模型通过注射疼痛性化学物质来引起动物产生疼痛反应。
常用的化学性疼痛模型包括乙酰胆碱、福尔马林和酸性盐类等。
乙酰胆碱模型制作方法1.准备所需材料:乙酰胆碱,注射器。
2.使用注射器将乙酰胆碱注射到动物(如小鼠)体内。
注射剂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一般为10-100 μg/kg。
3.观察动物行为,记录疼痛反应的表现,如跃起、抓挠、咬嚼等。
热性疼痛模型热性疼痛模型通过应用热刺激来诱发疼痛反应。
常用的热性疼痛模型包括热板法和热缩远方法。
热板法制作方法1.准备所需材料:热板仪器,计时器。
2.将动物(如小鼠)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
3.启动计时器,记录动物从热板上跳下的时间。
设定热板温度为50℃,计时器精确到0.1秒。
4.中止实验当动物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反应,如蹬腿或舔爪子等。
机械性疼痛模型机械性疼痛模型通过施加机械刺激来诱发疼痛反应。
常用的机械性疼痛模型包括触发器法和冠状静脉卡压法。
触发器法制作方法1.准备所需材料:触发器装置,针状刺激物。
2.将动物(如大鼠)固定于实验台上,使其背部暴露。
3.使用触发器装置将针状刺激物施加在动物的背部。
4.观察动物疼痛反应,如跳跃、舔舐或后肢提起等。
结论疼痛模型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化学性疼痛模型、热性疼痛模型和机械性疼痛模型。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目的的疼痛模型来进行相关实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必须遵守伦理规范,并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应用评价与中医药治疗探讨宋慧荣;任小巧;罗亚敏;李冉;高明慧;顿珠;陶晓华【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价中医药研究中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选择的合理性,提出合理选择动物模型的建议.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中医药对偏头痛的认识(即不同的偏头痛中医证型采用相应的动物模型和中医药治疗手段),对当前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应用和选择进行分析、评价,探讨模型选择的合理性.目前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建议在实验研究中选择模型时首先根据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研究内容或是研究药物的作用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该模型的形成机理和自身特点以及药物的作用特点来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8(020)001【总页数】5页(P73-77)【关键词】偏头痛;动物实验;模型应用;中医药治疗【作者】宋慧荣;任小巧;罗亚敏;李冉;高明慧;顿珠;陶晓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西藏藏医学院拉萨85000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西藏藏医学院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疾病[1],属于中医学“头风”范畴,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异常等先兆性神经症状和高敏反应,其发生与遗传、内分泌、饮食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
偏头痛是一种疼痛综合征,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发病机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难点之一,如何更好的应用动物模型来评价医疗技术的疗效,是学术界研究探讨的重点,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药治疗研究偏头痛时动物模型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研究有所启示。
1 中药治疗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是偏头痛机理探讨和药物作用机制探讨的重要手段,也是连接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的探讨【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或新近建立的动物疼痛模型,提出对今后疼痛模型发展的认识。
在模型建立的方法上,要创制接近临床实际的中西医证病结合模型;在有关疼痛指标的检测方面,要以观察疼痛模型的行为反应和反射活动为主转向以高科技手段定性、定量为主。
【关键词】疼痛;模型;实验动物疼痛是个复杂的神经病理与主观感受症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近年来,在疼痛和镇痛研究领域已普遍重视建立模拟临床患者急、慢性或持续性疼痛的实验模型。
疼痛模型建立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地,有化学刺激性模型,物理刺激性模型,神经源性损伤模型,内脏牵拉疼痛模型以及其他多种模型。
但要一个模型同时反映多种病因引起的疼痛是相当困难的,实验者需针对研究的目的去选择或建立实用的疼痛模型。
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或新近建立的疼痛模型作一简要探讨。
1 化学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制造的疼痛模型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的一类疼痛模型,主要有炎性刺激致痛和药物刺激致痛两种。
1.1 炎性刺激致痛1.1.1 炎剂内脏痛模型1.1.1.1 炎剂扭体法[1] 常用小鼠,腹腔注射0.6%冰乙酸0.2 ml/只或0.05%酒石酸锑钾0.2 ml/只致痛。
观察10~20 min 扭体反应的次数或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计算镇痛百分率。
本法适于筛选非麻醉性镇痛药,尤其是筛选甾体抗炎药镇痛作用的一种敏感而简便的一种方法,但缺乏特异性,个体差异大,故腹腔时的部位和操作技术应尽量保持一致。
1.1.1.2 蜂毒致结肠炎疼痛模型[2] 在目视条件下将蜜蜂毒注入即时麻醉大鼠的乙状结肠黏膜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观察清醒大鼠由于坛性内脏痛所致的紧张性疼痛行为,如舔咬下腹部及阴部区域,腹部收缩,身体伸展及全身收缩。
此法避免了由于腹腔注射化学刺激物造成的腹壁躯体性痛成分的介入以及大面积的弥散性脏器、黏膜以及腹腔壁层的损伤,具有行为反应特征明显、痛评分客观实际、符合临床症状、操作简便且重现性好之优点,与福尔马林致痛相对照,前者比后者第二相炎症反应明显且持续期长,这对炎症性镇痛药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1.1.2 致炎剂致局部关节肿胀疼痛模型方法是选用适当的致炎剂,于大鼠或小鼠后足跖或踝部皮下注射。
如注入后0.5~1 h肿胀达峰值的鸡蛋清、5-HT、组织胺、缓激肽、右旋糖酐等短效致炎剂,或在注入后2~4 h肿胀达峰值的福尔马林(50 μl 4%)、交叉菜胶(0.1 ml0.5%)、琼脂、白陶土、酵母等中效致炎剂;甲醛(0.2 mg/50 μl)、氮芥、结晶尿酸钠在注入24 h后才达到峰值,持续约两周,消退也晚,为长效致炎剂。
注入以后造成关节或足跖肿胀,测定足跖容积或关节周长。
1.1.3 佐剂关节炎模型[3] 其基本方法是在大鼠尾根部皮内或足跖部注射福氏完全佐剂,注射后原发病变为致炎局部的炎症反应,致炎后8 h炎症局部即出现红肿疼痛,18 h可达高峰,持续6 d左右,以后逐渐减退,持续数周、继发病变一般于致炎后10 d左右出现,表现为全身多发性关节损害。
此模型与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很相似,其造模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被认为是慢性痛最为理想的模型之一。
1.1.4 钾离子皮下透入或注射致炎性疼痛模型[1] 常用动物为兔与大鼠,饱和KCl溶液,经一定强度的直流电透入或直接注射进入动物的不同皮下部位,引起疼痛。
一般以引起上述疼痛反应的电流强度(mA值)作为痛阈。
该模型主要用于药物或针刺在外周的镇痛机制。
1.1.5 辣椒素静脉推注致偏头疼模型[4] 李树壮等用辣椒素静脉刺激和电刺激的方法,造成大鼠硬脑膜内血浆蛋白渗出,建立神经源性炎症动物偏头痛模型。
1.2 药物刺激致痛模型1.2.1 硝酸甘油注射致偏头疼模型[5]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造模后动物出现双耳发红、前肢频繁挠头、活动增多等表现。
可能机理为,硝酸甘油在体内生成NO,NO通过强烈的扩张脑血管作用,造成无菌性眼炎症;另一方面NO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激发三叉神经的血管反射,诱发实验性偏头疼,该模型具有经济、简便、相似性好,实用性强等特点,已被广泛用在偏头疼的研究领域。
1.2.2 利血平化低5-HT伴局部脑血管痉挛头痛模型[6]方法小鼠,皮下注射利血平10 mg/kg,共14 d。
于第14天将小鼠乙醚麻醉,大脑皮层注射血凝块2 μl/只。
机理为单胺类神经递质耗竭剂利血平能够诱发偏头疼,又局部注射血凝块可以诱发脑血管痉挛。
造模后,小鼠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痛阈值降低,全血及脑内5-HT含量明显下降,这些基本上反映了偏头疼的特点。
1.2.3 组胺、利血平与m-CPP[1-(3-氯苯基)]哌嗪头痛模型[7]Olesen 用连续给予组胺、利血平与m-CPP作为另一个实验性头痛模型,提示其中组胺作用最为明显,它通过扩张血管作用的H1受体,并涉及NO通道而发挥作用。
2 物理刺激法2.1 热刺激法2.1.1 热板法[1] 选用雌性小鼠,用热板测痛仪测量每鼠的痛阈(即痛反应情况潜伏期,指小鼠触热板至舔后足的时间)。
对照组的痛阈按100%计算,求出给药组的痛阈提高率。
本法对组织损伤最小,动物可反复利用,且简便易行,但对甾体类抗炎药不太敏感。
2.1.2 辐射热刺激甩尾法[1] 小鼠或大鼠,用全反射式电影放映灯泡发出光来,聚集照射,以启动光源至鼠尾急速摆动的时间为甩尾潜伏期测痛阈,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该法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反应恒定、灵敏,能准确测出阈值及刺激强度。
实用于麻醉性及非麻醉性阵痛药物的筛选,是纯粹的脊髓反射。
2.2.3 其他热刺激法采用一定功率之辐射热,从下向上照射动物之脚底测定其回缩潜伏期,或采用后脚浸泡方法测试一定温度下后脚回缩潜伏期[8];或采用后脚浸泡方法测试一定温度下后脚回缩潜伏期[9];也有采用不同温度的热探头刺激以观测后脚回缩阈值[10].2.2 冷刺激法-冷板法将动物置于保持在1℃~5℃金属板上,观测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后脚收缩的次数及后脚保持在空中的时间,以衡量动物对冷刺激的敏感性[11];carlton将后脚插入不同温度冷水中以观测后脚的回缩潜伏期[10];最近也有应用丙酮及氯仿进行冷刺激的方法[12].2.3 电刺激法2.3.1 电刺激-嘶叫法[1] 常用小鼠尾刺激和家兔齿髓刺激的方法(以方波脉冲电刺激致痛),动物因疼痛可出现嘶叫反应,以嘶叫反应为疼痛指标,观察镇痛作用,该方法简便易行,疼痛反应指标明确,重现性好,方法可靠,但个体差异较大。
2.3.2 电刺激三叉神经偏头疼模型麻醉大鼠,沿正中线切开皮肤,暴露颅骨,从前卤向后3.7 mm,矢状缝旁开2.9~3.1 mm处,左右各钻一直径2 mm的小空,下置不锈钢电极,经股静脉插管,深度为颅骨下9.2~9.7 mm,给于右侧神经电刺激(1.2 mA,5 Hz),持续5 min。
一次性给予I标记人血清白蛋白(125I-HAS),结果电刺增加了刺激侧硬脑膜内125I-HAS的渗出;刺激侧血浆蛋白的渗出量随刺激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而非刺激侧I-HAS的渗出水平直到刺激后180 min 未发生明显波动[13]此模型造成大鼠硬脑膜内血浆蛋白渗出,是一成功的神经源性动物疼痛模型。
2.4 机械性痛觉过敏模型一般可用软毛刷或铅笔头轻触动物的皮毛以测试动物对轻触觉刺激的反应,目前较常用的方法为应用系列的V onfry针丝压迫皮肤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可用这种针丝按从小到达的顺序刺激动物脚底记录缩退之痛阈值(机械刺激回缩阈值),或以一定压力的V onfry针丝以一定频率的反复刺激测试其后腿收缩频率[13],动物对这些刺激常表现为缩脚、逃跑、嘶叫及攻击性行为。
3 神经源性损伤模型3.1 神经瘤模型[14] 是20世纪70年代,由Wall及其同事首先介绍的神经病理疼痛模型。
方法是:大鼠,麻醉,于一侧后肢大腿外侧切开皮肤,分离肌肉,暴露坐骨神经干,在大腿中断,用细细线紧扎神经干,然后在结扎的远断完全切开神经干,再将断面的近中断神经干5~8 mm植入一端密闭的医用聚乙烯管内,最后缝合皮肤。
通常在术后9~40 d,切断的轴突形成神经瘤,并长出枝芽。
该模型主要模拟临床截肢后的幻肢痛和神经全切断以后的症状。
动物常表现为“自残”(self-intilate)现象,尽管不知道自残是否与进行性病理疼痛有关,但这一模型已被广泛用于外周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3.2 背根节慢性压迫实验模型(CCD)[15] 麻醉大鼠,于背部正中L4~L6部位切开皮肤,分离脊椎一侧肌肉,用L型探针头按一定方向插入L5椎间孔约4 mm,然后抽出针头再将不锈钢针(长4 mm,直径0.5~0.8 mm)沿探针进入方向与途径插入L5椎间孔。
本模型的特点是受损的DRG神经元出现自发放电的频率较高,并呈现多种放电节律形式,这一神经元超兴奋的客观指标,为研究痛敏的细胞机制以及痛信号的起搏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该模型仍保留外周神经的传出与传入功能,与临床椎间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引起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情况相似。
3.3 慢性结扎损伤模型(CCI)[16] 大鼠暴露坐骨神经干,作3~4个轻度结扎,间距1 mm,结扎强度以引起小腿肌肉轻度颤动为宜,动物于5~7 d开始出现自发痛、痛敏、痛觉异常等,因此类似临床的慢性疼痛症状,近年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病的疼痛模型。
3.4 段性脊神经结扎损伤模型[17] 将大鼠L5和/或L6脊神经切断或结扎,可以造成坐骨神经的部分损伤,这种模型具有较明确的损伤定量和脊髓阶段定位,而且有利于研究受损与未受损神经纤维在疼痛机制中的作用。
3.5 外周神经冰冻损伤模型[18] Deleo采用-60℃的冰冻探头直接接触坐骨神经干而造成坐骨神经冰冻损伤,该模型适用于研究暂时性外周神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疼痛。
3.6 其他神经源性损伤模型[19] 除以上模型外,还有多种通过不同损伤方法制备的神经病理疼痛模型。
例如,切断一侧坐骨神经(1/3),引起双侧后肢痛敏;切断支配区的交感神经,可以消除异常疼痛反应;在一侧紧靠DRG的外周端,结扎1或2支腰部脊神经,可引起术侧后肢长达5~10周的疼痛反应,其优点是损伤与正常的脊神经完全分开,缺点是手术要切除L5或L6横突,波及范围较大。
4 内脏牵拉痛动物模型[19,20]目前国内以有不少内脏牵拉造成的疼痛模型,造模的方法有:用气囊扩张胃;用套塑料管的线绳拉胃;电刺激内脏大神经等。
作为内脏牵拉反应的客观指标有:不同水平中枢的诱发电位,内脏大神经的反射性放电、肋间神经放电、动脉血压、食道运动、动物的胃肠外翻、挣扎、吼叫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给研究内脏疼痛积累了资料。
5 冠心病心绞痛模型张页[21]等采用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加“耳缘静脉放血”及垂体后叶素法,建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痰浊证的动物模型,从主动脉、冠状动脉、心肌病理形态学证实此法可应用于中医模型学;谭之生等[22]用结扎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疼痛模型,观察舒冠滴丸对心绞痛的作用,证明该模型稳定可靠,符合临床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