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篇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
喜初登也。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
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
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
坼,裂开,隔开。
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
有,在。
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
战事犹示已。
赏析: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诗意: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出自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七十二,直下万里江山如画。
三楚襟江月,巨炉燎原日。
素娥眉梢瘦,谯笏翘如发。
十旬休假日,空对故园泪。
【翻译】
岳阳楼高达七十二层,俯瞰着万里江山美景,如同一幅画一般。
玉霄、巫峡、西陵三个楚地的地界在江边交汇,月色轻轻染上江水。
巨大的炉火在日间烧起,辐射着炎炎热气,仿佛将整个大地都燃烧起来。
如今素娥眉梢难寻,谯笏非发而翘,但记忆中的景象犹在,十天的假期都空落一地,只能独自对着家园黯然泪下。
【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山水田园景色的七绝诗。
这首诗笔调质朴,行文流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以及对三楚江山的渲染,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思念故园的感情。
全诗共六句,前两句直接点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句用上“三楚”、“江月”等词,描述
出了夜色中江水的美丽。
第四句用上“巨炉”、“燎原”等词,来形容夏日的炽热与辐射。
第五句通过描写素娥的形象来表现岁月的流逝,而“谯笏翘如发”则是描述一种持久的风采。
最后一句重点写出作者思乡之情,通过“空对故园泪”来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慨和感情。
整首诗以极其自然的视角来描绘自然风景,并添上作者作为游子的感慨,既凸显了岳阳楼的壮丽,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是古诗中的佳作。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郁顿挫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痛苦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对读者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直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然而,在这美景背后,诗人却透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郁闷。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尽追求和对于境遇的不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意味着作者欲求取更加宏大的视野,但以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机会,无法达到如此远大的目标,内心的沉重和无奈无法避免地显露了出来。
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内心的忧伤,而是通过描绘对岳阳楼的登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于境遇的无奈之情。
岳阳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登高远望的地方。
然而对于杜甫来说,这并非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览。
他将登临岳阳楼视作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试图逃离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然而,在登临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痛苦依然存在,这种沉郁和郁闷难以消退。
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更加强化了他内心的无望与无奈。
诗歌的主题于是呈现出了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对于命运的无奈,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情感。
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沉郁顿挫的特点,使得读者们不禁对于诗人内心的痛苦表达倍感同情。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杜甫并非将这种沉郁放之四海而皆准。
诗人的内心苦闷源于曾经的功名无望和境遇的无奈,但这种负面情感也反映出了杜甫的哲学智慧。
他以自己为例,通过内心的痛苦表达,呼唤着读者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拷问。
尽管诗人内心的沉郁显而易见,但这首诗并未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最后一句诗“更上一层楼”,虽然表达了作者无尽的追求,但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天门山前水满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日长江一水间,竟忆此处君可知?登岳阳楼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诗。
该诗写了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情景,以及他对长江水和明月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江水和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了长江川流不息的景象,形容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失。
接着描绘了天门山矗立在长江之前,水天相连的壮丽景色,以及江畔初见月的奇妙场景,表达了诗人才智的卓越和对自然美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诗人写出江月年年只相似,又不知江月待何人的颦脉之思。
他感叹江月虽然年复一年,却无法预测它会照射在何人的身上,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然后,诗人转述了一个扁舟子和明月楼的情节。
他描绘了青枫浦上的愁思景色,表现了惋惜离别的心情。
他询问这个夜晚乘扁舟的是哪个家庭,还有思念之情发生在何处的明月楼。
通过描写这个场景,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
他回忆起登上岳阳楼的美景和深情,却无法回到当时的时光。
他希望能够在长江一水间与思念之地相会,再次重温深情往事。
他以"竟忆此处君可知"来表达对诗中情景和思念之情的期盼。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江流经岳阳楼的景色,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凝聚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主题。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长江和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流露出杜甫独特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登岳阳楼》赏析篇一《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快乐。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快乐。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快乐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快乐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
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
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登岳阳楼》古代诗词评析《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
该诗描绘了杜甫登上湖南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下面将从诗歌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手法等方面对《登岳阳楼》进行评析。
首先,这首诗的主题是景物与思考的结合。
杜甫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如"前浦岳阳楼,西江石城头。
山原旷其盈,川泽纡其鸣。
"“汉文帝高楼臣未识,云间谁寄锦书来?”等诗句,展示了湖光山色的壮丽和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杜甫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忧虑。
整首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又表达了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关切,体现了诗人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其次,诗的结构布局严谨,凝练而又富有变化。
诗分为四个部分,前两节各十六句,后两节各十四句。
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插旋、铺叙、设问等等,使整首诗文思路清晰,节奏鲜明。
此外,杜甫在每一节诗之后都用了回旋手法,使整篇诗产生了一种层层深入的节奏感。
诗中也出现了很多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中的拟人手法将云、花、春风等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特征,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诗中用到的排比手法如"四顾云山迷,三湘度云洞。
"等句,让读者感受到了浩渺的山川和瑰丽的自然景色。
同时,诗中还有不少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
诗中的景物描写让人联想到山川河流的壮美景色,如"洞庭青草遥,荷花落照间。
"这些景物描写带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使得诗歌更有立体感。
而情感描写则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之情和对命运的感慨,如"愿言尽意无穷,老去极中心。
"这些情感描写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力量,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登岳阳楼》这一古代诗词,在主题上体现了景物与思考的结合,通过严谨的结构与富有变化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诗文内容充实而不拖沓,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同时结合个人命运进行人生的反思,体现了杜甫深切的情感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二、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天、地。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创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
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
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
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
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
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A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代宗三年(768年),杜甫出峡,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在江陵、公安一代漂泊,来到岳阳,他登上了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波涛浩渺、久已闻名的洞庭湖,感慨良多。
杜甫自小就刻苦学习,少有詩名,他希望同过考取功名,跻身仕途,然而现实太残酷了,他久有凌云志,想为国效力,却到老也难偿夙愿,只有望洋兴叹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是指吴国和楚国,在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是说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成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日夜在湖中飘浮,寓意大唐江山处于动荡不安的壮态。
亲朋好友们一点消息都没有,穷困潦倒,当时杜甫患有肺病、风痹,右耳已经聋了,仍然在船上飘泊,居无定所,落魄江湖,一代文豪的不幸遭遇是对没落封建王朝的辛辣讽刺,是对杨国忠所奏的“盛世无遗賢”的无情揭露。
在君王侧有佞臣当道的时候,广大知识分子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关山以北,兵荒马乱,有家不能回,站在窗前远望故乡,不禁涕泗横流,不能自己。
国家不幸詩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这首詩打动人心的地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抒发抑郁之情著称。
其中《登岳阳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沉郁和顿挫,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了解杜甫的《登岳阳楼》,探讨其中的沉郁顿挫之情,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登岳阳楼》背景分析杜甫在这首诗中借岳阳楼这一地标,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岳阳楼是位于湖南岳阳市的一座古建筑,享有盛名。
在岳阳楼上眺望,可以遥望洞庭湖的壮丽景色,然而对于杜甫而言,这里却成为了他倾诉沉郁之情的地方。
在这背景下,他的诗作也更显得悲凉和落寞。
2.诗句赏析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对楼当盘古,怒号更南极”,这两句诗被认为是表达了他的政治失意与抑郁之情。
在这里,“对楼”可理解为倚楼而望,表明杜甫正在回顾自己的往事,思考自己的处境。
而“当盘古”是指鸿蒙初开之时,在这里被用来暗喻杜甫对于时局的不满和愤怒。
后一句“怒号更南极”更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尽愤怒和不甘。
3.主题深入探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所表达的沉郁顿挫之情,其实是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现状。
杜甫身为士大夫,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的关注,他的诗作也常常反映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社会责任。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和挫折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悲观和沉郁的情绪。
这首诗也表现了杜甫的气节和志向,他虽然失意,却仍然有着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4.我的个人观点对于杜甫的《登岳阳楼》,我认为其中的沉郁顿挫之情反映了一个文人在政治上的困境和挣扎。
他的诗作既是对时局的反思,也是对自我境遇的抒发。
作为一名文人,他在诗作中传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之情,这种责任感和情怀也是我们当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总结回顾通过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深度赏析,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其沉郁顿挫之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
这篇诗作不仅是文学上的珍贵遗产,也是历史上政治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我们要学习杜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将其精神内化为当下的奋斗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首先,从文学手法上看,《登岳阳楼》采用了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辽阔、岳阳楼的雄伟、吴楚东南的壮丽等方面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壮丽的景色之中。
其次,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丰富。
诗人通过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描写,表达了自己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同时,通过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最后,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出杜甫的卓越才华。
诗人运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洞庭水”、“岳阳楼”、“乾坤”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登岳阳楼》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的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杜甫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首诗将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③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
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
凭轩:依靠楼窗。
涕泗(si):眼泪鼻涕。
【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
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
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
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
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鉴赏】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
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
登岳阳楼的赏析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一首经典诗作呢。
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时候,那心情肯定是很复杂的。
他站在楼上往外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就这么简单的两句,感觉就像是在跟朋友唠嗑一样。
以前就听说过
洞庭湖的大名,今天终于站在这岳阳楼上看到了,这里面有那种期盼终于实现的小兴奋,又有点感慨时光的小情绪。
再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哇塞,这景色描写得太绝了。
那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给分隔开了,天地都好像在这湖面上漂浮着呢。
就好像杜甫站在那,眼睛都看直了,被这宏大的景象给震撼到了。
我就想啊,他当时肯定是嘴巴张得大大的,心里想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壮观的景色呢。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这时候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下来了。
杜甫这时候多可怜啊,亲戚朋友连个信儿都没有,自己又老又病的,就靠着那一艘孤舟生活。
就像一个孤独的小老头,在这岳阳楼前,看着美景,心里却是满满的苦涩。
他肯定在想,自己这一辈子怎么就这么坎坷呢。
最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国家还在打仗呢,杜甫靠着栏杆就哭了起来。
他这哭啊,不仅仅是为自己的遭遇,更是为了国家的命运。
他心里头对国家那是满满的担忧和热爱。
从这几句诗里,能感觉到杜甫的那种善良和伟大。
他在自己那么落魄的时候,
还心系着国家大事。
这就像我们平常人一样,自己过得不好,但还是会关心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的状况。
他的这首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影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nk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鉴赏一】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鉴赏二】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