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 格式:docx
- 大小:33.62 KB
- 文档页数:9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 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1、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2、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5、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6、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7、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8、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9、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0、青稞粉被抛向空中。
人们相信,祈铸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1. 汇聚山川美味,尝遍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
2. 以嘴巴旅行,用味蕾探寻中国餐桌上的色香味俱佳。
3.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
4. 吃在中国,品尝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5. 美食之旅,是中国最可以让人心醉的旅行体验。
6. 在舌尖上品味中华美食之道,感受千年文化的诉说。
7. 中餐之美,在于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8. 在舌尖上留下中国味道的印记,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9. 尝遍中国,品尝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这个国家的温暖和魅力。
10.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诱惑和神秘的美食魔力王国,尽情体验吧!。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文案1、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2、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4、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5、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6、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8、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10、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11、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
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12、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13、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报复社会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14、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1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16、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绝美文案**文案一:美食探索之旅**舌尖上的中国,那是一场味蕾的狂欢,一场美食的奇幻之旅。
你知道吗?每一道菜就像一个小小的宇宙,里面装满了各种奇妙的元素。
就拿川菜来说吧,那麻麻辣辣的口感,就像是一场舌尖上的热舞。
辣子鸡,鸡肉被炸得金黄酥脆,一颗颗干辣椒就像热情的舞者,簇拥着鸡肉这个主角。
一口下去,“轰”的一下,辣味在嘴里炸开,麻味随后跟上,仿佛一群小精灵在舌尖上开派对。
我曾经遇到一个川菜大厨,他满脸骄傲地对我说:“咱这川菜啊,讲究的就是一个热辣鲜香,这味道就像咱四川人的性格,直爽又热情。
”我心想,可不是嘛,这川菜的味道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可不就是这样吗?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着这样一群热情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文化,都融入到了这一道道美食当中。
你难道不想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美食世界吗?赏析:文案开篇将美食比作小宇宙,形象地突出了美食的丰富性。
在描述辣子鸡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干辣椒比作舞者,把鸡肉比作主角,生动地展现了菜品的样子。
大厨的话让美食和地域文化、人物性格联系起来,更增添了人文气息。
最后的反问句激发读者对美食世界的向往之情。
**文案二:家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有太多让人怀念的家的味道。
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妈妈做的红烧肉。
那一块块红烧肉啊,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胖子,红得发亮,泛着诱人的光泽。
妈妈总是慢慢地炖着,锅里“咕噜咕噜”地响着,仿佛在诉说着家的温馨。
肉皮软糯,肉呢,一咬就散开,香甜的味道瞬间充满整个口腔。
每到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妈妈把红烧肉端上来,大家的眼睛都亮了。
弟弟总是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嘴里还嘟囔着:“妈妈做的红烧肉最好吃啦!”爸爸也会笑着说:“这可是你妈的拿手菜。
”那场景,满满的都是幸福。
舌尖上的中国,这些家的味道,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一道充满家的味道的菜呢?赏析:把红烧肉比作小胖子,非常形象地描绘出红烧肉的外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目录第一集脚步 (2)第三集时节 (15)第四集家常 (21)第五集相逢 (27)第六集秘境 (34)第七集三餐 (40)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目录第一集脚步2第三集时节15第四集家常21第五集相逢27第六集秘境34第七集三餐40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文案大全(解说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一集《脚步》文案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百分之八十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仔细搜索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他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惟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语录1. 这中国的美食啊,那可真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就说那北京烤鸭,哎呀,那皮脆肉嫩的,谁能不爱呢?例子:你去北京,不得尝尝北京烤鸭?那简直是舌尖上的极致享受啊!2. 咱中国各地的小吃,那真是各有千秋啊,不尝尝岂不可惜?比如那重庆小面,热辣鲜香,吃一口就忘不了!例子:你说你喜欢吃辣,咋能错过重庆小面呢,那味道,啧啧!3. 中国菜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丰富多样,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你去挖掘!像麻婆豆腐,看似普通,实则惊艳无比!例子:你不会还没吃过麻婆豆腐吧?那可太遗憾了!4. 中国的美食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啊,传承了多少年啊!就像那扬州炒饭,经典永流传!例子:每次点扬州炒饭,都能感受到那深厚的历史底蕴呢!5. 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不就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吗?比如那烤红薯,香甜可口,暖到心底!例子:在寒冷的冬天,来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多幸福呀!6. 中国的美食,有的精致,有的朴素,但都让人着迷啊!像那酸辣土豆丝,简单却美味至极!例子:酸辣土豆丝虽然简单,可它就是那么好吃,你能咋办!7. 美食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人心情变好,就像那冰糖葫芦,酸酸甜甜好滋味!例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来串冰糖葫芦,瞬间开心啦!8. 咱中国的美食,那是能满足各种口味需求的呀,不管你爱吃甜的咸的辣的!比如那肉夹馍,谁能抗拒呢?例子:那么多人喜欢肉夹馍,肯定有它的道理呀!9. 舌尖上的中国,那是无尽的享受,无尽的惊喜!像那宫保鸡丁,百吃不厌!例子:你要是没吃过宫保鸡丁,那可真是亏大了!10. 中国的美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比如那饺子,逢年过节都少不了!例子:过年不吃饺子,那还叫过年吗?我的观点结论:中国美食丰富多彩,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让人欲罢不能,真的应该好好去品尝和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完整文案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舌尖上的中国五湖四海融合文案
1. 美食之旅,一口品味中国五湖四海美味。
2. 在舌尖上,品味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3. 融合五湖四海美味,让你的味蕾沉浸在美食的海洋中。
4. 将各地美食文化融合,打造一种独特的舌尖盛宴。
5.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五湖四海的美食在舌尖上汇聚。
6. 让每一口美食,都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7. 五湖四海的美食,让你的舌尖上的中国更加多彩。
8. 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却在舌尖上融合成了一种美妙的味道。
9. 打破地理界限,用美食文化将五湖四海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10. 舌尖上的中国五湖四海融合,宛如一场精神盛宴。
11. 感受不同地区的餐桌文化,品味一种别样的风情。
12. 加入五湖四海的美食元素,让舌尖上的中国趋于完整。
13. 融合不同文化的美食,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舌尖记忆。
14. 五湖四海的美食让中华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5. 美食之旅,走过五湖四海,感受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1."舌尖上的中国,一口口的美味,一丝丝的故事,一种种的人情,让人回味悠长。
"。
2."在舌尖上品味中国,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和美食的盛宴。
"。
3."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份独特的文化,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神奇的国度。
"。
4."吃掉一口舌尖上的中国,就能感受到整个国家的魂魄和精髓。
"。
5."舌尖上的中国,如同一本故事书,讲述着中国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
6."每一种美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吃一口便能够品尝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
7."从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文化。
"。
8."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份味觉和情感的体验,让我们更加珍视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
9."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重和对于文化的传承。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目录第一集脚步2第三集时节15第四集家常21第五集相逢27第六集秘境34第七集三餐40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2014-04-28 广告也疯狂广告也疯狂ID:guanggaocrazy我们是来看广告的,请不要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
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
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
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
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
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
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
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
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
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
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
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
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
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
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
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
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
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
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
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
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
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
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
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
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
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
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