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和圆的方程小结与复习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32.19 KB
- 文档页数:15
《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文《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属于一个提高阶段。
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后面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对圆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
加之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我将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性质及判定。
(2)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3)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的数学思想,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4)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用数量法刻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60课时:第七章 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方程小结课题:《直线与圆的方程》小结一.基础训练:1.点P 在直线40x y +-=上,O 为原点,则||OP 的最小值是 ( )()A 2 ()B 6 ()C 22 ()D 102.过点(1,4)A ,且横纵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共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3.圆22420x y x y c +-++=与y 轴交于,A B 两点,圆心为P ,若90APB ∠= ,则c =( )()A 3- ()B 3 ()C 22 ()D 84.若圆222(3)(5)(0)x y r r -++=>上有且只有两个点到直线4320x y --=距离等于1,则半径r 取值范围是 ( )()A (4,6) ()B [4,6) ()C (4,6] ()D [4,6]5.直线0ax by c ++=与直线0dx ey c ++=的交点为(3,2)-,则过点(,),(,)a b d e 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x y 满足38150536025100x y x y x y ++≥⎧⎪+-≤⎨⎪-+≥⎩,则x y -的最大值为____,最小值为___。
二.例题分析:例1.过点(2,1)P 作直线l 交x 轴,y 轴的正向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1)当AOB ∆面积为92个平方单位时,求直线l 的方程;(2)当AOB ∆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 (3)当PB PA ⋅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
例2.设圆满足:①截y 轴所得弦长为2;②被x 轴分成两段圆弧,其弧长的比为3:1,在满足条件①、②的所有圆中,求圆心到直线:20l x y -=的距离最小的圆的方程。
例3.设正方形ABCD (,,,A B C D 顺时针排列)的外接圆方程为2260(9)x y x a a +-+=<,,C D 点所在直线l 的斜率为31; (1)求外接圆圆心M 点的坐标及正方形对角线,AC BD 的斜率;(2)如果在x 轴上方的,A B 两点在一条以原点为顶点,以x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上,求此抛物线的方程及直线l 的方程;(3)如果ABCD 的外接圆半径为x 轴上方的,A B 两点在一条以x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上,求此抛物线的方程及直线l 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