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思辨性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665.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的思辨性思考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

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

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

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

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

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

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

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

错误。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

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

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

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

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

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

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

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

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

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

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

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

《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

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

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

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

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

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

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

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

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

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

“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

“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

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