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总体规划提案
- 格式:doc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17
第一章前言1.1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背景1.1.1. 温州市发展概况1.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历史上经济不甚发达。
2.改革开放后温州人锐意进取,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经济持续实现跳跃式增长。
3.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
4.为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温州的产业升级提供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二次创业”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方向发展,温州进行了一系列大的举措,包括瓯海区的建设、区划调整等。
1.1.2 宏观经济背景1.进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3.农村城市化道路和人居环境问题4.城市化必要性、进程1.1.3 编制分区规划的背景1.瓯海区调整后面临着新的区位和发展条件2.瓯海区发展战略研究结论:强化中心、扩展两翼产业结构布局:相对集中,促成升级开发建设模式:绿色生态、有分散的集中、人居环境良好3.瓯海区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活跃;城镇蔓延,问题很多;土地资源缺乏;城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地区中心等故需编制瓯海区分区规划。
1.2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依据瓯海区分区规划以下列法律法规和基础资料为依据编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3.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0—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00.124.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01.075.温州市城市电网发展规划6.温州市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01.027.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简要本,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01.058.瓯海区1999年统计年鉴,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编9. 瓯海区三溪片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997—2010)1.3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主要包括娄桥、潘桥、郭溪、瞿溪四镇,共42村,总面积约158.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浅谈温州市区公交客运场站 TOD综合开发建设问题及建议摘要: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TOD作为一种集高效、开放、共享、激活等特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对资源有效利用、解决“城市病”、“产城融合”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结合温州市区公交客运场站规划建设实际,在TOD综合开发建设及实践作一些研讨。
关键词:交通场站 TOD综合开发问题及建议TOD交通场站综合开发是通过利用场站用地资源进行“交通+X”的开发模式(X可为商业、办公、居住等服务功能),除交通重要职能外,通过资产溢价收益和物业经营收益的手段,获得提升土地集约、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增强交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温州交通场站TOD模式现状及发展前景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地处沿海山地丘陵区。
人口多、平地少,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建设用地仅为全省人均建设用地55%,是个典型“地小资源少”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场站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主要是向郊区外蔓延,由此造成不少资源浪费和紧张。
TOD模式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能够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它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资料显示,温州市区现有的公交客运场站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汽车新南站、新城站、牛山客运中心、汤家桥公交综合体,蒋家桥、广化桥等均位于温州中心城区,土地价值寸土寸金;瓯海交通中心、滨海交通枢纽中心、潘桥物流园分别位于瓯海中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潘桥国际物流基地的核心区,未来升值潜力十分巨大;状元桥村、十里亭公交巴士中心用地分别是温州中心城区向东、向南发展的必经之地,发展态势良好。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章总则根据《中华⼈民共和国TRANBBS城市TRANBBS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件。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含开发区)内的⼀切规划、TRANBBS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本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 2003~2007年中期 2008~2012年远期 2013—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本中粗体字条⽂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为,应依法进⾏查处。
本规划⾃浙江省⼈民政府批准之⽇起,由温州市⼈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章城市发展⽬标总⽬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业、商贸、⾦融、港⼝、旅游城市,实施“⼀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进⼀步加强⽣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形成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到规划期末国内⽣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接近国内⼀流⼤城市的相应⽔平。
形成具有现代化⽔平的温州都市区,到规划期末温州的城市化、⼯业化⽔平达到国内先进⽔平,确⽴影响全国、辐射浙南闽东的中⼼城市地位。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形成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向资源配置市场化、合理化,经济运⾏规范化、法制化⽅向发展。
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期末,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TRANBBS 交通、公⽤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民⽣活的需要。
形成以促进⼈的全⾯发展为核⼼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与⾃然和谐共存的⽣态环境,社会风⽓良好、公共秩序井然、⽣活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城乡⽂明程度显著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6.17•【字号】温政办〔2015〕58号•【施行日期】2015.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温政办〔2015〕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6月17日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调整的通知》(温委办发〔2015〕58号)精神,将原温州市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是统一领导和管理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工作的市政府派出机构,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在其管理区域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行政、社会管理职能。
一、主要职责(一)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中央、省、市政策,制订并组织实施区域内的有关管理规定。
(二)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编制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负责编制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内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指导协调产业集聚区分区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四)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产业规划和产业准入指导目录、项目准入标准和准入管理办法。
(五)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统筹管理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的统计工作,负责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核心区的统计工作。
24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以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为重要支撑,全力“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奋力“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全面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走好现代化之路。
今年市两会期间,如何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成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不少与会人员表示,“五城五高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是温州实现“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支撑。
其中,“五城”是一个有机整体,建设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方位,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城市发展先导,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是城市发展特质,建设改革开放标杆城市是城市发展动力,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城市是城市发展目的。
“五高地”是重要功能支撑,温州将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打造科创高地;坚定先进文化引领,打造文化高地;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打造教育高地;厚植医疗康养优势,打造医疗高地;发挥强大市场优势,打造新消费高地。
市政协委员、鼎力管理公司董事长张笃霖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优化G104时尚走廊产业生态的建议》和《关于加快温州北部、东部交通枢纽的建议》两项提案。
就城市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事务,张笃霖建议:一、北部城市功能未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需将北部与东部一体化规划,协调推进交通建设;二、建立未来社区研究院,带动本地产业参与,推动成果落地,解决旧城更新与企业用房的矛盾;三、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运维三位一体,促进企业系统高质量发展;四、完善继续教育的补学政策,方便技术型人才的深造及职称评审;五、净化中介市场,扶持中介服务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平阳县社会组织基金会副理事长白洪鲍关注到生态宜居幸福城市建设问题。
作为环保人士的他建议要更加重视湿地保护,有序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时政CURRENT AFFAIRS文/卢洁做强第三极 建好南大门五城五高地两会热词〉〉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52021.02/市形象。
六年级《话说温州》教案第二单元文物古迹(二)第一课永昌堡教学目标:1、了解永昌堡的来历及其建筑特点;2、感受永昌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永昌堡的来历及其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永昌堡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闻导入新闻:2004年11月,欧盟官员一行进程来到龙湾区的永昌保,对现场进行评估之一,……永昌堡与欧盟有什么关系?永昌堡是什么吸引了欧盟的眼光?二:访古迹1、永昌堡修建于什么时候时代,到现在在多少年了?2、当时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城堡呢?3、了解永昌堡到基本构造?各有什么作用?三、阅读历史1通过阅读了解永昌堡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朗诵品味中感受永昌堡历史情怀。
2、你还还想知道永昌堡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
第二课泽雅四连碓教学目标:了解温州泽雅四连碓造纸文化的悠久历史。
探讨泽雅四连碓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温州泽雅四连碓造纸文化的悠久历史。
教学难点:探讨泽雅四连碓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请问我国古代上四大发明是什么?其中造纸术居然在我们温州瓯海泽雅一带原野山涧中发明确规定,现在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今天我们一起访问“泽雅四连碓”板书:泽雅四连碓二、访古迹1、出示图片泽雅四连碓,并阅读“走进纸山”,质问:“四连碓”是怎么由来的?2、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造纸厂地方?三、了解造纸流程1、你看看课文9幅插图:你把造纸的顺序排一排。
2、其实造纸的生产工序不只这9道,一共有72道,你想像一下还有哪些工序?四、辩论赛正方:泽雅四连碓有存在的价值反方:泽雅四连碓没有存在的价值五、阅读温州在线深入了解有关泽雅四连碓。
六、网上查找有关泽雅四连碓的有关记载并进行交流。
第三课忠训庙戏台教学目标:知道忠训庙戏台的历史和建筑特点,了解薛昌荣生平,设计考察探访家乡文物古迹的活动。
教学重点:知道忠训庙戏台的历史和建筑特点教学难点:设计考察探访家乡文物古迹的活动教学过程:一、以图片情境导入出示庙会的响图片,激疑:每年八初七,当地群众都会到这里来举办庙会,这是为了谁呢?二、访古迹1、参观忠训戏台:忠训庙前后殿加东西厢房共有26间,开井正中建有温州市讫今保存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古戏台。
温州城市规划条例温州,浙江省辖地级市,简称“瓯”;浙江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其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一城市规划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温州城市规划条例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温州城市规划条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温州城市规划条例一、编制目的为适应当前温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指导城市合理建设和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要求,对《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进行修订。
二、规划期限修订后的期限为2016-2020年。
三、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修订版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行政辖区和瓯北片(即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行政辖区),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1414平方公里。
修订版总规分为两个空间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范围为温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鹿城、龙湾、瓯海和洞头四个市辖区,瑞安、乐清两个县级市,以及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五个县,总面积2278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206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范围为鹿城区(除藤桥镇和山福镇),龙湾区,瓯海区(除泽雅镇),洞头区北岙街道、灵昆街道,永嘉县瓯北片,陆域面积为998平方公里。
四、城市性质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五、城市规模规划确定温州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不宜超过350万人。
2020年温州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00平方公里。
六、市域空间布局1.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2020年末温州市域总人口预计为980-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2.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一主两副三极多点”、强化各级中心城市集聚整合的网络型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是指以温瑞平原为市域主中心。
“两副”是指以乐清和平苍(平阳-苍南)两个组团型城镇群为市域南北两个副中心。
“三极”是指三个带动山区城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分别是永嘉、文成和泰顺的县城。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39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39号温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温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长三角南部门户型都市区、浙南闽北区域中心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温州创新史。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温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7.3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96.9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953.21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64.2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49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布局,强化沿海发展走廊节点功能,积极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
严格保护温瑞平原等耕地集中片区,深入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合理布局农业、渔业生产空间。
锚定“山-江-海”整体保护基底,守护东部海洋和西部山林生态屏障,贯通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水系生态廊道,加强海岸带保护和修复。
城市规划提案模板一、前言城市规划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性。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提案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现状、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及居民的期望,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二、城市现状分析(一)地理与自然环境对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进行详细描述。
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评估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以及人口增长趋势。
分析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主要产业、就业情况、经济增长率等。
同时,了解社会结构、文化特色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需求。
(三)城市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现状。
包括道路网络的布局与拥堵情况、公共交通的覆盖与运营效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通信设施的先进性等。
(四)土地利用与城市空间布局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的比例和分布。
研究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如功能分区是否明确、城市中心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是否紧密等。
三、规划目标与愿景(一)总体目标明确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例如打造一个生态友好型、创新驱动型、文化繁荣型的城市。
(二)具体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设定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促进产业升级,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社会发展目标: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提升,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环境目标:制定减少污染、增加绿化、保护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目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空间发展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三)愿景描述描绘一个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景,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规划实施后的城市景象,激发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期待和信心。
四、规划策略与措施(一)交通规划1、优化道路网络:拓宽主干道,增加次干道和支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6•【字号】温政发[2014]49号•【施行日期】2014.06.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14〕4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积极推进我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3号)、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14〕20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切实加强“三改一拆”行动中违法用地建筑拆除和土地利用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3〕105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同意温州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方案的函》(浙土资函〔2014〕1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严格界定,明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范围各地要在有利于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效益的前提下,严格界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范围,坚决防止盲目大拆大建,造成新的浪费。
(一)市、县(市、区)的中心城区及建制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扩展边界内,或县(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低效用地可列入再开发试点范围。
主要包括:一是利用粗放的存量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明显低于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的用地;产业落后、企业经营困难需要退出的产业用地。
二是布局散乱的存量建设用地。
列入“三改一拆”范围的用地,包括需要纳入改造的旧住宅区、旧厂矿和旧村庄(城中村),以及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后形成的空置土地。
三是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
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要求,属于国家产业目录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因城乡规划调整,需要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用地。
温州高教园区·大学城环境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区位:温州高教园区·大学城选址于温州市城南,瓯海区茶山镇境内,大罗山西北麓。
南侧与瑞安市相接,西侧为沿海高速公路。
距温州市中心约11.5公里。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由此经过,交通便捷。
周围村镇星罗棋布,区内河道蜿蜒。
大学城环抱于茶山风景名胜区之中。
●规划基地面积约333.3公顷,学生规模约5万人。
借自然山水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突出环境的文化特征二、设计依据1、温州市高教园区建设委员会《关于温州高教园区——大学城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及《关于温州市高教园区各校详细规划设计条件(讨论稿)》;2、国家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规范。
三、设计理念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名山胜地,作为安静读书和办教育的理想场所,这是和我国文人的哲学思想相联系的。
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注重继承中国江南书院的理念,追求建筑灵活、自由的布局,体现中国文人寄情山水,顺乎自然的审美情趣。
高教园区的入口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绿地,沿中心轴线更是以茶山风景名胜区的五美园为背景,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堆土为山,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轴线入口段采用传统书院规整的对称布局,暗喻严谨的学风,由北至南,渐显开阔与自由,以此表达中国文化外儒内道的精神理念、内圆外方的审美追求。
此外,设计中还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特有环境。
概念之六:创造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的校园环境1. 利用基地原有水系设计特色环境景观:在保持现有河道形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改造,使其形成宽窄、曲直、急缓、深浅、形态多姿的溪流、湖泊、岛屿景观。
在河畔绿带中,设计多种形态的亲水场所,使环境充满活力。
设计水上游览环路,布置若干码头,使学生和教职工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尽情休闲游赏,享受水乡美景。
2. 多层次的环境设计东北主入口的求索景观大道和中心区舒缓的空间形态组成了大学城城市尺度的景观。
各校区内部的集中绿地以及校际间的环形绿带形成了大学城社区级尺度的景观。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切实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8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先行、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原则,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五水共治”等工作,统筹推进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等四大系统建设,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切实提升城市防洪防涝消污减灾等综合能力。
二、目标任务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河湖水系和山水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县级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径流总量控制率75%;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生态园等条件成熟区域要各形成一处3平方公里以上在全省有影响的示范区域,各县(市、区)要建成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别示范项目。
到2030年,市区和县级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径流总量控制率75%。
三、建设重点(一)加强城市水环境整治。
全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发言文章标题全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发言全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发言全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交流材料立足职能抓办理注重落实求满意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我局共收到市政府交办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260件,其中2004年为70件、2005年为90件、2006年为70件。
从代表、委员们反映的问题看,主要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改造、园林绿化建设、市政设施维护和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当前我们建设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回顾近几年的办理工作,按照市人大和市政协提出的办理要求,我局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严把认识关,提高办理工作责任感。
对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我局党委一直都非常重视,每年都专门成立建议、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和具体协调办理工作,并把办理工作纳入全系统各科室、单位的一把手工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办理组织网络。
为了做好办理工作,让政府、领导放心,让代表、群众满意,我们始终强调把办理工作作为为老百姓谋利益,为政府分忧,让群众满意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认识到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凝聚了代表委员们的心血,是人民群众愿望意志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是我们充分履行部门职能的重要职责,是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部门良好形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每年在收到建议、提案后,我们都要把每一份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进行认真研读,掌握情况,充分了解代表、委员们的真实意愿,并进行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列出详细办理计划和工作日程。
同时,及时组织召开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全市建议、提案交办会精神,统一大家思想,提高大家对办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落到实处。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温州市“百项千亿”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和温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4•【字号】温政发〔2024〕8号•【施行日期】2024.03.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温州市“百项千亿”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和温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通知温政发〔2024〕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2024年温州市“百项千亿”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和《2024年温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已经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3月4日2024年温州市“百项千亿”重大建设项目计划一、编制原则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聚焦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强基、交通强市、清洁能源保供、水网安澜提升、城镇有机更新、农业农村优先、文化旅游融合、民生设施九大领域,立足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安排,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引领作用、支撑作用的“百项千亿”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强化对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的支撑作用。
项目按进度分续建、开工、前期三大类,其中2023年已实施的项目列为续建类,2024年计划开工的项目为开工类,2024年开展前期研究的项目为前期类。
二、编制范围1.先进制造业基地领域项目包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子领域项目。
2.科技创新强基领域项目包括:高能级科创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子领域项目。
3.交通强市领域项目包括:铁路、轨道交通、公路、沿海港口、机场等子领域项目。
4.清洁能源保供领域项目包括:清洁电源、电网、油气管线、LNG接收站、石油储运等子领域项目。
5.水网安澜提升领域项目包括: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等子领域项目。
1自然环境与资源 (6)1.1 地貌与地质 (6)1.1.1 地形地貌 (6)1.1.2 地质 (7)1.2 水系与水资源 (7)1.2.1 水系 (7)1.2.2 水资源 (7)1.3 气侯 (8)1.4 土地资源 (8)1.5 海洋与港口资源 (9)1.5.1 海涂资源 (9)1.5.2 海洋水产资源 (9)1.5.3 潮汐能源 (9)1.5.4 东海油气资源 (9)1.5.5 港口资源 (9)1.6 矿产资源 (9)1.7 植物与动物资源 (10)1.7.1 森林资源 (10)1.7.2 草场资源 (10)1.7.3 农经作物资源 (10)1.7.4 自然爱护区 (10)2经济社会进展总体状况 (10)2.1 经济进展特征与“温州模式” (10)2.2 经济水平进展与现状及区域对比 (11)2.2.1 沿海区域都市对比 (11)2.2.2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及浙江省区域对比 (11)2.3 经济进展与分区差异 (12)2.3.1 经济进展概况 (12)2.3.2 经济进展分区差异 (13)2.4 经济运行中的要紧问题 (14)3市域人口现状 (16)3.1 人口进展现状 (16)3.1.1 概况 (16)3.1.2 人口进展演进过程 (16)3.2 人口现状构成特征 (18)3.2.1 性不构成 (18)3.2.2 年龄构成 (18)3.2.3 劳动构成 (19)3.2.4 民族构成 (20)3.2.5 文化构成 (20)3.3 人口现状分布特征 (20)4城镇体系进展与现状 (22)4.1 温州市城镇体系形成进展的历史进程 (22)4.1.1 由原始聚落逐步进展到东瓯封建王城 (22)4.1.2 区域中心域市的形成 (22)4.1.3 北宋至1840年——城镇体系的形成和进展时期 234.1.4 解放后温州城镇体系进展时期 (24)4.2 温州市城镇体系进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25)4.2.1 现状概述 (25)4.2.2 市域城镇化进展特点 (25)4.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26)4.2.4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28)4.2.5 市域城镇职能类型结构 (29)4.2.6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 (31)5市域工业现状 (34)5.1 工业进展现状 (34)5.2 差不多特点 (34)5.2.1 所有制结构特点 (34)5.2.2 工业门类结构 (34)5.2.3 企业规模结构 (36)5.2.4 地域空间分布 (36)5.3 存在问题 (37)5.3.1 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37)5.3.2 能源和要紧原材料严峻短缺 (37)5.3.3 企业小生产意识浓厚,国有企业改革不配套 (37)5.3.4 工业布局不平衡 (38)6市域农业现状 (39)6.1 农业进展条件 (39)6.1.1 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 (39)6.1.2 农业进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39)6.2 农业进展状况 (40)6.3 农业进展存在的问题 (41)7市场体系现状 (43)7.1 商品市场基础现状 (43)7.2 商品市场分类现状 (43)7.3 商品市场布局现状 (44)7.4 历年进展状况 (44)7.5 微观数据 (45)8市域旅游现状 (47)8.1 市域旅游资源现状 (47)8.1.1 自然景观资源 (47)8.1.2 人文景观资源 (48)8.2 市域旅游业现状 (49)8.2.1 差不多概况 (49)8.2.2 历年进展状况 (49)8.2.3 游线现状 (49)8.2.4 服务区布局现状 (50)8.2.5 客源市场腹地现状 (50)8.3 微观数据 (51)9市域社会设施现状 (54)9.1 教育事业 (54)9.1.1 现状概况 (54)9.1.2 存在问题 (55)9.2 卫生事业 (56)9.2.1 现状概况 (56)9.2.2 存在问题 (57)9.3 科技 (57)9.3.1 现状概况 (57)9.3.2 存在问题 (58)9.4 文化事业 (58)9.4.1 现状概况 (58)9.4.2 存在问题 (59)9.5 体育事业 (59)9.5.1 现状概况 (59)9.5.2 存在问题 (60)10公路交通现状 (61)10.1 公路交通运输差不多情况 (61)10.1.1 公路网现状 (61)10.1.2 客货运量现状 (62)10.1.3 交通量及客货运流向 (62)10.1.4 公路运输场站现状 (62)10.2 要紧公路差不多情况 (64)10.2.1 高等级公路 (64)10.2.2 国道和省道 (64)10.2.3 要紧市(县)道 (67)10.3 交通运输存在问题 (67)11铁路与航空现状 (68)11.1 铁路交通现状 (68)11.1.1 金温全线概况 (68)11.1.2 金温铁路温州段 (68)11.2 航空交通现状 (69)12港口水运现状 (70)12.1 差不多情况 (70)12.2 大型港(区)——温州港 (70)12.3 中小型港口 (72)12.4 温州市域航道现状 (74)12.4.1 入海航道 (74)12.4.2 内河航道——三江五河 (74)12.5 交通运输量 (75)13水资源利用与给排水现状 (77)13.1 水资源概况 (77)13.1.1 气候水文特征 (77)13.1.2 水资源流域分区及河流水系 (78)13.1.3 水资源构成与总量 (78)13.2 水资源系统现状 (79)13.2.1 水利用现状 (79)13.2.2 水利工程现状 (80)13.3 给排水系统现状 (81)13.3.1 供水系统现状 (81)13.3.2 排水系统 (82)13.4 综合评价 (82)14供电现状 (84)14.1 市域供电系统现状 (84)14.1.1 差不多情况 (84)14.1.2 电源现状 (84)14.1.3 220KV网络 (85)14.1.4 110KV网络 (85)14.1.5 全市现状用电情况 (88)14.1.6 电网线损率及电压质量 (88)14.1.7 电网调度通信系统 (89)14.1.8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89)14.2 温州市电网存在的要紧问题 (89)14.2.1 可供电源严峻不足 (89)14.2.2 网架单薄、方式呆板、稳定性差 (90)14.2.3 峰谷差悬殊,调峰能力低 (90)14.2.4 电网无功缺乏,低电压严峻 (90)15邮电通讯网络现状 (91)15.1 邮电通信系统差不多情况 (91)15.2 通信系统现状 (91)15.2.1 交换网现状 (91)15.2.2 传输中继网现状 (92)15.2.3 移动通信网现状 (93)15.2.4 无线寻呼系统现状 (93)15.2.5 数据通信网现状 (93)15.2.6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智能网(IN)现状 (93)15.2.7 No.7信令方式应用现状 (93)15.3 邮政通信现状 (94)15.4 存在的要紧问题 (94)15.4.1 电信网存在问题 (94)15.4.2 邮政通信存在问题 (94)16防灾现状 (95)16.1 差不多情况 (95)16.2 防洪防潮排涝现状 (95)16.2.1 三大流域防洪现状 (95)16.2.2 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96)17环境爱护现状 (98)17.1 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98)17.1.1 综述 (98)17.1.2 水环境 (98)17.1.3 大气环境 (102)17.1.4 固体废弃物污染 (104)17.1.5 声环境 (105)17.2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06)17.2.1 水 (106)17.2.2 森林 (106)17.2.3 矿藏 (106)18市域土地利用现状 (108)18.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特点 (108)18.1.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分布 (108)18.1.2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109)18.2 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要紧问题 (110)1自然环境与资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近海地区,界于北纬27°2′~28°37′,东经119°37′~121°16′。
温州市东临东海,西与丽水地区毗邻,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接壤,北与台州市相连。
市域南北长176公里,东西宽163公里,陆域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8953.58平方公里,大陆岸线339公里。
全市现辖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两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县,总人口718.04万人,人口密度609人/平方公里。
1.1地貌与地质1.1.1地形地貌温州市北、西、南三面群山起伏,中部雁荡山脉南北纵贯,东部为向海开放的平原,总体上构成了北、西、南三面高、东面低,逐级递降向海围合的陆域地形,陆域外侧为海岸曲折、岛屿港湾众多的海域地形。
全市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平原三个陆地地貌大类和海岸、海域两个海洋地貌大类。
山地是全市最要紧的地貌类型,面积7067.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2%,要紧由市域西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括苍山脉组成,其分支南雁荡山、北雁荡山南北纵贯,并形成以雄奇著称的雁荡地貌。
丘陵盆地是市域又一重要地貌类型,总面积2238.4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9.7%,要紧分布在温州市中部及沿海岛屿地区。
较大的有矾山盆地、泰顺盆地、岩头盆地、上塘盆地、湖屿桥盆地、大岙盆地、玉壶盆地、珊溪盆地、孔龙盆地等。
在温州市的东部及中部的河谷中从内向外分布有河谷平原、河网平原和滨海平原三种平原类型,总面积2084.1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3%。
较大的平原要紧有乐清的虹桥——黄华平原、温瑞平原、仙降——万全平原、鳌江下游两岸平原、马站——沿浦平原。
温州市海域宽敞,海岸线长达1015.6公里,其中陆岸线339公里,岛屿岸线676.5公里。
有5个列岛、6个海湾、76个港湾,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439个,岛屿陆域总面积为171.69平方公里,比较闻名的有大门岛、洞头岛、北麂岛、南麂岛等四个海岛和温州港、鳌江港、瑞安港、乐清湾、大渔湾、沿浦湾等三港三湾。
温州市海岸地貌较为发育,分为海积平原岸和海蚀山地港湾二种。
前者分布在瓯江以南到苍南琵琶山以北以及瓯江以北的海积平原的岸段上,潮滩宽度平均约5公里,岸线平直。
海蚀山地港湾中强海蚀山地港湾岸要紧分布在琵琶山以南,港湾内凹,岸线曲折,沿岸基岩多断裂和节理,海蚀地貌十分典型。
弱海蚀山地港湾岸要紧分布在平阳半天山区东海岩和琵琶山以南。
1.1.2地质温州市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闽浙地块的东北部,青田——寿宁基底断裂东南侧,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褶皱甚为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