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六章 体温及其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2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基础是新陈代谢,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基础。
体温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所以相对恒定的体温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体温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调节,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的平衡。
人体内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的温度感受器来感受。
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中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促进肾腺的分泌活动,使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加强,总之,冷觉感受器感觉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产生的效应是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从而使体温上升。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体,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液流量,升高皮肤温度,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同时汗液的分泌也会增多,通
过水分的蒸发来增加散热量。
生理学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一、A11、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2、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3、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A、皮肤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口腔温度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4、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A、下午8~10时B、下午6~8时C、清晨2~6时D、上午6~8时E、午夜5、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6、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A、直肠、腋窝、口腔B、直肠、口腔、腋窝C、口腔、腋窝、直肠D、腋窝、直肠、口腔E、腋窝、口腔、直肠7、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A、昼夜变动不超过1℃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8、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9、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蒸发散热D、传导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10、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A、脑B、皮肤C、肌肉D、肺E、腺体11、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A、脑B、腺体C、肌肉D、皮肤E、肝脏12、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13、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E、促甲状腺素14、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15、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活动B、小脑活动C、大脑活动D、视前区活动E、下丘脑活动1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干网状结构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二、B1、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1>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 B C D E<2> 、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 B C D E2、A.辐射B.传导C.对流D.发汗E.不感蒸发<1>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A B C D E<2>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Ⅰ.体温:① 体表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特点:波动范围大,各部分温差大 ② 体核温度: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特点:相对稳定,但代谢水平越高则温度越高 肝脏为全身中最高(38℃左右),脑次之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比较: Ⅱ.正常值: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直肠、口腔、腋下来代表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波动: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 清晨2—6事体温最低 午后1—6时体温最高2.性别:(1.成年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约高0.3℃(女性皮下脂肪较多)(2.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孕激素) 3.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4.其他影响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睡眠,麻醉药。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 来源: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
● 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肝血液比主动脉告0.4—0.8℃) 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表7—5)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本形式① 基础代谢产热②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③ 肌肉活动产热 在寒冷环境下的特殊形式稳定性 相对温度体表温度 易受环境温度或集体散热的影响较低体核温度相对稳定较体表温度高测量方法正常值(℃) 测直肠温度 插入直肠6cm 以上 36.9—37.9 测定口腔温度 体温计放于舌下36.7—37.7 测定腋下温度腋窝密闭,至少10分钟,干燥36.0—37.4●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伸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的70% 意义:对新生儿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1)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口腔:36.7℃~37.7℃(平均37.2℃)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腋窝:36.0℃~37.4℃(平均36.8℃)直肠:36.9℃~37.9℃(平均37.5℃)年龄:新生儿和儿童>成年人>老年人2.影响因素性别:女性>男性(0.3℃)一天时间: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3.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相对平衡:1、体温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具体来说就是呼吸作用。
2、机体体温相对平衡的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过程: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安静状态时: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特别是肝脏、脑。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产热器官。
(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还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的,此外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散热可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热量①直接散热:对流散热:热量被周围冷空气带走传导散热:人体接触冷物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的血流量来加以控制,如血管舒张、血管收缩等。
②蒸发散热:皮肤在出汗和不出汗的情况下都会蒸发水分而散热。
③不同条件下散热方式:a.常温条件下:人体无明显出汗,蒸发散热占皮肤散热总量比例不大,主要靠直接散热。
b.环境温度在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蒸发成为主要方式。
c.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了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
三、体温平衡的调节(记住):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动物体温恒定动物实验: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2、温度感受器的分布(记住):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可以分为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用来感受温度的变化。
生理学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一、A11、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蒸发散热D、传导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2、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A、脑B、皮肤C、肌肉D、肺E、腺体3、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A、脑B、腺体C、肌肉D、皮肤E、肝脏4、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5、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E、促甲状腺素6、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7、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8、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A、皮肤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口腔温度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9、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A、下午8~10时B、下午6~8时C、清晨2~6时D、上午6~8时E、午夜10、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11、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A、直肠、腋窝、口腔B、直肠、口腔、腋窝C、口腔、腋窝、直肠D、腋窝、直肠、口腔E、腋窝、口腔、直肠1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A、昼夜变动不超过1℃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13、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14、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15、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B、小脑活动C、大脑活动D、视前区活动E、下丘脑活动1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干网状结构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二、B1、A.辐射B.传导C.对流D.发汗E.不感蒸发<1>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A B C D E<2>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A B C D E2、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1>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 B C D E<2> 、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阐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及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温的概念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2)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体温调节的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发热、中暑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体温调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体温变化?比如在运动后、发烧时。
(2)展示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状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新课讲授(1)体温的概念讲解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皮肤温度属于表层温度,而肝脏、脑等器官的温度属于核心温度。
强调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是衡量体温的重要指标。
(2)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365℃ 375℃。
分析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新陈代谢、酶的活性等生理过程的重要意义。
(3)体温的调节产热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如内脏、骨骼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