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_心即理_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65.08 KB
- 文档页数:4
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刘向雄一、生平事迹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故后世学者尊称其为“象山先生”。
陆九渊强调“不立文字”,所以生平并无著述,现存后世撰的《陆象山全集》,其中包括的是一些往来书信和学生记录的语录。
陆九渊家族世代谨守礼仪,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家族,甚至孝宗皇帝也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
”另外,陆九渊也家学渊源,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些良好的外在环境,这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源上有了一个高起点、高理解。
二、心:求理的根本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文化,从殷周之际的言心开始,到孔子克己复礼直到孟子尽心,都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而这些思想渊源都构成了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来源,也使心学在儒学正统地位上有了依据,而孟子则是陆九渊心学的直接来源。
此外,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儒学地位衰微,一些学者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佛教、道教一些命题、理论、方法应用到儒学中,以此改造儒学,如李翱援佛入儒的做法就是一个借鉴,这些做法在利用的过程中有粗糙、精细,有的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利用得极为巧妙,佛道入儒,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使儒学获得了新的形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理论。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那么这个“心”如何去理解?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或者按照西方哲学的范畴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陆九渊的学说,因为在整个陆九渊的学说中,心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肯定了人与人的先天平等性,心在整个人的活动中最“大”,是相对于人的感官来说的,也就是说,心的地位和作用远远大于感官,有的学者因为心之“大”就不假思索地套上了唯心主义的枷锁岂不轻率?此外,还有人认为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心起着一个中心地位,万事万物的产生和灭亡都是心来决定,因而归之于唯心主义或者主观唯心主义,却没有看到陆九渊的学说当中对于“心”的认识来自于对理的认识,心的存在以及心中包含着“理”,都是其认识的过程而不是将心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
读陆九渊读后感作文
陆九渊这人,他的哲学思想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他说“心即理”,就是说啊,我们心里头其实就藏着大道理。
这观念,简单直白,但意义深远,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原来智慧就在我们心里头。
陆九渊这人特别讲究“知行合一”。
他就是说,知道了就得去做,做了还得回头看看对不对。
这种思想真的很实用,就像咱们平
时学东西,光知道没用,得用出来,还得看看是不是真有用。
读陆九渊的书,那感觉就像是山泉水流过心田,清清爽爽的。
他把古代的智慧和咱们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人读起来感
觉既亲切又有深度。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咱们自己
的内心,也照亮了咱们前行的路。
国学经典陆九渊心学中的“道”、“理”(三)三、“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不穷之变”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在朱熹等人的思想中,‘理’这一范畴具有普遍的终极性质,……在陆九渊思想中则不然,虽然他不否认‘理’的普遍性,但是‘理’的这种普遍性是通过人‘心’来证明的,人心之理不但与宇宙之理息息相通,而且是最完满的表现。
”⑤这段评论中,对陆九渊的“理”来说,有两点需要辨识:(一)陆九渊的“理”的普遍性是否通过人“心”来证明?(二)所谓“人心之理”所指是什么?它是怎样与宇宙之理息息相通,又是怎样“最完满的表现”宇宙之理的?陆九渊的“理”的普遍性是不是通过人“心”来证明的呢?这里应把人“心”和人之“本心”区别开来。
人之“本心”是仁义之心,是现实的伦理关系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言传身教在心(人脑)中的反映,属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现象,与以思为职的“心”(人脑)不能混淆。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273)“心”和“理”也不能混淆。
“仁义之心”虽是本心,也不能与“仁义之理”相混淆。
“仁义之心”属于心理现象,“仁义之理”是现实的客观存在。
陆九渊的理,“乃天下之正理、实理、常理、公理”。
此理在宇宙,具有普遍性。
天、地、人,“三极皆同此理,而天为尊。
故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五典乃天叙,五礼乃天秩,五服所彰乃天命,五刑所用乃天讨。
”(161)“典礼爵刑,莫非天理,《洪范》九畴,帝实锡之,古所谓宪章、法度、典则者,皆此理也。
”(233)“乾坤同一理也,孔子于乾曰‘大哉乾元’,于坤则曰‘至哉坤元’。
尧舜同一理也,孔子于尧曰‘大哉,尧之为君’,于舜则曰‘君哉,尧也’。
”(161)此理在宇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
”(142)“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诚知此理,当无彼己之私。
”(147)“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浙江金华人也。
生于宋理宗宝祐元年,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
九渊幼而聪颖,过目成诵,才识过人。
弱冠之年,以文章名世,为时人所推重。
九渊生于儒学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尤喜读书。
及长,博览群书,通经史,善文章,尤精于《易经》。
其学以心学为主,主张“心即理”,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切道理皆源于心。
此说在当时儒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心学之宗”。
九渊初仕为县令,政绩卓著。
后调任监察御史,弹劾贪官污吏,为民请命,颇得民心。
然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谪至南康军。
在南康,九渊致力于讲学,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才子佳人。
他提倡“以德服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使南康一带风气大变。
宋度宗咸淳五年,九渊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其一生,为官清正,讲学不倦,致力于传播心学,影响深远。
后人尊称其为“存斋先生”。
九渊之学,以心学为核心,主张“心即理”。
他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心,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此说与程朱理学有所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心只是理的体现。
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一切道理皆源于心。
此说在当时儒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心学之宗”。
九渊之学,不仅影响当时儒学界,而且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弟子杨时、张栻、吕祖谦等,均为一代宗师。
杨时创立了“杨氏心学”,张栻创立了“张氏心学”,吕祖谦创立了“吕氏心学”,均为后世心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渊之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学思想的发展。
九渊之学,使心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
九渊之学,强调“以德服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使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传承。
三、教育思想的发展。
九渊之学,注重教育,提倡“以德服人”,使教育思想得到发展。
四、文化传承。
九渊之学,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续。
总之,陆九渊一生致力于传播心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朱熹都属于儒家学派,只不过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陆九渊有什么思想,希望你喜欢。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陆九渊道德修养论的现代价值作者:周万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陆九渊从“心即理”的哲学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存心去欲”的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做人”,他的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对当代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陆九渊;道德修养;现代价值一、陆九渊道德修养论的哲学理论基础:“心即理”(一)关于“心”的两种认识陆九渊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心即理”为核心的,他说:“圣人与我同类,此心此理谁能异之”,在他看来无论是圣人还是平凡的人“心”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
”在他看来宇宙不仅是时空概念,而且代表了永恒性和普遍性,“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今来日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他的“心”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最终根源。
在他看来“庶民”和“小人”失去了“此心”,而“君子”保有“此心”,因此“心”的“去”与“存”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而四端就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些都是封建伦理原则。
(二)关于“理”的两种认识首先他认为理是宇宙本源。
他说:“此理乃宇宙所固有”,又说:“此理在宇宙间,固不易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其次“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他:“礼者,理也。
”还说:“典礼爵刑,莫非天理……古所谓宪章、法度典则者皆此理也。
”(三)“心”与“理”是合二为一。
陆九渊提出结论“心即理”,“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重要结论,“心”与“理”是同一或合一的,在宇宙本体意义上,本心或心体是“天之所心命我者”。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心与理”的合一、同一就是内心的道德原则与社会伦理是符合、一致的。
二、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存心去欲(一)自立自得的“简易”功夫对本心一说陆九渊在回答其弟子“如何是本心”一问是说:“恻隐,人之端也。
—多慧黧慧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吴凡明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
“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l陆九渊;“心即理”;道德哲学【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46—04吴凡明(1967一),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江西吉安343009)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r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
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
特别是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心即理”道德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
“心即理”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心即理”的道德形态——“主观意志的法”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I(m”。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道德的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意志承认某种东西,并且是某种东西,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而且意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l}(PIll}。
也就是说,意志是主观性的,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而与普遍的客观46面丽西的东西相关联。
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宿慧敏20080511506内容摘要:陆九渊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和“人性本善”的善恶论作为道德依据,支撑着他以“尊德性”为首的道德教化论和“发明本心”的道德修养论。
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如日中天之际,陆九渊就能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其内化修养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并成功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字宙的外化修养道路以进行补偏救弊的道路,从而为宋明理学思潮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向创造必要的学术条件。
陆九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过程中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思想,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在今天看来也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陆九渊道德思想现代教育德育知行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南宋时期与朱熹齐鸡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
因曾讲学于贵溪象山,世称象山先生。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一般所谓“心学”的开山祖,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心即理”为核心。
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①、“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②。
陆九渊的心性一元论思想更符合先秦儒家孟子开创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传统思维模式,其“发明本心”的外化修养道路亦更契合中国传统儒家学者对天人合一之最高道德境界的精神追求。
陆九渊把心当作伦理道德的根源,认为意识形态都是由心产生,心也就被当成了直接调控人的道德走向的工具。
他把外界的一切全拢入到心中,简化了认识事物的过程,因而他提出他的为学修养方法“发明本心”。
③所谓“发明本心”就是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道德所在。
他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人有时候受外物蒙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良心,只要人们通过“剥落”、“存心、养心、求放心”及“切已自反、改过迁善”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陆九渊⼼学中的“道”、“理”2019-09-26“道”、“理”也是陆九渊⼼学⼗分重要的概念。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主义者的学者们,有的把陆九渊的“道”和“理”混为⼀谈,有的说“陆九渊以⼼⾔道,主张道在⼼中”。
前者只注意到陆九渊“⼈皆有是⼼,⼼皆具是理,⼼即理也,故⽈‘理义之悦我⼼,犹刍豢之悦我⼝’”中的“理”,⽽忽略“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理会”中的“道”。
为了论证陆九渊是以“⼼”为世界本源的“⼼⼀元论”者,他们只涉及“理”,完全不提“道”;在批判陆九渊的所谓“道器⼀体论”的时候,为了⾃圆其说,笼⽽统之⽈“‘道’或‘理’”、“‘理’或‘道’”,把“道”和“理”混为⼀谈。
①后者说:“陆九渊所谓的道,不外乎⼼,是⼼固有之道,所以他的‘道外⽆事,事外⽆道’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外⽆事,事外⽆⼼, 万事万物都在我的本⼼之中。
”②笔者以为,在陆九渊⼼学中,“道”和“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道’或‘理’”、“‘理’或‘道’”的提法不符合陆九渊⼼学的实际,是对陆九渊⼼学的篡改。
⾄于“道在⼼中”更是⾃以⼰意的杜撰。
⼀、道:在天⽈阴阳,在地⽈柔刚,在⼈⽈仁义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主义者的学者们,在评论朱陆“辩《太极图说》”时指出: “‘太极’和‘阴阳’或‘理’和‘⽓’的关系,是道学唯⼼主义⼀对相互联系⽽⼜有区别的重要问题。
”“朱熹把它叫做‘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陆九渊“⽤‘ 道器⼀体论’来反对朱熹把‘道’和‘器’断为‘形⽽上’和‘形⽽下’的两截。
”“‘道’或‘理’在朱熹那⼉,是华衮裹⾝,前呼后拥,君临⼀切,傲兀不群的魔怪;⽽在陆九渊那⼉,它却成了⾚⾝裸体,孤苦伶仃,⽆处藏⾝,到处游荡的幽灵。
它们各⾃的特征还是很鲜明的,但在理论上,陆九渊却从‘道器⼀体’,经过溶‘器’⼊‘道’,‘道’或‘理’同样成了⼀个⽆形状⽆⽅所的精神实体,他和朱熹⼜搅混到⼀起了。
”③这⾥有两个问题需要辨识:(⼀)“‘道’或‘理’”的提法是否符合朱、陆学说的实际,也就是说,朱熹也好,陆九渊也好,他们的学说中,是不是“道”就是“理”,或者说“理”就是“道”? (⼆) 朱陆的道器之争,是不是“道器分离”与“道器⼀体”之争。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助读资料陆九渊(1139—1193年)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
他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此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他还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陆九渊虽然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此观点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恒久不变的。
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渐形成体系,和他与朱熹的论衡关系密不可分。
在此基础上,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特色,也找到了立学的理论根基。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指出,陆子之学为尊德性,朱子之学为道问学。
这种对于两人学说的区分性概括,只是表明了他们各自的特色,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
虽然朱熹和陆九渊都强调自己学说中有异于他者的一面,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共同之处。
所以这种侧重理论上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分歧,都是在封建伦理的大框架下,发挥理学的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