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84.49 KB
- 文档页数: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该病以传播迅速,体温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为特征性的疾病。
一、临床症状(1)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之间,起初个别猪只发病,之后迅速传至大部份猪群,个别猪突然死于猪舍;(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萎顿扎堆、呼吸困难、咳嗽喘气;(3)部分猪流鼻涕、眼睑肿胀、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眼结膜炎,有的便秘或下泻;(4)部分出现后躯无力,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5)病猪多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也有皮肤出现铁锈色或出血点;(6)部分孕猪多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7)大多混合支原体,猪瘟和霉菌毒素。
二、致病原因经有关专家检测,证实高热病是由包括病毒、细菌、霉菌、血原虫等引起怕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等A、病毒:蓝耳、猪瘟、伪狂犬、圆环、流感、冠状病毒,而猪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是高致病性高死亡率重要原因之一。
B、细菌:猪胸膜炎放线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霍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C、血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焦虫等。
D、各种霉菌毒素。
三、防制措施鉴于当前疾病复杂,猪群密度高,管理性疾病时有发生(如断尾阉割、注射、蚊虫咬)致出现较多的猪副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疾病。
病毒性病持续感染,细菌性疾病增多,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混合感染、霉菌毒素、血原虫等时有发生,还有抗生素药物滥用,导致细菌抗药性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建议今后逐步用中草药剂防治疾病,有好的药物,还要有好的饲料。
(如安佑102教槽料和100人工乳。
患猪能很好吸收,促进疾病康复,本人诊断好多猪场疾病,取得较好效果。
)(1)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舍内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排放,随着季节的变化,搞好卫生,全进全出,尽量少冲水,保持猪舍干洁和通风,严格产房管理,减少保育猪群发病率;②做好各项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净化伪狂犬,控制蓝耳,防止非典型猪瘟和圆环病毒症是当前猪场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对猪瘟实行100%免疫,对蓝耳病实行全面免疫,种猪可一刀切做基础免疫,以后每年普免3―4次,病场建议用进口疫苗,从种母群和哺乳猪做起,并加强二免,等蓝耳病净化后才改用国产苗;③加强后备猪群防疫保健和环境驯化工作,防止条件性病原大量繁殖造成损失;(保育猪群也应认真做好保健)④控制霉菌毒素、原虫病和内外寄生虫病也是当前养猪生产十分必需做好的工作;⑤搞好预防消毒工作,各场应制定卫生消毒制度,严格落实执行;⑥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和当地发病情况,定期服用中草药物预防保健,如已发病场,也应适当加入抗菌素药物进行控制;⑦落实猪场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⑧猪舍周边应重视种植树木、花草,改善生态环境也很重要。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由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猪类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且在病猪体内可以长期潜伏,造成猪群的大面积感染。
下面将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介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一、流行病学1. 病毒特性: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为病毒颗粒呈球状或弧形,直径约为40-70 nm。
病毒分为两个亚型:欧洲型(EU-PRRSV)和北美型(NA-PRRSV)。
2. 传染途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种猪精液、胎盘、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染。
3. 疫情爆发: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病群特征,一旦发生疫情,易引发广泛扩散,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临床表现1. 生殖障碍:母猪出现流产、胎儿畸形、死胎、弱仔等症状,导致产仔率下降。
2. 呼吸道症状:感染猪出现咳嗽、喷嚏、鼻涕增多、气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肺部病变。
3. 生长缓慢:感染猪生长迟缓,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导致养殖效益下降。
4.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发热、厌食、体温升高、肌肉无力等症状。
三、防控措施1. 有效消毒:猪场环境和设备要定期进行有效的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猪场进行彻底的消毒,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严格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的PRRS病例,及时隔离患病的猪只,防止病毒扩散。
3. 疫苗接种:猪场可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抵抗PRRS的能力。
4. 病毒监测:定期进行猪场病毒监测,及时发现PRRS病毒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5.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猪只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化管理,全进全出。
2加强免疫工作:高致病性蓝耳病苗的免疫;猪瘟脾淋苗的免疫。
3提高免疫效果:打疫苗配合用转移因子新必妥,提高抗体水平,克服免疫抑制。
4加强消毒工作:坚持常规消毒-信得消毒剂。
5加强驱虫工作:信得虫清。
6加强霉菌毒素的控制:霉毒清。
7加强药物保健:产前产后、断奶前后、转群前后等各重要阶段,猪健素、猪喘康、支原清、保育康等选用一种,拌料连用1-2周。
8病猪及时隔离、死猪严格处理、猪场严格防疫封锁。
9治疗:
新必妥+蓝环双博或珠康+蓝环双博或新必妥+珠康;
黄芪多糖(抗病毒1号)、头孢塞呋钠(福莱欣)效果也很显著;
同时补充多维、矿添剂、电解质----纳维等。
2021.5作者简介:薛飞(1987.12-),女,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薛飞(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2100)摘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极易扩散,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常多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造成猪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呼吸困难,高热,耳朵、腹部发紫、出血,严重者甚至瘫痪、死亡。
本文对猪蓝耳病病因进行分析,介绍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治猪蓝耳病,降低养殖业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症状;治疗;防治措施加速国内养猪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2.5做好消毒驱虫工作猪场管理中还应做好消毒工作,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疫病发生。
养殖期间,猪场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流程,全面落实场地隔离制度。
同时,还应做好生产区域工作人员既往来车辆的消毒工作,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猪场,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饲料、药物、生产用具等。
细菌、病毒、虫害等均属于规模猪场养殖疾病的诱发因素,为保证生猪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人员应建立全面科学的消毒驱虫机制。
首先,养殖人员应充分重视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定时为猪场消毒,彻底杀灭细菌、病毒。
其次,养殖人员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气候变化及季节情况建立完整的消毒体系,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充分结合化学消毒、生物消毒及物理消毒措施,杀死病原体,保证预期消毒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消毒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破坏猪场养殖环境。
最后,应在春季与秋季驱虫,定期选择药物进行驱虫,如可以选择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物,以彻底杀死生猪体内寄生虫。
2.6强化养殖人员专业培训力度规模化猪场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猪场发展情况,且养殖人员直接接触猪群,对此应强化规模猪场生猪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形成合理的疫病防治意识,并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养猪方法,以全面提高猪场效益水平。
具体而言,养殖人员应定期参加养猪协会的经验交流会,掌握更多新型的生猪养殖技术。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抢救性综合防治方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热病)抢救性综合防治方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与生长猪及仔猪的严重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传染病。
本病于是1987年由美国首次报道,1992年在美国的圣保罗举行的关于本病的专题讨论会上正式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并得到国际兽疫组织的认可。
目前本病已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96年由郭宝清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PRRS,从而确认PRRS在我国猪群中的存在.近年来,此病来势汹汹地席卷了整个中国,造成大批猪只死亡,给养殖给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给中国养殖造成了沉重打击。
其危害之大,至今养殖业主心有余悸,谈热色变,甚至导致部分省市养猪存栏量减少50%。
究其病原,其主要是由蓝耳病毒株ch-1a及高致病性变异毒株NVDCJXA1所引起,本病主要攻击猪免疫器官导致免疫力丧失,及免役系统受到了抑制,使其它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而引发继发性感染,多病原协同作用的结果是3重感染﹥2重感染﹥单一感染一般死亡率为单一感染的士倍以上。
蓝耳病的感染使猪群流行病更加复杂,免疫抵制造成猪瘟及其它疫苗的免疫失败进而引发了猪蓝耳、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链球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危害极大而且至今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
A.、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特征A1.流行特点1、三高一低(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治疗率)。
2、本病呈区域性,流行季节明显,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流行范围广,波及地区多,传播速度快,有明显的流行性传播性,一般在一个猪场出现疫情后,35d波及整个猪群,12周扩散到整个猪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
2007年,于45月份在广东广西发生后,56月份蔓延到四川、重庆、湖南,67月份进入安徽河南,并有迅速向北方各省蔓延之势。
3、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发病规律为:多数猪场首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爆发,然后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
2024年猪蓝耳病防治方案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毒(PRRS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对猪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在2023年的暴发和传播,需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
以下是针对2023年猪蓝耳病的防治方案,供参考:一、加强生物安全管理1. 严格控制猪只进出场所:所有进出场的猪只应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
减少场间人员的接触和传播机会。
2. 健全防疫制度:建立完善的防疫记录,对每个猪群的疫苗接种、检测结果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分析,以便于监测疫情和追溯。
3. 加强场地和设施的消毒:对养殖场的环境、设施等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降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二、强化猪群管理1. 选择抗猪蓝耳病母猪:通过选择抗猪蓝耳病母猪,提高产仔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2. 定期进行猪群的检测:通过定期的血清学检测,了解猪群的感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阻断传播链。
3. 疫苗接种:根据猪群的病毒株类型选择合适的疫苗并按照规定接种时间和剂量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4. 加强饲养管理:优化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饲料和水源,增强猪只的健康状况,减少患病风险。
三、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1.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猪蓝耳病的监测网络,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2. 加强病例追踪:对发现的病例进行追踪和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对病死猪进行尸检,确认病因,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
3. 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探索病毒的变异规律和传播途径,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1. 宣传猪蓝耳病的危害:通过媒体、宣传品等方式,向农户和养殖户普及猪蓝耳病的危害性和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意识。
2. 培训农户和养殖户:组织定期的培训班,培训农户和养殖户关于猪蓝耳病的防控知识和技术,提高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3.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共同研究和推进猪蓝耳病的防治工作。
猪蓝耳病的预防及治疗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只。
该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情,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例。
在发病初期,猪蓝耳病症状类似于一般的流感病毒感染,如发热、咳嗽、打喷嚏和流涕等等,但随着病情的恶化,还会伴随出现呼吸困难、流涎、发蓝、厌食等严重的症状。
因此,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1.疫苗预防该病的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疫苗供选,其中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重组疫苗等,但是不同类型的疫苗对于不同的病株和病毒血清型是针对性不同的。
因此,在选择疫苗时,要先获得猪蓝耳病的确诊结果,并根据感染的病毒血清型来选择合适的疫苗。
在接种时注重免疫程序的规范性、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效果的监测,能有效提高免疫的效果。
2.生物安全措施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防止病毒的扩散。
首先,要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加强饲养场和猪舍的消毒和通风控制,保持环境整洁和干燥。
其次,要掌握猪只的健康状况,定期做好体检、测定体温和粪便检查等工作,确保发现病情时能及时投入防治工作。
同时,在引进新猪只时,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工作,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3.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重饲料和饮水的质量,保持猪只充足的水和饮食供应。
同时,要避免酸碱度和离子浓度的异常变化,避免应激和过度运动。
此外,在猪只运输和转移时,也要注意避免造成压力和惊恐,尽量减少猪只间的接触和咳嗽、打喷嚏等行为。
4.发病后的治疗一旦发现猪只感染了猪蓝耳病,在做好隔离和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也要给予细致的治疗。
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对于轻度病例,适当补充营养、提供清洁的空气和灭菌饮水即可;对于重度或慢性病例,则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护和治疗,如强制喂食、氧疗、使用抗氧化剂、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