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三、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生褶皱、断裂等现象。
观看视频。
预设: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
观看资料或视频,交流分析讨论。
学生交流和讨论。
观看视频。
分享交流。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我设计了以下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 了解地震的特征和破坏性。
3.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知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地震模拟器、砖块或玻璃瓶(用于演示破坏性)。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准备一个地震模拟器(可以是手持装置)。
2. 向学生展示地震模拟器,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见过或了解过地震吗?地震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上岩层发生破裂时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震动。
2. 讲解地震的原因:板块运动和断裂(注:不要涉及具体地理知识和地质活动)。
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地震的常见原因。
步骤三:特征介绍1. 讲解地震的特征:地震具有震中、震源和震感三个重要特征。
2. 用教学PPT展示地震震中、震源的概念,并在地图上示意。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会感受到什么?如何判断地震的强弱?步骤四:地震的破坏性1. 现场演示地震的破坏性: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砖块或玻璃瓶,然后模拟地震,让学生观察破坏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地震能够造成哪些破坏?常见的地震破坏有哪些类型?步骤五: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1. 讲解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逃生:针对地震时的安全行为,给出简明易懂的建议,如躲在桌子下、远离玻璃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地震发生时,如何判断自己所处地点是否安全?步骤六:巩固与拓展1. 提问复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地震的定义是什么?- 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地震的特征有哪些?- 地震的破坏性有哪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逃生?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继续拓展地震的相关知识,如世界各地的著名地震、地震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知道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如震动器、沙盘等)。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地表会有什么变化?2. 新课学习(1)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运动等)。
•展示地震发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5分钟)•介绍地震的等级(里氏震级)和地震波的类型(纵波、横波)。
•展示地震波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
(3)模拟实验(10分钟)•利用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4)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方法(10分钟)•分组讨论: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 整理•总结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强调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回顾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加深对地震的理解。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节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需要先了解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然后再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
2. 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3. 能够简单描述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学情分析:本章节是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震的成因和作用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例如,展示地震中房屋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场景。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例如,老师可以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引起的吗?”第二环节:讲授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地震波,它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 地震的危害。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
例如,老师可以说:“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把房屋倒塌、道路破裂,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热力学活动,包括地球内部的热流、地幔对岩石的变形和地球自转等。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地震。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个弹簧,让学生在弹簧上不停地加力,当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会弹起来,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地震》,属于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地震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地震的预测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地震预测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学和物理学知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解详细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重点强调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互动4. 实践5. 总结五、教学评价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例如,准备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的图片、图表,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视频。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例如,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小球、滑道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例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震的相关知识;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模拟实验。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2.会模拟地震的形成。
3.通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
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知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
在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
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汶川地震组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我们看到不仅造成了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得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引运动引起的变化《火山》。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地震》。
板书课题:《地震》(二)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地震海地地震(图片)东日本9级大地震(图片)视频:《人对不同地震烈度的感受》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思考:以上几个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各地地震前后的对比。
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三组照片。
第一组:震前震后的汶川对比。
第二组:震前震后的尼泊尔街道对比。
第三组:云南鲁甸地震形成堰塞湖。
我们通过对地震前后的照片比较会发现,地震除了破坏无数建筑物外,也使地形发生了变化。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说课稿五年级科学《地震》教案一、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二、教与学的目标科学探究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
(播放地震现象视频)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①观察地震现象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材料及准备: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唐山大地震)。
(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2、1976年7月28号,在河北唐山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3、通过观看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4、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猜想验证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大胆鼓励学生猜测)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2、总结实验方案: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
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3、总结:地球的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
三、汇报交流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表格汇报、小组互评活动四: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阅读资料卡:地震谚语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世界上的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避震小常识,播放逃生视频。
四、拓展活动: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小学科学地震(教案)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让小学生们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如何保护自己,本教案将介绍小学科学地震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
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地震波的传播方式。
2. 掌握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3.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
3. 学生防护措施的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听说过的地震的情况,询问他们对地震的了解,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地震对人们的影响。
二、地震原因的介绍(15分钟)1. 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地震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和地壳活动。
2. 通过简单的语言解释板块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外层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当这些板块发生运动时,就会引发地震。
三、地震波的传播(15分钟)1. 介绍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2. 分别介绍主要的两种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以像弹簧一样的形式传播的,而横波是以像水波一样的形式传播的。
3. 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能够感觉到地面在晃动。
四、地震模拟实验(30分钟)1. 给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份地震模拟实验器材。
2.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器材上的说明进行实验,观察模拟地震时不同物体的反应。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地震波传播时会引起地面晃动,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物的设计来减少地震的破坏。
五、如何保护自己(20分钟)1. 分发给学生防护措施的手册,让学生自行阅读。
2. 鼓励学生总结手册中提到的应对地震的基本原则,例如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如桌子下或墙角。
3.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案,并向全班展示。
六、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地震的原因和地震波的传播方式。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和宣传,提高地震防灾意识。
第五单元地表强烈变化19.地震教课目的:科学研究目标:能用模拟实验感觉地震给人类及生计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绘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觉。
能经过采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纳的举措。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该采纳哪些举措防止遇到损害。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把自己的感觉与其余同学沟通能经过沟通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良。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产业生敬重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观点。
能说出地震会惹起哪些灾祸。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对认识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感情兴趣。
愿意认识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就。
教课准备:录像、课件分组实验资料:一块书籍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相关避震的资料。
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讲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各种各种的自然现象,有的琳琅满目,让人神清气爽;令人神清气爽;有的却让人没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祸。
请仔细观看以下片断,想一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播放地震情形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害能够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地震 ) 地震好像风、云、雨、雪和雷电同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祸之一。
今日,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对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企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形,地震到暂时鸡犬不宁的场面,房子坍毁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响彻云霄的响声,令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遇到地震的恐惧,认识到地震到暂时强盛损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觉。
】二、认识地震的危害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惹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平均使劲使它曲折,直至折断,领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沟通自己的感觉。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籍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子坍毁。
方法: 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顶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资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所(包含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B:快速挪动托盘下的两摞书,察看模型的变化。
《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材料及准备:
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
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
(唐山大地震)。
(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
2、1976年7月28号,在河北唐山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3、通过观看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猜想验证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大胆鼓励学生猜测)
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2、总结实验方案:
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
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
3、总结:地球的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
三、汇报交流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表格汇报、小组互评
活动四: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阅读资料卡:地震谚语
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世界上的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
避震小常识,播放逃生视频。
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