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365.35 KB
- 文档页数:8
一、选择题1.《Nature》杂志评选出的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是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用于“点击化学”的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W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相等,X、Z同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r(Z)>r(X)>r(Y)B.四种元素中,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强的为YC.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W>XD.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W>X>Y答案:A解析: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W 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由图可知Y可形成1个共价键,W可形成3个共价键,可知Y 为F元素,W为N元素;X、Z同主族,且X可形成X=Z键,可知X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X为O元素,Z为S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W为N元素,X为O元素,Y为F元素,Z为S元素。
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则原子半径:r(Z)>r(X)>r(Y),故A正确;B.F的非金属性最强,不存在最高价含氧酸,故B错误;C.氨气和水分子之间都存在氢键,但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更多,水的沸点更高,即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W<X,故C错误;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O>N,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W,故D错误;故答案选A。
2.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己、庚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甲不一定在丁、庚的连线上),戊、己分别是空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一定是金属元素B.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庚>已>戊C.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以相互反应D .庚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答案:B解析:由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己、庚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 ( 甲不一定在丁、庚的连线上 ) ,戊、己分别是空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戊为N 元素,己为O 元素,结合位置可知,甲可能为H 或Li ,丁为C ,庚为F ,乙为Mg ,丙为Al 。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学习目标】1.通过认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关系。
2.能辨识光谱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
3.结合构造原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根据思维模型熟练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4.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的学习,全面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5.能根据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推导出对应的原子或离子。
【基础知识】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1)含义:根据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的能层(电子层)。
(2)序号及符号:能层序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分别用K、L、M、N、O、P、Q……表示,其中每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2n2 个。
(3)能量关系: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E(L)<E(M) <E(N)<E(O)<E(P)<E(Q)。
2、能级(1)含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同一能层的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等表示,如n能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 s、n p、n d、n f等。
3、能层、能级与最多容纳的电子数(1)能层序数等于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 3 个能级。
(2)s、p、d、f 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 1 、3、5、7 的2倍。
(3)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n为能层的序数)。
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能量,它的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2、光谱(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2)光谱分析: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 特征谱线 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三、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以 光谱学 事实为基础,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 能级 的顺序称为构造原理。
促敦市安顿阳光实验学校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与原子轨道一、A组向巩固向巩固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1.有关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B.原子光谱只有发射光谱C.通过原子光谱可以发现的元素D.通过光谱分析可以鉴某些元素,并以光的形式体现,用光谱仪摄取得到光谱。
电子从基态向激发态的跃迁会吸收能量,形成吸收光谱;电子从激发态向基态的跃迁会放出能量,形成发射光谱,B错误。
2.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到( )A.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像B.原子的吸收光谱C.电子体积大小的图像D.原子的发射光谱4p能级的能量要高于3d能级的能量,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需要吸收能量,故得到的是原子的吸收光谱。
向巩固二、电子原子轨道3.下列各能级中轨道数最多的是( )A.7sB.6pC.5dD.4f轨道是球形对称的,p轨道有3种伸展方向,而d轨道有5种伸展方向,f轨道有7种伸展方向。
因此7s、6p、5d、4f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
4.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1)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形,每个s能级有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分别相对于x、y、z轴,每个p能级有个原子轨道。
(2)s电子原子轨道、p电子原子轨道的半径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轨道在空间分布的图形为球形,p轨道空间分布的图形分别相对于x、y、z轴对称,原子轨道的半径与电子层数有关,并随电子层数增大而增大。
球 1 对称3(2)原子轨道的半径与电子层数有关,并随电子层数增大而增大。
向巩固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5.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A.B.C.D.解析:Mn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2,其中3d轨道上排布了5个电子,为半充满状态,各电子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
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3)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1。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一、单选题(共12题)1.X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n 2n-2H XO ,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A .3n-12H XB .12-3n H XC .3n -4H XD .4-3n H X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填充在6个轨道中的元素有两种B .碳原子的核外电子轨道表示式:C .基态钾离子(K +),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共有3个原子轨道,其形状是哑铃形D .基态铜原子的电子占有5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3.下列对基态碳原子价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书写正确的是A .B .C .D .4.下列化学用语及使用正确的是A .基态24Cr 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42[Ar]3d 4sB .电负性:N>O>FC .离子半径:2--+2+>Cl >K >Ca SD .第一电离能:Na>Mg>Al5.基态时,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1ns ,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价电子数一定为1B .一定位于第IA 族或第IB 族C .元素的最高正价一定为+1价D .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共有6种 6.下表列出了某短周期元素R 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用I 1、I 2……表示,单位为kJ/mol)。
下列关于元素R 的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① R 的最高正价为+3价 ①R 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①A 族 ① R 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① R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共有4个电子 ① R 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下列有关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是A.价电子排布图为B.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满4s 轨道,再排3d 轨道C.锰原子失去电子形成Mn2+时应失去3d 轨道上的电子D.锰原子的2p 和3p 轨道的形状、能量均相同8.关于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A.汤姆生模型—道尔顿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B.道尔顿模型—汤姆生模型—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卢瑟福模型C.卢瑟福模型—道尔顿模型—汤姆生模型—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D.道尔顿模型—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9.下列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B.C.Fe:[Ar]3d54s2D.Cu:[Ar]3d104s110.某元素的基态原子的M能层p能级上有4个电子,下列有关该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原子的N能层不含电子B.该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C.该原子的L能层一定有8个电子D.该原子的最外能层上有4个电子11.元素的分区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元素原子的结构密不可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非金属元素都分布在p区B.s区元素的最后一个电子进入p轨道C.元素周期表中①B族到①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D.所有金属元素都是过渡元素12.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其某种常见化合价的关系图,若用原子序数代表所对应的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1d和33d属于同种核素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a>d>eC.b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D.a和b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二、非选择题(共10题)13.X、Y、W、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如图所示。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知识梳理】一、元素周期系1、含义:元素按其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
2、元素周期系的形成(1)每一周期从________元素开始到________元素结束,最外层电子排布从________递增到________(第一周期除外),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不总是一样多。
(2)元素形成周期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3)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例如:第一周期从________开始,以________结束;其余各周期总是从________能级开始,以________能级结束,其间递增的核电荷数(或电子数)就等于每个周期里的元素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区按电子排布式中最后填入电子的________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s、p、d、f共4个区,而第IB、第ⅡB族这2个纵列的元素的核外电子因先填满了________能级而后再填充________能级而得名ds区。
(2)根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分区【正误判断】(1)价电子一定是最外层电子()(2)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3)同一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相同()(4)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第IA族元素()(5)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n6~8ns2的元素一定是过渡元素()【课后作业】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分区的说法错误的是()A.p区不包含副族元素B.第五周期有15种f区元素C.d区、ds区均不存在非金属元素D.s区所有元素的p能级电子均为全满或全空状态2.核电荷数为52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第五周期ⅡA族B.第四周期ⅡA族C.第五周期ⅡA族D.第五周期ⅡA族n-1d ns(a、b均是大于0的整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3.已知某元素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a bA.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C.该元素的族序数为a+b D.该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y,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ⅡA族,是p区元素C.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洪特规则D.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y,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ⅡA族,是p区元素C.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洪特规则D.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5.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最多的区是()A.s区B.p区C.d区D.ds区6.闪烁着银白色光泽的金属钛(22Ti)因具有密度小、强度大、无磁性等优良的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等领域,号称“崛起的第三金属”。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复习讲义1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基态决定生活这个游戏的难易程度,而能级选择决定生活的舒适程度”。
一、最基础的是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一)会背1-36号元素、7个主族和零族的元素名称、符号和原子序数。
(二)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遵循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不是原子轨道能量低,而是电子占据该轨道后能量要低),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例:(2018国Ⅰ)下列Li 原子电子排布图表示的状态中,能量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______、______(填标号)。
答案:D C2、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向左斜上45°角排布”注意辨析几个基本概念:电子云、能层(K,L,M,N等)、能级(s,p,d,f等)、原子轨道(每个能级都有若干个原子轨道)、未成对电子(出现在电子数不为2的原子轨道,如3s23p3、3s23p4)、价电子(外围电子)、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每个电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基态、激发态。
特别提醒不要把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写成(n-1)d10ns2np1~6,它们是ns1~2或ns2np1~63、“两种特例”——VIB族的24Cr、42Mo(为什么其他两种元素不同?)和IB族的29Cu、47Ag等4、常见题型(1)给原子序数或元素符号书写电子排布方式注意审题,看清题目要求书写的是什么?要正确分清六种形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价电子(也叫外围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也叫电子排布图或轨道排布图)、价电子(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
例:书写电子排布式、价电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ⅠFe2+ⅠNi(CO)4中的Ni③[Cu(NH3)2]Cl中的Cu。
[Cu(NH3)Cl]Cl呢?解析:Ⅰ[Ar]3d64s2→[Ar]3d6 3d6Ⅰ[Ar]3d84s2 3d84s2练习:(1)(2019国Ⅰ)Sm 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4f66s2,Sm3+的价层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相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态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困难.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溢(p6、d10、f14)、半充溢(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驾驭能级交织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依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依次。
②依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上升;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上升。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依次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须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改变:每隔肯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改变.(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改变.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改变: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寒假复习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下列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ⅠA族元素B.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6~8n s2的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C.基态原子的p能级上半充满的元素一定位于p区D.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 xn s y的元素的族序数一定为x+y2.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价电子排布分别为4s2、3s23p2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A. XYZ2B. X2YZ3C. X2YZ2D. XYZ33.短周期元素X、Y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且已知Y基态原子的价电子层为nsn-1npn+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X元素的电负性大于Y的B. X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Y元素的C. Y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D.原子半径:Mg<X4.已知三种微粒(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X:1s22s22p619Y:1s22s22p63s23p611Z:1s22s22p63s23p620若将上述三种微粒归为同一类,下列微粒中也可归为此类的是()A.B.C.D.5.若某元素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外围电子排布式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原子中共有3个未成对电子B.该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C.该元素原子的M层共有8个电子D.该元素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6.某主族元素的原子,M层上有一个半充满的能级(即该能级的每个轨道只有1个电子),这种原子的质子数()A.只能是7B.只能是15C.是11或15D.是11或1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3p2表示3p能级有2个轨道B. 1s22s12p1表示的是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C. M能层中的原子轨道数目为3D.处于同一轨道上的电子可以有多个,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同8.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二、三、四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A. 2、8、8、18B. 2、8、18、18C. 2、18、18、18D. 2、8、18、329.在核电荷数为1~36的元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满足4s1的元素共有()A. 3种B. 4种C. 5种D. 6种10.下列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中,正确的是()A. 3d94s2B. 3d44s2C. 3d104s0D. 3d84s2二、双选题(共4小题,每小题5.0分,共20分)11.(双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区说法正确的是()A. s区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B. d区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C. p区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D. ds区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12.(双选)某电子层当它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当它作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该电子层可能是()A. M 层B. K 层C. L 层D. P 层13.(双选)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y及该原子3p能级上的电子数分别为()A. 18、6、4B. 20、8、6C. 26、14、6D. 15、3、114.(双选)根据对角线规则,下列物质的性质具有相似性的是()A.硼和硅B.铝和铁C.铍和铝D.铜和金第Ⅱ卷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15.有A、B、C、D四种元素,其中A元素是1826年一位法国青年科学家发现的,他在研究海水制盐时向剩余的副产物(苦卤)中通入氯气后发现溶液的颜色变深,经进一步提取可得红棕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B、C、D的核外电子层数不超过3,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正好等于C原子核内质子数的2倍,而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原子的最内层电子数是B原子核外电子数的2倍。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性质考纲定位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原理和能级分布,能正确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
2.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电子在原子轨道之间的跃迁及简洁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考点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基础学问整合]1.能层、能级和原子轨道能层 K L MN能级 1s 2s 、2p3s 、3p 、3d 4s 、4p 、4d 、4f原子轨道数目 1 1+3=4 1+3+5=9 1+3+5+7=16最多容纳电子数目2818322.原子轨道的外形、数目及能量关系 (1)轨道外形⎩⎨⎧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2)s 、p 、d 、f 能级上原子轨道数目依次为1、3、5、7,其中n p x 、n p y 、n p z 三个原子轨道在三维空间相互垂直,各能级的原子轨道半径随能层数(n )的增大而增大。
(3)能量关系⎩⎪⎪⎨⎪⎪⎧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凹凸:n s<n p<n d<n f②外形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凹凸:1s<2s<3s<4s ……③同一能层内外形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2p y、2p z轨道的能量相同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填充原子轨道时,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每增加一个质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大多是按着能级的能量由低到高的挨次依次填充的,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示意图:(2)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章: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少量的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 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二、能层与能级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符号表示K、L、M、N、O、P、Q……………………)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K L M N O ……能级最多电子数…各能层电子数……(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三、构造原理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 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氯钪:溴: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这样的电子排布是基态原子的. 2。
写出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3。
写出1—36号元素的简化核外电子排布式。
4。
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回答下列问题: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5。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单选题(共12题)1.现有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1s 22s 22p 63s 23p 4;②1s 22s 22p 63s 23p 3;③1s 22s 22p 3。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 .第一电离能:③>②>① B .原子半径:③>②>① C .电负性:③>②>① D .最高正化合价:③=②>① 2.元素X 的各级电离能数据如下:1I2I3I4I5I6I()-1I/kJ mol ⋅578 1817 2745 11578 14831 18378则元素X 的常见化合价是A .+1B .+2C .+3D .+63.W 、X 、Y 、Z 、R 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 元素的一种离子与Li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排布且半径稍大,X 原子核外L 层的电子数与Y 原子核外M 层的电子数之比为3︰2,X 与Z 同主族,Z 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43s 3p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 Y > B .第一电离能:R Z Y >> C .原子半径:R Z X >>D .电负性:Z R X <<4.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1s 22s 22p 63s 23p 4;②1s 22s 22p 63s 23p 3;③1s 22s 22p 3;④1s 22s 22p 5。
A .原子半径:④>③>②>① B .最高正化合价:④>①>③=② C .电负性:④>③>②>① D .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5.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 .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IA 族元素B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6~82n 1dns -的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C .已知非金属性:F Cl >,则酸性:44HFO HClO >D .在周期表里,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6.在Na和Na+ 两种粒子中,相同..的是A.核外电子数B.核内质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层数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21s2s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1s的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22[Ar]3d4s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B.62C.某价电子排布为7124f5d6s的基态原子,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ⅡB族D.基态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8.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A.Cl-的结构示意图:B.氯化铵的电子式为:C.CH4的空间填充模型:D.S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24p4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L电子层不包含d能级B.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迹为一个圆,而p电子是走“∞”形C.当n=1时,可能有两个原子轨道D.当n=3时,有3s、3p、3d、3f四个原子轨道10.一种离子液体的结构如图所示。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
知 识 结 构
知 识 要 点
一、原子结构
原子模型的发展:古希腊原子模型(世间万物最小的粒子)→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 汤姆生原子模型(枣糕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核式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行星轨道式模型)→ 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
1、能层与能级
⑴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 能量 不同,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n)。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 。
⑵能级: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 能量 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l)。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 能层数 相对应;同一
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 s、p、d、f 的顺序升高。
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类型及各能层、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见下表:
能
层(n)一二三四五
六七
符 号K L M N O
P Q
能
级
(l)
1s2s2p3s3p3d4s4p4d4f5s………
最 多电子数22626102610142………281832……2n2
2、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
⑴构造原理: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写出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图(1) 图(2)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 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从图⑴可以看出,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
>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 依次升高 ;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 依次升高 。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 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③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 ;最外层不超过 8 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电子。
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注意区别: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简化的电子排布式外围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如同区别:化学
式、化学方程式、离子化学方程式)
⑵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 构造原理 能使 整个原子 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 能量最低 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 能量逐渐升高 的能级里。
⑶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2个 自旋方向 相反的电子。
⑷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 同一能级 的各个轨道(能量相等)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 自旋方向 相同。
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 全空 、半充满 或全充满 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注意: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⑶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 最低能量状态 的原子称为 基态原子 。
⑷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 吸收能量 后,电子 跃迁 至 较高能级 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 激发态原子 。
⑸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 能量 (主要是 光能 ),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线状光谱)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是 暗色 背景的 明亮 谱线,吸收光谱则是 明亮 背景的
暗色 谱线,两者谱线一一对应。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⑴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 轨道 。
因
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
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 概率 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
描述。
⑵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 概率 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
轮廓图 称为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球形对称 ,ns能级各有1
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纺锤形 ,np能级各有 3个 原子轨
道,相互 垂直 (用p x、p y、p z表示);nd能级各有 5个 原子轨道;nf
能级各有 7个 原子轨道。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
⑴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 碱金属 ,就
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 电子 逐渐增多,最后达到
8个 电子,出现 稀有气体 。
然后又开始由 碱金属 到 稀有气体 ,如
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⑵元素周期表
①周期: 电子层 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 电子数 依次增多的顺序
排列的一行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 横行 为一个周期,共有 七
个 周期。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 金属 性逐渐
减弱, 非金属 性逐渐增强。
②族: 价电子数 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 电子层数 依次
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 列 为一个族(第
Ⅷ族除外)。
共有 十八 个列, 十六 个族。
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
下,元素的 金属 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 性逐渐减弱。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 电子层 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 价电子 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每个列的外围电子排布相同(个别元素除外)。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 5个 区,分别为__s区_、__p区__、_d区__、_f_区_和_ds区__,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发生 周期 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 电子排布 、 原子半径 、 主要化合价 、 金属性 、 非金属性 、 第一电离能 、 电负性 等的 周期 性变化。
⑴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 核电荷数 。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能层
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增大 。
同周期元素电子能层数相同,从左往右 核电荷数 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 减小 。
⑵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I1; 气 态 电中 性 基 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 气 态 基 态 正 离子所需要的 能量 叫做第一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 弱 。
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大于第 一电离能。
同一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电离能相差较 小 ,不同能层的电子电离能相差较 大 。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 呈增大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 减小 。
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⑶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 吸引力 大小的物理量。
以 氟 的电负性为4.0, 锂 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通常以符号X表示,其值是相对值,无单位。
电负性可以用来度量 金属 性与 非金属 性的强弱。
电负性越大,元素的 非金属性越强, 金属 性越弱;电负性越小,元素的 非金属性越弱, 金属 性越强。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 大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 小 。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1.8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 ,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则在 1.8 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电负性相差很大的元素相互化合通常形成 离子 键 。
电负性相差不大的两种非金属元素相互化合时,通常形成 极性 键,电负性相同的元素相互化合时,通常形成 非极性 键。
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元素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趋势越大,键的极性越
大。
一般,ΔX>1.7,形成 离子 键;ΔX<1.7,形成 共价 键。
⑷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 右下 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 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