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_边塞征戍诗歌(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69 KB
- 文档页数:1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①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①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
首句诗人直接说明了战争残酷,“照”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自”展现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B.颔联中的“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C.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投身行伍战斗,表现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国家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诗歌专题训练----边塞诗风格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庭落日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⑤,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
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
③候月:观察月相。
《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④积石,山名。
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
1、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2、此诗是如何体现边塞诗的特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其二)戚继光清溪谁与濯尘缨?水气常昏海上城。北塞晓烟嘶戍马,西风寒浪吸长鲸①。旗翻紫电皇威远,剑跃青虹阃令②明。骄子莫询周鼎重③,郁葱佳气满神京。【注】①长鲸:比喻巨寇。②阃令:军令。③周鼎:《左传》有“(楚子)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3、此诗深得盛唐边塞诗的神髓,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杨巨源严城①吹笛思寒梅②,二月冰河一半开。
紫陌诗情依旧在,黑山弓力畏春来。
游人曲岸看花发,走马平沙猎雪回。
旌旆朝天③不知晚,将星④高处近三台⑤。
诗歌专题训练----边塞诗情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①旌旗在北门。
行子②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汉将:这里借指唐将。
②行子:出行的人。
1、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秦韬玉到处人皆著战袍,麾旗风紧马蹄劳。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
大野几重开雪岭,长河无限旧云涛。
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
2、尾联“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歌岑参(唐)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陇头吟①王维(唐)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
②太白:金星。
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测战争。
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3、《胡歌》《陇头吟》均为边塞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王门关[注]。
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4、两首边塞诗抒发的感情和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王维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①,归来报天子。
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使客,夜上成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边塞征戍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唐)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①,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典属国:汉代官职名,掌管外国归服等事物,官阶不高。
【小题1】作者在诗中写到长安少年、、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分别关照了戍楼看星、月夜吹笛、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
【小题2】宋代张戒说:“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
”请结合诗歌后四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心中事的。
【答案】【小题1】陇上行人驻马流泪【小题2】①这首诗后四句反映出统治者爵赏不公、压抑人才的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志士不遇的悲哀。
但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②对比。
老将与手下将士的对比:手下的将士都有了很高的赏赐,但老将自己却始终沉沦下僚,不得重用。
③用典。
用苏武牧羊回国只封为典属国的典故,说明功大而赏小。
【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起句很有气势。
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
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
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
承转也颇顿挫有力。
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
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
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它起源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初唐时期,边塞诗繁荣兴盛,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许多文人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XXX是XXX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XXX、XXX、XXX等人也创作了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XXX、XXX、XXX、XXX等。
XXX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XXX、XXX也写过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常见术语包括意象、用品、地名和民族名、乐器或古曲、景物以及景物特点。
意象常见的有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用品包括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XXX、矛、剑、戟、斧、钺、刀、铩等;地名和民族名有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谷浑、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乐器或古曲有羌笛、XXX、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景物包括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XXX、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景物的特点则是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等。
总的来说,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它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艺术性,展现了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唐代边塞诗流传至今,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浓郁的汉代情结和鲜明的边地风貌。
边塞诗常用汉代称谓,如将领、军队、月亮等都称为“汉”,以回归英雄精神。
同时,边塞诗中的自然景观、地理区域、异域风物和人物都具有鲜明的边地特色。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特点包括表现英勇作战、XXX的豪迈、艰苦生活和残酷的连年征战,对腐败无能的将帅和统治者的厌恶,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④。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②卢龙塞: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为古代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
④汉皇年:汉皇时代,此处以汉指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描写隆冬季节,寒风裹着雨雪,三军从黑山外长驱而来,直扑卢龙,同时暗示战事紧急。
B.五,六句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表现了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
C.七、八句写有圣主的支持,唐军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唐皇会有更多的封赏,表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D.诗歌运用了渲染、象征、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技巧,既有歌行体古诗韵律流转的特点,又不乏近体诗的对仗工整。
2.请从意境、炼字和风格特征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
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上片重在写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乙词处处紧扣“壮词”来写,豪壮中蕴含着苍凉和伤感,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C.“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们的怀乡之情。
D.“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翻腾的意思,表现军营里处处弥漫着凄美的音乐之声。
2.这两首宋词刚健豪壮,极具英雄气概,都是豪放派词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甲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乙词末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1.D 2.思念家乡(思亲念乡、想念亲人等)渴望建功立业(不甘无功而返、希望取得伟大胜利等)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壮志难酬的郁闷、惆怅等)【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D.表述有误,“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演奏”的意思,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边塞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表现了词人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表现了思乡之情;燕然未勒运用典故,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
②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
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
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2.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2022高考备考古诗词阅读专项边塞征戍模拟题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4.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①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
②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行役不已之意。
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
③摧兀:险峻貌。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省城急报①袁宏道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②,有钱难买青山翠③。
【注】①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
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
②蒿篱:蒿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
③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此处指避乱。
2.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日①观竞渡边贡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③。
云旗猎猎翻青汉④,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
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④青汉:云霄。
3.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
请赏析其颔联的这一语言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4.本诗与初中所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①(节选)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注】①《战城南》是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
②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2.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其二)杨素①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
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
B.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
C.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
D.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①(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专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
②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
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
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2.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D.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
4.《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是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安史之乱后,驻守河西、陇右的军队被抽调去平叛乱,吐蕃乘机占领了河湟地区。
②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
③借箸:《史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
④衣冠就东市: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衣朝衣,就东市”。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河湟”地名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诗歌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前四句全部叙述事件,不着议论,但要表达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情感却溢于言表。
C.颈联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在一抑一扬中传达出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信心。
D.整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有鲜明的对照,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6.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
中唐时,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
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7.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诗首联中“千里”与“片时”比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
B.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
C.李诗首联中“旧是”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透露出诗人失而复得的欣慰,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D.李诗颔联用“笳声”这一意象,蕴含着忧伤的情调,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微妙地表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
8.两首诗尾联都有“照”容颜这一细节,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缨。
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
【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
②顿颡:叩头。
③绁马:拴马。
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
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⑤西京:指长安。
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筛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9.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
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
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
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
10.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
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11.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五)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②。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
②龙沙: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虏”即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
B.“天兵”即唐朝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首联通过措辞的褒贬色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C.颈联中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近,诗人通过四种意象描绘出边塞的风光和战斗生活。
D.尾联借助诗中主人公的口吻来表情达意,表达了对战事的担忧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
13.清人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该诗颔联“有气骨有采泽”,这一评价被后人认为深中肯綮。
请简述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15.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
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杨巨源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
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
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17.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场景:一般送别诗常选用长亭、江水、夕阳、杨柳等凄婉之景为背景,这首诗却选用黑山、雨雪、万里飞沙等壮阔之景为背景。
②情感:一般送别诗往往表达惜别、牵挂、担忧、不舍等悲伤情感,本诗却表达为戍边将士送行时的豪情与壮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激励和鼓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错误,依据“行人共指”分析,应是体现了唐军面对严酷的天气和紧急的战情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的能力。
场景上,本诗与一般送别诗采取的“柳”“笛”等意象不同,选取了塞外雄浑壮阔的风光,如“雨雪”“黑山”“飞沙”等,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显得气象非凡,令人耳目一新。
情感上,一般送别诗都会表达惜别之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安慰祝福之情;而本诗却用塞外环境的“飞沙咽鼓鼙”,三军将士“杀气凝旌旆”来为韦掌记送行,显得豪情万丈。
“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两句用陈琳的典故,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前往边塞一定能够杀敌取胜,表现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赞美唐皇上的圣明,而韦掌记出征有功,自当晋职封侯,尾联对韦掌记再表赞美和期许。
3.B 4.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
效果:(1)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
《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