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2018-2019学年物理高考高中物理二轮课件:第4讲以加速度为桥梁巧解动力学“三类典型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1
加速度课件高中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四节“加速度”。
具体内容包括: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加速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理解加速度与速度、时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与速度、时间的关系。
重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以及加速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图,实际运动视频。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运动视频,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加速度的定义,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3. 理论知识: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加速度与速度、时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加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速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速度的定义2.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4. 加速度与速度、时间的关系5. 实际运动中的加速度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列各题中物体的加速度:A. 物体在2秒内从静止加速到10m/s。
B. 物体在3秒内从15m/s减速到5m/s。
(2)分析下列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C. 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2. 答案:(1)A. 5m/s² B. 3.33m/s²(2)C. 加速度逐渐减小,趋于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运动情景引入加速度概念,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第4讲 |以加速度为桥梁,巧解动力学“三类典型问题”┄┄┄┄┄┄┄┄┄┄┄┄┄┄┄┄┄┄┄┄┄┄┄┄┄┄┄┄┄┄┄┄┄┄┄┄┄┄┄提能点(一) 以加速度为桥梁,巧解连接体问题⎣⎢⎡⎦⎥⎤基础保分类考点练练就能过关 [知能全通]———————————————————————————————— 1.连接体问题中的两类瞬时性模型2.(1)当连接体中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整体法;当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一般采用隔离法。
(2)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必须采用隔离法。
[题点全练]———————————————————————————————— 1.如图所示,物块A 放在木板B 上,A 、B 的质量均为m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
若将水平力作用在A 上,使A 刚好要相对B 滑动,此时A的加速度为a 1;若将水平力作用在B 上,使B 刚好要相对A 滑动,此时B 的加速度为a 2,则a 1与a 2的比为( )A .1∶1B .2∶3C .1∶3D .3∶2解析:选C 当水平力作用在A 上,使A 刚好要相对B 滑动,此时A 、B 的加速度相等,单独对B 分析,B 的加速度为:a B =a 1=μmg-μ3·2mgm =13μg ;当水平力作用在B 上,使B 刚好要相对A 滑动,此时A 、B 间的摩擦力刚好达到最大,A 、B 的加速度相等,有:a A = a 2=μmgm =μg ,可得a 1∶a 2=1∶3,C 正确。
2.如图所示,50个大小相同、质量均为m 的小物块,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下一起沿斜面向上运动。
已知斜面足够长,倾角为30°,各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重力加速度为g ,则第46个小物块对第45个小物块的作用力大小为( )A.910FB.110F C.452mg +110F D .因为动摩擦因数未知,所以不能确定解析:选B 以50个小物块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F -50mg sin 30°-μ·50mg cos 30°50m =F50m-g (sin 30°+μcos 30°),以下侧45个小物块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45mg sin 30°-μ·45mg cos 30°-F N =45ma ,解得F N =110F ,故B正确。
加速度课件高中物理教学内容:1. 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描述了速度变化的快慢,是速度变化率。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 Δv/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变化量。
4. 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教学目标:1. 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2. 掌握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加速度的定义及其理解。
2. 加速度计算公式的运用。
3. 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关系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播放一段汽车加速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汽车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5秒钟后的速度为10m/s,求汽车的加速度。
2. 引导学生运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求解。
3. 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一辆自行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3秒钟后的速度为6m/s,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板书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2. 板书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图示。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8秒钟后的速度为20m/s,求汽车的加速度。
2. 作业答案:汽车的加速度为2.5m/s²。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