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精心整理
罗曼·罗兰简介
罗曼·罗兰简介
1899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等。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精心整理
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的文学家罗曼·罗兰(1866年-1944年),法国作家、演说家、历史学家,是20世纪初期法国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揭示人性的美好和探索人道主义思想为主题,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罗曼·罗兰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文学家。
首先,罗曼·罗兰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关注。
他以《贝尔图吉·拉斯彭》、《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小说为代表,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在困境中的选择。
他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了人的善良和与众不同的个体存在。
并且,罗曼·罗兰的作品还经常描绘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苦难,关注弱者的权益,呼吁人们关注并解决社会问题,体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福祉的关心。
其次,罗曼·罗兰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对历史的关照,通过历史的镜头反思并呼唤人性的净化。
他的历史小说作品如《约翰·克里斯朵夫》、《战争回忆录》等,不仅仅是为了陈述历史事件,更是通过历史来寻找人性的真善美。
他认为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不断进步,遭受到挫折和磨难,但最终通过人道主义的努力达到和平与和谐。
他借助历史的叙述,向读者传递了对人类理想未来的希望,并激励人们坚持追求人道主义的信念。
此外,罗曼·罗兰也是一位积极倡导和平与和谐的思想家。
他积极参与国际和平运动,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他的战争回忆录《自卫之战》中,深刻反思了一战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和伤害。
他强调通过和平与友爱来解决冲突和争端,主张人类和睦共处。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文学作品之中,对当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深远。
总之,罗曼·罗兰作为一位人道主义的文学家,通过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和情感,关注人类命运,而且注重历史的反思与人性的拯救,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罗曼·罗兰罗曼·罗兰(Romen Rolland,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由于崇高的道德品质,进步的政治倾向和卓越的文学成就,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法国知识界文化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罗曼·罗兰毕生事业主要有文学创作;音乐史与音乐评论;倾向进步的政治立场与有关的政论集;以及晚年参加反法西斯的群众性斗争,这几个方面。
1866年1月,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中部高原一个只有五千多居民的小县城克拉木西。
他父亲是公证人,祖上有几辈都从事这个职业。
从经济生活来看,罗兰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下层。
家中稍有产业,但是够不上富裕。
公证人的职务在这个比较穷的地方也不可能有优厚的收入。
罗曼·罗兰的父亲信仰新教,政治态度是共和派。
和他父亲或祖父同辈的家族成员之中,有人直接参加过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对于一个穷乡僻壤的家庭来说,在文化方面也相当开通。
在他家老屋的阁楼上,盖着厚厚的灰尘的废旧什物堆中,童年的罗曼·罗兰曾发现一部莎士比亚戏曲集的法文译本。
这是他父亲年轻时从巴黎带回家的。
罗曼·罗兰的母亲虔信天主教,同时热爱音乐。
她用这两种 ... 培养幼年的儿子,使他终身受宗教信仰与音乐爱好的影响。
1880年,十四岁的罗曼·罗兰和故乡告别,随着父母迁居巴黎。
父亲把祖祖辈辈在克拉木西居住的老家底全部作价出售,决定从此不回家乡。
父亲在巴黎一家小银行里找到一个职位,以微薄的工资维持家计。
罗曼·罗兰进入圣路易中学重点攻读数理,准备投考有名的巴黎工艺学院。
不久后,孩子发现数理学科和他自己的兴趣不合,于是改入以文科课程著称的路易大帝中学攻读,准备投考高等师范学院。
1886年,他考入高师,选习历史系。
1889年毕业。
在高师时,他已下定决心从事文艺创作,有“不创作,毋宁死”的誓言。
在那些年月里,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大量地被翻译介绍到法国来。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生平资料简介】罗曼·罗兰怎么死的展开全文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1944年12月30日,在法国巴黎东南古老的尼淮内运河旁,当代文学巨星罗曼·罗兰离开了人世。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法国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高尔基称他为“法国的托尔斯泰”。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诞生于尼淮内运河畔的一座小屋里。
父亲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位激进共和党人的后裔,职业是公证人;母亲是天主教徒,爱好音乐。
罗曼·罗兰自幼体弱多病,但他聪明过人。
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入迷,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他具有奇特的魔力。
童年时代,他就显示了卓越的音乐才能,并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上中学期间,罗曼·罗兰就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坛巨匠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立下了“不创作,毋宁死”的誓言。
19世纪末期,他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早期主要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
1898年他写了戏剧《野狼》,影射当时的德雷福斯案件,引起轰动,几乎整个报界都对他进行攻击,朋友与他断绝往来,他所任教的大学也差点将他除名。
1903—1912年间,罗曼·罗兰以自己的生活史为题材,写出了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部著作被认为“20世纪初世界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收获之一”,高尔基称其为“长篇叙事诗”。
这部小说使罗曼·罗兰获得1913年度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由此蜚声法国和整个欧洲文坛。
一战期间,罗兰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
后来,他又花11年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欢悦的灵魂》。
十月革命以后,罗曼·罗兰思想逐渐发生转变。
1931年他写了一篇长文《向过去告别》,表明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转变。
30年代,罗曼·罗兰一直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列。
他曾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积极投身反法西斯、反侵略的国际政治运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⑴罗曼?罗兰生平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29 —1944.12.30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
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一个小市镇克拉姆西,母亲是一位深具音乐素养的女性。
罗曼?罗兰的童年是沉闷忧郁的。
故居面临运河,家中禁止孩子出去乱跑,除了上学,不许出门,他就常常俯身在矮墙上,长时间凝视运河上污浊停滞的水和航行缓慢的驳船。
沉闷的生活使罗兰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
14 岁时,他进入了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 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后,他顺利通过了中学教师就业考试,旋即去设在罗马的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
1895 年过艺术博士学位。
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兰的第一期创作全是剧本,其中多数取材于1789 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有1895 年完稿的《圣路易》,1898 年完稿的《哀尔帝》、《群狼》,1899 年完稿的《理性的胜利》,1900 年完稿的《丹东》,1902 年完稿的《7 月14 日》等,这些剧本在那个年代很少能在刊物上发表,上演的机会更少,因此遭到家人,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夫人(语言学专家伯雷亚教授的女儿)的反对,最终导致1901 年5 月两人的离婚。
9 年共同生活的结束是罗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心脱离上流社会,到文学艺术中间去寻找归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文主义。
他在20 世纪头一个10 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 年的《贝多芬传》,1906 年的《米开朗基罗传》,1911 年的《托尔斯泰传》。
从1904 年到1913 年的10 年中,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是他利用执教之余的假期写成的。
这部作品欲与诗意,描述一位很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所面临的一连串危机。
这位德国血统的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甘屈服。
关于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生平简介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
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罗曼罗兰生平简介通过对罗曼·罗兰简介,可以发现其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是十分杰出的。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反战、反迫害,爱好和平的人士。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因为他的母亲在音乐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因此罗曼·罗兰也从小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
15岁的时候,他随父母一起迁居到巴黎,并求学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考取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
1897年,罗曼·罗兰的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标志他的创作历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世界名著《名人传》,其中包括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传记。
同时,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也在此期间发表,并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时的罗曼·罗兰正在瑞士定居,他发表了许多反战的文章。
第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他在1916年才得到奖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又参加了欧洲帝国主义的活动。
1935年,在高尔基的介绍下,罗曼·罗兰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见面。
1938年底,罗曼·罗兰启程返回故乡,定居在巴黎。
后来二战爆发,1940年德军攻占巴黎,罗曼·罗兰遭到了德军的严密监视。
直到1944年,巴黎解放后罗曼·罗兰才重新活动自由。
同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
罗曼罗兰的作品罗曼·罗兰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
第四节罗曼·罗兰一、生平和创作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和散文家。
1866年1月29日,他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之家。
母亲笃信宗教,酷爱音乐,给罗兰以深刻的影响。
1880年,罗兰全家迁至巴黎。
他在投考高等师范学院时,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特别喜爱雨果和莎士比亚。
当时他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向他寻求生活的答案。
同年10月,罗兰喜出望外地收到了托尔斯泰一封二三十页的长信,“托尔斯泰的慈祥的回答”给罗兰的思想和后来的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罗兰在高师毕业后,当了研究生,在罗马做了两年研究工作。
随后,罗兰一面在高师担任艺术史的教学,一面开始戏剧创作,写的都是历史剧。
收入《信仰悲剧》的有《圣路易》(1897)、《阿埃特》(1898)和《理性的胜利》(1899);收入《革命戏剧》的有《群狼》(1898)、《丹东》(1900)和《七月十四日》(1902)。
其中,《群狼》影射了德雷福斯案件,《七月十四日》表现了人民群众攻打巴士底狱的激情场面。
从1902年开始,罗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写作《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盖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
罗兰要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
尤其是《贝多芬传》,强调自由精神;作者在音乐方面具有精湛的修养,引起人们注意。
《托尔斯泰传》颂扬这位俄国作家对爱和真的追求,对全人类的热望,对艺术压倒暴力的信念和不抵抗主义。
罗兰的作家和艺术家传记写得颇有特色,发展了这种散文体裁。
《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奠定了罗曼·罗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获得了全欧的声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的生活和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页。
罗兰走出书斋,参加了日内瓦“战俘通讯处”的工作。
他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一文,谴责这场战争,呼吁以精神的力量去遏止战争势力。
罗曼·罗兰简历罗曼·罗兰 - 作家生平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
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
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
他是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并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梦想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
此后,他得到高等师范的奖学金,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
这两年中,罗兰感受的最多的是友谊,来自七十岁的老太太马尔薇达·冯·迈森布洛的友谊。
在两人身上有同样的理想主义,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维久经考验而纯净,年轻人则激烈而狂热;从这样的交往中,罗曼·罗兰得到了他游学两年中最重要的学识。
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
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
为改善身体状况,罗兰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假日。
1914年夏季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身在瑞士,战争使他的写作、友谊和影响都一分为二。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罗曼罗兰(Roman Rolland)是法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音乐家,他以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他生于1866年1月29日,死于1944年12月30日,享年78岁。
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克莱蒙费朗市,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音乐家。
罗曼罗兰在家族的悠久音乐传统中长大,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很早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兴趣。
然而,尽管他对音乐有浓厚的爱好,他最终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的主要创作领域。
早年的罗曼罗兰在巴黎大学学习了文学和历史,同时研究了音乐。
他非常勤奋地学习,广泛阅读了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经典文学作品,从而培养了他卓越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文学眼光。
他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于1895年成为一名教授。
罗曼罗兰在其作品中探索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如个人自由、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改良。
他的作品以其深入思考和文字的优美流畅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长篇小说《让·克里斯托弗》(Jean-Christophe),该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成就之一。
《让·克里斯托弗》是一部以音乐家为主角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和奋斗,展现了人类对艺术和自由的追求。
这部小说反映了罗尔兰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对自由与进步的不懈追求。
罗曼罗兰在该系列小说中还通过描写与真正的音乐家勒纳·史密斯(Léna Smirnov)之间的友谊来探讨人类情感和艺术的力量。
除了小说外,罗曼罗兰还是许多其他文体的杰出作家,如散文、剧作和音乐评论。
他的文学贡献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包括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了许多文学家和读者。
罗曼罗兰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
他还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变革。
他积极参与反对战争和暴力的运动,并表达了他对法西斯主义的坚决反对。
他也是一位早期的国际主义者,呼吁人类团结和和平。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
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
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
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
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
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
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
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
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罗曼罗兰有什么称号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等。
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
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吸引着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它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诞生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里。
罗兰童年时代就很聪慧,特别喜爱音乐和文学。
1889年从高等师范毕业,作为官费生录往罗与研究历史。
1892年回国后,先后在巴黎几家中学和巴黎大学教授音乐史课程。
在90年代中期发生的德雷汤斯事件的影响下,一向信守个人主义的罗兰,不由自主地为社会主义思想所吸引。
不过,他要的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
他的思想是充满着矛盾的。
罗兰的初期创作活动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
先后写了四部剧本,他原想建立起一种不是供少数人消遣而是为群众提供精神参料的“人民戏剧”,还为此写了一系列论文,但是他的努力都受到资产阶级指责,这使他感到被利己主义腐蚀着的资产阶级社会空气的龌龊。
“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把自由空气放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这样大声疾呼着。
在这种动机指导下,他写成了关于贝多芬、未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3部伟人史。
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这些作品中,罗兰既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却又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看问题,他的世界观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直至1931年,罗兰经过20多年的痛苦探索,终于给出了自己的抉择。
他发表了《与过去告别》,表示自己决心站到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队伍里来”,跟新生的力量一起投入战斗。
之后,他积极投入进步的政治活动,出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以巨大的创作热情从事写作,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
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
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
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
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
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
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
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
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这也是他在晚年的
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罗曼罗兰有什么称号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等。
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
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
他称赞罗曼;罗兰是一个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斗士,并说他“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
由此可见,当时由于在欧洲大陆上,法西斯横行,人性和道德已经沦丧,而罗曼;罗兰正是那位一直和恶势力斗争不止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发表反战宣言,抨击欧洲各国的迫害行为。
因此,假如在恶势力真正霸占世界的时候,他将成为正义势力的精神领袖,所以,他也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的称号是苏联的学者和思想家卢那察尔斯基提出的。
他对于罗曼;罗兰在文学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对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业予以肯定。
因此,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个称号,由此可见,罗曼;罗兰投身的进步政治活动中,为人类的自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曼罗兰的作品特点戏剧为罗曼;罗兰在初期创作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罗曼;罗兰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的资产阶级矛盾已经显得尤
为尖锐,而当时的法国人民,仍沉浸在物质方面的享受中,从而逃避崇高的精神。
因此,罗曼;罗兰为了拯救正在堕落的法兰西人民,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
他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事迹的描写,来试图通过英雄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来唤醒正在日渐消沉的人民,但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太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不符合当时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荒淫、庸俗的追求,因此罗曼;罗兰这个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在传记作品方面,罗曼;罗兰写作特点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
他通过对名人生平事迹的描写,来激励和鼓舞当时在物欲横流的巴黎人民。
而他所谓的名人,是拥有“伟大灵魂”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他们所擅长的行业里,有了杰出的成就。
同时他渴望通过这些名人的高尚灵魂,来拯救正在堕落的欧洲。
在小说方面,罗曼;罗兰作品特点有所改变,他主要通过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来表现其个人主张的观点。
换言之,这个阶段的罗曼;罗兰的小说里,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其人生的遭遇。
因此,他自称他自己的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