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5 KB
- 文档页数:8
文物保护的纺织品和皮革修复文物保护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历史记忆保存的重要任务。
在众多的文物中,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因素的侵蚀,这些文物往往会出现磨损、褪色、断裂等问题。
因此,纺织品和皮革修复成为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纺织品和皮革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以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一、纺织品修复技术1. 【技术一】内衬加固法内衬加固法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品修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纺织品的内部加入补强材料,提升其强度和稳定性。
修复人员首先对纺织品进行彻底的清洁,去除污垢和杂质。
然后,根据纺织品的材质和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内衬材料,如丝绸、棉布等,进行加固。
修复人员将内衬材料与纺织品进行粘合或缝合,确保其牢固和稳定。
内衬加固法修复的纺织品能够保持原有的外观特征,并增强其抗拉伸和抗断裂能力。
2. 【技术二】织补修复法织补修复法是一种针对纺织品断裂和破损问题的修复技术。
修复人员首先评估纺织品的破损情况,确定织补的位置和尺寸。
然后,选择与纺织品相同或相似的材料,进行织补。
修复人员使用专业的织布工具和技术,将织补材料与纺织品进行精确匹配,使修复部位与周围区域无明显差异。
织补修复法可以修复纺织品的断裂和破损,使其恢复完整,并保持其原有的外观和质感。
3. 【技术三】色修复技术色修复技术是纺织品修复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修复纺织品的褪色和污渍问题。
修复人员使用各种染料和漂白剂,根据纺织品的颜色和损伤程度,进行精确的配色和修复。
色修复技术需要修复人员具备丰富的染色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修复后的纺织品色彩鲜艳、均匀,并与原有的颜色相匹配。
色修复技术使纺织品恢复了原有的色彩,延长了其保存寿命。
二、皮革修复技术1. 【技术一】皮面修复法皮面修复法是一种常用的皮革修复技术,适用于皮革表面的轻微划痕和磨损。
修复人员使用各种皮革修复剂和工具,清洁表面污垢,并涂抹修复剂。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4Vol.201新疆位于丝绸之路这条贯通亚欧的古老贸易通道的中段,在丝绸之路文化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独特的地缘优势,孕育了古老的西域古代文明,反映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欧亚文化的融合与交织。
它是人类几大文明的交汇地,而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则成为现今人们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得那些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的纺织品文物得以完好的保存。
但是,这些出土的珍贵的纺织品文物大部分也存在残损的情况。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修复保护这些纺织品,前期的纤维鉴别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纺织品文物保护的第一步,只有确认纤维的种类,才能针对其特性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法。
1 纺织纤维的分类横截面的直径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比直径大许多倍,有一定的细度、强度、可绕曲性和其他作用的,可以用来制作纺织品的纤维,称为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种类繁多,根据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1.1 天然纤维只要是在自然界生长、形成的纤维均可称为天然纤维。
从天然纤维的生物属性又可将其分为植物纤维、蛋白纤维和矿物纤维。
古代的纺织品均为天然纤维,从化学、物理属性以及外形上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两大类。
1.1.1 植物纤维从植物上取得的纤维称为植物纤维。
植物纤维包含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果实纤维和竹纤维。
常见的种子纤维有棉、苎麻、黄麻、亚麻等。
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一根扁带中空的管状物体,横截面为不规则的腰圆形,成熟度的不同决定了形状的不同,因为纤维细长带天然的转曲性,强度大,加工方便。
麻纤维和棉纤维一样,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并含有硬皮、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蜡质等细胞物质,不同种类的麻纤维的截面形状大不相同。
棉纤维和麻纤维都是古代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1.1.2 动物纤维从构造和性质来看,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是完全不同的。
从动物身上取下的纤维称为动物纤维。
文献综述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文献综述,感谢您的阅读!对宋朝科技与军事领域的文献综述一、前言本人对宋朝的历史有一定的研究,虽然方面比较杂但是我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献综述让大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宋朝,宋朝是我国历史的一朵奇葩。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宋朝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们都是褒贬不一,但我是对宋朝持有肯定的态度。
二、关键词军事实力、科技、弱宋三、摘要这篇文献综述将对宋朝的科技发展和军事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及宋朝科技和军事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一定的阐述。
四、主体1.1宋朝的科技发展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宋朝时期的科技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术、火药。
其中除了造纸术、火药并不是在宋朝发明的其余2项伟大的技术都是在宋朝发明的,指南针这一技术为地质勘探、旅行冒险、航海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它为无助的迷失方向的船只指引了通向陆地的准确方向,为探险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同事提供了指引回家的道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船只准确的提供方向,为抵御金朝、元朝海上入侵的宋军船队立下汗马功劳,林林总总,不得不说指南术是重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是宋朝平民毕昇发明的,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1】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他同样也发明了印刷术可惜已经被毕昇领先400年了,虽然古登堡的印刷术掀起了欧洲印刷界的风暴,然而中国比古登堡他所在的欧洲早400年脱离了“千辛万苦制造羊皮纸(我看过一个BBC关于如何制作羊皮纸的纪录片,那部纪录片里很详细地介绍了羊皮纸制作的艰辛,况且当时还没工业革命,全部靠人力,只凭想象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制作的艰苦。
),使用羽毛笔蘸上墨水苦苦抄写文稿,不光耗时还耗费人力物力,而同样都是十一世纪时期的东方大陆的宋朝却在毕昇的努力下,攻克了印刷的难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文物手工制作文献综述范文文物手工制作的文献综述摘要:本综述旨在综合分析有关文物手工制作的研究文献,涵盖了文物手工制作的历史发展、技术方法、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揭示了文物手工制作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引言文物手工制作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文物手工制作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对文物手工制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文明,还能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历史发展文物手工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的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各种实用和装饰性的物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文物手工制作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物手工制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作、陶瓷烧制、丝绸织造等工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三、技术方法1. 材料选择文物手工制作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金属、陶瓷、木材、玉石、丝绸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加工方法,制作者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 工具与设备传统的文物手工制作工具通常包括锤子、凿子、刀具、熔炉、织机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如激光切割、3D 打印等也被应用于文物手工制作中,但传统工具仍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制作工艺文物手工制作的工艺包括铸造、锻造、雕刻、绘画、刺绣等多种形式。
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流程和技巧,需要制作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四、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文物手工制作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艺术审美文物手工制作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对现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绉丝纱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王淑娟【摘要】Crepeline是一种较为薄透的平纹丝织物,在欧美等国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对于脆弱丝织品的保护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此种织物在中国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也日渐趋多.由于中国市场上无处购买该材料,为了降低成本并满足中国古代纺织品的修复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该种修复用织物——绉丝纱.本研究介绍所研发绉丝纱的工艺参数和性能特点,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绉丝纱作为修复材料时的使用方法.即通常将其包覆于纺织品文物表面,以针线缝合的方式固定,并注意缝合时尽量减少针线穿过文物的次数.其包覆的形式,按包覆范围可分为整体包覆与局部包覆;按包覆方式可分为单面包覆、双面包覆及叠加包覆等.研究表明,绉丝纱包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纺织品保护方法,尤其是对已无法承受针线过多穿缝力度的纺织品.如能够解决绉丝纱裁剪后的边缘脱线等细部问题,将会更加扩大其使用的范围.【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6页(P67-72)【关键词】绉丝纱;中国古代纺织品;修复;包覆【作者】王淑娟【作者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杭州 3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9近年来,随着纺织品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无论在其保护理念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纺织品的保护方法而言,物理修复方法因对文物的干预较小仍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常用的物理修复方法即为使用与纺织品文物风格近似的现代织物,通过相应的针法,以缝线将二者缝合,从而对文物起到保护加固的作用。
在此种物理修复方法中,针对某些牢度较差的纺织品,常会用到一种极为薄透的织物,欧美等国称之为Crepeline,其原料既有化纤也有蚕丝。
此织物在作为修复材料时,通常包覆于纺织品的表面,给予纺织品全面的保护。
因其通透性仍能较清晰地展示纺织品,早在20世纪70年代,Crepeline便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欧美等国的纺织品保护中。
古代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古代文献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宝贵的历史价值,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文献保护与修复方法,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环境控制与鉴定分析古代文献的保护首先要注意环境控制,包括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
温湿度的控制对于纸张的保存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温度在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5%-55%之间。
同时,通过鉴定分析,可以确定文献的材质成分、年代和保存状态,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二、酸性物质的处理古代文献中常含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对文献造成腐蚀和损坏。
处理酸性物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石碱性物质进行碱化处理,中和酸性物质的腐蚀作用。
例如,可以使用氢氧化钾或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浸泡处理,以降低纸张的酸性。
此外,还可以使用酸性稳定剂进行涂布,形成保护性层,防止酸性物质进一步侵蚀文献。
三、表面清洁与脆弱处理古代文献表面的清洁对于修复和保存至关重要。
清洁时需采用非接触式的方法,避免对文献表面造成物理损害。
常用的清洁方法包括使用软刷清除尘埃、使用吸尘器吸取杂质、将文献放置在净化室中去除颗粒物等。
对于脆弱的文献,可以采取进行支撑或注入强化处理,增强其结构稳定性。
四、修裱与修复修裱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封装和包装,以提高其保存性和可读性。
修裱的具体方法因文献类型和需求而异,可以选择纸质封套、卷轴、折页等方式。
修复则是指对古代文献已有的损坏进行修补和恢复。
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纸质和书脊的填补、古籍线装的扎缝、残页的黏贴等。
修复时要注意使用环保、酸性低的材料,尽量还原原始状态。
五、数字化保存与复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存和复制成为古代文献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献以高清图像的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避免频繁接触和损坏。
同时,数字化复制还可以保护原始文献,减少风险。
这种方式同时也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和阅读。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文献的特点和损坏程度来确定采取的措施。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和保护古代文献及其相关遗物的学科。
在珍贵古籍的保护与修复方面,古代文献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古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知识。
然而,由于古籍的纸质脆弱、年代久远等原因,它们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因此,保护古籍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古籍保护能够确保其长久保存,使后代能够继续学习和研究其中的知识。
其次,古籍是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保护古籍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另外,古籍的保护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提高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技术古籍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此过程中,人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一)防护与环境控制古籍的保护需要尽可能减少其与有害环境物质的接触。
设立恰当的防护措施,比如防潮、防虫等,可以减缓古籍的腐朽速度。
此外,控制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细菌消毒和杀虫为了防止古籍被细菌和虫害侵蚀,古籍保护工作者通常采用细菌消毒和杀虫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古籍的危害,从而延长其保存寿命。
(三)修复与整理修复和整理是古籍保护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修复时,古籍保护工作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根据古籍的具体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包括修复对象、程度和方法等。
其次,要使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比如文献胶、纸张修补等。
最后,要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类,保证古籍的有序存放和使用。
(四)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护成为保护古籍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古籍进行数字扫描、数码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等,可以方便快捷地存储和传播古籍的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古籍的利用率,也能减少其物理储存空间的需求。
三、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丝绸博物馆对于丝织品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丝绸是中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而丝绸博物馆作为保护和展示这一遗产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古丝绸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曾以“丝国”和“丝绸之路”闻名于世。
丝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美化生活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0年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古代丝绸织绣文物。
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以及商周、秦汉、两晋、三国、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以及明清的古遗址、古墓葬中已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珍品。
但是,丝绸是动物纤维织品,很容易受到微生物及昆虫的侵害,是微生物繁殖生长的的营养来源。
动物纤维是长链高分子化合物,在埋藏以及保存过程中,能发生热氧老化和光老化作用,从而使分子链中某些化学键断裂,变为较小的分子。
动物纤维中氨基酸或糖类化合物由于有羟基、羧基及氨基的存在,可以形成氢键,纤维有较强的吸湿性,易受腐蚀、发霉损毁,或者褪色、变色、碳化发脆,以致触手即碎。
因此丝绸文物出土之后必须采取控制温、湿度,防止曝光和微生物作用等科学措施,以延缓古代丝绸文物的损坏过程。
(一)古代丝绸文物常规保护方法1.清洗保护好古代丝织品,及时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一件要处理的古丝绸织物,首先要了解污垢的特点及清洗程度;其次要根据丝织品的纤维种类、组成、结构和性质,按照不同的污垢类型选用不同的清洗方法。
一般来说,古代丝绸织物上的污垢大致可分为三种:油溶性的,水溶性的,水油都不溶性的。
油溶性的污垢一般为尸体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如脂肪、血蛋白等造成的污染;水溶性的污垢主要由一般的水溶性电解质如盐、糖类物质沉淀而成;非水非油性的污垢主要由体液与土壤中的金属发生沉淀反应或络合反应生成难溶物形成。
丝绸织品的清洗不仅与纤维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性质有关,还与织物上的颜色和污斑的性质有关。
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清洗方法,通常有湿洗法(水洗)和干洗法(机械清洗或用有机溶剂)两种。
湿洗法对于丝织物来讲,一般只需将水溶性的污垢去除干净。
可直接用水与表面活性剂配成适当的溶液,以适当的方法操作。
《唐代丝绸诗研究》篇一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不仅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丝绸业作为唐朝的重要产业,为国内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丝绸不仅在实用层面被广泛运用,还因其华美的质地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因此,唐代丝绸诗的研究对于了解唐朝丝绸文化、诗歌艺术以及社会历史背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唐代丝绸的工艺与特点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技术达到了巅峰,包括提花织造、染织和绣织等多种技术。
其工艺之精良,样式之繁多,堪称千古一绝。
这些精美的丝绸多用于服装、窗帘、装饰等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唐代人们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和技艺的精巧把握。
唐代丝绸以丝滑柔软的质地、色彩斑斓的图案、巧妙细致的工艺等特点而著称,是那个时代文化和艺术的缩影。
三、唐代丝绸诗的创作背景唐代丝绸的繁荣发展,为丝绸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丝绸诗是唐朝诗人表达对丝绸的赞美、对工艺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载体。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丝绸的美丽和工艺的精湛,还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诗中,丝绸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更是文化、审美和情感的象征。
四、唐代丝绸诗的主要内容与风格唐代丝绸诗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丝绸质地的赞美、对工艺的描述、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描绘等。
这些诗歌多以抒情为主,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丝绸的美丽和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丝绸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热爱。
在风格上,唐代丝绸诗既有豪放洒脱的边塞诗风,也有细腻婉约的闺秀诗风,展现了唐朝诗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五、唐代丝绸诗的文化价值唐代丝绸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反映了唐朝丝绸业的繁荣和工艺的精湛,是研究唐朝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其次,这些诗歌通过对丝绸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唐朝人们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最后,唐代丝绸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与技术丝绸JOURNALOFSILK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杨㊀馨aꎬ王文玲bꎬ焦梦卉aꎬ林㊀靖aꎬ郑㊀嵘a(东华大学a.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ꎻb.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ꎬ上海200050)摘要:元代织金锦作为中国历史上南北交融㊁中西合璧的物质文化体现ꎬ独具创造性ꎮ受常州弘阳纺织博物馆委托ꎬ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制定了标准化复原流程ꎬ对元代邹县李裕庵墓出土的 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 面料进行技术性复原ꎮ首先结合纳石失和金段子特点ꎬ对出土织物进行界定ꎬ具体复原过程参照图文互证法㊁文献参考法及实物考察法ꎬ涵盖颜色考证㊁纹样考证㊁材质考证及工艺考证ꎬ历经定色㊁制图㊁选料及织造完成了复原过程ꎮ本文后续采用模糊评价法完成了本次复原评价ꎬ进行了元代织金胸背的缝制ꎮ实践表明ꎬ以传统考古视角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ꎬ可完成织金锦可视化实物的制作ꎮ关键词:元代ꎻ织金锦ꎻ复原考证ꎻ金段子ꎻ机织ꎻ模糊评价法中图分类号:TS941.26ꎻK876.9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3)11005608引用页码:111107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3.11.007收稿日期:20220817ꎻ修回日期:20231008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项目(13S1070241)作者简介:杨馨(1990)ꎬ女ꎬ实验师ꎬ主要从事艺工融合方向的纺织品设计ꎮ通信作者:郑嵘ꎬ教授ꎬrzheng@dhu.edu.cnꎮ㊀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ꎬ其以强大的武力结束了 华夏民族之文化ꎬ历数千载之演进ꎬ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的宋代ꎬ并在短短数年之内三次西征ꎬ席卷半个欧洲ꎮ其中织金锦作为典型的物质文化体现独具特色ꎬ盛极一时ꎮ织物加金技术最早出现于战国ꎬ但因 奢华逾制 ꎬ一直没有被大规模使用ꎬ直至隋唐时期其被作为波斯特产引入中国ꎬ称为 纳石失 (波斯语 Nasich 的译音)ꎮ后经历辽宋时期发展ꎬ织金锦在元代达到鼎盛ꎬ官作坊大事制造ꎬ民间竞相效仿ꎮ明清时期ꎬ这一特殊织物成为宫廷御用的贡品ꎬ正式得名 织金 ꎬ又称 库金 ꎮ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领域国潮的崛起ꎬ古代传统服饰逐渐进入大众生活视野ꎬ越来越多服饰经典元素被运用于现代设计中ꎮ元代织金锦历经起源㊁发展与衰落ꎬ近年来相关研究却呈现停滞状态ꎮ对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实践ꎬ一方面可对其历史内涵㊁艺术特色㊁纺织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ꎬ有助于全面理解这种特殊文化遗产随时代变迁的融合与流变ꎮ另一方面ꎬ由于纺织品质地脆弱不易保存ꎬ技术性复原实践的方式也有助于元代纺织品文物的复制与传承ꎬ可为当下织金锦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供些许经验ꎬ以供参考ꎮ1㊀元代织金锦概述织金锦是通过传统织造技术经纬交织形成的一种金线显花特殊丝织物ꎬ具有强烈光泽感ꎬ在古时用于帷幔㊁倚仗等ꎬ更主要用作贵族服饰面料深受推崇ꎮ元朝作为一个中原政权与游牧体制相结合的民族大融合时代ꎬ沿袭女真部族 金为德运 的传统认知ꎬ 身披金锦㊁高贵典雅 的审美倾向[1]ꎬ其 尚金之俗 结合中亚发达的织造技法ꎬ直接推动了织金技术的高度发展ꎬ达到鼎盛时期ꎮ其中元代织金锦作为南北交融㊁中西合璧的物质文化体现ꎬ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工艺内涵ꎬ尤其在纹样图案上表达出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文化共融㊁织造技术方面呈现中原与中亚的技艺交汇ꎮ其开放多样㊁时代特征鲜明㊁独具创造性ꎬ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的瑰宝ꎮ围绕元代织金锦的相关记录可从历史文献中有所洞见ꎮ«云烟过眼录»曰: 衣服ꎬ贵者用浑金线为纳失失ꎬ或腰线绣通神襕ꎮ然上下均可服ꎬ等威不慎辨也ꎮ [2]«松漠纪闻»云:甘㊁凉㊁瓜㊁沙旧皆有族帐ꎬ后悉羁縻于西夏ꎬ唯居四郡外地者颇自为国ꎬ又善结金线ꎬ相瑟瑟为珥及巾环ꎮ织熟锦㊁熟绫㊁注丝㊁线罗等物ꎮ [3]可见各类古籍对元代织金锦的记载多限于65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描述层面ꎮ当代学者对织金锦的研究则多侧重于历史文化㊁审美取向㊁传统工艺发展等方向ꎬ苏轩等[4]比较分析了织金锦中纳石失及金段子在蒙元时代的流行情况ꎬ总结出织金锦的风靡是自然环境㊁文化背景㊁政治局势等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ꎻ廖军[5]总结了元代丝织物纹样的艺术特色ꎬ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尚金之俗的融入形成了织金锦独特的风格ꎻ尚刚[6]对织金锦的起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综述ꎬ结合出土织物ꎬ从汉代织金锦由西亚的传入ꎬ到隋唐时期的兴起ꎬ再到蒙古国的鼎盛ꎬ详细剖析了其流变历程ꎮ一方面由于元代存世时间短ꎬ织金锦实物存量零散且多藏于国外㊁不易参照(图1)ꎬ围绕元代织金锦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呈下降趋势ꎮ另一方面ꎬ随着国潮服饰的兴起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服饰研究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呈上升态势ꎮ刘凯旋等[7]通过2D及3D技术对«簪花仕女图»中的侍女服饰进行了虚拟复原ꎬ在服装样板绘制及虚拟展示方面探索出一种新模式ꎻ张辉等[8]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对新疆尼雅出土服饰进行了数字化复原ꎬ同时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ꎬAHP)的评价体系ꎬ可对织物虚拟仿真的效果评价发挥作用ꎻ张妤静等[9]探索了基于新媒体场景下的唐陵雕塑数字化复原ꎬ构建可视化㊁能共享㊁易互动的数字资源ꎬ为其 本体 的延续㊁保存及研究开发提供了参考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ꎬ在运用以上数字化手段对古代纺织品保护进行技术赋能的同时ꎬ传统文化及工艺的延续也迫切需要新路径推动其活态传承ꎮ受常州弘阳纺织博物馆委托ꎬ本文尝试技术性复原了中国历代25件(套)女装实物展品ꎮ在此过程中关注到元代织金锦工艺难度高ꎬ尤其缺乏复原方面的系统性实践ꎬ导致当代国人对织金锦的认知普遍处于空白地带ꎬ其研究应用也面临挑战ꎮ本文以文化考证结合现代纺织技术的方式复原元代织金锦ꎬ有助于探讨传统考古与当代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ꎬ为织金锦文化的载体传播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ꎮ图1㊀国外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元代织金锦Fig.1㊀PartoftheYuanDynastywovengoldbrocadecollectedbyforeignmuseums2㊀元代织金锦标准化复原流程为真实还原元代织金锦ꎬ本文研究团队前期查阅文献探索了纺织品复原相关界定及其原则ꎮ复原研究需要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究以求文物原貌的再现ꎬ而技术性复原则需要结合实物及文献资料ꎬ运用现代技术性手法对色彩㊁纹样㊁工艺等方面一一考证ꎬ对非物质性制作技术进行实践再现[10]ꎮ本次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立足于以上复原考证要点ꎬ初步形成标准化复原流程ꎬ以期后续实物制作与古物风貌一致ꎮ其步骤主要分为复原考证㊁技术性复原及复原效果评价三个部分ꎬ如图2所示ꎮ在复原考证过程中ꎬ结合相关文献选择待复原的元代织金锦样品ꎬ以其为基础充分了解在颜色㊁纹样㊁材质㊁工艺上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ꎮ在技术性复原过程中ꎬ采用图文互证法㊁文献参考法及实物考察法相结合的方式ꎬ基于前期复原考证相关内容ꎬ进行定色㊁制图㊁选料及织造ꎬ完成复原过程ꎮ后续为合理评价复原效果ꎬ运用数理统计领域的模糊评价法ꎬ以考证元素为评价指标ꎬ结合专业评审意见进行综合评判ꎮ图2㊀织金锦标准化复原流程Fig.2㊀Standardizedrestorationprocessofwovengoldbrocade3㊀复原实物考证: 纳石失 和 金段子纳石失 和 金段子 作为元代织金锦的两大类别ꎬ在纹样风格㊁制作工艺㊁使用阶层等方面均有所差异[11]ꎮ据相关记载ꎬ 纳石失 一词为波斯语 Nasich 英译ꎬ主要沿袭西域的丝织传统ꎬ其纹样风格保留浓郁的西域风情ꎬ如对鸟㊁对兽㊁龙鱼甚至阿拉伯文字ꎬ处处对称ꎬ工整繁复ꎬ呈高度模式化ꎬ体现了蒙古国王族对伊斯兰文明的仰慕ꎮ金线制作工艺也多采用75Vol.60㊀No.11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片金或皮金ꎬ即将金箔赋予薄皮或棉纸之上ꎬ切至细条作为金线进行织造ꎮ 纳石失 多为官家制造ꎬ产量较小ꎬ布局上也多将金线显花部分露于表面ꎬ体现华贵之风格ꎮ而 金段子 则更多结合了汉地特色ꎬ纹样题材体现出汉族与游牧文明的结合ꎬ如鸟纹㊁花卉纹及古代传统吉祥纹样ꎮ金线采用片金或捻金ꎬ其中捻金通过搓捻手法将金箔固定于丝线或棉线上ꎮ金段子可将金线布满整个纹样ꎬ也可以妆花的方式织入金线ꎬ多产于民间作坊ꎮ在判定元代织金锦的过程中ꎬ纳石失与金段子无法单纯从以上的某一特性进行划分ꎬ具体需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判断ꎮ据考证ꎬ1975年山东邹县文物保管所发掘元李裕庵墓ꎬ在棺内发现了丝㊁棉㊁麻等各类衣物55件ꎬ含斜纹绸棉袍㊁缠枝莲纹绸夹袍㊁杂宝云纹绸绵被㊁菱纹绸帮㊁素绸棉袄㊁棉被等ꎮ由于木棺内具有绝氧㊁恒温及中药防腐条件ꎬ随葬衣物保存较为完好ꎬ其中男尸身着由 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 织成的半壁胸背袍重见天日[12]ꎬ其出土实物如图3所示ꎮ图3㊀元李裕庵墓出土实物Fig.3㊀MaterialobjectsunearthedfromLiYu antombintheYuanDynasty据«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记载: 李裕庵名俨ꎬ字裕庵ꎮ«邹县续志»云: 元李俨山教谕ꎮ[12]可见李俨有儒学博士的称号ꎬ邹县亦是儒家学派主要人物孟轲的家乡ꎮ而结合 腊梅图案的夹袍似为文官袍服 的描述ꎬ一方面可推断李裕庵曾为邹县官绅ꎬ且位居职级较低的县学教谕ꎮ另一方面ꎬ 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 中的 梅 与 雀 均为典型的汉文化元素ꎬ结合墓主人的身份地位ꎬ初步判定该出土织物为 金段子 ꎮ4㊀复原考证及技术性复原4.1㊀颜色考证及定色出土随葬衣物由于年代久远ꎬ纺织品色彩已基本退却ꎬ只能根据残留色彩遗迹结合文献史料进行合理推断ꎮ元代尚金ꎬ但纺织品中对 金 的使用却体现出严格的官阶之分ꎮ«元史 舆服志»云: 职官除龙凤外ꎬ一品㊁二品服浑金花ꎬ三品服金答子ꎬ四品㊁五品服金袖ꎬ六品㊁七品服六花ꎬ八品㊁九品服四花ꎮ [13]可见低品阶官员服饰中可使用金色ꎬ但比例不宜过大ꎮ除金色以外ꎬ元代还流行白㊁青㊁褐三色ꎮ尤其在元代中期ꎬ褐色成为官吏㊁儒生及学生主要的服用之色ꎬ既没有黑色较为负面的寓意ꎬ耐穿性也较高ꎮ«至顺镇江志»中也曾提到生产的胸背中大量使用褐色[14]ꎮ结合出土纹样的色块组成及残留深绛色对纹样颜色进行初步还原ꎬ可推断该纹样由两色组成ꎬ背景为褐色ꎬ梅花㊁枝干和雀均为亮金色ꎬ为元代基本的两色织金如图4所示ꎮ图4㊀纹样颜色初步还原Fig.4㊀Initialrestorationofpatterncolor4.2㊀纹样考证及制图«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中对纹样内容做了以下具体描述: 胸前和背后各织有一幅喜鹊闹梅的图案ꎮ一株枝干弯曲的梅树ꎬ梅花盛开ꎬ上下共有两对喜鹊栖在树上ꎮ在缝制袍服时需要精确的对合ꎬ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案ꎮ 该出土衣片身长130cm㊁袖长30cm㊁袖口38cm㊁下摆136cmꎬ须根据实物原尺寸等比例复原纹样的大小ꎬ本文结合织造相关要求ꎬ确定该纹样为22.5cmˑ22.5cm的四方连续花回ꎮ梅花在元代织物中出现概率不及牡丹或莲ꎬ但作为几何骨架与喜鹊㊁球路纹或铜钱纹组合使用可表达幸福美满之意ꎬ尤其 雀 与 梅 的结合ꎬ寓意 喜上眉梢 ꎮ梅花在元代纺织品中常见的表达形式为 正面花头 及 半侧面花头 ꎮ前者常作为底纹ꎬ而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中则表现为写实性的半侧面花头ꎮ结合实物现有图案轮廓与颜色考证结果ꎬ本文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样描绘及花回制作ꎮ因出土纹样模糊ꎬ在制作花回过程中须充分参照纹样原貌ꎬ结合纹样的完整性及美学表达效果对四方连续连接处进行合理推断及补充ꎬ加入相关颜色信息ꎬ其纹样还原后为单个纹样分别沿左右及上下形成的循环ꎬ如图5所示ꎮ85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图5㊀纹样还原图示Fig.5㊀Patternrestorationdiagram4.3㊀材质考证及选料织金锦是以金线显花的特殊丝织物ꎮ其中金线作为其主要材质ꎬ在制作上有捻金法及片金法[6]ꎮ捻金法是将金箔捻为金丝同丝线交织而成ꎬ光泽较暗淡ꎬ但坚固实用ꎮ片金法是直接将金箔切成细直长条直接应用在织造过程中ꎬ特点是金光闪闪ꎬ体现华贵的风格ꎮ通过片金法制作的纱线通常较粗ꎬ呈细长的片状结构ꎬ与拟复原的出土实物不符ꎬ该纹样使用捻金法制作金线的可能性较大ꎮ无论是捻金法还是片金法ꎬ在古时都得来不易ꎮ结合现存的各类织金锦实物进行的织物组织结构分析ꎬ金线作为纬纱的情况较为普遍ꎮ随着科技的进步ꎬ捻金线的材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ꎮ元代使用在织金锦中的真金线及其相关工艺现已失传ꎬ却出现了以铜或者其他金属加捻制作成包芯纱的非真金线ꎬ其外观与真金线十分接近ꎮ结合上述色彩还原信息ꎬ经过前期市场调研ꎬ本文拟使用的一种深褐色加捻长丝为经纱ꎬ一种服用金线为纬纱ꎬ其纱线规格如表1所示ꎮ据记载ꎬ大多数元代织金锦经纬纱粗细差异较大ꎬ主要是由于当时金线制作工艺存在局限ꎬ技术上达不到太细的要求ꎬ因此织金锦中纬线细度普遍粗于经线细度ꎮ表1㊀复原织物纱线规格Tab.1㊀Yarnspecificationsofrestoredfabrics4.4㊀工艺考证及织造元代织金锦织造工艺极其丰富ꎬ各类工艺及其相关说明如表2所示ꎮ从织造学的角度出发ꎬ在组织结构上有平纹绢㊁斜纹菱㊁缎㊁罗及缂丝等ꎮ平纹绢虽为组织结构较为紧密的平纹ꎬ但每平方厘米仅有50~60根经纬线ꎬ材质轻薄ꎬ多用于里衣ꎻ斜纹菱面料表面有明显的斜线纹路ꎬ柔软且耐用ꎻ缎作为服饰外衣常用组织结构ꎬ浮线较长㊁光亮柔顺ꎻ罗为绞纱组织ꎬ呈网眼结构ꎬ通风透凉ꎬ适合制作夏季服饰ꎻ缂丝学术定义为通经断纬 的特殊纺织工艺ꎬ极具艺术装饰性ꎬ尤其缂丝织金ꎬ异常珍贵ꎬ在贵族阶层中才可见到ꎮ蒙古国时期胸背实物制造技术以织为主ꎬ但其制作工艺却没有明确记载ꎮ基于以上分析ꎬ拟复原织物组织结构上为 缎 的可能性较大ꎬ其作为胸背外衣ꎬ既保证有较高的耐穿性ꎬ又能体现其华贵之风格ꎮ表2㊀元代织金锦各类工艺及相关说明Tab.2㊀Variouscrafts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andrelatedexplanations通梭意为将金线作为纬纱全部织入ꎬ从纹样的一侧贯穿到另一侧ꎻ而挖梭则根据织物纹样的设计情况部分织入ꎬ也俗称妆金 或 挖花 ꎮ结合出土实物考证ꎬ该纹样颜色仅为两色ꎬ纹样呈全幅排列ꎬ表面显金部分纹样明显ꎬ为典型的通梭投梭方式ꎮ此外ꎬ复杂的织金锦会在纬纱排列方式及特殊连接方式上有所添加ꎮ如纬纱排列方式分为全越和半越ꎬ全越与半越均为地纬与金纬混合排列ꎬ但全越地纬与金纬排列比为1︰1ꎬ95Vol.60㊀No.11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半越地纬与金纬排列比则为2︰1ꎬ因此全越织物比半越织物金纱比例更大ꎮ特殊连接方式里分为地经接结与特经接结ꎬ均为复杂的多层结构ꎬ织金效果更加丰富多样ꎮ其中地经接结为一组经丝与两组纬丝(一组地纬㊁一组金纬)交织ꎬ特经接结以两组经丝为基础ꎬ一组与地纬交织ꎬ一组用于固结金线ꎮ因本次拟复原织金锦结构较为简单ꎬ以上工艺均不涉及ꎮ使用纹织CAD软件制作图样纹版ꎬ上机打样面料采用Evergreen ̄J大提花织机进行织造ꎬ具体工艺参数如表3 表5所示ꎮ选用30S双股的加捻棕色长丝作为经纱ꎬ16S金线为纬纱ꎬ纹样主体选用8枚纬面缎纹ꎬ为保证织造时经纱张力均匀ꎬ边纱选用2上2下方平组织ꎮ织物幅宽90cmꎬ织机装造为一吊一ꎬ可循环排花4次ꎮ织造过程中机速约为30min/mꎬ全程自动完成织造ꎮ表3㊀面料成品规格Tab.3㊀Fabricspecifications表4㊀上机工艺参数Tab.4㊀Machinerunningprocessparameters表5㊀织物组织结构Tab.5㊀Wovenfabricsstructure面料制作过程中ꎬ须历经整经㊁穿结经㊁织造等工艺流程ꎬ如图6所示ꎮ具体实践过程中ꎬ须注意工艺相关参数的调节ꎮ图6㊀整经㊁穿结经及织造Fig.6㊀Warpingꎬtyingandweaving5㊀复原效果评价本次面料的技术性复原最终织造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面料约10mꎮ为评价本次织物复原效果ꎬ参考相关文献综合复原考证要素拟采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 对织金锦面料的复原进行综合评价[8]ꎬ其流程如下:1)设定评价指标UꎬU=(u1ꎬu2ꎬu3ꎬu4)=(颜色ꎬ纹样ꎬ材质ꎬ工艺)ꎮ2)设定评价尺度VꎬV=(v1ꎬv2ꎬv3ꎬv4ꎬv5)=(非常差ꎬ差ꎬ一般ꎬ好ꎬ非常好)ꎮ3)采用秩和运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ꎮ由纺织工程㊁面料设计和纺织品复原方向的5位专家组成评委ꎬ对复原效果4项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排序ꎬ分数 1~4 代表重要程度依次递减ꎬ如表6所示ꎮ表6㊀复原效果重要程度排序Tab.6㊀Priorityrankingofrestorationeffectindicators专家编号颜色纹样材质工艺P1132P2241㊀㊀4)计算权重前须对专家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ꎮ假设5位专家对复原效果指标评价重要度意见不一致ꎬ须计算06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统计量:X2=m(n-1)ðR2j-(ðRj)2/n12-1m2(n3-n)(1)式中:X2为统计量ꎬRj为1~4个评价指标的秩和ꎬm为专家个数ꎬn为指标个数ꎮ由式(1)计算可得X2=12.12ꎬ取显著性水平α=0.025ꎬ自由度df=3ꎬ查表得X20.025(3)=9.35ꎮ因为X2=12.12>9 35ꎬ可认为5位专家的意见是显著一致的ꎮ5)计算复原评价指标权重ꎮ其公式如下:aj=2[m(1+n)-Rj][mn(1+n)](2)式中:aj表示评价指标权重得分ꎬRj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秩和ꎬm为专家个数ꎬn为评价指标数ꎮ由式(2)计算可得a1=0.16ꎬa2=0.36ꎬa3=0.14ꎬa4=0 34ꎬ即各评价指标权重A=(0.16ꎬ0.36ꎬ0.14ꎬ0.34)ꎮ6)构建评价矩阵ꎮ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对纺织产品设计系相关研究方向的40名研究生进行调研ꎬ其中有效问卷37份ꎬ有效率达92.5%ꎮ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后ꎬ结果如表7所示ꎮ表7㊀复原效果评价汇总Tab.7㊀RecoveryeffectevaluationsummaryR=000.320.580.10000.300.620.08000.480.440.08000.210.560.23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7)复原效果综合评价ꎮ公式B=A R计算得:B=[0.16㊀0.36㊀0.14㊀0.34] 000.320.580.10000.300.620.08000.480.440.08000.210.560.23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0㊀0㊀0.30㊀0.57㊀0.13]综上结论表明ꎬ30%评价者认为复原效果 一般 ꎬ57%评价者认为复原效果 好 ꎬ13%评价者认为复原效果 非常好 ꎮ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ꎬ本次织金锦面料复原效果为 好 ꎮ6㊀实物制作面料复原完成后结合出土纹样的服饰版型ꎬ将面料制作为元代织金锦半袖实物ꎬ如图7所示ꎮ该实物仿照元代胸背制法ꎬ 胸背 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通制条格 服色»中ꎬ其产地甚广ꎬ包括陕西㊁苏州㊁镇江和宁波ꎮ同时ꎬ随着蒙古国的快速扩张ꎬ胸背传入西亚后对当地服饰产生了重大影响ꎮ胸背的特点在于通过织造㊁刺绣或印花一次成型ꎬ和明代将染织绣品补缀于服装之上的 补子 有所不同ꎮ图7㊀元代织金锦面料及半袖实物Fig.7㊀PhysicalgoldbrocadefabricandhalfsleeveoftheYuanDynasty7㊀结㊀语实践证明ꎬ遵循元代织金锦面料标准化复原流程ꎬ本文以考古视角结合现代纺织技术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技术性复原ꎮ除去色彩㊁纹样㊁材质等方面的考证ꎬ在织金锦复原的织造方面ꎬ需要结合具体的考证结果完成工艺参数定制㊁上机纹版制作及织造实践ꎮ本次选用镀金包芯纱模拟捻金纬纱ꎬ采用通梭这种较为简单的织造方式进行了尝试ꎮ但织金锦内涵ꎬ尤其织金锦中纳石失和金段子织造工艺的丰富性与变化性在复原过程中任重道远ꎬ也期待后续更多研究人员能够参与探索ꎬ以技术性实践的方式还原古时织金锦风貌ꎬ为织金锦的创新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参考ꎬ也为基于商业性需求的纺织品复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ꎮ«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1]张蓓蓓ꎬ束霞平.元代服饰面料织造中的尚金之俗[J].丝绸ꎬ2012ꎬ49(12):65 ̄71.ZHANGBeibeiꎬSHUXiaping.GoldfashioninapparelfabricweavinginYuanDynasty[J].JournalofSilkꎬ2012ꎬ49(12):65 ̄71.[2]周密.云烟过眼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ꎬ1982:2 ̄20.16Vol.60㊀No.11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ZHOUMi.CloudPassingThroughtheEye[M].Shanghai:ShanghaiPeople sFineArtsPublishingHouseꎬ1982:2 ̄20. [3]洪皓.松漠纪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ꎬ1986:15 ̄16.HONGHao.PineDesertDisciplineSmell[M].Changchun:JilinLiteratureandHistoryPressꎬ1986:15 ̄16.[4]苏轩ꎬ杨小明.织金锦及其在蒙元时期的流行[J].纺织科技进展ꎬ2012(3):22 ̄25.SUXuanꎬYAGNXiaoming.Gold ̄weavingfabricanditspopularityintheMongol ̄Yuanperiod[J].ProgressinTextileScience&Technologyꎬ2012(3):22 ̄25.[5]廖军.元代丝绸纹样的艺术特色及尚金习俗[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ꎬ2000(4):8 ̄10.LIAOJun.Ontheartistryandgold ̄worshipcustomofsilkpatternduringtheYuanDynasty[J].JournalofChinaTextileUniversityꎬ2000(4):8 ̄10.[6]尚刚.元代的织金锦[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ꎬ1995(6):63 ̄71.SHANGGang.YuanDynastywovengoldbrocade[J].ChineseCulture:TraditionandModernizationꎬ1995(6):63 ̄71. [7]刘凯旋ꎬ李晓宁ꎬ朱春.«簪花仕女图»仕女服饰复原研究[J].丝绸ꎬ2022ꎬ59(5):59 ̄67.LIUKaixuanꎬLIXiaoningꎬZHUChun.Studyontherestorationofladies costumesinBeautiesWearingFlowers[J].JournalofSilkꎬ2022ꎬ59(5):59 ̄67.[8]张辉ꎬ信晓瑜ꎬ马嘉琪ꎬ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疆尼雅出土服饰虚拟复原效果评价[J].毛纺科技ꎬ2022ꎬ50(4):66 ̄72.ZHANGHuiꎬXINXiaoyuꎬMAJiaqiꎬetal.EvaluationofvirtualrestorationeffectofNiyaunearthedclothinginXinjiangbasedonAHP[J].WoolTextileJournalꎬ2022ꎬ50(4):66 ̄72. [9]张辉ꎬ张妤静.唐帝陵雕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装饰ꎬ2022(4):127 ̄129.ZHANGHuiꎬZHANGYujing.StudyondigitaldisseminationofculturalheritageofTangMausoleumSculpture[J].ZHUANGSHIꎬ2022(4):127 ̄129.[10]包铭新.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ꎬ2007:5 ̄20.BAOMingxin.DifferentCostumesintheWesternRegions:AStudyontheRestorationofAncientCostumesUnearthedfromtheSilkRoad[M].Shanghai:DonghuaUniversiryPressꎬ2007:5 ̄20.[11]茅惠伟.蒙元织金锦之纳石失与金段子的比较研究[J].丝绸ꎬ2014ꎬ51(8):45 ̄50.MAOHuiwei.ComparativestudyofNasijandJinduanziofMongolandYuanDynasty[J].JournalofSilkꎬ2014ꎬ51(8):45 ̄50. [12]王轩.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J].文物ꎬ1978(4):14 ̄20.WANGXuan.LIYu antombcleaningbriefinYuanDynasty[J].CulturalRelicsꎬ1978(4):14 ̄20.[13]宋濂.元史 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6:1 ̄8.SONGLian.YuFuZhiofYuanHistory[M].Beijing:ZhonghuaBookCompanyꎬ1976:1 ̄8.[14]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ꎬ1999:9 ̄13.YUXilu.ZhiShunZhenJiangZhi[M].Nanjing:JiangsuAncientBooksPublishingHouseꎬ1999:9 ̄13.26第60卷㊀第11期元代织金锦面料的技术性复原Thetechnicalrestorationof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YANGXinaWANGWenlingbJIAOMenghuiaLINJingaZHENGRongaa.ShanghaiInternationalFashionInnovationCenter b.CollegeofFashionandDesign DonghuaUniversity Shanghai200050China Abstract 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 asacombinationofnorthernandsouthernelementsinChinesehistory andembodimentofmaterialcultureofintegrationofChinaandtheWest isuniqueandcreative.Inrecentyearswiththeriseofthenationaltideinculturalandcreativefield ancienttraditionalclothinghasgraduallyenteredthepubliceye andmoreandmoreclassicelementsofclothinghavebeenappliedtomoderndesign.The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experiencedorigin developmentanddecline butrelatedresearchhasstagnatedinrecentyears.CommissionedbyChangzhouHongyangTextileMuseum wedevelopedastandardizedrestorationprocessthroughliteraturereview andproceededtechnicalrestorationof SquareDiamondDarkFlowerSilkwithPlumBlossomandFinchPatternsunearthedfromLiYu anTombofZoucountyintheYuanDynasty.Firstofall theunearthedfabricwasdefine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NasichandJinduanzi.Nasichismostlymadebyofficials theoutputissmall andthelayoutisalsomostlyexposedtothesurfaceofthegoldthreadflowerpart.ItspatternstyleretainsastrongWesternstyle suchasbirds beasts dragons fishes evenArabiccharacters whicharesymmetrical orderlyandcomplex andhighlypatterned reflectingtheadmirationoftheMongolianroyalfamilyforIslamiccivilization.Jinduanziismainlycombined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thepatternthemereflectsthecombinationofHanandnomadiccivilization suchasbirdpattern flowerpatternandancienttraditionalauspiciouspattern.Consideringthedescriptionthat thepaddedrobewithaplumpatternseemstobeacivilservantrobe weinferredthatLiYu anwasprobablyanofficialinZoucounty withalowrankintermsofcountyeducationandteachinginstruction.Inthemeanwhile the plumblossom and finch in SquareDiamondDarkFlowerSilkwithPlumBlossomandFinchPatterns aretypicalelementsofHanculture.Combinedwiththeidentityofthetombowner theunearthedfabricispreliminarilydeterminedas Jinduanzi .Thespecificrestorationprocessreferstothegraphiccross ̄proofmethod literaturereferencemethodandphysicalinspectionmethod includingcolorverification patternverification materialverificationandtechnicalverification.Aftercolordetermination drawing materialselectionandweaving therestorationprocessiscompleted.Basedonthecolorresearchandthedescriptionofancientliterature itisinferredthatthepatternisabasictwo ̄yarn ̄dyed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Thebackgroundisbrown whiletheplumblossoms branchesandfinchesarebrightgold.Accordingtotheoriginalsizeoftherealpattern thepatternwasrestoredinequalproportion.Combinedwiththerelevantrequirementsofweaving thepatternwasdeterminedtobeofasquarecontinuouscyclewithasizeof22.5cmˑ22.5cm.Photoshopwasusedtodescribethepatternandmakethepatterncycle.Bycomparingthedifferencebetweenthe twistinggoldmethod andthe slicegoldmethod inmaterialresearch itisconcludedthatthepatternismorelikelytobemadeofgoldthreadbytwistinggoldmethod.Duetothelimitationsofgoldthreadproductionatthattime thethinnessrequirementscouldnotbemettechnically sofinenessoftheweftofthewovengoldbrocadewasgenerallythickerthanthatofthewarp.Intheprocessresearch theweaveoftherestoredfabricis satin .Asachestcoat itnotonlyguaranteeshighdurabilitybutalsoreflectsitsluxuriousstyle.Inaddition thepatternisarrangedinfullwidth andthepatternonthesurfacewithgoldisobvious indicatingtypicalshuttlepickingmethod.Fabricrestorationhasgonethroughwarping warpthreadingweavingandotherprocesses and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adjustmentofprocess ̄relatedparametersinthepractice.Wethenusedfuzzyevaluationmethodtocompletetherestorationevalu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30%oftheevaluatorsbelievedthattherestorationeffectwas average 57%believedthattherestorationeffectwas good and13%heldthattherestorationeffectwas verygood .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maximummembership therecoveryeffectofwovengoldbrocadeisconsideredtobe good .Thepracticeshowsthatthevisualobjectofwovengoldbrocadecanbemadeby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archaeologicalperspectivewithmoderntextiletechnology.Inthisstudy werestorewovengoldbrocadeintheYuanDynastybycombiningculturalresearchwithmoderntextiletechnology whichcandeeplyanalyzeitshistoricalconnotation artisticcharacteristics textiletechnologyandotheraspects contributetothefullunderstandingoftheintegrationandevolutionofthisspecialculturalheritagewiththechangesofthetimes andexploringthemutualrelationshipbetweentraditionalarchaeologyandcontemporaryscienceandtechnology soastoprovideanewresearchperspectiveforthecarriertransmissionofwovengoldbrocadeculture.Keywords theYuanDynasty wovengoldbrocade restorationverification Jinduanzi weaving fuzzyevaluation36。
丝绸的生产技术在古代是如何传承和保护的?一、丝绸的起源与传承丝绸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产品,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境内。
传说中发现丝绸的人是黄帝的后裔,也就是丝帛之祖。
丝绸的制作秘密一直由中国工匠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丝绸文化,被誉为“中国的最佳礼物”。
自公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起,西方开始与中国建立贸易联系,丝绸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地都对丝绸的生产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丝绸艺术的保护与发展1. 保护修复技术自宋代以来,丝绸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材料取代,丝绸艺术面临着丧失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丝绸艺术,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兴起。
通过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如局部染色修复、丝线缝补等,使古代丝绸艺术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现代创新与传承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现代丝绸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的手工工艺与现代机械技术的结合,使丝绸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设计师们不断将丝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动了丝绸艺术的转型与更新。
三、丝绸生产技术的保密与传承1. 丝绸的保密工艺古代的丝绸生产技术一直被视为国家的秘密。
明代时期,丝绸生产机构开始在国家控制之下运作,制作流程被严密保管并进行保密工作。
而手工制作丝绸的工艺更是被家族传承,世代相传,丝绸生产工艺的保密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2. 师徒传承与宫廷专供古代丝绸生产技术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从小学习手工织丝绸的徒弟们要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和磨炼,才能掌握丝绸制作的精湛技艺。
在中国古代,丝绸被视为普通百姓无法拥有的奢侈品,只有帝王贵族才能享用。
3. 现代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丝绸生产技术,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成立了丝绸研究院,对丝绸生产的研究与保护进行深入探索。
此外,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打击盗版、抄袭丝绸产品,保护丝绸生产技术的权益。
四、丝绸的传承与市场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仍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丝绸制品的需求,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市场。
传承百年的技艺中国丝绸织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百年的技艺——中国丝绸织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中国丝绸织造技艺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功传承至今并享有盛誉。
第一部分:丝绸的起源与发展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丝绸工艺的国家之一。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妃子西陵娘娘,发现了蚕丝的奇妙之处,开始了丝绸的生产。
由此,中国丝绸成为古代世界的奇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向往。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丝绸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丝绸织造技艺。
第二部分:中国丝绸织造的工艺特点中国丝绸织造工艺以手工编织为主,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工艺,成为世界上最上乘的丝绸之一。
中国丝绸的工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优质原材料:中国丝绸选用上等的桑蚕丝,经过严格挑选和处理,确保了丝织品的质量和优雅。
2. 独特的染色技术:中国丝绸在染色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采用传统的手工染色方法,使丝织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3. 精湛的织造技艺:中国丝绸的织造技艺非常精湛,织工们擅长使用传统的手工织机,将经纬线交错编织,形成精细而均匀的纹路。
第三部分:丝绸织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丝绸织造技艺面临着不少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1. 建立丝绸文化研究机构:中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对丝绸织造技艺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 增加对传统工艺师傅的培训与支持:通过培训班、补贴等方式,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丝绸织造技艺,延续工艺的传统与创新。
3. 设立丝绸博物馆与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展览等活动,展示了丝绸织造技艺的历史、流派和创新,提升了公众对丝绸文化的认知与关注度。
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籍修复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之一,古籍修复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古籍修复技艺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传统技艺,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古籍修复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古籍修复技艺的历史渊源古籍修复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
自古以来,我国人就十分注重保护和修复古籍文献,尤其是在官修史书等大型典籍的整理编纂过程中,古籍修复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修复工匠们凭借着匠心独运的技艺,在古籍文献上留下了一道道独特的痕迹,成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二、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籍修复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的手工修复到后来的化学修复,再到如今的数字化修复,古籍修复技艺在传承发展中不断融合新技术、新材料,使得修复的效果更加突出,同时也为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古籍修复技艺的现状和前景当前,古籍修复技艺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古籍文献的修复已经可以实现精细到像素级别的修复,同时也可以实现远程协作和共享,使得古籍修复的范围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传统的手工修复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中。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古籍修复技艺的研究者,我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同样重要的。
在古籍修复技艺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既尊重传统、传承经典,又要积极融合现代科技,不断提升修复的效果和技术水平。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修复更是意义重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古籍修复技艺的研究与实践中,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瑰宝。
在总结回顾本文所涉及的古籍修复技艺及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性后,我们不难看出古籍修复技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中国蚕丝文化历史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学角度讲,蚕丝文化是以一切从事蚕丝物质、精神生产的人为主体,以蚕丝物质、精神成果及相关礼仪制度为内容,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规指蚕丝社会实践为特征,以不断推进蚕丝事业发展和民族社会进步为目的,而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社会亚文化。
本文拟从起源与发展、结构与内涵、功能、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对中国蚕丝文化作一粗略论述。
1中国蚕丝文化的源起与发展1.1中国蚕丝文化起源的诱因中国蚕丝文化发物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在5000年前,桑蚕茧丝就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人类先祖有意识、有心智的实践对象。
蚕丝文化的起源有着生态的、心理的、宗教的、社会的诱因。
就生态条件而言,远古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湿、土地肥美,野桑资源丰富,与蚕同属鳞翅目的蛾蝶形或蛹虫形生物分布极广,这为先民由采食蛹虫到认识茧丝、再到驯化野蚕提供了条件。
当农业时代开始以后,驯化野蚕逐渐成功而成为蚕丝发明的重要里程碑。
这样,生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方式,而经济方式又启动了文化模式的运动。
就心理因素而言,先民求生存、图发展的意向,使蚕丝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一方面他们把桑、蚕、蛹、丝作为可直接利用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因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无限的向往,而把桑树(桑林)、蚕作为观念意象,把它们人格化和形象化,并把它们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如蚕祭和桑林活动。
就最初的宗教情感而言,有关对蚕的信仰与崇拜源起对蚕丝的实际需要和精神依托,它虽然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再创,但又反过来推进了蚕丝文化的发展,并使之在宗教神话、宗教艺术和宗教仪典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夸张。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纺织工程古代丝绸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一、前言部分前言丝绸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用丝绸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为服饰文化创造了很高的价值和辉煌成就[1]。
然而,丝绸材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极容易在氧气和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严重影响其保藏的时间限度和质量,许多精美的丝绸服饰在考古发掘出土时,就已很残破,令人非常怜惜和遗憾。
因此及时对它们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非常重要和首要的工作。
古代丝绸破损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丝绸织物的材料为蚕丝,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易于受光、热、化学、生物、机械等的影响,丝纤维形貌和手感发生改变,使强度损失,颜色褪变,分子量降低和结晶度变化等。
墓葬出土的丝织物,由于地下环境、气候、湿度的不一样对丝织品的损伤类型和程度都有不同。
如西北干燥地区出土的丝织品,长期藏在干燥条件下,一般保存比较好,但出土后在自然环境下受光、热、化学的影响,会使蛋白质分子发生裂变,以致纤维发脆,色泽减褪。
汇总其破损的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破裂、撕裂、破洞、脱线、残缺[67]。
对丝绸修复加固技术的研究鉴于考古出土丝织品强度较低、质脆,发掘过程中又遭遇环境突变的影响,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加固保护。
加固方法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2]。
二、主题部分论文背景:我国考古出土丝织品由于其所处的埋藏环境的差异,发掘时它们的保存状况有所不同,采取的加固方法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加固方法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在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要求下。
我们需要尽可能够保证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丝织品文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以及出土后保藏环境条件的不达标等主客观因素,其物质结构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不仅失去原有的光泽与柔润,而且表现出断裂、酥脆及矿化、腐烂、蛀蚀等现象,抗张强度、柔软度、伸长率等性能指标降低或者完全消失,严重威胁丝织品文物的价值,急需安全、科学、有效的丝织品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技术,以延缓或解决丝织品易腐易脆这一根本性难题,使丝织品文物得以“延年益寿”。
国内用于丝织类文物的加固保护方法;在对腐朽残破文物的加固修复方面,仍然依赖于一些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这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材料老化、化学试剂残留、可逆性差、色泽变异等隐患,常导致丝织品文物本身衰变加速,甚至直接导致丝织品文物毁损,形成“保护性破坏”。
下面是国内的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固保护材料1.天然加固材料的应用在传统技术中,有许多使用天然材料的方法。
加固方面,采用的植物胶黏剂主要有淀粉胶、糊精胶、豆胶、阿拉伯树胶、松香胶、羧甲基纤维素胶、木质素胶等种类。
动物胶有鹿角胶、鱼鳔胶、牛皮胶等多种,仅《考工记》中就记载了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多种动物胶。
在清洗方面,茶皂素、皂荚、无患子、由天然松脂经常压或减压蒸馏反应后形成的活性松脂、桉叶油、海水的提炼物、天然椰子油、田七、芦荟等,均可用于纺织品文物清洗。
天然材料用于古代纺织品的保护具有材料性能相近、对文物的二次损伤小等优势。
因此.天然材料的研究开发,使之适宜于古代纺织品的保护,是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
2.现代加固材料的应用现代高分子加固剂。
此类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涂覆包裹型,其二为反应型。
一般涂覆型加固材料用量大,手感等表观特征改变明显,如聚丙烯酸酯类、有机硅类、聚对二甲苯类的高分子材料等。
反应型的高分子加固剂,具有对损伤部位的修补功能,通常被称为手链分子,用量少、效能高,如丙烯氰、多缩乙二醇等。
但此类材料尚处于开发研究阶段,成功应用的例子还未见报道,但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加固方法1.物理加固法物理方法对丝织品加固是一种比较值得提倡的方法,该方法对丝织品加固足比较安全的。
该法一般不会伤害丝织物,具有可逆性,能实现多次加固,但只适用于有较好强度的丝织品。
物理加固法主要包括夹持法、背衬法和丝网加固法等。
(1)夹持加固法夹持法一般不直接对丝织品本身施加任何物质,只是将它夹持起来进行加固,采用透明物质来夹持残片可直接用于陈列展览,夹持方法适用于小件物品的加固,对于大件或立体的多层丝织物不能加固。
①玻璃夹持法:最初是采用玻璃夹持,采用两块平板玻璃夹持残片,四周用胶带粘合达到封护作用。
这是最原始、最简便的夹持加固法。
②树脂夹持法:采用树脂加固有两种方法,一是热压粘合法,另一种是溶剂溶解粘合法,热压粘合法更为简便。
这种方法加固强度好、易操作,夹持后的残片可直接进行观察。
但表面有亮光会影响质感,高温也加速了材料的老化。
而且此法对加固的丝织品尺寸有限制,只适用于残片或小件文物。
③无酸卡纸夹持法:该法是一种较简易和传统的方法。
按残片尺寸和展示要求将无酸卡纸裁成相同的3块,其中一块根据残片尺寸开一个“窗口”,将面板与底板叠在一起,左边包合,“窗口”与底板左侧粘合即可。
无酸卡纸夹持法工艺简单,材料易得、轻便,可手持观看,便于陈列展览。
但环境温湿度变化会导致纸张变形给丝织文物带来应力影响,卡纸易吸附有害气体、粉尘等且本身的寿命有限会给丝织品带来危害。
(2)背衬加固法背衬加固法是在平面丝织品背后用粘合、缝合等方法加上一层支持物起到加固丝织物的作用。
它分为托裱法和针线缝合法两种:①托裱加固法:丝织品托裱与纸张托裱很相似,是我国传统的加固方法之一。
经托裱加固的丝织物既美观又牢固,便于张挂和保存,使原本脆弱或破碎的丝织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托裱法只适用于加固单面有图案的丝织物,对两面都有图案的丝织物会影响到图案的效果,且只能用于一些较小的丝织物或残片的加固。
另外,由于装裱用的纸张、浆糊等原料都是微生物和害虫极好的营养源,因此必须做好防霉杀虫工作,防止生物危害的发生。
②背衬加固法:若考古出土纺织品强度比较好,可采用针线缝合法。
用材料相同或接近的衬将木板包裹、拉平后用钉枪将衬与木板反面木条钉在一起:把残片平整后平铺在衬上,用极细的弯钩针将残片与衬缝在一起:缝合之后表面可装上有机玻璃框或加一层聚酯薄膜覆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还可用于陈列展览。
针线缝合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真正做到了采用同质材料加固,背衬可以随时更换且没有引入有害物质,真正做到了可再处理些小件丝织品残片,因为在缝制时产生的应力会给丝织文物造成一定损伤。
(3)丝网加固法丝网是以天然蚕丝为基本原料制造而成,天然蚕丝构成的网格骨架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机械强度,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和加固作用。
制成的丝网具有平纹织物的外观,密度可任意调整,上下两层叠压胶粘而成。
丝网分为有膜丝网和无膜丝网两种。
有膜丝网采用正方形玻璃板,先用单根蚕丝绕制成丝网,再均匀涂刷6%左右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醇溶液,入烘箱干燥即成丝网膜,快刀划断玻璃板四边,浸入水中即可揭下丝网膜。
无膜丝网则采用金属制成的正方形框架来绕制丝网,绕好之后再喷涂3%~4%的PVB乙醇溶液,多喷几次以保证每个交叉点胶结粘住,每根单丝上都均匀挂上了丝胶层,待其干后用快刀将四边划开即成无膜丝网了。
PVB具有热熔性和液溶性,由于丝织物比较脆弱,一般以溶贴为宜,溶液可选用乙醇、丙酮等。
用于加固时,将丝网正面蒙盖于丝织物上,基本无痕迹,不影响外观,比较耐老化。
丝上,基本无痕迹,不影响外观,比较耐老化。
丝网加固是一种比较好的加固方法,可对两面都有图案的丝织物进行加固,且丝网本身就是用蚕丝做成的与丝织品质地一致,不会影响外观效果,不会产生有害反应。
无膜丝网只能加固有一定强度的丝织品,不适于酥粉、脆化的丝织品:对于朽败严重、整体连接力差或表层粉化脆弱的丝织品,一般采用有膜丝网进行溶贴加固,但有膜丝网加固时可溶性膜溶入丝织物内层成为内加固剂,一旦老化会对丝织文物造成损伤。
2.化学加固法对于强度很低的丝织品,为了保持其原貌,又能从易碎的状态加固到具有一定强度,可以直接进行展览和研究,就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了。
在选择化学材料时一定要注意其性能,使它具备无色透明、柔韧、耐老化、不泛黄、不加速丝织品老化,可增加丝织品强度、易渗透,但不会使纤维膨胀、发粘、吸尘等特性。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迅速发展,一些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被用于丝织品的加固保护,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派拉纶加固法、接枝共聚加固法硅橡胶加固法、有机硅、丙烯酸类的胶粘剂112]有机硅改性丙烯树脂加固法和壳聚糖加固法等。
(1)派拉纶成膜法派拉纶是一系列对苯二甲基聚合物的总称,由原料对二甲苯环二聚体制备。
在一专门的真空成膜设备中环二聚体气化裂解变成活性对苯二甲基小分子气体进入成膜室,将经清洗和干燥的丝织物放在真空成膜机的成膜室支架上,在室温下真空气相在丝织物表面和毛细孔内壁冷凝沉积聚合生成具有高度渗透性和致密性、分子量约50万的聚对二甲苯透明薄膜。
同时这种方法能在不存在任何催化剂和其他助剂的情况下进行深层加固,对丝织文物及颜料无损伤、不产生应力,也没有毒性。
但聚对二甲苯对光较敏感,经过它加固的丝织品受到光照会泛黄,不宜陈列展览,经过处理的丝织物明显交硬,悬垂性降低;且该法是不可逆的。
(2)接枝共聚法接枝反应是依据由引发剂引发的自由基反应的原理,将改善材料性能的分子或基团接枝到丝纤维上,张雪莲等就采用该法对一块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织品进行了保护处理。
处理后丝织品质感好,有利于保管和保存,接枝率高达29.3%[161。
通过对加固的丝织品度、白度、拉伸率等方面性能的测试,证明接枝反应的确增加了丝织品的强度和弹性,颜色变化较小,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这一方法消除了涂饰法引起的脆性和手感不好的缺点,而且可以清洗,使丝织品本身的抗老化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丝织品的组成,使新旧材料融为一体,改变了丝织品的组成和结构,不符合保持原貌原则;酸性的反应条件对丝织文物也有破坏,且此法不可逆,加固后丝织品的重量有所增加。
另外,是否会改变有色丝织品的颜色,对颜料和染料是否有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3)硅橡胶加固法使用的硅橡胶包括嵌段甲基室温熟化硅橡胶和硅氢加成室温熟化硅橡胶等类别,主要用于被焚烧过或己碳化的丝织品的保护。
嵌段甲基室温熟化硅橡胶不仅适用于室内加固段甲基室温熟化硅橡胶不仅适用于室内加固而且可用于现场加固保护。
要求温度控制在10℃~30℃,相对湿度在35~80%。
这种艺操作较简单,可直接用滴管向经清洗处理的丝织品上滴渗。
滴渗时务求全面、渗透均。
硅氢加成型室温熟化硅橡胶操作时需在相对湿度60%以下的干燥环境中操作,胶液浓度在20%左右。
若在烘箱中需分两个阶段升温固化,完全固化所需时间较短;若在室温下需l至2天方可完全固化。
经硅橡胶加固的丝织物结构明晰爽利,纤维束照旧显得蓬松柔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