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承认了学生的可塑性,通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教师的正确细心的指导,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被教好的可能性,从这个层面上讲是正确的,但是如何定义这个好的标准呢?学生受先天、后天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而如果按照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与不好,那答案肯定是存在着教不好的学生的,所以关键在于如何界定这个好与不好的界限。
其次对于“只有不好的教育”这句话,在教师队伍中的确存在着不认真对待教师这个职业,缺乏教师的职业道德或者是不具备教师所该具有的专业知识的教师。
针对此,教不好学生就的确是教师的责任了。
但除此之外,如果一位老师还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个教不好的老师了吗?中国的教育制度评定教师的好坏,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的,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决定着老师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怎么努力,都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如何界定好于不好的界限。
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后,还需要有专业情意。
教学过程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
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言行,师生情感沟通都在影响着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和劣势,需要老师因材施教。
在看待这句话时,除了在教育学生时用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方式来教导之外,在评价教育成果时,也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准。
使一个双脚残疾的人健步如飞,这样的成果才是好的标准显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这里的进步可以是学习上,也可以是体育、音乐、美术······毕竟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各式各样的人才,科学家、音乐家、画家,或者是技工、维修工,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学校才能成为社会的“后备基地”。
此外,一个教师好的言行表率,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友好的交往、对话方式也会激励学生正面的学习态度。
小议“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束米甸学校张学志作为教师,只要他能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做到问心无愧,就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过高奢望我们的教师能把学生都培养成“圣人君子”,更不应该以点代面,妄加指驳。
如果一概而论,难免太过偏激,它必将会严重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因为“人无完人”,教师也不在例外。
可是近来,却有某君提出“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言论。
大多教师对此颇为反感,认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严重打击广大人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荒唐害人的谬论。
更糟糕的是,这种观点竟然曾被一些领导拿来当做至理名言而大肆宣扬,闹得整个教育界沸沸扬,人心惶惶。
有的教育干部甚至不假思索地借此搞起什么“末位淘汰”来,结果搞出了人命。
北京某小学就有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惨死在“末位淘汰”这个混世魔王手中。
后来,这位老师的家人愤怒地将学校告上法庭。
虽然,这场官司是以学校败诉、赔偿巨额损失而告终,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官司可以赢回来,失去的生命是无论如何也赢不回来的。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种观点的提出是肤浅的、不科学的,是经不起讨论的。
首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说的太绝对。
我们都知道,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的事物。
应该说:学不好的学生有之,教不好的老师也有之。
如果有一个“教师”能把所有的学生教得是“要怎么好就怎么好”,那么,全世界只要有一个某君这样的老师就足够了,因为无论什么人,只要让他一教,就什么都会。
在某君看来,教育就像喝米汤那么简单,学生也不应该有“好、中、差”存在。
这等于是在说:学生就都是等待印刷的白纸,某君就是万能的复印机,叫你咋好就咋好。
其次,我认为,“学好”与“学不好”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僵死的机器,也不是毫无意识的动值物,而是具有高级思维的言行复杂多变的人。
一、“差生”从何而来“差生”,泛指学业不良者。
几乎各级各类学校都划分出了“差生”(“后进生”),这类学生在不少人心目中,是拉全班成绩的包袱,是上上下下的“心病”,一旦沦为“差生”,要么置于前排接受大家的监督,老师的重点关照,要么置于角落,眼不见、心不烦。
其一,学校的教育、评价。
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来要求每一位学生,且偏重语言、数理逻辑方面的训练,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小。
这种“工厂批量生产”的模式,只有利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不仅使具有其他智能强项的学生无所适从,而且学生多方面的智能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这种大一统的学校教育,漠视学生利用自己智能强项开发潜能的愿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一些学生丧失了自信,沦为了“差生”。
所谓的“差生”,真的是一败涂地、一无是处吗?法国有机化学家瓦拉赫在上中学时,起初,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然而,一学期下来,得到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成文学之才。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成绩名列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教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教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专攻化学。
最终,瓦拉赫于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类似瓦拉赫这样小时候是“差生”、“智力低下”,后来做出较大成就者不计其数,可见,差生不差,或者说他们只在某一特定的方面跟普通人有差距。
大量差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及教育的失当所致。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二、对差生教育的思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人们打开了天窗,使人们审视我们的学校如何对学生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是到了更新教育理念的时候了。
1.积极、乐观主义的学生观正视差异。
传统智能理论仅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依据,它关注的是“你的智商有多高?”“低能儿”理所当然被学校教育所淘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谁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陈鹤琴说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此语一出,满堂喝彩。
这句名言出自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
这句话,最初只是陈鹤琴先生用以自勉的一句话,本义是希望老师们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珍视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可能陈鹤琴先生自己也没想到,这句话被部分教育管理者“断章取义”,当成了苛求老师的金科玉律,一竿子打倒一大片一线教师。
平心而论,当初陈老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时,绝不会想到日后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
我认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是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一但得到发扬光大,就有可能成就他的一生。
而教师由于受性格,学识,方法,能力及教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得到全面发展。
倘若如我猜想,那么陈老先生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现在之所以让老师一提起这句话就心生厌恶,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有关部门的个别人,社会上一些人和个别家长对教师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一种绑架,把学生没学好的全部责任都推到了老师身上,让老师特别是一线老师苦不堪言。
这极不公平,也毫无道理。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同身受。
希望大家不要再用这句话去绑架老师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教书,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育人。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自谁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另一个说法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霍夫斯基说的。
但都没有找到充足的依据。
其实这句话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态度。
首先看这句话更多的是用于哪些场合?这句话被引用,大都是某些教育名家,或者学校的领导校长们。
那么大家应该明白,这句话适用于激励老师的。
它的落脚点在于“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不在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也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也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文/冷满红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初闻此语,颇感惊诧。
师者,岂能保证每棵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不过72人。
如此评论,岂不将教师的责任无限放大。
终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坦而言之,这样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我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然反观之,却读出此语的另一番深意。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长大后,都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教师就要象慈母一样,把爱撒遍每一个角落。
“教育没有爱,就象池塘没有水。
”教师的爱应该博大而精深。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这种教育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力度。
只有具有如此理念的教师,才会在学生犯错时,冷静、审慎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才会在困惑中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是一种角度,是教师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与态度。
更是教育的新高度。
只有站在如此高度,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在严于律己中探询到教育的真谛!
只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将万里江山揽入怀中。
只有站在高山之巅,才会一览无余。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饱含着教育的大智慧。
宛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教师努力的方向。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
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的。
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
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
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
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
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
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
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我十分赞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学生得到鼓励,变得自信。
好学生的标准,应该不单只学习成绩好。
那些自强自立、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学生,都应该是好学生。
当然,教好并不是说让每个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学生各有不同,老师应该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位学生能够发挥特长有所进步,记得我刚接手新分的初二班级里,有一个很调皮的男生,因为他在初一时,经常逃课,旷课,上网,打架,很多老师都怕他,我对他也有所防范,因此,一开始就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一有机会就表扬他,果真,以后就很少旷课,上网了,同学们都说他变好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欣赏的老师。
老师之所以埋怨学生教不好,其实是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功利。
老师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实际上是给自己套下了紧箍咒,让教师这份充满乐趣的职业变得索然寡味。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字: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教育界最流行的名句,还有等同的一句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教师们对此并不一致地赞同。
反对者认为,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多的监狱?人根本不会犯罪;即使有人犯罪,还不把罪犯送到学校里,交给教师?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如果给你一批白痴,你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找不到任何差错,教育经验告诉人们,一些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经过好教师的精心教育,真的教好了,还成了著名人才。
这句名言究竟是对还是错?1. 永不放弃是教育的真谛任何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时限、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
学生进入某一学段学习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行为习惯。
他可能基础差,行为习惯差。
教师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起初想尽办法转变他,让他从基础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
如果教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转变,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明显进步,教师就继续努力,使学生不断进步,直到使学生成为好学生。
如果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依然很差甚至更差,教师就会泄气,并认为,此学生是教不好的,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努力。
教师放弃努力后,教师给了学生以消极暗示,学生自认为自己很笨,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学生自己也放弃努力,从而成为真正的教不好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某个教师看来是教不好的,另一个教师却把他教好了,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学生是否教得好,跟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条件有关。
对于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确实不存在教不好的道理。
但是,如果智力、身体、心理存在问题,应另当别论。
教师不能用残疾人难以培养为天才来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个恶贯满盈的犯罪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把他培养为一个被公认的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使他改掉坏习惯、不再犯法犯罪,在三学年里学完规定的课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目标不要过高,一般还是做得到的。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读书感悟1. 真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就像一颗种子,给它合适的土壤和阳光它就能茁壮成长,学生不也是这样吗?想想那些在良好教育环境中变得优秀的孩子,再看看那些因为教育缺失而迷茫的孩子,这差别不就一目了然了嘛!2. 哎呀呀,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呀!这就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方法对了,学生不就能打开知识的大门了吗?咱身边不就有很多例子嘛,有的孩子开始不行,换个教育方式就突飞猛进了!3. 可不是嘛,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如同工匠雕琢美玉,合适的手法才能让玉绽放光彩,教育不也是这样对待学生的吗?那些被正确教育引导的孩子,不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嘛!4. 你说是不是,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就像给小树修剪枝叶,恰当的修剪能让它长得更挺拔,对学生的教育不也是同理吗?看看那些被精心教育的孩子多出色呀!5. 确实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这就像给船指引方向的灯塔,没有灯塔船会迷失,没有好的教育学生不也容易走偏吗?例子可太多啦,那些误入歧途又被好教育拉回来的孩子不就是证明嘛!6. 肯定的呀,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好比千里马需要伯乐,学生也需要合适的教育呀!难道不是吗?想想那些因为遇到好老师而改变命运的孩子吧!7. 当然啦,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如同给花施肥浇水,教育也要恰到好处才能让学生绽放,这不就是很明显的道理嘛!咱周围就有好多这样的事儿呢!8. 绝对是这样,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像画家画画,不同的技法呈现不同的效果,教育对学生不也是如此影响嘛!那些因为教育而变得自信开朗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呀!9. 就是这么回事,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好比厨师做菜,合适的调味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教育学生不也是这个道理吗?看看那些从淘气变得优秀的孩子就知道啦!10. 真的就是这样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如同为鸟儿搭建巢穴,合适的环境鸟儿才会安心成长,教育对学生不也是这样重要嘛!例子随手就可以举出一堆呀!我的观点结论:教育真的太重要了,它能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教育,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着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怎样理解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
这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
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教好”是一个过程。
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
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稍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传媒和同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
如果给我们教育的是一个干净的学生,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教好的。
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干净的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我们本身均有这样的体会,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我们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发现自己像某个教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在此情形下有几个教育者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所谓的好学生呢?还有,对这个“好”字该如何来理解呢?什么叫“教不好的学生”?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根据本人资质,在学业上尽自己所能,具有健全人格,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对这个观点,我不能完全同意。
对于我们每个人,我们本身就存在差异,我们可能智商不在同一个水平,我们可能在身体健康方面也不一样,人生下来就是不一样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生下来的第一任教师就是我们的父母,再者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邻居,我们的亲朋好友,对于每个家庭的孩子,这算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了。
最后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孩子就开始上幼儿园,这里有老师,同学,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上学就要选择好的学校,假如不能选择好的学校,就要选择好的老师”另外还有,我们也经常见到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学生的一生的典型。
可见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的大。
但是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一些事物全部推到老师身上,面对着顽固不化的学生,面对离异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面对智力有偏差的孩子,老师一遍一遍的检点自己,企图找到自己“不会教”的思想根源、实际行动,然后又百倍的努力去实施教育,但成绩差的依然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品质恶劣的可能还是继续恶劣……为什么?因为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尤其是父母的问题.
另一方面好的老师,会教育孩子的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生活中,这种现象到处都有,你可能听到同学们在背后议论某个老师,说他的不是,或者就是在骂老师,之所以在骂老师,我想着很大一点就在于他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那些孩子们就不服这个教室,或许老师对他的一些态度,是为他好,但是这个学生可能就认为他是存心和自己作对,更加的恨他,结果是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
这或许就是当代教育的一些问题。
有好多教师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教书是拿工资,更没有思考如何去改进这种局面。
因此中国的教育日渐落后。
不仅如此,老师们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我想这是大错特错,对自己的学生不应该有偏见,应该一视同仁,因为成绩不能去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正是这个原因孩子们才开始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比如自卑,自负,等等,这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社会上的一些问题。
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海伦凯勒的例子就
是一个很贴切的说明,是一位美国残障教育家。
她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及失聪。
后来凭借着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她学会了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接受教育为了教会海伦认知各种事物及其对应的英文单词,安妮就地取材——从娃娃教起。
安妮到达的第一天晚上,给了海伦一个玩具娃娃。
当海伦用一只手触摸到玩具娃娃时,安妮用她的手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慢慢地写下了doll(娃娃)。
她学着学着不学了,抓起玩具娃娃,摔到了地上。
她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由于海伦对外部世界感情上的对抗,安妮试图和海伦交流的努力很难奏效安妮不允许海伦将手伸进自己的盘子里去取她想要的食物,而海伦和她的家人在一起时,已经习惯了这样做。
因此与安妮的第一次进餐成了意志的较量:海伦的手一伸进盘子里,就被安妮坚决地推开。
海伦的家人为此很不高兴,离开了餐厅。
安妮把房门锁上,继续用餐。
海伦干脆在地板上又踢又闹,推拉安妮的椅子。
半小时以后,海伦绕着桌子找她的父母,却发现没有人在那儿,这使她感到迷惑。
最后,她只好坐下来开始吃早餐,但却用手。
安妮给她一把勺子,却被哗啦一声扔到地上,于是意志的较量又重新开始。
正老师的一点一滴改变了她,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小女孩。
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能不说一个好的老师是至关主要的。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点。
因此我很赞同孩子们需要一个好老师至关重要,希望作为我们这一代老师可以好好思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