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88.44 KB
- 文档页数:1
探索篇•课改论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现代散文在中考中的考点并不突出,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受重视。
然而通过阅读现代散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下文将对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一、注重散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散文意境现代散文的语言是优美而生动的,散文最让人一目了然的便是其所带来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对学生进行文章的讲解,更应注重让学生对散文的朗读,进而让学生感知散文的意境,促进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轮流朗读等环节,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理解文章含义,体会出作者对母亲浓浓的亲情,同时让学生在带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对散文的意境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情感流露。
二、有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本在现代散文阅读中,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但是有些散文中的情感由于受年代的影响以及学生年龄和社会认知的影响,学生在现代散文阅读中并不能快速领悟文本中的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走进阅读文本,更好地领悟散文的感情,进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但是对于作者弃医从文背后所蕴含的感情理解起来会较为有难度。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同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对文本所描绘时期国民的麻木、愚昧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体会到作者用文艺唤起沉睡国民的必要性。
三、掌握散文线索,引导学生领悟散文内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因此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线索,并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散文的主要内容,避免出现“读不懂”的现象。
浅析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失分原因及对策摘要: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大难点,也是失分率最高的题型。
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和中考现代文阅读案例,本文对学生失分的四种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中考;失分对策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试卷的失分大项。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慨叹,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当中的一大难点,甚至不少老师也觉得无计可施,课堂教学似乎没太大作用,只能“听天由命”。
那么为什么几乎每年这一部分试题都是失分率最高的题型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草率审题有些题目并不难,只要考生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考查的方向,是应该能做好的。
就是因为有的考生做题时走马观花,草草落笔,才会出现种种错误。
如2010年河南中考现代文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一文中的试题:说说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的含义。
有些考生没有扣住题目当中的“画波浪线句子”做具体分析,而是根据整篇文章的内容做了笼统的回答,所以出现了“要学会关爱父母”,“要学会感恩”等说法,这些说法显然不够全面。
仅就“画波浪线句子”来看,其含义应该是不仅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而且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是最基础的一步。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当中,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在考试的过程当中,要认真落实到实处。
二、照搬原文,缺乏概括做现代文阅读题,要学会从文中寻找答案,要学会从文中找相关语句来解答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照抄原文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2010年河南中考现代文阅读《匠人与大师》一文中第13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一部分考生写的是原文中的“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还有一部分考生写的是原文最后一段中的“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这些答案显然不能全面地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9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
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
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
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
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
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
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
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
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
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
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
”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
”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
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
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
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四步法”摘要: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
经过八年的语文教学,笔者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和解题经验,现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阅读理解阅读训练阅读技巧解题技巧一、“四步法”第一步——阅读材料所谓“阅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没完整地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四步法”第二步——找到原话所谓“找到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先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合作探讨问题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现代阅读的基本技巧。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技巧的实践与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理由。
2. 提问:我们在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二、现代阅读的基本技巧(15分钟)1. 快速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
2. 精细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细节,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4. 策略性阅读: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阅读实践与训练(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篇课内文章,如《背影》,让学生运用所学阅读技巧进行阅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现代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所学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 推荐课后阅读材料,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现代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和感悟,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阅读技巧运用和语文综合素养。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多阅读,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一.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5.说明●类型1三、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触摸语文的树根——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改革及备考的几点建议四川省巴中中学赵家灵巴中使用部编教材已满三年了,其间我们也感受到语文教材的巨大变化了,我们是这一届本轮改革的第一次吃螃蟹者,今年又是巴中中考语文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考验着我们在这三年的教材改革中得到了多少经验,也考查我们能取得多少成绩。
先探究一下语文改革的相关话题。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据省教厅要求,四川必须加紧推进。
这是背景。
那么中考改革怎么办?我们常常听到说要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是大家马上就要知道,这不是对巴中学生说的,是对成都、绵阳说的。
对发达地区的理科说的,他们的理科教得太深,学生钻得太苦。
但是全省中考统一命题,理科会降低一点难度,我们的理科差距较小或能勉强跟上,但是对于语文,我们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是有巨大的代沟。
那么我们在统一命题的风暴来临之前,得先把漏雨的房顶盖一盖,把漏风的大洞小眼堵一堵,在无奈中被催着赶着先走出一步。
春风也会吹度玉门关,语文这棵被遗忘的老树终于迎来了发新芽的时刻。
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们怎样面对它的苏醒呢?我们还是要研究语文课程,具体的说,就是要研究我们的课程大纲、教材、考试说明、中考试卷,中考试卷中,考分最重就是阅读,阅读就是语文的根,它的根系有多宽,它的树枝才能伸多远。
这里我先简单就统编教材的编写思想阐述一下。
构建三位一体理解编写思想在统编教材体系中,阅读是最重要的部分。
围绕阅读这个核心任务,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
这一体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将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一体;第二,构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
我就“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内容要点作简单解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一、阅读体系构建中的三个重要思考1.如何体现“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重视课外阅读的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说教材要有“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思想,就是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就包括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上。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及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语文中考的难点,是师生都感到棘手的地方。
现就根据近两年广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结合近两年各市地中考语文试题,谈谈考点分析和解题思路。
一、【考点】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义。
②修辞义。
③近义词的差别。
④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典型例题】1、(北京市2005年中考试题《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2、(河南省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宝石项圈》)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应怎样理解?(1)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2)为自己有这么多子孙而自豪;(3)这些子孙并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4)老人非常孤独、失望;(5)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3、(福建省福州市2004年中考试题《榕树,生命进行曲》刘再复)“(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榕树的精神品格(点拨:“生命里积淀着”可知“碧叶”不是外形特征,而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某种本质特点)【解题思路】①联系具体的语境;②联系立意和主题;③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④联系词语的色彩;⑤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
二、【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不同于字面解释,常表现为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的分析。
重要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总起句、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②统摄全篇的句子,即“文眼”;③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典型例题】1、(辽宁省沈阳市2005年课改实验区试题《月光饼》琦君)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2、(黑龙江省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画波浪线句: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生活总是立即赐下万道流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语文考试对阅读理解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
其中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之一,阅读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而如何应对阅读命题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特点、命题考点及阅读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议论。
一、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特点现代文阅读题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篇文章组合题:现代文阅读常常出现多篇文章组合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结构及语言特点,通过归纳、提炼、综合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题干重词呈现:现代文阅读题通常在题干中选取了关键词汇,并采用加粗或者下划线的方式进行强调。
考生需要认真审题,弄清楚这些关键词的作用和意义。
3. 考点细分明确: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会将考点进行细分明确,考生需要对各个考点进行仔细分析、理解和掌握。
二、现代文阅读命题考点现代文阅读命题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 文章主旨: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写作意图。
2. 词语理解: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或难词,并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句式理解:要求考生理解长难句的构成和作用,从而掌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4. 运用细节理解文章:要求考生通过深入细节的呈现和分析,理解文章的细节所描绘的人物、情境和描述手法等内容。
5. 综合运用:要求考生从文章整体、语言特点和作者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价,形成整体性的理解,或者掌握文章的关键信息。
三、阅读教学建议针对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命题和考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1. 突出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和策略: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方法,比如提高学生的细节关注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2. 强调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性: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指导学生习惯性地进行分析总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个人特有的总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