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家长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5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案例透视家乡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活动之一东台市富安镇小学二O O 六年九月江苏省第二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个人案例)透视家乡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活动之一东台市富安镇小学执笔:何继洲一、活动背景东台市富安镇,地处苏北平原的东部,是江苏省丝绸行业改革的试点,素有“中华桑茧第一镇”之美誉,“中国茧都”之称号。
“富安”牌蚕茧、白厂丝成为畅销全国的名牌产品,并出口东南亚及欧洲诸多国家。
全镇现有桑园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蚕茧15万担,全国乡镇蚕茧总产“十八连冠”。
目前全镇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桑业作为我镇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索。
开展这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听得到、看得到、问得到、想得到、也做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充分利用家乡蚕业教育资源,作为“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活动之一,我们开展了“透视家乡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养蚕业及深厚的蚕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茧都”,乐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美好情感。
2.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养蚕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采访、调查、分析、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5.在活动中渗透各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活动实施活动时间:2005年2月10日—2005年12月30日。
活动对象:以五年级全体学生。
(一)知识探索篇——“让我们一起了解蚕桑”。
(时间2月份)活动初期我们开展“蚕桑文化知多少”主题活动,人人一份自编的调查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走进农村、走进网络,搜集体现蚕桑文化的诗文,调查其悠久历史,认识了解种桑、养蚕、抽丝、纺织的工具及工艺流程。
2月底汇报交流时,学生兴趣盎然:家乡蚕桑历史有多久?农民伯伯通过养蚕收入有多少?怎样养蚕产量高?我们能为爸妈做些啥?蚕在什么时候变成蛹,什么时间变成蛾?蚕的血什么颜色?蚕茧为什么是圆的,有多厚?为什么要眠?为什么要蜕皮……这时学生成了活动的主角,活动成了他们的需求。
养蚕心得体会(精选6篇)_养蚕活动总结养蚕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养蚕的心得体会养蚕的心得体会内容首先,要感谢*妈提供的蚕子,加上我们购买的40个蚕子,现在我们已经有69条小蚕了,还有一些蚕子没有出来。
最大的蚕已经进入2龄了。
每天早上,我们会打开乐扣乐扣的盒子,给小蚕们打扫房间。
大蚕要和小蚕分开养。
大蚕们吃得多,可以把正在吃桑叶的大蚕们用旧桑叶托出来,用小刷子给他们把房间刷干净,扫掉蚕砂(粪便)。
一开始,蚕不是很多的时候,我们使用小刷子把蚕一条条地从旧桑叶刷到新桑叶上,现在蚕一下子出来太多了,便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新桑叶铺在盒底,再把旧桑叶连同蚕们一起放到新桑叶上,他们自己会选择合适的桑叶就餐。
根据这半个多月我们养蚕的经历,总结了一些养蚕注意事项和大家分享:一、不要把蚕子放到阳光下直晒,放到屋内桌子上即可。
二、最好盖上盖子,否则桑叶会很快失去水分。
三、每天最好都要检查几次蚕子,看是否有新蚕出来,否则一直吃不到东西的小蚕会饿死的。
四、桑叶使用之前,一定要清水冲洗干净,洗去农药或者灰尘、油脂之类,再用餐巾纸等干净物品擦拭干净。
桑叶可以用保鲜袋装好放到冰箱冷藏室,至少可以保存2周,免得每天都要去采摘。
五、一般早晚各打扫一回蚕室就可以了,桑叶放充足些,在乐扣乐扣这样有盖子的盒子里,桑叶可以保持新鲜一整天的样子。
六、养蚕不要用纸盒子,纸盒会吸收桑叶上的水分。
尽量使用塑料盒子。
观察蚕是很有乐趣的事情,我最喜欢拿着放大镜坐在小凳上观察蚕,看得津津有味的,这是我的一大乐趣!第2篇:养蚕心得养蚕心得里时,我的养蚕生活开始了。
七一沈喆雯当那几条小小的、软软的蚕宝宝放入我那简陋的纸盒子大小不一的蚕宝宝食量也不同,每天我需要抽空去采桑叶,再喂给它们。
还要清扫它们的粪便。
每一天的蚕宝宝都不一样,大了一圈又一圈,身体也越来越白了。
有两条被饿死了。
在结茧七天之后,飞蛾都出来了,洁白的身体。
养蚕文案我用心培养
1、遇蚕忆童年,再见近中年,回当为寻桑,终报得成果。
2、闺女养的蚕宝宝,有期待,有收获。
一路陪伴,吐丝作茧,破茧成蛾,见证了蚕宝宝平凡伟大的一生。
3、领着孩子养蚕宝宝,寻觅童年的乐趣,养蚕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平静,在这繁琐的俗世当中感受片刻的安宁!
4、家里的蚕宝宝开始吐丝了,今天你养蚕,明天蚕养你。
5、刚出生的蚕宝宝,蚕宝宝从卵壳里爬出来,新生命总是那么可爱。
6、经过我用心培养整整喂养38天了,终于明白老师为啥要让孩子亲力亲为养蚕,这不光是见证蚕的一生,从蚕到蛹,从蛹到蛾;四种状态,三个过程,更加体会它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我。
7、有期待,有收获,吐丝作茧,破茧成蝶,生命虽然短暂,却演绎了生命的全部精彩!。
养蚕朋友圈文案
1. 养蚕是一门美妙的艺术,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精彩的世界!
2. 蚕宝宝们在茧里蜕变成蝶,正如我们在困境中不断成长。
3. 心灵的蚕茧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才能孵化成最美的蝶羽。
4. “茧”定不住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展开美丽的双翼,飞向自由!
5. 养蚕是一种美的传递,让我们的朋友圈充满温暖和希望!
6. 从小小的蚕宝宝开始,一步步见证着生命的奇迹和成长的喜悦。
7. 蚕宝宝的茧是一座艺术之城,每一次蜕变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8. 养蚕需要耐心和关爱,正如我们对友情和亲情一样。
9. 蚕宝宝们的温暖丝缕,让我们看见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10. 在养蚕的世界中,每个蚕宝宝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11. 养蚕不仅是一种爱心的表达,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12. 每一段等待都是值得的,当我们看到茧破裂时,会发现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希望与勇气。
13. 蚕宝宝们相互依偎在茧里,宛如友谊中的温暖拥抱。
14. 养蚕需要细心和耐心,正如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一样。
15. 蚕宝宝们勇敢地挣脱茧的束缚,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
16. 用心去观察蚕宝宝茧中的奇迹,你会发现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17. 感谢蚕宝宝们的陪伴,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智慧和爱的世界。
18. 蚕宝宝的茧是时间的礼物,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
养蚕四年级作文(合集15篇)养蚕四年级作文1万物生长的春天到了,科学老师发给我们一人一包蚕卵,让我们在养蚕的同时增长知识。
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蚕卵放在一张白纸上,准备孵化。
蚕卵是紫灰色的,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圆圆的,中间有个凹下去的小圆点。
三四天之后,一个又小又黑的东西从蚕卵里爬了出来。
仔细一看,“呀,是蚁蚕!”我叫道,连忙用毛笔把蚁蚕放到已剪成条状的桑叶上。
过了一个星期,黑黑的蚁蚕脱去了外衣,变得白白胖胖的,又粗又长的,可爱极了!现在蚕吃的变多了,从原来的一两张,变成了三四张,不一会儿桑叶上就会出现一个大洞,还会时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
小蚕们吃东西的样子可有趣了!它们先一拱一拱地爬,寻找到食物,之后以各种姿势吃食物,它们有的紧紧地抱着桑叶;有的把身体缠绕在桑叶上;有的高仰着头,似乎得到了不小的成就;还有的想把小伙伴挤走呢,可真有趣!又过了几个星期,我发现,在鞋盒中有许多蚕都“绝食”了,问了妈妈才知道,原来那些蚕都要吐丝了!果然,第二天一大早,那些蚕一摆一摆地,用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织成了一个茧,茧白乎乎的,像个缩小的鸡蛋。
古诗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养蚕不仅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明白了蚕的一生都是为了把丝送给人们,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一点上,蚕是我的老师。
养蚕四年级作文2“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了探究蚕的奥秘,我与家人决定养一次蚕,与蚕来一次亲密接触。
首先我看到的是一堆黑色的圆粒,那就是蚕卵。
我们把它放在一个敞口的小盒子里。
不久,蚕孵化出来了,小小的,黑黑的,像一条条黑小辫子。
除了头有些白以外,其余全是黑的。
又过了几天,蚕宝宝变得白了,可以明显看出,蚕的嘴巴是黑圆点,在黑圆点的下面,是两个小牙儿,蚕就是靠这两个小牙儿吃桑叶的。
再过几天,蚕就要蜕皮了。
蚕在蜕皮前不吃不喝,我还以为蚕生病了呢。
蚕蜕皮时,蚕的末尾会出现两层皮,随后一层皮会自动蜕下,另一层皮不会动。
家长养蚕的快乐分享文案1. 养蚕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既可以让孩子了解蚕的生态知识,又可以让家长们放松心情。
2. 养蚕并不难,只需要准备好桑叶和蚕的饲料,以及一些基本的养殖设施,就可以开始了。
3. 蚕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只需数天就会变幼虫,再过几天就会结茧,最终变成蚕蛹。
4. 养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耐心,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照顾小生命,培养他们的爱心。
5. 蚕的茧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物品,里面的丝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绸缎和纺织品。
6.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学会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和植物。
7. 养蚕不仅可以为家庭带来收益,还可以促进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8. 养蚕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会一些实用的技能,例如如何编织茧筐、如何晾晒丝线等。
9. 养蚕也可以成为家庭DIY的一部分,家人可以一起动手制作蚕茧壳的装饰品,增进家庭的温馨和美好。
10. 养蚕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了解农村文化和历史的机会,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11. 在养蚕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例如如何节约桑叶和保护蚕的健康。
12. 养蚕也可以成为一项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13. 养蚕需要耐心和细心,家长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教孩子们如何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14. 养蚕还可以成为一个家庭任务的一部分,家人可以相互合作,一起完成养殖、收割、加工等各项任务。
15. 在养蚕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管理家庭收支和利用财务资源。
16. 养蚕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17. 养蚕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蚕的品种和特点,增长他们的知识面。
18. 养蚕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农村生活,还可以教他们如何尊重传统文化和年轻一代的历史。
19. 养蚕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了解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
20. 在养蚕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们传授生活经验和文化智慧,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种桑养蚕宣传标语
1. 种桑养蚕,让农民致富奔小康!
2. 桑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3. 种桑养蚕,让大地变得更加绿色美丽!
4. 从种桑到养蚕,一步步走向财富自由!
5. 桑树绿叶满枝头,蚕茧丝绸闪光彩!
6. 种桑养蚕,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富饶美好!
7. 蚕茧丝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种桑养蚕,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9. 桑树为众生护航,蚕茧为人类送温暖!
10. 种桑养蚕,创造无限商机与就业机会!
11. 桑树芳香四溢,蚕茧缤纷织不尽绸缎衣!
12. 种桑养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梦想!
13. 从种桑到制丝,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馨!
14. 种桑养蚕,让我们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15. 桑蚕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传统文化的代表!
16. 种桑养蚕,让我们共创美好未来!
17. 桑树枝头挂满了绿色希望,蚕茧丝绸闪耀着美好未来!
18. 种桑养蚕,让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9. 蚕茧丝绸,是品质生活的象征和时尚之选!
20. 种桑养蚕,让我们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妈妈教我养蚕五年级作文
一天,我在学校学了第二课《蚕姑娘》。
老师说我们可以养蚕宝宝,体验体验爸爸妈妈怎样照顾你们的`。
过了几天,我们班的季雯和梅雨澄带来了蚕宝宝,老师说有桑叶的同学可以来领蚕宝宝,我想:出了学校往右转就有桑树了,于是我就上去领蚕宝宝了。
到了家我对妈妈说:“妈妈,出了学校往右转就能采到桑叶了,你能帮我去采吗?”妈妈笑着说:“那不是桑树。
”我听了特别着急。
过了几天,我们班的闵柯文带来了桑叶,老师说有蚕宝宝的举手,我举了手。
领完了桑叶我特别高兴,放学了我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到了家,我把桑叶洗得干干净净喂给蚕宝宝吃。
过了好几天我的蚕宝宝还是又黑又小,我想:我的蚕宝宝怎么还不长大,是不是我照顾的不好?妈妈说:“蚕宝宝不可能长这么快,就像你小时候一样,得慢慢地成长。
”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放心。
我帮妈妈养蚕四年级作文
小朋友,你们见到过蚕宝宝吗?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我想你可能还帮妈妈养过蚕吧!
今年,我家养了四张纸的`中秋蚕。
每天,妈妈和奶奶既要采桑叶,又要喂蚕。
我想她们真辛苦啊!于是,我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和妈妈一起去采桑叶。
妈妈人大拿了个大篮子,我人小就拿了个小篮子,跟在后面一蹦一跳地来到桑叶田里。
妈妈人高采高处的,我人矮就采低处的。
我们采呀采呀,采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一擦。
好一会儿,妈妈采了一大篮,我也采了一小篮,我们便高高兴兴地回到家。
到了家,我又忙着帮妈妈喂蚕。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捧一大抱桑叶撒到蚕箔上,再把它们一张张铺匀。
看着蚕大口大口地吃着桑叶,我想蚕宝宝一定是饿极了,看它们吃得多香啊!
顿时,蚕室里传出一阵“沙、沙、沙”的声音,就像外面下起了小雨似的,真好听啊。
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了,白白胖胖的身子,真可爱!过了大概一个月,蚕宝宝就“上山”结茧子了——吐出丝来,把自己裹在里面,给自己造了一座雪白的小房子。
“这些小房子可以卖好多钱呢!”妈妈笑着对我说,“你为家里养蚕出了力,等卖了茧子,就买10本图书奖励你。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孩子养蚕朋友圈说说1. 经历了养蚕的过程,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
2. 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培养了一群小蚕宝宝,真的好有成就感。
3. 当蚕宝宝蜕变成蝴蝶的那一刻,孩子们好激动!4. 看着蝴蝶翩翩起舞,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
5. 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学会了耐心等待,真的是一次很好的成长经历。
6. 养蚕这个过程让孩子们懂得了珍惜每一个生命。
7. 孩子们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培育的小蚕宝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8. 孩子们分享了蚕宝宝吃桑叶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9. 小蚕宝宝破茧而出,孩子们触摸到了生命的奇迹。
10. 孩子们和蝴蝶一起嬉戏,其乐融融。
11. 孩子们将蝴蝶放飞,传递出温暖和自由的信息。
12. 孩子们让自己的朋友也参与养蚕的活动,分享了这个美好的经历。
13. 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14. 孩子们通过养蚕学习了一些关于昆虫生活和环保的知识。
15. 孩子们通过养蚕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友情。
16. 孩子们和小蚕宝宝一起成长,学会了责任和关爱。
17. 孩子们为蚕宝宝铺床、喂食,体验了成年人的责任感。
18. 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兴趣爱好。
19. 孩子们通过养蚕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
20. 孩子们帮助蚕宝宝繁衍后代,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
21. 孩子们把养蚕的过程拍成了小视频,制作了自己的纪录片。
22. 孩子们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养蚕心得和经验,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23. 孩子们通过养蚕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24. 孩子们将蚕宝宝送给了学校附近的小朋友,传递了友爱和分享的精神。
25. 孩子们养蚕的经历成为了班级的话题,大家一起讨论和交流。
26. 孩子们通过养蚕学习了如何仔细观察和记录自然界的美。
27. 孩子们给蚕宝宝取了有意义的名字,增添了乐趣。
28. 孩子们将养蚕的过程画成了一幅画,展示给大家。
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案例
透视家乡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
———“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活动之一
东台市富安镇小学
二O O 六年九月
江苏省第二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个人案例)
透视家乡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
———“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活动之一
东台市富安镇小学执笔:何继洲
一、活动背景
东台市富安镇,地处苏北平原的东部,是江苏省丝绸行业改革的试点,素有“中华桑茧第一镇”之美誉,“中国茧都”之称号。
“富安”牌蚕茧、白厂丝成为畅销全国的名牌产品,并出口东南亚及欧洲诸多国家。
全镇现有桑园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蚕茧15万担,全国乡镇蚕茧总产“十八连冠”。
目前全镇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桑业作为我镇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索。
开展这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听得到、看得到、问得到、想得到、也做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充分利用家乡蚕业教育资源,作为“感受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活动之一,我们开展了“透视家乡养蚕业,我为‘茧都’添光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养蚕业及深厚的蚕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茧都”,乐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美好情感。
2.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养蚕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采访、调查、分析、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5.在活动中渗透各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活动实施
活动时间:2005年2月10日—2005年12月30日。
活动对象:以五年级全体学生。
(一)知识探索篇——“让我们一起了解蚕桑”。
(时间2月份)
活动初期我们开展“蚕桑文化知多少”主题活动,人人一份自编的调查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走进农村、走进网络,搜集体现蚕桑文化的诗文,调查其悠久历史,认识了解种桑、养蚕、抽丝、纺织的工具及工艺流程。
2月底汇报交流时,学生兴趣盎然:家乡蚕桑历史有多久?农民伯伯通过养蚕收入有多少?怎样养蚕产量高?我们能为爸妈做些啥?蚕在什么时候变成蛹,什么时间变成蛾?蚕
的血什么颜色?蚕茧为什么是圆的,有多厚?为什么要眠?为什么要蜕皮……这时学生成了活动的主角,活动成了他们的需求。
他们自主选择了一些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五⑫班不少学生结合数学知识重点调查了解本镇养蚕业给农户带来的效益,他们绘制了如下表格。
A.收入情况
这阶段尾声:我们组织了三大活动:①手抄报评比活动;②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活动:收集、整理、吟读蚕诗、蚕文、蚕联、蚕谚,讲述桑蚕故事、传说等;
③与数学学科的渗透活动:结合表格和数据进行简单的估算和计算。
(二)亲身实践篇——“让我们一起栽桑养蚕”。
(时间3——10月)
此阶段,我们开展了以下三个主题系列活动:
⑪“我是种桑小能手”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种植、管理中了解桑树的品种、生长过程、种植管理技术,从而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⑫“我是养蚕小能手”活动,让学生在饲养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中,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培养持久观察力。
激发他们科学养蚕的兴趣。
⑬“全家总动员”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亲戚共同参与,感受父母的
关爱、家庭的温馨,同时体会养蚕的辛劳,也让家长体验到家庭教育的快乐、孩子成长的快乐。
农村3—6月份,9—10月份是养蚕高峰季节,5月份是桑园桑叶生长的旺盛季节,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时期,印发家校联系单,请家长指导孩子在家种桑养蚕并填写情况回报表。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着重突出桑蚕与自然学科的渗透: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的谈科学栽桑养蚕,分析高产高质的主客观因素。
与社会学科联系:谈桑蚕与生活、工业、商业、运输业的联系,思考其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方法。
各班在活动中以“我与桑树共成长”和“我与蚕宝宝的每一天”为线索,让学生以日记、图片、采访录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的见闻、感受。
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
(三)交流展示篇——“让我们与蚕桑共发展”。
(时间:11月份)
在学生走进蚕桑后,群情兴奋,写下了一篇篇小心得、小日记,一份份独特的小报告、小论文;制作了一幅幅小图片;编写了一张张融各方面蚕桑知识的手抄报……我们及时组织交流展示,先在班级,然后在全校进行了系列活动:
①蚕文化诗词、散文朗诵会。
②蚕文化绘画展。
③自编“蚕歌”演唱会。
④“家乡茧丝绸”知识竞赛。
⑤“我的图片”展。
⑥手抄报交流评比。
⑦出刊此次活动“日记集”。
⑧表彰一批“种桑小能手”、“养蚕小能手”。
⑨活动心得交流会。
⑩“我为家乡拟广告”、“我的家乡宣传画”征集活动。
成果展示、交流后进行了评比。
我们还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家乡蚕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五年、十年后的发展会怎样?我们的活动赢得了社区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拓展延伸篇——“让我们为家乡添风采”。
(12月份)
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学生在活动中表现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探寻一些问题,如:光线对蚕吐丝有影响吗?蚕丝可以有其他颜色吗?桑树能不能再高一些?蚕沙还有什么妙用?蚕能不能吃饲料?蚕宝宝为什么“上山”时掉下来?怎样让家乡的蚕业更发达……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们在各班开展了“我精彩、我发问、我发现”的活动,全年级搜集整理了上百个小问题、小建议,学生们俨然一个个小专家、小主人。
于是我们在学校公布了这些小课题,在学校网站开设“蚕网”小专栏,这一下子引来了不同学科的老师、家长、镇茧丝
绸公司的专家、领导来共同探讨,蚕网探究,成为家乡“茧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活动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应重视本地教育资源的开发。
蚕桑是本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蚕桑生产联系着千家万户。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养蚕业,既使活动易于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思想感情。
2.综合实践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家乡桑蚕业的探究为载体,多学科渗透。
通过家乡蚕桑业发展历史的探究,尤其是近年来蚕桑业给家乡繁荣与幸福的事实,培养学生热爱“茧都”、热爱农村的感情。
我们开设了茧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学生学习桑树种植、栽培、管理以及养蚕的相关知识,对蚕桑知识的探究与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相渗透,突显了活动的综合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真正属于学生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预设,但更要重视生成。
要重视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句号,只有分号。
当学生在活动中生成了许多探究的问题后,我们及时在各班开展了“我精彩、我发问、我发现”的活动,在学校网站开设“蚕网”小专栏,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我们要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