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达州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9.33 KB
- 文档页数:6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农业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其生态环境建设更是刻不容缓。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战场,其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探寻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这些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多限制,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是制约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土地资源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大部分是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可耕种土地较少。
加之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土地利用率较低。
在水资源方面,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加之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西部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频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综合效益。
尽管面临着如此复杂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挑战,但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生态农业模式的引入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一些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的支持和项目的扶持,逐步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农产品的优质化也为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尤其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应对举措,来解决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品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观念影响,农民信息化素养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使用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研究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寻找有效的对策,以期为提升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农民信息化素养在西部地区农村的普及和提升,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农民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
农民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动态,实现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也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提升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可以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信息化素养水平提升提供重要参考,对于推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西部地区农民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应的对策。
达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建议摘要:通过分析达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对我市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对以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管理;问题及对策本文以达州市结合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旨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达州是四川省农业大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多为丘陵山地地貌,山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0.7%,丘陵占28.1%,平坝面积仅占占1.2%。
2018年,达州耕地面积826.3万亩,其中,坡度小于25°的耕地763万亩,其中田386万亩,土377万亩。
达州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划定414万亩。
全市大规模建设高标注农田始于2011年,着力聚焦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产业配套、绿色示范和脱贫攻坚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2018年,全市累计投资42.9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40.4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314个、面积283.1万亩,涉及455个乡(镇)、1560个行政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建成底数不清晰。
由于机构改革前,多部门共同参与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工作开展情况不理想。
全市已建成的真正达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数量、位置及其利用情况,尚不能完全掌握。
据“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叠面积统计:全市重复建设个数61个、面积为29.7万亩,重复率11.4%。
因上述重复数据未采取统一标准进行实地核查,故重复建设数量、位置仍不清晰、不明确。
虽然核查清理经过反复修正,但由于基层土肥站受部门因素制约及自身人力所限,进行实地核查难度大,故核定数据与真实情况仍有差距。
(二)投资标准偏低。
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中、省财政投资标准已从之前的1200元/亩提高到了1500元/亩,另增加200元/亩的高效节水灌溉资金,同时要求市县财政配套至少1500元/亩,确保财政投资达到3000元/亩。
达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兴旺发展现状分析达州市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农业重镇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兴旺发展,达州市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将对达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兴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它的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达州市农业产业现状达州市地处川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养殖业也十分发达。
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大,对外贸易也非常活跃,是川北地区的农业大市。
据统计数据显示,达州市农业总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农业产业一直是市场主体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巩固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状1.投入力度加大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达州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通过设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引进科技专家、设立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科技创新项目丰富达州市通过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丰富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配套服务。
不仅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还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后劲。
3.科技成果应用广泛达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广泛,覆盖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
先进的种植技术、兽药、农机具等科技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使得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达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科研力量不够充实,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不高。
2.农民科技素养有待提高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科技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动力,导致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虽然达州市推动了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科技成果尚未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不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达川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作者:王仁贵吴毅何诗本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9期摘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通过对达川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初步剖析,提出了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1 达川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达州市达川区位于四川东部,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53万hm2,总产量50万t,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
近年来,达川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为粮食生产经营者提供生产关键环节服务,促进了我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1 1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区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领导;区农业局成立社会化服务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具体工作。
1 2 明确服务环节和补助标准每亩水稻机育秧补助40元(大田)、机插秧补助20元、病虫防治补助30元、秸秆还田补助30元、湿谷烘干补助40元/t。
1 3购买服务程序规范1 3 1 公平遴选服务主体。
采取发布公告、群众评议、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农业局确认的程序,购买服务质量较好、服务能力较强和农民满意度高的服务主体。
1 3 2签订“两个合同”。
一是政府与服务主体签订《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合同》,二是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舍同》,分别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 3 3实地监督和验收。
每个服务环节完成后,服务主体提出验收申请,区上验收组进行实地验收,对验收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验收结果作为补助依据。
1 4专家跟进技术指导在生产服务关键环节,专家组成员及时跟进,加强了对服务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1 5服务效果比较明显政府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服务主体收入明显增加,自身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受益种植户实现水稻节本增效达150~ 200元/667mz。
2 达川区政府购买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2 1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范围窄小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生产作业产前及储运和销售等产后以及金融保险、信息、政策法律服务等,我区仅选择了产前关键环节及湿谷烘烤服务,其他服务尚未纳入。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受到破坏和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部地区开始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的建设,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现状,并提出应对举措。
当前,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西部地区地势复杂、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难题。
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限制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这也给生态农业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西部地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举措。
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大力推进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监管和管理。
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培育适应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商业意识,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有机结合。
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交易便利程度。
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只有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地区经济的绿色转型。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的绿色发展。
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农民投身生态农业的热情和动力。
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陈熙隆(四川文理学院管理系,四川达州635000)摘要:目前,信息化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农业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亦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基于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四川达州为例,分析了我国中西部边缘山地的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Mid-west edge mountainous region 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and problem analysis------Take Sichuan Dazhou as the exampleChen Xilong(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Management,Sichuan DaZhou635000) Abstract:At present,information is to promot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existence's question's research results,take Sichuan Dazhou as an example,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mid-west edge mountainous regi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analyzed its existence question.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Present situation;Question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我国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中西部处于政治、经济、文化边缘的山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基于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中西部边缘山地的农业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问题进行剖析。
以期为中西部边缘山地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文献综述2004年马云峰认为,就我国现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而言,还比较落后,农业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困难,特别是横向信息的流动,其信息具有“三不”的特征: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重上轻下、重建设轻应用,缺乏信息主体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传导机制;其次,注重信息的收集、汇总,轻视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其对信息的直接使[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完善达州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SB07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熙隆(1978--),男,四川平昌,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信息经济研究。
用率低;最后,信息的服务对象和信息的服务内容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
[1]2005年张世忠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2007年梅方权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严重短缺;第二,组织机构薄弱,人员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第三,信息的供给和发布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重复信息多,有价值信息少,信息供给渠道少,发布频率低;第四,信息资源开发、数据库建设能力薄弱,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不足。
[2]二、达州地区农业信息化的现状达州地区,位于四川省东部,辖5县1区1市,包括通川区、达县、宣汉、开江、大竹、渠县5个县和万源市,全区幅员面积1.659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5.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7.14万人,占总人口的74.2%。
达州地区地势东北高(大巴山区),西南低(盆地丘陵区);最高处是宣汉县鸡唱乡大团堡海拔2458.3米,最低处是渠县望溪乡天关村海拔222米。
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釜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地区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
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
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达州地区目前共有311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209个,镇102个。
全市铺设光缆长度达到1.2万公里,95.6%的乡镇通电信光缆,交换机容量达到180万门。
电信、移动、联通实施的农村通信扶贫工程进展顺利。
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地区农业信息化计算机拥有量达到2.2万台,入网率达到30%,已建局域网10个,网站(网页)近265个。
[2]96.1%的村和90.7%的自然村通电话(表1);固定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5%,固定电话用户72.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8.11万户。
97.4%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7.3%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6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表2);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90.9台,固定电话32.4部,手机48.6部(表3)。
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或其它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所需求的主要信息。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网络覆盖能力大大提高,为开展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表12008年达州地区有通讯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单位:%)Tab.12008year Dazhou area has the communication facility villages and towns orthe village proportion(Unit:%)类别比重%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乡镇55.6有邮电所的乡镇89.4通电的村100通电话的村96.1通电的自然村99.5通电话的自然村90.7表2:2008年达州地区有广播、电视的乡镇或村比重(单位:%)Tab.22008year Dazhou area has the broadcast,television's villages and towns orthe village proportion(unit:%)类别比重%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97.4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97.3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62全地区已建成各类涉农网站。
“天府农业信息网”、“四川农经网”等已在我地区设立网络节点并提供信息服务和接入服务,建成了达州农经网市级信息中心和七个县(市、区)分中心,238个乡镇建立了农经网信息服务站。
[5]通过这些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生产主体可以及时了解各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地区内外农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农产品供求信息,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分析、信息咨询、信息导航等服务。
农村信息员队伍逐步壮大。
近几年,在四川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达州地区建设和培训了一批基本能够掌握和运用农业信息的工作队伍和农村信息员队伍。
2009年末,全达州地区共有农业技术人员9800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4696人。
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344人、2000人和7456人(表4)。
[6]初级745676.1中级200020.4高级344 3.53.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有所创新“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服务项目基本建立。
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达州”信息更加丰富,宣汉、万源、渠县等县(市)政府以及农业部门建立了网站,并与市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了链接,公众查阅农业政务信息更加便利。
“农信通”农业信息化服务项目稳健开展。
三、达州地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州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慢,农业信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硬件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较少,在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方式、资金、人才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
与其他地区相比,农业信息化工作还是比较滞后的。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该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具体表现在大多数乡村地区的交通、通讯、设备、设施、技术落后,现代信息网络建设很不完善。
虽然近几年来达州地区电信、联想、移动等部门针对农村市场加大了投入,但乡村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市场等配套设施极其薄弱,信息传输不畅、共享不够,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要求差距很大,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更为明显。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的人均拥有量少,平均200人中拥有量不足一台,而2008年全国总体水平为2.01%,[7]并且入网率只有30%;二是电视、固定电话、手机的平均拥有量少,平均每100户拥有量分别为90.9台、32.4部、48.6部,而2009年全国平均数分别为91台、64.3部、70部;[7]三是乡村农业信息化图书馆、图书室基本为零;四是信息载体主要还是传统的纸质文稿,信息资源少;五是在信息传输上,农村特别是乡、村、农户这“最后一公里”的信息传输可以说是出现断层;六是地区及各县、区、乡相应的农业部门虽然大都建立了局域网,开通了互联网,但不少地区仍存在着应用软件缺乏的问题,同时运行与维护经费不足,特别是乡村。
2.农业信息化资源有效整合不足由于在行政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格局,目前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大都拥有各自信息资源,加之只有30%的入网率,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互通和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在信息收集、汇总和信息分类、分级等方面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组织难以及时集散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也是农业生产主体、企业在信息查询、使用等方面带来很大困难的重要原因。
政府涉农部门的网页与企业型农业信息资源网之间基本没有链接点,如八亩地网、达州传媒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