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献】雍正皇帝御批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
雍正皇帝书法10幅:一生勤政,书法被尊清帝之首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御批。
雍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庙号为清世宗(即后代对其官方称呼)。
1722年11月13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所以常被称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自诩“以勤先
天下”、“朝乾夕惕”。
1735年去世,时年57岁。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
来。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行健四隩咸宅辉曦》。
文从沈
梦注:此轴右上角有一钤印“兢兢业业”,左下角有“朝乾夕惕”与“雍正宸翰”两枚钤印。
可看到,具有明显的雍正风格。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雍正行书《夏日泛舟诗轴》。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茶烟轻结翠,花雨细流香。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雍正十三年手书《经海一滴序》。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赐浙江总督李卫书。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积善成德。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御笔书法:雍正元年朱批。
图、清世宗雍正皇帝画像。
清朝皇帝的“御批”与国运清朝初年,皇帝给一些相当级别的官员以奏报事情的权利,称为题奏权。
览批大臣们的题奏,是清朝皇帝必做的功课之一,称之为“御批”。
清朝初期皇帝的批示没有固定格式,皇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亲自审阅批示每一份奏折。
康熙皇帝在右手受伤的情况之下,为了不泄露机密,忍痛用左手执笔批示,不肯假手他人。
至雍正朝,设军机处以协助皇帝料理军国大事,其中就包括帮皇帝处理奏折事务。
讲述清代軍机处事务的《南屋述闻》中说:“其奏折未经御批而由枢臣酌拟者,既拟定则裁白折纸为签条,录所拟批于上,盛以折匣,送交太监呈上照批。
”这样的“照批”,皇帝省心多了,按照能干的心腹大臣的建议,照葫芦画瓢,军国大事就这么搞定了。
虽然形式上还是“御批”,实质上是“军机大臣批”,皇帝秀书法。
清代中后期,批奏折又有了些改变,《南屋述闻》记载:“若寻常安折之批‘朕安’等字者,由章京蘸硃敬书,以代御笔。
”皇帝在某些非重要文件中用上了“代笔”,简单的“朕安”二字直接就由章京代劳,而不劳烦圣躬了。
但是,假如皇上对某些特别重视的大臣还有别的话要指示,那就只得亲自动笔不可了。
史料显示,到了嘉庆朝以后,皇帝“批文件”,除了重要的军国大事外,都是批“览”“知道了”“该部知道”之类的话。
清代早期,经皇帝阅过朱批的奏折,是发还原先上奏的大臣阅看领会,再自己保存的,到了办事认真的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命令内外大臣们将所保存的朱批奏折一律缴还宫中,不能抄写、存留、隐藏或焚毁,否则“断不宽宥,定行从重治罪”。
为什么雍正皇帝一改前制,要求大臣们“缴批”呢?历史上有一件事与之不无关联。
《清史稿》记载:雍正五年“已革贝勒苏努涂抹圣祖硃谕”,雍正下旨“即应照大逆律概行正法……暂免其死,仍照前禁锢。
”按照大清律,涂抹皇帝的批示是要杀头的。
很显然,雍正皇帝对有人敢于涂抹他父亲康熙皇帝的批示十分气愤,由此推之,雍正皇帝实行“缴批”制度,除了其它原因外,也必定有防止皇帝的批示再被涂抹、对圣上不恭的因素在其内。
清朝皇帝的“御批”与国运□李晓巧清朝初年,皇帝给一些相当级别的官员以奏报事情的权利,称为题奏权。
古代没有发达的通讯工具,大臣送呈的奏折与皇帝的朱批谕旨是维系君臣之间关系和联络的重要纽带。
览批大臣们的题奏,是清朝皇帝必做的功课之一,称之为“御批”。
清朝皇帝怎么批示清朝初期皇帝的批示没有固定格式,皇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亲自审阅批示每一份奏折。
康熙皇帝在右手受伤的情况之下,为了不泄露机密,忍痛用左手执笔批示,不肯假手他人。
清代自雍正朝设军机处以协助皇帝料理军国大事,其中就包括帮皇帝处理奏折事务。
讲述清代军机处事务的《南屋述闻》中说:“其奏折未经御批而由枢臣酌拟者,既拟定则裁白折纸为签条,录所拟批于上,盛以折匣,送交太监呈上照批。
”这样的“照批”,皇帝省心多了,按照能干的心腹大臣的建议,照葫芦画瓢,军国大事就这么搞定了。
虽然形式上还是“御批”,实质上是“军机大臣批”,皇帝秀书法。
于是,有清一代,军机处大臣越来越为皇帝所倚重,其地位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尊贵。
清代中后期,批奏折又有了些改变,《南屋述闻》记载:“若寻常安折之批‘朕安’等字者,由章京蘸硃敬书,以代御笔。
”———皇帝在某些非重要文件中用上了“代笔”,简单的“朕安”二字直接就由章京代劳,而不劳烦圣上了。
但是,假如皇上对某些特别重视的大臣还有别的话要指示,那就只得亲自动笔不可了。
史料显示,到了嘉庆朝以后,皇帝“批文件”,除了重要的军国大事外,都是批“览”“知道了”“该部知道”之类的话。
皇帝的批示如何处理清代早期,经皇帝阅过朱批的奏折,是发还原先上奏的大臣阅看领会,再自己保存的,到了办事认真的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命令内外大臣们将所保存的朱批奏折一律缴还宫中,不能抄写、存留、隐藏或焚毁,否则“断不宽宥,定行从重治罪”,于是雍正朝以后的皇帝批示就必须在大臣们看过后立即上缴,而且还有一个专有词语叫“缴批”。
为什么雍正皇帝一改前制,要求大臣们“缴批”呢?历史上有一件事与之不无关联。
雍正爷的朱批书法欣赏(附奏折原文)一、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奏折原文:西宁兵捷奏悉。
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
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
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也足可令后世钦慕流涎矣!——《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背景故事:大将军年羹尧屡立战功、叱咤风云,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帝给他下了这道谕旨。
配合着下条看,更是感人至深……二、朕亦甚想你奏折原文: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背景故事: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在给封疆大吏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也是情不自禁地道出这样“有失至尊”的话。
君臣知遇,千载一时。
还经常沾沾自喜:三、服朕之明鉴否奏折原文:张球之事何如!朕早知其非端人矣,今种种欺隐俱已败露,服朕之明鉴否?——《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背景故事:雍正皇帝批田文镜的奏折。
田文镜在河南、山东大刀阔斧地整饬整治,成了雍正帝最宠爱的心腹大臣之一。
上蔡知县张球,是田文镜向朝廷举荐的官员。
雍正派了两位钦差去河南查处,最终查明,张球是个破皮无赖,他诬陷坑害,田文镜却一直袒护他。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连失望都那么歇斯底里:四、朕心寒之极奏折原文:岂有是理!朕心寒之极,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背景故事:王士俊于雍正元年(1723)选送河南任许州知州。
因政绩突出,王士俊曾被雍正皇帝授于殊荣,特赐孔雀花翎,然而,雍正善用人也疑人。
暗中派宫中侍卫随王士俊赴河东任,实为监督,庆幸的是,王士俊做官为政一直清明廉正,没被抓着什么把柄。
但请别忘了,再性情的皇帝,也终究是皇帝,生气起来,后果严重:五、若仍皮软欺隐,莫想生还北京也奏折原文:今到广西,若仍皮软欺隐,莫想生还北京也!——《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故事背景:这是雍正皇帝曾在广西巡抚章佳·阿克敦的奏折上批示的话。
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风行海内外,二月河在其力作《雍正皇帝》中,形象地描绘了康熙晚年出现的种种社会腐败现象和九王夺嫡的残酷党争,是符合历史发展主线的。
小说家又不拘泥于历史,充分运用创作自由,根据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需要,虚构故事情节,加以夸张、渲染,把一个性格坚毅自信,勤政为国,决心改良,敢于逗硬;对政敌毫不手软,对腐败分子实行残酷打击,对属下冷面苛薄,不计生前死后名的活生生的改革皇帝,写得栩栩如生。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历史积淀异常深厚的国度,每一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这些所谓的“正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众多历史小说家进行创作的材料来源和创作准绳。
近年来,人们的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在小说创作中也遭到了更多人的质疑甚至颠覆。
这一现象的出现缘起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将在后文论及)。
不过一般来说,历史小说应该以“正史”为依据,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
作为历史小说,如何摆脱历史资料的规定,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有利于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素材,以避免小说只是干巴巴的史料堆砌,等等。
这些都成为二月河“帝王系列”创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处理得合理与否,不仅关系着作品艺术品位的高低,而且也关系着作品是否具备了“历史小说”的品格。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历史小说的气势是否宏大,是否具有“史诗”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准确、逼真地再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场面,能否在庞杂零乱的历史事件中筛选出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表现。
“帝王系列”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应该说是相当出色的。
雍正虽只做了十三年皇帝,但他在位期间国力也得到极大的加强,为“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却是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充分展示和肯定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而且,更多从生活中入手,从多个侧面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描绘;同时,也不避讳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弱点和不足。
悦目清心—雍正御制瓷器赏析!雍正皇帝,清代入關後的第三代君主,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皇帝的第四子,爲君十三年,在他經曆了殘酷的奪嫡之爭,以“惟以壹人治天下,豈爲天下奉壹人”爲座右銘,刻“爲君難”印以自警。
他自言“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谕諸臣,日不下數千言。
” 爲避免奢靡怠政,十余年不出京師。
在如此高度緊張的帝王生涯中,賞玩瓷器成爲雍正帝爲數不多的消遣暢懷的途徑。
在這短暫的雍正皇帝治國理政的十三年裏,在其苛求盡善盡美的理念下,以“內廷恭造之式”爲衡量藝術品的基本標准,以“文雅”“精細”鑒賞水平的親自督導之下,在督陶官唐英親力親爲的努力下,創下了自清以來最爲世人稱道的品味高雅的雍正禦瓷。
恬淡閑適的藩邸生活,造就了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
胤禛45歲登基,是清代帝王中即位年齡最長者。
也正因此,他較之其他幼年登基的皇帝在繼位之前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陶冶性情,培養愛好。
“生平耽靜僻,每愛住深山,百卉從榮謝,雙丸任往還。
朝廷容懶蔓,天地許清閑,睡起三竿日,仙蹤似可攀。
”從《雍邸集》中《山居自怡》的壹首詩,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在親王時,流露出愛好安靜,生活悠然的情形。
“閉門壹日隔塵囂,深許淵明懶折腰。
”壹語道出親王時期的雍正是壹個超然物外,樂天知命的形象。
從授意《胤禛行樂圖》的創作,顯示出雍正皇帝喜歡吟詩弄月、讀書賞花、撫琴品茗、練習書法、賞玩瓷器,這些都是他閑居生活的主要精神寄托。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胤禛朗吟阁图像胤禛雅好臨池,以翰墨自娛,除此以外,早在爲皇子時,雍正帝胤禛就對瓷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中,有署“朗吟閣制”者數件,如清雍正白釉僧帽壺。
從出版物中此件僧帽壺的詞條得知,“‘朗吟閣’是雍正帝登基前爲雍親王時在圓明園居邸的齋名,署此款的器物均做工精細”,同款識者,亦可見暫得樓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天青釉小天球瓶。
由此可見,雍正帝早在皇子時期就已開始在景德鎮定燒瓷器,並且對于所燒之物的品質就有很高的要求。
(清)《雍正皇帝御批真迹》欣赏《雍正皇帝御批真迹》欣赏1.赵之垣奏差官彻底清查直属仓库钱粮米谷亏空折——倘若借端生事,复扰害百姓,加倍苛抓(派),再经朕闻,则罪不容于缓矣。
闻得广平等南数府数州县百姓甚苦,尔与李维钧当与<于>明岁青黄不接之时,预为筹画<划>,必期百姓得沾实惠,设法保全。
若为不肖官吏侵欺肥己、填消亏空之举,恐难逃朕之耳目也。
慎之!密之,不可即令众闻。
2.延信等奏请紧要事先具奏稿密呈批示后再缮折奏闻折朕安。
朕原不欲尔来,为地方要紧。
今览尔所奏,尔若不见朕,原有些难处处;二者,军务总事结局处,旧旧(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来同商酌商酌地方情形。
汝若可以来得。
乘驿速来。
再,旧旧(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
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稀>有大臣也。
其余,见你之面,再细细问你。
有旨。
3.胡凤翚奏谢授苏州织造并抵任访闻各事折朕今擢用你光景,况又系府下旧人,体面地步自然为众之敬畏,督抚地方府道等形势,必加优待,汝可竭力自持,安分知足。
倘少坏朕声名,妄干地方吏治之事,一点忍奈<耐>不住,朕之耳目,汝所深知,负朕此大恩,岂轻轻处分之事也。
勉之!慎之!你若有辨(办)不来差使,不妨奏明,朕命人帮你,不可私作一事,私求一利一切食用节俭为要。
向日织造等非分之享用,今日之现报,岂不见乎?前车之戒,业当自警。
况尔之利害又胜前人之数倍,祸福之关矣,不可少忽。
特谕。
再,奏报地方情形雨水,不要徇故套,浮泛隐匿,一切着落实在奏闻4.年希尧奏为妹封贵妃恭谢天恩折知道了。
一切总仗不得。
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
勉之5.岳钟琪奏胞侄岳含琦省亲假满请准留川随师出力折甚好。
你留他帮助你,一者,若有用处,教他出力;二者,随你学习,经历光景。
无事了,即事毕请了旨,再着岳含琦来。
6.朱轼等奏恭进顺天乡试元魁十卷请钦定折览过,知道了。
雍正皇帝10方精品宝玺鉴赏!1、“雍正亲贤之宝”,寿山石云龙钮。
通高7.7厘米,8.8厘米见方。
寿山石为红色,质地细润。
正方形玺钮雕行龙四,浮于云水之上,形态生动,镌阳文“雍正亲贤之宝”汉篆字。
2、“雍正敕命之宝”,寿山石云龙钮。
通高10.1厘米,10.25厘米见方。
寿山石为红色,正方形上端呈白色、微带灰,质地细润。
印台四周平雕夔龙纹,钮雕九龙戏水,形态生动,镌阳文“雍正敕命之宝”汉篆字。
雍正敕命之宝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
3、“雍正御笔之宝”,寿山石瓦钮。
通高10.6厘米,钮高7厘米,10.33厘米见方。
钮凸雕螭龙九,戏游于云水之间。
印台四周平雕蟠螭钮,镌阳文“雍正敕命之宝”汉篆字。
4、“雍正尊亲之宝”,寿山石雕象钮。
通高10厘米,钮高6.5厘米,9.8厘米见方。
寿山石白色微黄,正方形钮雕卧象,象侧置宝瓶一。
镌阳文“雍正尊亲之宝”汉篆字。
5、“雍正御览之宝”,寿山石覆斗钮。
通高10厘米,10厘米见方。
石红白色相间,其上正中瑾一,左右蟠螭各一。
镌阳文“雍正御览之宝”汉篆字。
6、“敬天尊祖”,寿山石雕异兽钮。
通高9.5厘米,6.6厘米见方。
寿山石红色,雕异兽钮一。
镌阳文“敬天尊祖”汉篆字。
镌阳文“敬天尊祖”汉篆字。
7、“朝乾夕惕”,寿山石雕异兽钮。
通高7厘米,6厘米见方。
寿山石红色兼有时白,正方形钮雕伏虎形异兽一。
镌阴文“朝乾夕惕”汉篆字。
8、“为君难”,寿山石雕螭钮长方形玺。
长8.6厘米厘米,宽5.2厘米,通高4.5厘米,钮高0.2厘米。
印面为椭圆形,镌阳文“为君难”汉篆字。
9、“亲贤爱民”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6.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5cm。
“亲贤爱民”玺10、“兢兢业业”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4.3cm,长9.4cm,通高4.5cm,纽高1.8cm。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
雍正皇帝这批宝玺保留了下来,为我们研究雍正皇帝及当时的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玺印概况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明园,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50余方。
二、雍正在位期间,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100余方。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贝勒,府邸位于城东北,即现在的雍和宫。
皇四子胤禛自幼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过着书斋的生活,在皇家的上书房接受严格的文化和军事教育。
胤禛受封贝勒后,跟随康熙帝巡阅四方,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康熙四十八年受封和硕雍亲王,确立政治地位,图耕织,修赐园,为继承人的位置不懈努力。
所以,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前,印章所反映的是胤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清心寡欲、生活恬淡的富贵闲人,与僧人道士谈经论玄,似乎不问荣辱功名。
第一时期的名号玺:有“胤禛之章” “雍亲王宝”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破尘居士”等;斋堂玺:有“朗吟阁” “御赐朗吟阁宝” “圆明园”“煮字亭” “五福堂” “竹梅烟合”“学书草堂”“乐山书院”“洗桐山房”“深柳读书村”“芝兰居”“松柏室”“芝兰室”“敬持斋”“花圃”“谦斋”等;有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清可”“禅悦”“溪云”“啸歌”“临池”“进德”“问芳”“得妙”“任运”“适兴”“越力”“娱耕织”“山水趣”“自在禅”“泉石云林”“高山流水”“冰壶秋月”“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收藏印有“朗吟珍赏”“朗吟阁书画记”“恭临皇父御笔”等。
一部独具特色的档案文献选编——评《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
的编纂
曹喜琛;李建宏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1996(000)010
【摘要】一部独具特色的档案文献选编——评《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的编纂□
曹喜琛李建宏最近,《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第一、二、三集《康熙帝御批真迹选》、《雍正帝御批真迹选》、《乾隆帝御批真迹选》已由西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致力于档案工作40...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曹喜琛;李建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对当今档案学发展的启示与研究——评《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学说史》 [J], 卜亚男
2.一部独具特色的生态移民新著——评《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三村》 [J], 张廷刚
3.一部独具特色的力作——评银建军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J], 胡国威
4.一部独具特色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力作\r——评黄少华教授的《城市居民网络政
治参与行为研究》 [J], 朱丹红
5.整理《清代皇帝御批彝事珍档》札记 [J], 曲木铁西;黄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