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 格式:pdf
- 大小:451.30 KB
- 文档页数:7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地域合理规模"通常涉及到对某一地区内某一事物或活动规模的合理评估。
这个评价可能基于多个因素,具体标准可能因评估的对象而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评价地域合理规模的通用标准:
1.人口规模:评估地域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关键因素。
这可能涉及
到对该地区居民数量的合理估算,以确保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2.经济活动:考虑地区内的经济活动的规模,包括产业、商业和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这有助于确定地区内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潜力
等。
3.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地域规模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也是
重要的考虑因素。
这可能包括道路、交通、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
4.社会服务需求:确定地区内的社会服务需求,如医疗、教育、
文化等。
这有助于确定地区内合理的规模,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5.环境可持续性:考虑地区内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确保规模
合理可持续。
这包括对土地利用、水资源、能源等方面的评估。
6.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征,以确保规模的合
理性符合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7.政府政策和法规:了解并遵守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
保规模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期望。
这些标准可能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背景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城市可能有与乡村不同的评估标准。
评价地域合理规模时,需要全面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的规范化探讨陈伟前摘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要求,但如何确定长期却没有统一法定的规范,使得城市规模的控制越来越困难,自我膨胀的规划倾向越来越严重,城市规模的伪性论证也成了较为普遍现象,本来法定规划的严谨内容,往往成了搏弃的数字游戏。
直到现在,我们对此似乎还是束手无策。
为此,本文从“规范城市人口规模衡量指标、规范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选用、规范统计数据采用、规范人口规模推导用地规模”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一主一辅双指标衡量”、“必选法与可选法分类”、“两原则一防止”、“分类推导”等规范化的思路与建议,以期对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的科学回归有所促进。
这些探讨,更多是从管控的角度而非通常的技术角度来思考,这也是本文的新颖之处。
关键词:城市规模,合理确定,规范化1、规范城市人口规模衡量指标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内容,也是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前提,但是用什么样的规模衡量指标,不仅在城乡规划法没有明确,在最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里也没有做出规定。
探究起来,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人口规模惯常以户籍人口作衡量指标的,但不知不觉,或许从有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后开始,以常住人口作衡量指标就成了地方上不二的选择,这种突变,无疑是给城市规模急剧膨胀注入了催化剂。
实际上,常住人口统计存在着较大的混乱与失实的可能性,以下面一张附表(某派出所常住人口情况统计表)为例作分析,它是一张由统计部门设计,并实际由公安部门最基层的派出所填报的表格,首先从它设计的填报指标看,除2栏的户籍人口有档可查外,外来人口多数指标基本是无据可究,以笔者的实际了解,除人口普查的年度外,一般年度主观填报的成份要大于客观填报,数据的失实显然难以避免,这种失实统计本不可怕,最怕的是出于利益考虑来人为放大这种失实。
另外,在派出所的报表一级一级往上汇总统计时,容易出错的是用各统计单元的汇总数据同栏简单相加,因为一个行政区域内在不同辖区的派出所之间隐含着外来人口互流量,如果不把这个互流量剔除,以此来反映域内的真正的外来人口就会有很大误差,我想,这也许是各地统计的常住人口往往都偏大和混乱的可能原因之一。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的一种妥协方案。
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1 背景综述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
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
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 研究方法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1)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2)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3 人口现状3.1 人口构成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
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
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的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是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个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合理规划能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合理规划,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城市规模的合理规划城市规模的合理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人口规模的控制: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合理规划的首要任务。
城市承载能力是城市规模的重要限制因素,必须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资源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口规模控制政策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限制人口迁入、调控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等手段来实现。
2. 空间规划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城市的空间资源可以增加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效率。
城市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建设用地和空地,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和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系统,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3. 发展可持续城市:建设可持续城市是未来城市规模发展的重要目标。
可持续城市的规划应包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改善城市的垃圾处理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密度的合理规划人口密度的合理规划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合理规划人口密度要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根据人口的分布特点,合理规划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和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保证每个居民都能够便利地享受到这些服务。
2. 城市交通的规划:合理规划人口密度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状况。
城市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受到人口密度的制约,特别是在高峰时段。
应该结合城市的交通规划,合理规划人口密度,减少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3. 住房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会导致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化。
因此,合理规划人口密度需要考虑到住房条件的改善。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本专题论证报告是在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从全省和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依据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结合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全县的现状发展基础,把握节约用地和科学合理用地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及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城市新世纪加快发展的可能,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一、某某市概况某某市位于####中部,东经114°02”;-114°19”;,北纬33°46”;-34°14”;。
东西宽20.87km,南北长57.5km,总面积868.5km2,其中耕地面积100.5万亩,总人口61.37万人。
全县辖****五镇七乡,382个行政村,2292个自然村。
某某市位于333等四地市交汇处,地方铁路某某省铁路和某某省由西向东横贯,**省道、***省道,8***省道,****省道,从境内穿过。
距规划的**高速10公里,某某市位于某某省经济辐射圈之内,发展前景良好。
二、分析与预测依据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某某省城市化“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3、《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4、《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某某市县城总体规划》。
三、规划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某某市全县总面积868.5平方公里,2001年底,全县人口总数为61.37万人,人口密度为707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7万人,农业人口55.7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8亩。
(一)县域人口增长规模预测2001年底某某市总人口为61.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673人,城镇人口11.1万人,城镇化水平18.1%。
某某市域总人口,1995-2001年变动情况见下表表1某某市域总人口历年变动情况表从总的看来,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结合县政府制定的人口发展速度,确定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5‰,中期人口自然增长率5‰,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4‰。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估算方法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估算啊,就像是猜一个超级大盲盒。
你知道里面肯定有东西,可到底有多少,是啥样的,就得费一番脑筋啦。
有一种方法就像数星星。
专家们可能会站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仰着头,试图数清楚每一个可能变成城市人口的“小星星”。
这就好比在浩瀚宇宙里找特定的星星一样,那些可能从农村迁移来的人、新出生的宝宝就像散落在各处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等着被发现。
不过这星星可不好数,一不小心就眼花缭乱,数错了或者漏数了。
还有的方法像预测天气。
他们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什么经济增长啦、住房建设啦,就像收集气温、气压这些气象数据一样。
然后试图通过这些数据来预测人口这个“天气”是要“晴”还是“雨”,是人口会暴增像暴风雨来临,还是会慢慢增长像微风拂面。
可是数据这个东西有时候就像调皮的小鬼,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人口规模的预测也跟着变得捉摸不定。
有些专家的估算方法像是猜罐子里的糖果数量。
他们看城市现有的资源,像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就好比看罐子的大小。
然后根据每个“糖果”(人口)大概需要多少资源来推测能装下多少“糖果”。
但这个“糖果罐”可不像普通的罐子那么规则,有时候它会突然变大,因为新开发了区域;有时候又会变小,可能某些资源紧张了。
再有一种像是看魔术表演猜手法。
看着城市的政策变动,像魔术师的手一样变幻莫测。
一个新的吸引人才政策出台,就像魔术师突然变出一只鸽子,人口可能就呼呼地往城市里涌;要是出台一些限制发展的政策,那就像魔术师把东西变没了一样,人口增长可能就戛然而止。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估算真的像是一场超级复杂又有趣的游戏。
有时候大家觉得已经摸透了规律,就像以为掌握了游戏通关秘籍,可是城市这个大舞台总是会突然出现新的“剧情”,把之前的计算全打乱。
但就是这样一种看似捉摸不透的估算,却又对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像领航员手里的罗盘,虽然有时候会有点小偏差,但没有它,城市这艘大船就可能迷失在发展的海洋里。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分析Ξ刘小生(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南昌市,330002) 〔摘 要〕通过对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性、传统预测方法及影响城市人口发展因素等的分析,提出现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城市 人口规模 预测 方法1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性一个城市规划师,在面对一项城市总体规划时,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在诸多问题中,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准确地去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因为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得不准,实际人口超出了预测人口较多,就会造成今后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敷使用,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城市拥挤,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同时,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超出实际人口较多,又会造成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或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
二是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很大,在社会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今天,城市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城市人口规模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这就要求规划师在预测和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现状,研究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
三是城市人口规模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劳永逸、短期行为不符合其发展规律。
当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这一代,还要考虑下一代乃至下几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划师在预测、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充分考虑这一点。
2 传统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不足 传统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首先,收集现状人口资料(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劳动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带眷比等),再根据现状人口资料,通过分析,选用教科书上常见计算方法来预测城市人口。
这种传统的预测方法目前面临三方面不足:一是统计数据的不完备性。
我国虽有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但由于人口统计口径和方法的不一致,往往会引发同一城第20卷第3期有 色 冶 金 设 计 与 研 究1999年9 月Ξ收稿日期:1998-06-29市不同部门提出不同的人口数字。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措施分析摘要: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概念不统一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
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
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
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
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
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
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人口来统计,很显然的忽略了农转非人口,这些人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城市人口了;第三,暂住人口的统计有很大的困难,暂住人口的数据统计资料主要来自公安局的统计数据,而这种统计数据常常忽略那些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的一种妥协方案。
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1 背景综述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
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
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 研究方法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1)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2)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3 人口现状3.1 人口构成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
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
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
王向坤
德国佩西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
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的一种妥协方案。
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
1背景综述
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
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
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1)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
束法。
2)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3人口现状
3.1人口构成
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
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
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3.2人口分布
规划区内实际人口密度为3.8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古塔区天安街道,达到7.0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凌河区菊园街道,但也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的共有8个街道,人口密度在4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四个街道。
(表1、图1)
表1中心城区各街道人口统计
图1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分布
4人口规模估算
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是受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可建设用地总量是确定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基础,而中心城区的环境容量又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两者相辅相成。
4.1基于用地空间约束的人口规模测算
根据城市规划法规,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规定范围内调整,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小于等于60平方米的时候,允许调整幅度在0.1~25平方米/人之间。
锦州市中心城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26.68平方米/人,则最大调整为51.68平方米/人。
锦州中心城区规范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以中央大街为界,东西分为凌河区和古塔区,两区面积分别为5.95平方公里和4.21平方公里,按照调整后最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51.68平方米/人计算,则中心城区可容纳的人口规模为19.66万人,而根据国家最小人均建设用地标准60.1平方米/人计算,则中心城区可容纳的人口规模为16.91万人。
中心城区现状居住用地面积为629.27公顷,占中心城区规划总面积的61.92%,人均居住用地面积15.86平方米。
根据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建设需要以及居住建筑质量评价建议,中心城区可调整的居住用地约149.38公顷(表2、图2),如除去道路规划所占约29.01公顷用地之外,将其余约120.37公顷左右居住用地完全转化为其他功能用地,
则中心城区居住用地约为508.9公顷,即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0.09%,根据《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规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8~28平方米/人,则中心城区可容纳的人口规模在18.18万人-28.27万人之间。
图2去除规划道路占地之外的可调整居住用地
取以上三种测度人口规模的平均值作为适宜人口规模,则锦州中心城区适宜人口规模为20.76万人,最大人口规模为28.27万人。
4.2基于环境品质约束的人口规模测算
对中心城区环境品质的评价,主要基于中心城区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项指标。
至2007年,锦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4.45%,绿地率为20.85%,人均公共绿地5.33平方米,根据《辽宁省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锦州市绿地率应不小于25%,《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中也明确指出,锦州市人均绿地面积应不低于9平方米,以此两项最低标准作为锦州中心城区绿地指标,按此计算,中心城区最大人口规模为28.22万人。
对于锦州中心城区较为适宜的人均绿地指标选择,我们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检查评分标准》中的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指标≥5㎡作为参考。
现状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公共绿地面积约为36.91公顷,规划新增道路及街头绿地面积约48.37公顷,另根据锦州市绿化发展需求,将规划调整现状居住用地120公顷中的15%,即约18
公顷作为规划中心城区公共绿地,中心城区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共约101.28公顷,则中心城区适宜人口规模为20.66万人。
4.3综合测算结果
两种影响因素下的各自人口规模预测结果见(表3),以上分析表明,用地空间对锦州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限制作用想对于生态环境较弱,根据木桶原理,环境品质因素是影响锦州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短边”,因此,锦州中心城区适宜人口规模为20.66万人,最大人口规模为28.22万人。
5合理人口规模校核
5.1社区规模校核法
根据最新研究,在城市中心街区的人口密度参考值为1.8-2.0万人/平方公里;现代大型居住社区的用地规模约为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0万人,人口密度约为2.0万人/平方公里,而锦州中心城区亦是锦州重要的居住核心,据此推算,锦州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20.32万人,与适宜人口估算值20.66万人基本一致。
5.2就业岗位校核法
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不仅是过密人口的向外疏解过程,还包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再配置过程,一部分人将疏解到中心城区周边区域,而还将有一部分人从周边区域进入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的适宜人口规模将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假定中心城区最终人口调整的动态平衡将实现中心城区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的平衡,即中心城区内工作岗位完全由中心城区工作人口就任,而现状中心城区18-60岁适宜工作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考虑未来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中心城区居住人口将更趋于年轻化,则未来中心城区就业人口将高于
中心城区总人口的70%。
现状锦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9%,考虑未来发展和其他城市经验,未来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将高于60%,发达国家平均为65%,从国际情况来看,商业就业人口比重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
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将占未来中心城区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
锦州中心城区规划商业用地面积为99.09公顷,综合容积率约为1.5,另规划有42.4公顷的商住综合用地,按照商业占其中20%,综合容积率1.0计算,锦州中心城区商业总建筑面积约157.1万平方米。
通常情况下,每40平方米商业面积产生一个工作岗位,按此计算,中心城区商业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9万个,则中心城区就业岗位共约15.5万个,按照就业人口占居住人口的75%计算,中心城区总人口约21.8万人。
与适宜人口估算值20.66万人比较接近。
6合理人口取值
综合此上两个测度,并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在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得到最大提高,规划建议中心城区适宜人口规模按照2.0万人/平方公里标准进行控制,并以环境品质约束作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最大值,即中心城区适宜人口规模约20.32万人,最大人口规模约28.22万人。
7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而作为城市规划基础的人口规模测算,更需要保持其实操性,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未来的城市更新改造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而城市建设也将从与土地的关系演化为更多的与人的关系,而在这种预期之下,合理的城区人口规模将对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也只是对疏解型人口规模研究的一次简单尝试,其中定还有诸多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未予考虑,而不同的城市现况,又给人口疏解研究带来了不同的发展要素,因此,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值得我们每一个规划人倾力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侃桢,童本勤,程同升,南京主城人口合理容量研究,城市人口,2003年第27卷第5期
【2】李宁,从人地关系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论合理开发国土资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3)
【3】曹传新,黄大平,金明川,张晓燕,长春市中心区人口解密外疏总体方案研究,规划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