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概括分析及史传类文本阅读指
- 格式:pptx
- 大小:25.09 MB
- 文档页数:54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疵曰: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二子出,疵入曰:智伯不悛。
.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4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足,死焉,职也职:本分B.不如亟去亟:赶快C.侃遂忍之,复登陴陴:城墙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超过4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B.君如逃,则谁守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C.以瓦石中贼者有以弱弓射贼者D.力不足,死焉,职也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49.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B.百姓皆其战士也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C.虽然,岁满则罢去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5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1.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
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专题导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3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3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
高考命题模式基本稳定,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
微课3 史传类文本的读文技巧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1.选文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传记类文本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的介绍,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结尾部分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
其结构形式如下:(2)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文言文专题训练-------概括分析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刘备在荆州。
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
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
虽有十操,无所忧也。
”备报曰:“刘璋虽弱,足以自守。
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且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
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
”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驻夏口。
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权不得已,召瑜还。
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
权遂置三郡长吏。
关羽尽逐之。
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长沙、桂阳,皆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
孙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
使鲁肃屯益阳以拒羽,飞书召吕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
蒙谓郝普故人南阳邓玄之曰:“郝普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
今左将军【注】在汉中,关羽在南郡。
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
岂有余力复营此哉。
城破之后,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君可见之,为陈祸福。
”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出降。
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
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议不可往。
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
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见。
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肃曰:“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阴以济其患。
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
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