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方式及其立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03 KB
- 文档页数:1
《国际工程管理概论》论文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班别:工管07-1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彭波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摘要: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不断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
BOT这种投资合作方式在目前的国际投资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调整BOT法律制度不健全,在实际运作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障碍。
本文从重阐述了就BOT 方式立法的必要性,以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
关键词:BOT 法律障碍特征专项立法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移交,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1] BOT是国际上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式提出于1984年,首倡者是土耳其总理奥扎尔,并首先应用于公共设施的私有化项目。
中国现行立法与BOT投资方式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尚有一定差距。
因而分析我国BOT的立法现状及推行BOT 方式存在的障碍,建立完善我国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已刻不容缓。
一、BOT方式的产生与发展BOT投资方式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罗马法,这在雅典法中有所记载。
如当时通行于地中海地域的关于“海商借贷”的规定,[2] 即以海运提单作为抵押的借贷制度的内容。
在BOT投资方式下,承包商或发展商自己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贷。
靠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与该项目资产的担保得到回报,这种金融借贷性的项目投资与“海商借贷”的规定相类似。
二战后,各国加速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在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输出过程中,其所采取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受到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限制。
不仅解决了东道国资金困难,完成了东道国的工程项目,也促进了东道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国际工程管理概论》论文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班别:工管07-1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彭波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摘要: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不断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
BOT 这种投资合作方式在目前的国际投资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调整BOT法律制度不健全,在实际运作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障碍。
本文从重阐述了就BOT 方式立法的必要性,以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
关键词:BOT 法律障碍特征专项立法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移交,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1] BOT是国际上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式提出于1984年,首倡者是土耳其总理奥扎尔,并首先应用于公共设施的私有化项目。
中国现行立法与BOT投资方式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尚有一定差距。
因而分析我国BOT的立法现状及推行BOT 方式存在的障碍,建立完善我国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已刻不容缓。
一、BOT方式的产生与发展BOT投资方式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罗马法,这在雅典法中有所记载。
如当时通行于地中海地域的关于“海商借贷”的规定,[2] 即以海运提单作为抵押的借贷制度的内容。
在BOT投资方式下,承包商或发展商自己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贷。
靠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与该项目资产的担保得到回报,这种金融借贷性的项目投资与“海商借贷”的规定相类似。
二战后,各国加速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在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输出过程中,其所采取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受到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限制。
BOT投资模式法律探讨摘要:BOT投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得到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关注,BOT投资模式广泛的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一些需要大量资金的公用事业项目,如桥梁、公路、地铁等,采用BOT投资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基础项目获得大量的融资,有效的缓解东道国政府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还能够引入资本投资,有效的提升东道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
通过对BOT投资模式的基本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BOT投资模式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BOT投资项目发生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从而提出我国BOT投资的立法对策,为我国BOT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BOT投资模式;法律性质;法律适用一、何为BOT投资模式BOT投资模式即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是项目所在国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允许民营机构在特定的期限内获得其融资建设项目的专营权,准许民营机构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等到特许的期限届满时,承办项目的民营机构必须要将基础设施项目无偿转移给政府的项目融资模式。
在BOT投资模式中主要涉及的主体有东道国政府,政府是BOT项目的控制主体,采取BOT投资模式的项目多数为公益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如地铁、桥梁等。
BOT的经营主体是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是由项目发起人组建的,主要是一些私营公司,项目公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与管理,项目公司通过对项目进行开发运营而回收资金以偿还银行的贷款。
在BOT投资模式下,项目的投资与运营的风险由政府与私营机构承担。
我国自1994年开始第一个BOT项目以来,BOT投资模式已经在我国运行了二十几年,我国的广深珠高速公路、重庆地铁、北海油田开发等项目都是BOT项目,BOT投资模式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BOT投资模式法律关系分析(一)BOT投资模式涉及的法律关系BOT投资模式是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在BOT模式下涉及的主体比较多,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BOT投资模式涉及的主体有投资建设方、承建方、政府、银行、保险,不同的主体的利益不同,导致BOT投资模式下BOT 项目的协调难度加大。
BOT的法律特征及其在我国的立法现状与问题-国际法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基础建设经营项目采用BOT方式开始运营。
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掌握有关BOT 投资方式法律知识,为进一步推进BOT 投资方式顺利开展而营造法律环境。
一、BOT 投资方式的概念BOT 即建设经营转让,是私人参与一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的一种方式。
BOT 具体内容是指:国外公司或企业遵循特许协议,其负责筹资和建设归属于东道国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主要包含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电厂、地下通道、电站、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铁路、飞机场等);待到建设竣工完成BOT 项目之后,在规定的特许期限范围内,投资方的效益主要是依靠拥有、运营和维护此项基础设施建设从中获取使用费或管理费、维护费以此回笼投资并且可以获得合法利益;待其特许权期限到期后,东道国政府将收回该项目设施的所有权。
二、BOT 的法律特征BOT 投资方式的新在于它既是投资方式又是融资方式。
其中投资性质没有融资性质明显。
BOT 投资方式成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方式,是集融、投资建设经营转让,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区别与以往的其他融投资方式。
(一)BOT 投资方式的核心问题是东道国政府的特许BOT 投资方式是一项重大的、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公共基础性项目,通常包含能源、交通、资源、环保、土地、通讯等。
基于特许协议的约定,外国投资者才能够通过BOT 方式进入东道国基础设施领域,假如东道国政府未特许,外国私人投资者就不能进入这些公共部门垄断专营的行业的。
项目公司的设立及其权利义务的确定都以政府特许为前提,项目财产权的形成必须以东道国政府的特许权为中介,项目经营期满,项目财产必须无偿地移交给东道国政府,是专属于东道国的某种权利有条件地让渡给BOT 项目公司经营。
因此,BOT 项目财产权始终受东道国政府的制约。
中国BOT模式探析摘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前言和结束语各为一部分,正文包括三个部分。
其中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思路、结构及目的。
一、BOT模式的渊源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BOT 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法学界对BOT模式的认识;以及BOT模式的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即有关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
二、我国BOT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调整BOT项目的法律、法规还未形成体系,很不完善,缺乏专门性的法律,许多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如:1994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的《关于以BOT模式吸引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提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前言和结束语各为一部分,正文包括三个部分。
其中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思路、结构及目的。
一、BOT模式的渊源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BOT 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法学界对BOT模式的认识;以及BOT模式的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即有关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
二、我国BOT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调整BOT项目的法律、法规还未形成体系,很不完善,缺乏专门性的法律,许多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如:1994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的《关于以BOT模式吸引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8月21日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问题的通知》、1997年4月16日国家计委和国家外汇局发布了《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办法》、2004年2月24日建设部通过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但随着我国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的非专门立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推广、发展BOT 投融资模式的需要。
我国现行BOT模式立法的主要法律障碍:对政府担保的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对BOT 项目范围的限制,BOT方式适用范围:BOT方式是非政府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其实质是BOT项目的特许期内的民营化。
因此,一方面对于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虽然它有稳定的预期现金流入,也是不宜采用BOT方式的。
BOT投资模式法律探讨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BOT(机器人)投资成为了金融市场的热门话题之一。
BOT投资模式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自动进行交易决策和投资组合管理,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
然而,由于BOT投资模式的特殊性,涉及到一系列法律和道德问题,本文将探讨BOT投资模式的法律问题。
BOT投资模式的基本原理BOT投资模式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自动执行交易策略,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
BOT投资模式有许多优点,包括高效性、自动化、减少人为错误等,因此在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BOT投资模式的法律问题1. 机器人操作是否视为“投资顾问”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定义,投资顾问是指“提供针对特定个人或实体的有偿建议的人或公司”。
然而,BOT投资模式由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来执行投资决策,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
因此,BOT操作是否应被视为“投资顾问”呢?2. BOT投资模式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BOT投资模式的运作过程常常是复杂而不透明的,投资者很难追踪机器学习算法的具体操作和投资决策的依据。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例如,如果BOT投资模式出现了操作失误,投资者将如何追究责任?投资者是否有权利要求知道机器学习算法的具体操作和投资决策的依据?3. BOT投资模式的市场操纵风险BOT投资模式的快速交易和大额交易能力可能导致市场操纵风险。
例如,如果多个BOT采取类似的交易策略,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此外,由于BOT投资模式的多数交易是自动执行的,投资者可能无法及时反应市场的变化,从而导致投资损失。
针对这些市场操纵风险,是否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BOT投资模式的法律监管考虑到BOT投资模式存在的法律问题,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监管。
例如,美国的SEC要求BOT操作进行注册,并要求BOT运营商提供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报告。
关于我国BOT项目的几点法律研究作者:赵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4期摘要作为新兴投资方式的BOT开始逐步进入我国参与到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BOT本身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在运作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各类法律问题。
本文认为就协议性质分析,BOT特许协议应属于国内契约,是一种独立的合同类型。
就适用法律分析,BOT 特许协议应适用我国的法律。
关键词 BOT特许协议国内契约最密切联系作者简介:赵蓉,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1级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65-02BOT是跨国投资中非常具代表性的方式之一。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指:“政府通过合同授予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不可否认,奥运等大型项目采用BOT方式有利于将这种投资模式在我国推向成熟,然而由于BOT本身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在运作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各类法律问题。
下面就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BOT项目特许协议法律性质之分析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工作组《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示范条文草案》的定义,特许协议是指订约当局与项目公司之间签订的规定实施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和条件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由此可见,特许协议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合同。
首先,它的当事人具有特殊性。
一方当事人是行使公权力的政府,另一方还有可能是主体涉外的投资者。
其次,特许协议的地位特殊。
“它是其他合同赖以存在的前提,是BOT投资项目合同体系的基石”。
BOT项目的合同体系是以政府与项目公司的特许协议为核心,项目公司与建筑公司、经营公司订立的其他合同为辅助的伞状结构。
2006.11法制与社会BOT特许协议的性质与我国BOT的立法现状□吴明龙(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BOT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调整,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没有考虑其特殊性,这给BOT项目的运营带来了很多的法律障碍,限制了它的发展。
笔者从BOT特许协议的性质入手,分析了中国应当采用立法模式。
关键词BOT特许协议商事关系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07-02一、BOT的定义和特征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
BOT原本并非专为国际投资的方式,但随着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其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一种特殊方式。
(一)典型的BOT形式,分为三大步骤:1.东道国政府(由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或授权实体出面)与外国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政府出面保证,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2.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3.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该项目无偿移交给东道国政府,从而完成BOT的营运。
(二)主要特征:1.在特许权期限内,该私营企业负责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该基础设施项目,以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和取得利润。
BOT方式下取得特许权的私营企业对特定项目有独立建设权和经营权,它们一般由自己负责项目设计,通过股权投资和项目融资建设该项目。
项目竣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经营,以项目经营期内取得的收益来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
2.许权期限届满时,项目公司必须无偿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
由于在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已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得利润,因此,在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项目应无偿移交给政府。
二、特许协议的性质BOT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合同框架,包含有一系列单项附属合同如特许权、供应、建筑、融资等协议。
BOT方式及其立法研究
BOT方式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
由于这种投融资方式将国际与国内的私人资本引入到世界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等积极作用,因此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且已经得到广泛运用。
首先,本文对BOT这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较系统阐述,提出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入BOT方式,以解决长期以来,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其次,本文分析了BOT方式在我国运用的背景,提出BOT方式在我国的运用已经有了必要性与可行性。
同时针对我国目前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引入BOT方式的障碍与成功运作的经验以及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BOT方式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完善BOT方式立法的模式选择与立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中的总则性规定、程序性规定与实体性规定进行了概述,对调整BOT方式相关配套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为了发挥BOT这种新型投融资方式的积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BOT方式进行研究,将其引入到我国基础设施领域,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方面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不能过于保守,对于BOT方式的运用政府要对其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依法规制。
总之,我们应该尽早制定一部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BOT法律法规,真正建立一个稳定的、透明的、完善的BOT方式立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