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7
xxxXXXXX 学校XXXX 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XXX 年级xx 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空? 分,共? 分)1、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商鞅之法”不包括( )A .颁布均田令B .奖励耕战C .承认土地私有D .推行县制2、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A .没有改变土地制度B .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C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D .违背了历史潮流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 .兴修水利工程B .推行重农抑商C .承认土地私有D .推广牛耕生产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争霸B .百家争鸣C .商鞅变法D .铁器与牛耕5、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依据商鞅变法的措施可以获得奖励的是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6、下图反映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目的是 ( )A.统一政治 B.统一度量衡C.加强军事力量 D.统一文字7、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磨制石器②打制石器③铁制工具④青铜工具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9、下列哪一措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分封制1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11、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练习卷选择题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①变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②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③商鞅有革新的魄力,得到秦孝公的支持④变法符合奴隶主贵族的心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耕作。
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A.牛耕的出现B.马车的出现C.铁器的使用D.骡耕的出现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兴建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东汉时期“水旱从人,不知饥道,时无荒年,天下谓之无府也”所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六辅渠D.白渠战国时期是( )。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
A.铁农具B.选种C.牛耕D.治虫害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下列各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①铁器的广泛使用②青铜器的普遍使用③牛耕的推广④管仲改革⑤都江堰的修建A.①②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填空题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国家。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综合题根据图,请回答:(1)你能说出上面这些农具的特点吗?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2)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出现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吗?(3)想一想,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②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试对商鞅的做法加以评价。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与“徙木立信”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3.我国农业发展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
A.铁农具B.选种C.牛耕D.治虫害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5.战国时期是( )。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二、填空题1. 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
2.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3.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4 .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国家。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水平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①铁器的广泛使用②青铜器的普遍使用③牛耕的推广④管仲改革⑤都江堰的修建A.①②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2.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知识空间思维发散点播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变化,从而说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商鞅变法是这一时期的只要历史时间,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商鞅变法的成败与否,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都江堰的时候,同学们动手收集资料研究水利工程的原理,研究都江堰的构成,然后每个同学都制作一幅都江堰示意图。
①变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②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③商鞅有革新的魄力,得到秦孝公的支持④变法符合奴隶主贵族的心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实行生产耕作。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测试题及答案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幺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呢?小
编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
大变革的时代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学习愉快!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
一、选择题
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D.商鞅
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
A.铁农具 B.选种 C.牛耕 D.治虫害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战国时期是( )。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二、填空题
1. 和 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着提高。
2.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
3.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 ,发。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答案】D【解析】本题可以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回答。
商鞅变法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而因经商导致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是一种重农抑商的体现,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3分)(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张三受益于哪项改革措施?(1分)(3)材料一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什么?(2分)(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答案】(1)商鞅变法。
建立县制;奖励生产。
(3分)(2)奖励军功。
(1分)(3)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2分)(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2分)(5)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的改革,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命题人:初学军审核人:班玉琢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选种C.牛耕的使用D.治虫害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A.秦孝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
请回答:(1) 材料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2)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 这次变法有何重大意义?(4)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你的理由。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命题人:初学军审核人:班玉琢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选种C.牛耕的使用D.治虫害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测试题人教实验版一、选择题1.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2.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从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_________水利工程的兴修…A.郑国渠B.白渠C.都江堰D.六辅渠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实行商鞅变法D.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4.我国最早实行县制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5.战国时期,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主要是通过A.争霸战争B.变法C.人民起义D.分封二、论从史出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阅读材料回答:(1)上述内容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2)他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3)他的这番话得到了实践,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7.“始知李太守,伯禹(指大禹)亦不如。
”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中的“李太守”指的是谁?(2)李太守对我国的贡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三、学习与探究8.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
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说法一:失败了,变法者都被处死了,很明显是失败了。
说法二:不对,商鞅虽然死了,但新法却保留下来了,而且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法取得了胜利。
参考答案一、1.B 2.C 3.C 4.B 5.B二、6.(1)商鞅。
(2)在劝说秦孝公实行变法时。
(3)使秦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7.(1)李冰。
(2)修筑了都江堰。
因为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8.同意说法二。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1.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B.奴隶消极殆工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一现象的原因。
这句话的含义是干公田偷懒,而把地分了,各人干各人的,倒是积极的很. 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下的租佃制。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孕育在奴隶制内部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故答案选D 。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变革的时代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贵族利益有直接损害的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严明法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贵族利益有直接损害的是奖励军功,因为变法规定,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3.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方式是()A.争霸战争B.变法或改革C.奴隶起义D.宫廷政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方式。
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方式是变法或改革,即各国通过变革进入封建社会。
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4.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主持修筑这一工程的是管仲。
【答案】错误:_管仲_______________ 更正:_____李冰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持修筑都江堰的人物。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主持修筑这工程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而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齐国因此国富兵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练习题人教实验版作业导航1.基础知识: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商鞅变法。
2.形成认识和能力: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这对于发展农业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3.下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雕像,他是A.大禹B.管仲C.李冰D.商鞅4.下列对春秋以来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奴隶主的私田B.奴隶主和奴隶身份的变化C.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D.守旧贵族势力的积极推动5.通过变法,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是A.秦B.齐C.楚D.燕6.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7.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守旧贵族之间的矛盾D.贵族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8.都江堰属于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9.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推广的原因是①材料较易得到②冶铁场规模较大③铁农具锋利、坚硬,远远胜过木、石、铜工具④各国政府大力推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0.“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免除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的徭役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12.下列是一个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材料:“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题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题一、填空题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开始变法。
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4.封建社会中,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二、选择题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A全国使用铁制工具B大兴水利工程C商鞅变法D推广牛耕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私有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建立县制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3、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筑者是()A、李冰B、郑国C、西门豹D、吴起4.下列四个选项,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是()A铁农具的出现B牛耕C都江堰的修筑D商鞅变法5、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属于()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路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6、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蒋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A、奖励军功,按功授爵B、奖励耕织C、推行县制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7.战国时期,秦国境内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江堰是由秦国太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B.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C.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8.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是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国家的建立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②奖励耕战③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④建立县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10.《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D.商鞅
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
B.选种
C.牛耕
D.治虫害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二、填空题
1.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3.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4.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国家。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①铁器的广泛使用②青铜器的普遍使用③牛耕的推广④管仲改革⑤都江堰的修建A.①②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
2.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知识空间
思维发散点播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变化,从而说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商鞅变法是这一时期的只要历史时间,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商鞅变法的成败与否,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都江堰的时候,同学们动手收集资料研究水利工程的原理,研究都江堰的构成,然后每个同学都制作一幅都江堰示意图。
①变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②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
③商鞅有革新的魄力,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④变法符合奴隶主贵族的心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耕作。
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A.牛耕的出现B.马车的出现C.铁器的使用D.骡耕的出现
4.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兴建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东汉时期
5.“水旱从人,不知饥道,时无荒年,天下谓之无府也”所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六辅渠D.白渠
6.(2006年,山东鲁南)对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防洪蓄水B.蓄水灌溉C.防洪排水D.防洪灌溉
7.商鞅变法中,否定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
A.废除井田B.奖励军功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
8.(2006年,湖南常德)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C.奖励战功D.推行县制
二、材料解析题
1.根据下图,请回答: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1)你能说出上面这些农具的特点吗?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2)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出现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吗?
(3)想一想,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试对商鞅的做法加以评价。
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在战国初期魏文侯统治时期。
魏文君很有作为,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等贤臣,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
变法主要内容有:一、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任人唯贤。
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辛勤耕作。
三、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限制不法粮商的投机活动。
四、制定《法经》,建立法律制度。
李悝变法使魏国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主要强国。
变法同时开起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吴起变法
战国时楚国悼王时期的一次变法。
变法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特权,打击贵族势力。
二、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三、严禁私门请托,重用有真才实学之人。
吴起变法改变了楚国“贫国弱兵”局面,但得罪了旧贵族。
楚悼王死后,贵族大臣作乱,攻击吴起,把他乱箭射死。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已有37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黄山;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庙、孔府、孔林;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武当山古建筑群;庐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天坛;武夷山;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青城山一都江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云冈石窟;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殷;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中国南方喀斯特;福建土楼;三清山。
拓展探究
根据商鞅变法内容回答:
(1)试用一句话来分析每一项内容的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
推行县制:。
(2)依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说一说商鞅变法给地处西北之地的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3)商鞅自己最后因变法而惨遭杀害,有人说,商鞅被杀,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请说出你的观点。
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立水为信
公元前356年,泰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拉到北门,赏十金。
”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响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拉。
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是到北门。
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
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读完这个故事,请把你的感想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B
二、填空题
1.铁农具、牛耕
2.李冰、都江堰、防洪灌溉
3.封建统治、封建经济
4.356、秦孝公、封建
5.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D
2.A
3.A
4.B
5.B
6.D
7.B
8.D
二、材料解析题
1.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上面这些工具都是铁制农具。
它们是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
(2)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 ①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②针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
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拓展探究
点拨:回答第(3)问时,要从整体上去分析、看待历史史实,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
答案:(1)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
奖励生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奖励军功:有利于废除旧贵族特权,打击腐朽的贵族势力。
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商鞅变法失败的是商鞅,而不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了。
知识链接
点拨:请同学们自由发挥,答案贴近题意即可。
答案:感想:商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
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商鞅初上任时的魄力。
商鞅大胆变法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