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RTK 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3.8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近年来RTK技术发展比较迅速,它在各种控制测量、地形测图、工程选线及工程放样中应用广泛,与常规仪器相比非常明显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
本文从RTK技术的优点、精度分析,论述了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标签:RTK技术;控制测量;应用RTK测量方法是伴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测量技术,随着这种测量方法的不断发生和成熟,目前已经在诸多的工程测量领域得到了应用。
这种测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测量的特征,是在载波观测相位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在工程放样、设计,地形测绘和控制测量等诸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在测量工作中已经取代了原有的机械和光学测量技术。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测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其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性。
一、RTK技术的优点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RTK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我们对该项技术进行分析发现,该项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RTK技术的自动化与集成化程度较高,测绘功能大。
相对于一般的测绘方法而言,RTK技术能够对野外各种环境进行测绘,并且在测绘的过程中不需要人为对其进行干预,可实现自动化测绘,这也就提高了测量作业的精确度,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认为误差。
(二)降低了作业条件的要求。
在过去测量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测量误差相对比较大,甚至在一些地形复杂、通视条件较差的地区,根本无法实现正常测量。
而RTK技术则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RTK技术可以不满足光学透视条件的因素,而只需要达到基本通视和电磁波通视就可以,这样也就能够提高其测量的效率,达到理想的测量效果。
(三)定位精度高、测量数据安全性较高。
过去,人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设备是全站仪,但是全站仪设备体积较大,在测量过程中往往需要搬动,而RTK 则不需要如此,而是在测量过程中要求其满足RTK的条件也就能够达到高精度的要求。
工程测量质量控制中RTK技术的应用探究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RTK测量技术凭借其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工作效率搞高等优势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RTK测量技术的产生是GPS应用的拓展,是工程测量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该测量技术为工程测量放样、地形测绘以及各种重要控制点的测量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和精准性,大大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
为此本文结合工程测量实际分析RTK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量;质量控制;RTK技术;应用引言RTK测量技术因其操作简便、定位精度高、数据处理能力强、作业自动化和测绘功能强大,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实际的工程测量中有时也存在着测量质量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RTK技术在工程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基于对已知点检核比较法、重测比较法、电台变频实时检测法等方法及成果的分析比较,探索满足工程RTK测量成果质量控制的途径及方法,以达到预期的工程测量目的。
1 RTK测量技术的原理在RTK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掌握工作原理。
确定基准站,并设置一台GPS接收机,经过连续观测卫星,利用无线电传输设备等传输观测数据信息,最终发送到移动观测站。
在卫星信号被接收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无线电接收设备等,接收机接收相关卫星观测数据信息,结合相对定位原理,测量人员可以实现实时操作处理,结合坐标参数以及测量工程情况进行参数转变等,通过计算坐标系等,可以满足实时结算的要求,得到精准定位结果,与此同时,对观测成果质量加以进一步监测,避免出现冗余观测量等。
综上,要想使用RTK技术,必须明确其基本工作原理,构建RTK测量系统。
通常,该系统由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系统及GPS接收设备等组成,便于进行动态实时的工程测量。
2 RTK测量技术优缺点分析RTK测量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及不足,与以往施工单位在前期工程测量环节常用的全站仪设备为例,对两种测量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要点进行对比分析。
RTK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及探讨摘要:RTK技术,是GPR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突破。
文章分析测绘工程的应用技术,探讨其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RTK技术;测绘;工程;应用引言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在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对于社会环境中的行业发展而言,不仅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
一、测绘工程技术和仪器发展历程(一)测绘技术的发展社会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的逐渐涌现与健全,各种技术方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且也形成各种以现代化技术标准为主的综合性管理措施与管理模式,现今常见的测绘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空间技术、卫星技术等不同新型技术体系,然而传统的技术方式已逐渐实现完善和提高。
(二)测绘仪器的发展在现今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提下,测量仪器逐渐趋向于自动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方面提高,同时塑造成一套综合性、系统化的管理工作形式,同样是社会发展中人们最为注重的部分。
现今,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随着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同的全站仪、导航仪、电子经纬仪等逐渐替代。
其中全站仪可以说是整个工程测量行业中主体代表性的仪器,其是电子经纬仪与测距仪的集成体,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为受人们注重的环节。
全站仪的运用不仅使得测绘工程的测量成果尤为的准确,而且保障了各种测量参数的记录、存储与运算,最终使其成果被运用的尤为合理和科学。
到现在为止的社会发展中,各种测量仪器的运用比较成熟,更甚者出现了自动目标识别全站仪,其仪器在运用过程中能够自动跟踪与控制测量目标,最终取得三维坐标与工作体系。
而其全站仪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拥有电子测角与电子测距的功能,而且可以按照目标地点实行三维目标的确定,对不同高精度工程测量要求较为全面与完善。
二、RTK技术主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在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水平有了日渐的提高,所以这也就说明第一生产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其它领域是这样,但在测绘工程当中则更为重要,它主是要是借力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对缺陷进行有效的弥补,这种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测量应用,主要是利用GPS上的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进行接收,并且作为移动站。
RTK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RTK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分析RTK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实时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基站网络,RTK技术可以提供毫米级的定位精度,使其成为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工程测量中,RTK测量技术在地面控制点的建立和测量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控制点,工程测量人员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确保工程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
RTK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勘测、道路建设、管道布置等工程项目中,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空间参考。
RTK测量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建筑测量、地质勘探和工程监测中。
在建筑测量中,RTK技术可以准确测量建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结构,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支持。
在地质勘探中,RTK技术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精确测量地表和地下构造,为矿产勘探和灾害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在工程监测中,RTK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位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RTK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TK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工程测量的精度和效率,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支持。
2. 正文2.1 RTK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RTK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准站网络、移动站接收信号、数据处理和误差校正。
基准站网络是RTK测量技术运行的基础。
基准站通过GPS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并将信号处理后上传至服务器,形成网络。
移动站通过接收多个基准站的信号,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减小误差。
移动站接收信号的过程是RTK测量技术的关键。
移动站通过接收来自不同基准站的信号,可以实现实时精密测量。
通过解算来自不同基准站的信号,可以获得移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精确位置。
数据处理是RTK测量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解算移动站和基准站的观测数据,并进行误差校正。
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精密的算法和计算能力,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RTK技术及其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控制测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测量技术被不断创新并应用,RTK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RTK技术能够实现对测量对象的实时动态定位,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没有外业返工后处理的负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等多个领域。
本文就对RTK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实施步骤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标签:RTK技术原理和特点实施步骤控制测量应用1 RTK技术原理及特点1.1RTK技术原理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载体(称为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同一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
然后将这个改正值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及时传递给共视卫星的流动站精化其GPS观测值,从而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
RTK的观测模型为:其中:1.2 RTK技术的特点(1)作业效率高。
RTK技术在测量作业时,在大多的地形条件下,一次设站可以完成半径10km区域内的被测对象的测量,与传统测量需要多次设置控制点、多次挪动测量仪器相比,减少了“搬站”的次数,且整个测量过程只需要1人即可,坐标数据的采集仅需间隔几秒,测量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作业条件低。
RTK技术测量的作业条件为“电磁波通规”和对天基本通规,与传统的两点间光学通视作业条件相比,不用再受气候、季节、能见度和过高通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障碍物较多的被测地区作业有着较大通用性[1]。
(3)测量精度高。
在RTK测量中,采用的是内装式软件控制系统,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同时,RTK技术也没有全站仪测量等方法产生的误差积累问题,在符合作业条件时,能够实现厘米级精度的高程、平面精度测量。
2 RTK技术的实施步骤2.1项目新建与坐标系统设置在RTK中新建项目并命名,然后在参数选项中选择坐标系统,通常选用当地的椭球系为标准,然后设置投影参数,四参数、七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等根据实际情况确认是否填写。
RTK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及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也不断提升,对其精度以及效率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在工程中熟练应用测绘新技术从而能够使测绘数据的精确度提升,应用新技术于测绘工作当中十分重要,且能够显著提升测绘水平。
本文主要针对RTK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及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RTK技术;测绘工程;应用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测绘工程需要具有更高的精度以及工作效率,那么就需要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那么RTK、GPS 等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诞生了,RTK技术从开始到至今,通过不断的改变完善,从最开始的静态测量逐步到快速静态测量直到GPS测量技术,它的不断提升,至今的精度已经是厘米,该技术能够使在进行勘测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测量三维坐标,不受地理条件的约束,切实提升了测绘工作的精确度以及工作效率[1]。
1 RTK技术特点简介在测绘工程中普遍使用的RTK技术,其具有较多的优势,例如较高的集成化程度、自动化作业且具有较强的测绘功能。
对比传统的测量而言,它没有过高的工作环境要求,即便搬站很多次的条件下也不会有累积误差,在一些范围中它的高程精度和平面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别,并且数据可靠且安全,可以节省较多的人工操作,从而降低费用的之处,且效率相对比较高,操作起来非常便捷以及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在工程测绘当中RTK技术仍有一些缺陷存在比如此技术很容易遭到卫星覆盖的影响,在卫星覆盖状况不佳的条件下,且有很多障碍物的位置,卫星信号长时间处于较弱的状态,那么作业质量就会偏低,此时就应选择适合的时间或是采取别的测量手段[2]。
2 RTK技术工作原理目前来说,我国科技水平明显提升,那么关键是要发展第一生产力,别的行业也是一样的,在测绘工程当中十分重要,它是通过科技水平能够很好的修补缺陷,此技术是当前较为新型的一种测量技术,是通过GPS中的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当作移动展。
GPS 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量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x,y,z),并能够达到厘米级的精度。
RTK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测量技术史上的一场革命,由于其在野外作业时能够实时提供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精度高等优点,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深受众多测量单位的欢迎。
本文想通过近几年来在多个测量项目中的应用、实验,并和全站仪、经纬仪等传统测量仪器比较,来探讨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以达到推广应用RTK技术的目的。
1. 作业原理GPS RTK技术系统用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链。
其作业原理是:基准站接收机架设在已知或未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测站点坐标、伪距观测值、载波相位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和接收机工作状态等通过无线数据链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先进行初始化,完成整周未知数的搜索求解后,进入动态作业。
流动站在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时,同步观测采集GPS卫星载波相位数据,通过系统内差分处理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根据基准站和流动站的相关性,得出流动站的平面坐标x,y和高程h。
2. 作业时需注意的问题求解平面转换参数,至少要联测三个已知平面坐标点,求解高程转换参数则需要联测四个已知高程点,联测的所有已知点应分布均匀,且能覆盖整个测区。
为了提高WGS-84坐标系与当地坐标系数学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而提高待测点的精度,通常要联测尽可能多的已知点。
转换参数的求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GPS控制网资料,将多个已知点的WGS-84坐标与相应的当地坐标输入电子手簿中,利用内置软件,经平差解算出转换参数;二是将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或未知点上,流动站依次测量各已知点的WGS-84坐标,再将各已知点所对应的当地坐标系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输入手簿中进行点校正,剔除校正残差比较大的已知点,从而解算出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
关于RTK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及相关注意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各种测量领域,特别是GPS实时动态差分RTK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完善在常规测量领域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GPS;RTK;测量技术1 RTK在测量工作中的应用1.1 用于工程放样测量首先,确定控制点及其坐标系、坐标转换参数的求解方法。
把放样点的坐标或线及桩号成批地存入掌上电脑RTK手簿中。
选择地势高、无干扰、宽阔的已知点架设基准站,设置好基准站,使接收机至少能收到5颗以上卫星,数据链发射正常,测量人员设置好流动站,在快速初始化完成后可以开始作业。
从RTK 手簿中读取当前测量点距放样点或线的纵横坐标差Dx、Dy、S以及方位,并以图形方式显示出来,同时显示测量的点位精度水平,当精度水平达到期望值时可结束该点的放样,操作起来比较直观、方便。
采用RTK放样,单人就可以作业,工作效率很高。
同时,作业时不必布测常规的导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在道路条件差的地方相当方便。
如在某厂区的道路放桩中,该地区灌木、小叶树密度高,如果用全站仪放桩,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去砍树开路以便通视,并且还需要布置导线,采用RTK方法能够省去这些艰难的工作,常规方法需要10天的工作,使用该方法约2天即可完成。
高程测量方面,GPS测量的高程误差与常规水准不同。
它主要取决于拟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符合程度。
1.2 RTK技术用于定位测量RTK技术定位有动态定位和快速静态定位两种测量模式。
两种定位模式相结合,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中可以覆盖公路勘测、施工放样、监理和GIS前端数据采集。
1)动态定位测量前需要在一个控制点上静态观测数分钟(有的仪器只需2~10s)以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流动站就可以按预定的采样间隔自动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
目前,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动态定位模式在公路勘测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完成地形图测绘、中桩测量、横断面测量、纵断面地面线测量等工作。
RTK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浅析1、前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技术不断的更新,RTK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RTK测量技术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
通过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2、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RTK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1)图根控制测量为满足大面积测区的需要,要在各个GPS点之间加密图根点,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如何快速精确地提供图根控制点,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
常规控制测量如导线测量,要求方向观测法,还要相互通视,费工费时。
RTK图根测量,点间只需两点通视且精度高,但数据采集方便,但需事后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内业发现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必须返工。
应用RTK技术将无论是在作业精度,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线路中线定线RTK测量技术用于道路中线放样,放样工作一人也可完成。
将线路坐标输入RTK的外业控制器,即可放样。
放样方法灵活。
放样时屏幕上有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小于设定的为止。
(3)直接地形图测量对无树的山体、稻田、河流等,RTK可直接测量其坐标,无需向全站仪摆站测量,既快速又能按数字顺序号测量,对不同的地物又可以按字母分类测量,既省时间内业连线又方便,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
3、RTK技术在测绘中处理数据方法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位(仍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如基准站坐标和天线高度)—但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二方面通过数据链接接收来自基被站的数据,另外,自身也采集rTP3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再经过坐标转换、高程拟合和投影改正,即可给出实用的厘米级定位结果。
控制测量中对RTK技术的应用分析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技术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并且逐渐崛起。
RTK测量技术因其无需通视、无误差积累、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有着常规测量仪器经纬仪、全站仪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使得其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标签:测量;RTK技术;应用;前言:随着RTK 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市政工程测量中RTK 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其测量手段和作业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有效的推动了市政工程测量技术的提升,确保了测量的精度和效率,使测量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且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RTK 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而且在求精测量技术的发展中必将占据主导地位。
1 RTK 技术分析GPS-RTK 也叫实时动态差分法,是测量领域中的一项新的测量方法,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其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基础,可以实现三维定位结果的实时传送,而且测量的精度达到厘米级,其在基准站内设置一台接收机装置,而在移动站设置一台或是几台接收机,实现对相同卫星信号的同步采集。
这样在基准站接收GPS 信号并进行载波相位测量的同时,则会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测站价值信息一起移送给移动站,而移动站利用这些数据及本机采集的GPS 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计算出待测点的坐标、高程和实测精度,而且通过与预调精度进行比较后,即会揭示测量人员对该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进行记录。
RTK 测量系统通常由 3 部分组成,即GPS 信号接收部分(GPS 接收机及天线)、实时数据传输部分(数据链,俗称电台)和实时数据处理部分(GPS 控制器及其随机实时数据处理软件)。
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2. RTK技术的使用优点传统测量外业容易受地形、气候、季节、森林覆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精度、作业速度都受到很大限制,在能见度低、难通视的情况下,有些测量作业根本无法进行。
文章编号:0494-0911(2007)07-0041-02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B
RT K 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周晓华,李永兴,吴根姣,罗石坚
(江西核工业测绘院,江西南昌330038)
O n th e App lica tion o f RTK T e chn iqu e to C on tro l S u rv ey in g
ZHOU X iao-hua,L I Y ong -x ing ,WU G en -jiao ,LUO S h i-jian
摘要:通过阐述RT K 基本工作原理,并结合某测区控制测量的应用,对影响其精度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工作中的注意事
项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RT K 技术;控制测量;应用
收稿日期:2007-05-29
作者简介:周晓华(1969-),男,江西丰城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测绘经营管理工作。
一、概 述
测区内及其周围施测了四等GPS 控制点,为满足1∶500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必须加密控制网,由于测区内房屋密集,通视条件差,用传统方法工作量大,很难进行。
为此,采用了新技术与新方法,采用徕卡GPS -RTK 测量仪器对测区进行控制测量。
二、GPS -RTK 技术工作原理
GPS -RTK 测量系统是GPS 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而构成的组合系统,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 测量技术。
它是在基准站安置一台G PS 双频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G PS 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连续观测所得信息和基准站自身的信息通过无线电传输实时传送出去。
在流动站上,GPS 接收机上除接收卫星信号外,同时还接收来自基准站发来的数据信息,并通过仪器内置软件实时解算出3维坐标信息及其精度信息。
三、转换参数
由于GPS -RTK 获得的是WG S -84坐标系中的坐标,而工程要求的是地方坐标下的格网坐标,这就需要将W G S -84坐标转换为地方坐标。
由于测区内四等GPS 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及地方坐标均已知道,我们采用了七参数转换法求解转换参数,选择9个四等平面控制点以及6个水准高程控制点直接将两套坐标输入RTK (徕卡1230)中,并将各种椭球参数及地方参数输入仪器中直接求出测区转换参数。
具体点校正精度见表1。
表1
校正点
平面残差/m
d E
d N 高程残差/m
G 211-0.015-0.009G 4014-0.005-0.011G 4013
-0.008
0.007
0.009RTK 高程与水准高程最大较差为ΔH m ax =72mm,平均较差为ΔH =18.4mm ,较差小于2c m 的占41%,较差小于3c m 的占77%,只有个别大于5c m,以四等水准值为高程真值,按双观测值之差计算高程中误差:M =±
[dd]
n
=±23.7mm 。
四、边长检验
通过全站仪对部分RTK 测量点的边长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见表2。
边长最大较差为ΔL m ax =27mm,平均较差为ΔL =7mm ,按双观测值之差计算边长中误差:M =±
[dd]
n
=±9.2mm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采用GPS -RTK 技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完全能达到地籍测量对平面控制(二级导线)的精度要求,采用G PS -RTK 高程也能达到四等水准精度要求,但也有个别点有粗差。
五、提高GPS -RTK 技术精度的对策
1.如果基准站的坐标精度低,则所得到的3维坐标精度也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选择D 级以上精度的已知点作为基准站。
142007年 第7期 测 绘 通 报
表2
序号实测边长/m计算边长/m差值/c m序号实测边长/m计算边长/m差值/c m Ⅱ02001~Ⅱ0200285.20085.2000.0Ⅱ02037~Ⅱ02036204.611204.6060.5
Ⅱ02003~Ⅱ02004208.730208.7290.1Ⅱ02049~Ⅱ02022138.658138.685 2.7
Ⅱ02004~Ⅱ02005199.129199.1411.2Ⅱ02052~Ⅱ02051168.017168.004 1.3
Ⅱ02008~Ⅱ0200798.46998.4780.9Ⅱ05005~Ⅱ05006121.058121.071 1.3
Ⅱ02008~Ⅱ02009113.320113.3220.2Ⅱ05008~Ⅱ05009187.064187.0590.5
Ⅱ02013~Ⅱ02012118.165118.1791.4Ⅱ05010~Ⅱ05009189.120189.1220.2
Ⅱ02014~Ⅱ0201291.45091.4540.4Ⅱ05014~Ⅱ05015208.598208.5940.4
Ⅱ02015~Ⅱ02016218.654218.3490.5Ⅱ05016~Ⅱ05017282.023282.0280.5
Ⅱ02018~Ⅱ02017128.972128.9730.1Ⅱ05017~Ⅱ05018273.771273.782 1.1
Ⅱ02020~Ⅱ02021141.236141.2400.4Ⅱ05019~Ⅱ05026104.218104.2160.6
Ⅱ02022~Ⅱ02021257.029257.0340.5Ⅱ05026~Ⅱ05019104.215104.2160.1
Ⅱ02023~Ⅱ02022137.957137.9560.1Ⅱ05027~Ⅱ05026103.616103.6220.6
Ⅱ02025~Ⅱ02024124.799124.8040.5Ⅱ05033~Ⅱ05034176.273176.063 1.0
Ⅱ02027~Ⅱ02028103.243103.2480.5Ⅱ06001~Ⅱ06002173.892173.8900.2
Ⅱ02028~Ⅱ02029212.847212.8621.5Ⅱ06018~Ⅱ06019182.198182.1990.1
Ⅱ02030~Ⅱ02031180.006180.0322.6Ⅱ06019~Ⅱ06020125.666125.6660.0
Ⅱ02033~Ⅱ02032212.077212.0700.7Ⅱ06020~Ⅱ0602194.47494.4720.2
Ⅱ02034~Ⅱ02035209.244209.2510.7Ⅱ06022~Ⅱ0602189.81389.8140.1
2.坐标参数的选择对所测成果的精度影响很大。
GPS采用W G S-84坐标系,而且全部计算都在此坐标系内进行,处理后的首批结果是W G S-84坐标。
但是用户需要的是国家格网坐标或地方坐标,如北京54平面坐标、西安80平面坐标、某地城市坐标,为此必须将W GS-84坐标转换为北京54平面坐标或西安80平面坐标或当地坐标,然后再将其投影到高斯平面上。
因此坐标转换精度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选择用已知公共点求转换参数,它的精度不仅与所选点的位置和数量有关,还与所选点的坐标精度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公共点时应该对测区范围内的已知点进行筛选。
3.基准站应选择在地域宽阔、尽量远离无线电干扰源、大面积水域等的地方。
4.GPS系统本身的影响因素包括G PS卫星星数、卫星图形、大气状况等。
为此应做好星历预报工作,卫星条件不好时,作些辅助工作(基站转移等)。
5.严格规范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
RTK实践证明,观测者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对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影响很大,例如:对中误差、测量天线高或输入基准站坐标的任何误差,都将影响测出的全部坐标。
观测者必须垂直握住测杆,使其位于测点的铅垂线上,进行控制测量,建议流动站采用三脚架基座对中整平。
观测者也应认真检校RTK 设备,三脚基座和流动站测杆上的水准器必须检查校正,以免除任何系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影响。
6.为了消除偶然噪声,提高RTK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增加观测的历元数并进行重复测量也是必要的。
7.如果要采用RTK高程就必须做到:①求转换参数时在测区外围要有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并联测四等水准高程,所选公共点不要离测区太远,并均匀分布在测区;②要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基站)分别观测,以检测其测量粗差,并进行一定数量的已知点检验。
六、结论
GPS-RTK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且不累计传点误差,观测时间短并可实时提供3维坐标,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减轻劳动强度等特点,在测量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
大学出版社,1996.
[2]C J J8-99,城市测量规范[S].
2
4测绘通报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