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下)(修改稿)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唯物论哲学总复习体系基本原理(关系)方法论意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辩证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坚持联系的观点, 反对孤立的观点(因果联系的意义)(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运动的观点(与物质、静止的关系)在运动中认识事物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坚持发展的观点, 反对静止的观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对主统一关系原理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与一点论认识论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含义特征作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关系坚持实践与认识(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处理好改造“客”与“主”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看本质既要实践,又要学习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分析、综合合理想象和创新思维认识无止境,反对将认识凝固化、僵化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作出贡献生 观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辨证 唯物 主义 哲学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辨证唯物论 唯物辨证法 认识论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矛盾发展 联系 实践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价值两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人生理想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树立正确的价值(二)《世界的客观性》 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天体起源 生物起源 人类起源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尊重自然的属性和规律是人类正确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前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社会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社会是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 生产关系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证明证明 证明证明证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谁决定谁可否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正确反映物质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规律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性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良好的精神状态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发挥主观 能动性结合前提基础利用规律可以认识定意识物质哲学上的物质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对象和范围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进行概括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一个一般概念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理论仅揭示出特定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和特性,是个具体概念特性永恒、绝对、客观实在、共性暂时、可变、相对、个性联系1.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
《哲学常识》系统串讲(下册)新洲一中何细华一、重难点解析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⑴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⑵原因——区别/程度/作用(略)⑶实现途径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创造两个必要条件③工具: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分析与综合3、实践的观点/知识⑴含义及特征——①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②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③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⑵基本形式及其作用——①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③科学实验——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⑶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四点)——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决定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错误的……——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5、(1)内容——贡献/回报(2)真正标志——贡献(物质/精神)一定生产力为基础客观一定社会条件人生价值(3)实现条件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主观②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③百折不挠,不斗自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4)途径——投身实践(5)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6、理想与现实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要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7、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二、典型误区分析1、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简析:假象与真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只不过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虚假的、不真实的反映。
2、对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几个认识误区①感性认识是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
简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两者都是一种认识,而非现象、本质本身。
②感性认识不能指导实践,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简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感性认识也能指导实践,而不正确的或不深刻的理性认识不一定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③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简析:理性认识有的对本质的反映不一定准确或深刻,所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有对错之分。
3、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几个认识误区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简析:认识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或第一推动力,也即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简析: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③获得认识的方式只能通过亲自实践。
简析:获得认识的来源只有一种,那就是实践;而获得认识的方式却有两种:亲自实践和他人实践。
4、社会意识/价值观/理想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简析:社会意识、价值观、理想都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正确的、科学的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5、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几个认识误区①集体主义不允许追求个人利益。
简析:集体主义也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因而在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允许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②追求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简析:个人利益有正当与非正当之分,非正当的个人利益才是个人主义。
③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都是可取的。
简析:集体主义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如果违背这个前提去追求个人利益,则是不可取的。
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总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没有矛盾的。
简析:在现实利益面前,这两者会经常有矛盾;只能说:这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6、反对拜金主义就不能追求金钱。
简析:实现人生价值,金钱的作用不可小视;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简单的把金钱看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能认为金钱至上。
7、只要树立了理想,就能转变为现实。
简析:理想在奋斗努力中,可以转化为现实,但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
8、对人生价值的几个认识误区。
①人生价值只表现为贡献。
简析:人生价值的内容包括两部分:贡献和回报。
②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简析:精神贡献和物质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基本形式,不作具体分析,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
③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唯一条件。
简析: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不存在决定、唯一条件之说。
三、解题思路浅析主观题部分纵观这几年高考对哲学的考查,试题出现频率较高的大致有这么几类:①辩证关系类,如:因果联系、内外因辩证关系等,②需整合的大观点,如:矛盾分析法、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③重要单个观点,如:社会意识、价值观、一分为二等。
下面逐一谈一些解题思路。
(一)辩证关系的考题模式及答题思路①考题呈现。
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有时侧重考原理(如2010年全国卷Ⅱ38题第2问,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有时侧重考原理与方法论(如2010年四川卷38题第3问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
②高考常见答题思路。
一般对辩证关系采取先理论后论述的方式,理论与论述部分都分别采取由一般理论到具体结合的形式。
【例1】2010年全国卷Ⅱ38题第2问(题目略)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
【答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理论)。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因(一般理论到具体结合)。
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
(具体论述,一般到具体结合)(二)需整合的大观点的考查模式及答题思路①考题呈现。
整合的大观点即前文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的根本任务,人生价值等等。
②高考常见答题思路。
一般是先看清设问的要求和知识点范围,再把知识范围的知识点都梳理一遍,接着联系设问要求采用理论加论述的方式或者夹叙夹议的方式答题。
【例2】(2010年全国卷Ⅰ39题第6问)(题目略)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在联系之中(普遍性)。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
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该答案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方式)(三)重要单个观点的考查模式及答题思路①考题呈现。
重要单个重要知识点一般指它们可以单独表达一个意思,亦可以作为大观点的构成部分,如意识、价值观、认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等。
②高考常见答题思路。
一般采取先答理论;接着将材料中的事例/现象复原成理论,即这就是某某理论;最后再结合设问要求按理论的思路进行论述。
【例3】(2010年全国卷Ⅰ38题第3问)(题目略)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答案】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正确价值观)(答案相关理论为社会意识、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先提出理论,接着将问题中的节能理念复原成理论)。
节能理念可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论述部分)【训练题】1、2010年10月1日,我国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升空。
2004年中央决定实施探月工程,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绕”“落”“回”。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绕月探测工程,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成功发射,实现“绕”月探测;在成功实施绕月探测之后,发射“嫦娥二号”,接着进行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实现“落”月探测;2017年前后实施月面自动采样并返回地球。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如果“绕、落、回”探月三步圆满完成,“那么我们就具备了人上月球的基本条件,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卫星与登月之间的关系。
2、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
享年98岁。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1934年6月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
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在“科学救国”理想的支撑下,冒着被美国政府枪毙的风险,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力毅然于1955年返回中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去,为新中国工作近50年,其为解决我国导弹、氢弹、火箭、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钱老是如何实现其人生价值的?3、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全国各地再发驰援热潮。
8月19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青海西宁隆重举行。
在这次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奋力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试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参考答案】1、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卫星与登月之间是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嫦娥系列卫星的发射是一种量变,没有“绕”、“落”等的积累与摸索准备,就不会有载人登月目标的实现。
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经历了嫦娥系列卫星的发射探测做了大量成功积累后,载人登月就成为可能,登上月球是探月工程积累的必然结果。
2、①人生价值是贡献和索取,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钱学森正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不断付出,无私奉献而后又得到人们的各种赞誉和称号中实现人生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