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政治期末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关系则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研究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
4.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3、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
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技术创新的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
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4、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5、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6、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
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2、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这些内容统称为自然观。
其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它不是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技术的特殊方法的叠加,而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自然辩证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1)自然界的整体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自然界的层次性:自然界具有层次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自然界的动态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1)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方向性: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3)自然界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
3. 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自然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研究生应掌握以下范畴:(1)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2)质量互变: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3)否定之否定: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又会被更高层次的事物所否定,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辩证法1自然观部分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等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②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
③系统由要素构成并和环境相关联,具有开放性等特点。
④系统以分叉和突现的方式进行不可逆地演化。
⑤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构成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⑥人类社会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界系统发展关联。
自然界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演化着;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不可逆;时间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界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特征①提出系统存在和演化思想。
②强调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③突出人类和自然界的系统关系。
系统的演化思想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的基本观点:①人工自然界是以天然自然界为基础,通过技术活动创建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层属性的自然界。
②人工自然界的演化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及其自身规律。
③通过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特征:①人工自然界是以天然自然界为基础,通过技术活动创建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层属性的自然界。
②人工自然界的演化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及其自身规律。
③通过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开放系统。
②生态自然界是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界。
③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相统一的自然界。
④生态自然界的创建依靠人类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人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1、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1)自然界的本源是某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2)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2)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缺陷:不能彻底的坚持唯物主义、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是:(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是世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特征: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作用: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
缺陷:以机械决定论人生自然界、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现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作用: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理论基础、成为理论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5、系统自然观观点:(1)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4)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复习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体系答:对象: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③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体系:总论——自然辩证法的主体和核心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历史——前史(自然辩证法创立前的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和本史自然观1.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答:①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功能规律②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功能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看作系统,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而这种整体突现性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特别强调系统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2. 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答: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①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②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动态性: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④层次性: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3. 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①整体决定和支配部分:整体在性质和功能等方面不同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且整体所具的性质不是通过部分简单相加就能得到的。
因此,整体相对于部分来说,具有不可还原性。
②整体与部分相统一:a. 整体与部分具有相对性b. 整体与部分具有全息相关性c.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③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a. 整体与部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地位的转化。
b. 整体与部分矛盾双方,通过整体的“递阶分解”而转化为部分;通过部分的“递进相干”而转化为整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36]也就是说,只有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有真正的保证。
依据马恩的教导,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
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渐清晰,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上,而很少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从理论逻辑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
ian一名词解释1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p32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p33 范式范式是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规范模式中的关键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科学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科学活动的“模型”“信念”,它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等。
P3044 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它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深深打上人类印记,与人类社会发生密切关系的自然界。
p845 系统与要素系统是指处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方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
P276 组织与自组织组织当名词用,指某个特定的系统;当动词用,指某种特定的运动过程,即原来分散的,相对独立的要素形成一个具有整体结构与新属性的系统的过程。
自组织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便称系统是自组织的。
“特定”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
P557 可逆与不可逆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简称可逆。
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是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简称不可逆。
可逆和不可逆是刻画过程的概念,只有对两者以上状态所构成的过程才谈得上可逆或不可逆。
p458 进化与退化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P499 有序与无序有序是指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或转化。
无序是指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或转化。
系统的有序或无序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单个事物或孤立的要素是无所谓有序或无序的。
P5010 熵熵是一个反应热运动过程和方向的物理量。
用来放映热运动的不可逆性熵增加原理:系统只能自发的朝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熵最大的平衡态。
P4511 反馈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滚雪球式的增长效应,使过程的结果又影响到过程的原因和过程本身,就是反馈作用。
P59反馈是从电磁学中的反馈电路引申出来的概念,指系统的输出反过来作用与输入,从而影响再输出。
如果加强了再输出,称为正反馈;如果削弱了再输出,称为负反馈。
p24612 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研究关于获得和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行为和一般过程。
研究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方法。
(技术方法论技术方法论是关于取得新的发明创造的行为方式和一般过程。
研究利用自然规律发明人工自然物的思路和方法。
)p12513 意象意象是对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的反映。
它是从印象,表象这些处于感性阶段的对象的主动形象或“内心图画”中,经过形象分析和形象综合而建立起来的。
p19214 联想广义的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
它包括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的由知觉形象触发的印象联想,以及属于理想性认识范畴的意象和概念的联想。
P19215 想象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的意象。
想象在原有意象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加工原有意象以创造出新的意象。
P19216 证伪主义波普认为,一个理论不管它如何经受住严格的检验,也不能说是真的,因为这仅仅表明它能够经受已经经受的检验,而并不能表示它能经受未来的任何考验,任何理论是一次证伪既可能肯定为假,但即使经过多次证实也不能肯定为真。
证伪主义由此得名。
17 科学抽象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P17618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P13419 科研选题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而所谓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P14020 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货借助于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P15421 机遇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的遇到未曾见过的自然现象,由此导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或偶然的发展,称为机遇。
P17222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元。
P17723 科学符号从认识论的观点看,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代替物。
符号不但具有物质性和可知性而且还必须具备含义。
任何符号都是物质和含义的统一。
P17924 理想实验理想实验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是一种理想模型方法,又具有假说的性质。
P18225 逻辑思维思维逻辑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它包括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两种思维形态)p18326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形象的反映客体的具体形态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P19127 相似块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称为相似块。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它的存在。
P20028 科学假说假说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
)p21429 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共设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
P22530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观察的方法。
P24431 信息信息就本体论而言,是标志事物存在及其关系的属性。
信息就认识论意义而言,是认识主体接收到的,可以消除对事物认识不确定性的新消息,新内容,新知识。
从传递过程即从信源经过信道再到信宿的关系来看,信息又是主体之间认知与别认知的联系与关系。
P24532 头脑风暴法将对某项工程技术课题有专门知识的人召集起来,围绕一个明确的议题,作无拘束的自由思考,讨论,让各种思想多项流动,多元交叉,借以填补各自空白,与会者互相启发,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由此诱发出更多的创新设想。
P27633 学派学派是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
学派组织具有内聚性,整体性,传统性,排它性等特点。
P31834 技术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需求,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使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能体系。
即存在着物质要素说,也存在精神要素说,既有静态观点,又有动态观点。
P28335 科学科学这个范畴有知识和实践双重含义,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科学是指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和在这个活动中产生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p28236 系统整体性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当要素之间存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的质的突变。
这种新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
P24337 科学事实在科学方法论中,科学事实这一范畴一般是指经验事实,因此,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观察和实验等时间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描述。
它体现的是客观事件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记述和判断,而不是理性抽象的结果,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P151二单项选择及三不定项选择1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A、人与自然的矛盾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2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A、类比方法B、实践方法C、归纳方法D、演绎方法E、观察方法3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A、《人体构造论》B、《天体运行论》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心血运动论》E、《新天文学》4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A、赛尔维特B、伽利略C、布鲁诺D、哥白尼E、维萨里5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A、科学实验的兴起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E、日心学说的出现6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7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A、哥白尼B、伽利略C、开普勒D、第谷E、布鲁诺8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A、岩石分类说B、地质突变论C、地质渐变论D、岩石质变思想E、板块构造论9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A、林耐的人为分类法B、细胞学说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E、分子生物学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A、同化与异化B、个体与环境C、遗传与变异D、连续与间断E、整体与部分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A、天圆地方说B、盖天论C、壳层说D、浑天说E、宣夜说12 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A、《天体运行论》B、《人体构造论》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E、《新天文学》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A、牛顿力学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C、微积分创立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A、毕达哥拉斯B、欧几里德C、阿基米德D、阿波罗尼E、苏格拉底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A、析因实验B、探索性实验C、模拟实验D、验证性实验E、判决性实验16科学认识的主体是:BA、人民群众B、科学工作者C、文艺工作者D、经典作家E、知名学者17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A、科学实验的兴起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E、日心说的出现18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属于:BA、科学方法B、哲学C、思维科学D、社会理论E、系统科学19系统论最基本的观点就是DA、层次性的观点B、突变性的观点C、对称性的观点D、整体性的观点E、结构性的观点20科学认识的对象是:CA、客观事实B、科技产物C、科学事实D、科学知识E、历史事实21最早系统提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的哲学家是:CA、德国哲学家爱因斯坦B、法国哲学家波普C、英国哲学家波普D、美国哲学家波普E、美国哲学家爱因斯坦22系统的有序可表现为要素分布的:BA、均匀性B、不均匀性C、平衡性D、不平衡性E、可重复性23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DA、人与自然的矛盾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24科学问题的来源有:ABCDEA、实践是科学问题的根本源泉B、科学问题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C、科学问题从科学理论的内部矛盾中产生D、科学问题从不同学派理论的矛盾中产生E、科学问题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的矛盾中产生25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BDEA、微积分中的辩证法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C、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D、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E、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26科学革命的主要特征是:BCDA、直接性B、间断性C、创新性D、突破性E、渐进性27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在于:ABCEA、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B、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C、形象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或想象D、逻辑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E、逻辑思维与形象无关,形象思维也不用概念28科学事实的特征有:ABCEA、陈述性B、个别性C、真实性D、历史性E、可重复性29下列哪些方法属于工程技术设计方法的是:ABCDEA、头脑风暴法B、综摄法C、联想法D、检核表法E、逆向思考法30对自组织现象的研究是解决如下哪些代表人物的理论之间的矛盾的关键:BCA、恩格斯B、达尔文C、克劳修斯D、黑格尔E、毕达哥拉斯31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有:ABCA、实验者B、实验对象C、实验手段D、实验才能E、实验结果分析四辨析题(新增…)1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