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366.0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处工,就官府”判断,手工业是受官府控制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唐朝李贤在《后汉书·杜诗传》注文中说:“……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
”这里描写的生产工具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B.排涝C.冶铁D.挖煤解析:由“吹炭”和“激水以鼓之”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鼓风冶铁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冶铁。
答案:C3.宿铁刀是中国古代制造的著名钢刀,它的制造工艺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据其工艺判断,该刀的生产年代最早不早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南北朝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铸造时先把生铁熔化,浇铸在熟铁上,这是典型的灌钢法。
我国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答案:C4.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汉武帝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解析:东汉时期才出现青瓷,故A项错误;材料中“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出现在康熙年间,故B项正确;雍正时期之前已经出现“粉彩瓷器”,故C项错误;乾隆时期之前已经出现“粉彩瓷器”,故D项错误。
答案:B5.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根据题目中关键词“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丝织业历史悠久,丝织业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古罗马学者对中国丝织品的赞美,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中国通过路上丝绸之路与古罗马进行贸易往来,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济南高一检测)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特征。
“工商食官”即西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
答案:A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答案:B3.(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制瓷业发达,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佛山C.武昌D.开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宋代,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景德镇被称为“瓷都”。
答案:A4.(2018·烟台高一检测)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答案:C5.(2018·石景山高一模拟)《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B.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代手工业的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习目标:1.掌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及其特点。
3.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古代中国金属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掌握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力量对比的消长。
(重点、易错点)3.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广受赞誉的原因。
(难点)4.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知识梳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1)冶铁业(2)制瓷业(3)丝织业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主要类型(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1)两宋之前: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江南一带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1)时间:明朝中后期。
(2)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地域:江南地区。
(4)清朝: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训练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方式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3.中央电视台在某地举行的大型专家鉴宝会上,有人拿出其收藏的一件唐代瓷器(如图)请专家鉴定。
专家认定这是一件粉彩瓷,并一口否定了该藏品的真实性,其理由应是 ( )A.唐代只有白瓷B.唐代只有青瓷C.古代中国没有彩瓷D.唐代以后才有彩瓷4.下图是19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
黄道婆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她( )A.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B.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C.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D.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民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6.“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其产品用途是( ) A.出售B.自我消费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7.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
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制瓷技术精湛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 C『解析』“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属于生产工具,金属制品的普遍使用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3.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五大名窑出现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唐朝『答案』 A『解析』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 C『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5.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答案』 B『解析』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6.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
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答案』 A『解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亚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密切。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材答案解析【学思之窗】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题关键:雇佣关系。
思路引领:从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方面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双方关系发生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
答案提示: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雇佣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解题关键:把握特征,准确举例。
思路引领: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享誉世界。
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
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
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学习延伸
(答案略)。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殷墟郭家庄开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兴旺,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表达青铜武器“多样〞,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做题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2.以下列图为汉代杜诗创造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开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与农田水利无关,故A项错误;水排作为应用水力的鼓风冶铁工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铁产量的大量提高和铁制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汉代才开始利用水力,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鼓风冶铁工具,不能表达整个官营冶铁业的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B3.以下列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表达男耕,故D项错误。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对中国古代三种形态手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世界领先B.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用于家庭消费C. 明朝中后期,在官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答案】C【解析】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C错误,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经营特点: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世代为官府劳作;其生产范围广泛,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古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由于官营手工业缺乏竞争,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低,弊端丛生.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2.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这主要是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描述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世界市场得到了拓展,在这个市场中,中国处于出超,即贸易顺差。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远销欧洲,深受欢迎和喜爱,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B正确;1500~1800年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ACD不符合明清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B。
3.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练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单选题1.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2.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3.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4. 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早期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②我国较早冶炼生铁和块炼铁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6.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7.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第二课同步课时训练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熔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这一方法(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2、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据此可知,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3、明末景德镇瓷器生产发达,官窑采取“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的形式完成任务并形成一种固定制度。
这表明当时景德镇制瓷业中( )A.政府大力扶持民窑B.民窑生产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官窑日渐市场化D.民窑已占据瓷器生产主导地位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5、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6、“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7、该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8、《“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人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人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其核心观点是()A.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C.中国的瓷器在宋朝时开始外传D.贸易交流促进文明进步9、材料一(汉元帝时,贡禹表称)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
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答案 C
2.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
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
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
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瓷器工场
解析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 A
3.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青花瓷出现于元代,而青瓷和白瓷的出现早于元代,答案为A。
答案 A
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解析学生易错选C,因为他们认为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就能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同时也是由于不理解封建经济形态的含义导致的。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 B
5.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描述的是(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由“黄道婆”等信息可知其描述的是元代的棉纺织业。
答案 C
6.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萌芽D.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因为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官营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才为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
答案 B
B组(能力题)
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说明D 项正确。
答案 D
8.“南海一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具有非
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
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
的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生产状况是指生产工具及规模、分工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9.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
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从材料“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说明松江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又从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说明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①④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 B
10.儒家《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
”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
解析读懂材料中士农工商的具体解释即可。
答案 B
1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4年在福建泉州港外出水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中残余的香料就有2 000多公斤,其中有檀香,还有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
材料二1987年在广东东南濒临南海的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这是迄今为止在环中国近海区域发现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整船文物多达4~8万件,以瓷器为主,多为青釉瓷,许多瓷器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一摞一摞的铁锅和一篓一篓的铁钉是另两宗大量出水货物;
目前船中出水的铜钱有上万枚,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货泉”,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出水的海船来自哪个地区?材料二中“南海一号”是什么时期的船只?请
分别说出理由。
(4分)
(2)材料二沉船中有大量的瓷器和铁制品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综合以上信息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问,分别根据沉船运载的货物和出水的铜钱可判断出沉船的年代;第(2)问,可联系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得出“宋代外贸繁荣”的结论。
答案(1)泉州沉船来自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因为东南亚地区盛产各种香料。
“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的;因为出水的铜钱最晚是南宋高宗时期的。
(2)说明南宋的瓷器和铁器在海外有大量的需求(或南宋的制瓷业和冶铁业发达)。
(3)宋代海外贸易繁荣(或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瓷器、铁制品,进口的多是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