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6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沁园春·长沙》。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和人生理想的感悟与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词中意象的寓意和修辞手法,理解毛泽东的革命情怀。
2.难点: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①通过展示长沙秋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词中描绘的情境。
②简短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探究词中情感的兴趣。
2.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和豪迈情怀。
3.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4.整体感知《沁园春•长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单元导语提示“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也说明“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这⾸词作于1925年,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湖南、⼴东等地农*动⽇益⾼涨。
⽑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成⽴。
这年深秋,⽑泽东去⼴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洲,写下了这⾸词。
⼩编整理了⼈教版⾼⼀上册语⽂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沁园春长沙教案 1第⼀课时教学⽬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泽东博⼤的情怀和⾰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法:语⾔品读法,点拨法,⽐较法。
⼀、导⼊古代有才学之⼠、有抱负之⼠,⼀旦登上⾼处眺望远⽅,必定⽣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这⼏句表现出诗⼈吞吐宇宙的博⼤胸怀。
陈⼦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泽东重游橘⼦洲时⼜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板书:题⽬、作者)⼆、写作背景⽑泽东是中国⼈民的伟⼤领袖,伟⼤的⾰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学家。
这⾸词作于1925年,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湖南、⼴东等地农*动⽇益⾼涨。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正式成⽴。
这年深秋,⽑泽东去⼴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洲,⾯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活和⾰命⽃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称长短句,产⽣于唐代,流⾏于宋代。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乐分离,成为诗的⼀种,所以⼜称为“诗余”。
2024 年人教版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学问、技能的效率和爱好的技术过程。
教案是教化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感谢您的观赏。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ft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引江ft,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厚的意境,感受抒情主子公的形象,培育诗词鉴赏实力。
2、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秋天。
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该不会只有一个秋──中秋吧!大家的秋短暂不谈,观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或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 39 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 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中国,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踪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这首次作与 1925 年,正是北伐斗争的前一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发展,毛泽东干脆领导了湖南农夫起义。
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完成,成为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课题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通过意象,抒发真挚情感的写作技巧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3。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中蕴含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点:感悟作者真挚的情感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意象,抒发真挚情感的写作技巧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二、设疑自探(一)学始于疑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学生问题预设: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2 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3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哪些意象?什么情感?上下阙关系补充修改“秀出我的风采"—-展示要求:1、书写要认真、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晰全面;2、口头表述声音要洪亮、清楚;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注意在分析此题时分析写此文的目的)(二)自探要求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注意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并把思考的结果简单标注出来.2、时间三分钟三、解疑合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 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问题一:哪些意象?-—第一组展示(前黑板)问题二:什么情感?——第四组展示(前黑板)问题三:上下阙关系——第五组展示(前黑板)评价——展示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分配及要求:问题一:第二组评价问题二:第六组评价问题三:第七组评价答案解析:问题一意象: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一意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
备课札记鉴赏;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
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感受革命前辈
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
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
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
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
“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
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
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
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
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词的常识
1、产生时间
备课札记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
“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
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
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
备课札记
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乐府”《中州乐府》、
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3、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4、分类
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
5、词的流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
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
二、课文相关知识
1、沁园春
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标题。
2、毛泽东
1910年毛泽东脱离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水池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
”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远大抱负。
后来他还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窗去湘江游泳,写下了“信心十足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
“五四时期”毛
泽东参加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三、诵读、背诵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全班课内美读成诵。
2、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备课札记
3、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四、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词上下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2、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明确:1、上片主要写景,写眼前景和心中所思。
下片主要抒情,通过追忆
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2、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五、分析四幅图画,学会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一)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语序正常不?
2、如何体会这个“独立”的“独”字,你想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诗人是一位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着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
无畏气概的革命家。
(二)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3、在描绘湘江秋色图的词句中,你最喜欢那个字?为什么?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何特点?
明确:生机勃勃,壮阔明丽
5、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明确: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
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
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
备课札记
领略之,品味之。
六、练习:比较阅读
比较课文中独立寒秋图和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中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雪【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毛是胸怀博大的革命伟人;柳是决不妥协的封建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