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生物学种类及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3
唾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唾液是出自人体唾液腺的液态物质,是由唾液腺细胞接受神经刺激、分泌出来的一种生物体分泌物。
具有色泽清澈、呈弱碱性、黏稠度较低等特点。
唾液包含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细胞因子等,这些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一、唾液的生物学特性1. 独特的成分和组成唾液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小分子离子、糖类、蛋白质、酶和激素等。
其中,水占唾液总量的90%以上。
唾液的PH值大致在7.0-7.2之间,属于弱碱性。
唾液中的离子成分主要包括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等。
这些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生物代谢状态。
2. 灵敏的反应性由于唾液中的成分具有灵敏的反应性,唾液可以作为一种体液样本,用于检测某些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例如,唾液中的抗体和DNA可以被用于诊断一些传染性疾病和遗传疾病。
唾液样本收集比血液和尿液更容易,不需要使用针头和注射器,具有非侵入性和操作简便等优势。
3. 具有生物保持性唾液可以有很好的生物保持性,对采集和保存条件的要求相对不高。
与血液和尿液相比,唾液在室温下可以保存数小时或数天,而且不需要高压或低温冷冻等特殊保存条件。
这种优良的生物保持性意味着唾液可以作为一种便捷的样本类型在许多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中被使用。
4. 疾病标志物的潜在应用唾液作为一种非侵入样本类型,可以在筛查和诊断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唾液中可检测到许多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免疫球蛋白、肿瘤标记物、心血管标志物、神经递质、荷尔蒙等。
唾液中的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指导医师做出科学和准确的诊断决策。
二、唾液在医学上的应用1. 疾病预防和口腔保健唾液作为一种口腔液体,可以提供保护口腔健康的功效。
一些研究表明,经常洗口和含糖口香糖可增加唾液分泌量及促进口腔健康。
唾液还可以帮助口腔保持湿润,减少口腔的干燥和不适感。
与此同时,唾液对预防口腔疾病,如龋齿、牙龈炎等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唾液腺的功能主治唾液腺的功能唾液腺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产生和分泌唾液。
唾液腺有三对,分别是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下面是唾液腺的功能。
1.消化功能:唾液中包含许多消化酶,如唾液淀粉酶和唾液酸酶,它们能够帮助分解食物,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润滑作用:唾液能够润滑食物,使其更容易咀嚼和吞咽。
此外,唾液还能够润滑口腔黏膜,减少口腔不适感。
3.保护作用:唾液中含有抗菌物质和抗病毒物质,能够抑制口腔内的病菌和病毒的生长,起到口腔清洁和保护的作用。
4.酸碱平衡:唾液中的电解质能够维持口腔的酸碱平衡,保护牙齿和口腔黏膜不被酸侵蚀。
5.调节体温:唾液腺能够分泌适量的唾液来调节体温,特别是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以帮助散热。
唾液腺的主治唾液腺在医学上有许多主治方面的应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唾液腺主治。
1.口腔疾病治疗:唾液腺疾病如唾液腺炎、唾液腺结石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式来治疗。
唾液腺炎的治疗包括炎症控制、抗生素应用等,而唾液腺结石的治疗则需要通过手术将结石切除。
2.口腔干燥症治疗:口腔干燥症是由于唾液分泌不足而导致口腔黏膜干燥的疾病。
治疗口腔干燥症的方法主要有口腔加湿、刺激唾液分泌等。
3.口腔癌的辅助治疗:在口腔癌的治疗过程中,唾液腺的保护和恢复非常重要。
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采用保护性唾液替代物、干扰素等,可以帮助保护和恢复受损的唾液腺功能。
4.唾液分析:唾液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信息,通过对唾液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可以进行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如唾液中的DNA、RNA、蛋白质等可以用于口腔癌和唾液腺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5.腺体支持治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唾液腺丧失或功能不全,可以采用腺体支持治疗来帮助患者维持唾液腺的功能。
常见的腺体支持治疗方法包括使用人工唾液替代物、唾液腺移植等。
以上是唾液腺的功能和主治的一些方面,唾液腺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医学领域有许多应用。
人工唾液的研究进展甄亚斐;彭显;应斌武;张平;周学东;廖玍【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51)3【摘要】唾液是一种微酸性口腔液,主要由水构成,含有少量无机离子和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成分使其具有特殊的流变学和生物学性质,赋予其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对维持口腔及全身健康起重要作用。
唾液减少或成分改变会导致口干症,易引发一系列口腔健康失衡,如口腔灼热,味觉改变,言语、咀嚼和吞咽困难,还会增加患龋病和牙周病等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口干症的患病率约为20%,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50%。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口干及其并发症已引发不可忽视的健康负担。
人工唾液是开发用于模仿天然唾液生物学性质和功能的口腔护理产品,是对症治疗口干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安全、有效的人工唾液,对维护老年人口腔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和市场前景。
开发人工唾液首先要全面认识天然唾液的特性。
本文系统介绍了天然唾液的成分及生物学功能,并详细描述了人工唾液的流变学行为、摩擦学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性能等内容,以期为新型人工唾液的开发提供帮助。
【总页数】9页(P353-361)【作者】甄亚斐;彭显;应斌武;张平;周学东;廖玍【作者单位】口腔疾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3.1【相关文献】1.唾液酸与唾液酸识别蛋白研究进展2.唾液腺干细胞及其在放射性唾液腺损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3.草酸钙肾结石形成机制中唾液酸及相关蛋白唾液酸化作用的研究进展4.改良人工唾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影响5.唾液酸-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轴在肿瘤发生机制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医学中唾液生物学的研究摘要唾液是口腔中由腺体分泌的液体,其在口腔生理和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唾液生物学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
本文将综述唾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唾液的功能、成分以及其在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唾液,口腔医学,生物学研究,口腔疾病引言唾液是口腔中重要的生理液体,由腺体分泌并流入口腔。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研究唾液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唾液生物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综述唾液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唾液的功能、成分以及其在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唾液的功能1. 口腔保护作用唾液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酶类和抗菌肽,能够保护口腔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此外,唾液还具有润滑作用,可以减少牙齿和口腔黏膜的损伤。
2. 消化功能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可以在口腔中开始食物的消化过程。
这些消化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脂肪和蛋白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听觉保护功能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能够中和喉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中耳炎,对保护听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唾液的成分唾液中含有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分,约占唾液总量的99%。
其他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电解质和药物等。
1. 蛋白质唾液中的蛋白质主要分为三类:酶类、黏蛋白和免疫球蛋白。
酶类包括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具有消化功能。
黏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可以减少牙齿和口腔黏膜的摩擦力。
免疫球蛋白能够中和病原微生物和毒素,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2. 核酸唾液中含有DNA和RNA等核酸,可以通过分析唾液中的核酸来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疾病的诊断。
3. 糖类唾液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能够为口腔细胞提供能量。
同时,糖类还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过多的糖类摄入会导致龋齿的发生。
4. 电解质唾液中的电解质包括钠、钾、氯等,可以维持口腔环境的酸碱平衡。
唾液分析报告1. 引言唾液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液体,它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丰富的生化成分。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唾液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易获取的生物标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疾病诊断和监测等领域。
唾液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唾液中的生化指标,可以给出一个人体内部健康状况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唾液分析的原理、应用、样本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唾液的成分和功能唾液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氨基酸、酶类、激素、抗体等组成。
同时,唾液也含有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毒物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唾液的功能包括: - 润滑和保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 - 洁净口腔和消化道; - 参与食物消化过程; - 派息作用,在消化之间,唾液中的酶开始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3. 唾液分析的原理唾液中的成分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唾液分析主要通过测量唾液中的生化指标,以便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常用的唾液分析指标包括: - pH值:用于反映口腔酸碱平衡状态; - 蛋白质:可用于检测唾液中的肿瘤标志物; - 酶类:如淀粉酶、唾液酸酶等,用于检测消化功能和内分泌状态; - 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检测免疫功能; - 激素:如生长激素、垂体激素等,用于评估人体内分泌状态。
4. 唾液分析的应用唾液分析在临床医学和疾病诊断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1 口腔疾病的诊断唾液中可以检测到一些口腔疾病的标志物,如牙龈炎、牙周炎、唾液腺炎等。
通过分析唾液中的相关指标,可以早期发现口腔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2 消化系统疾病的监测唾液中的特定指标可以用于监测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情变化,如胃癌、胰腺炎等。
通过定期采集唾液样本,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4.3 肿瘤的早期筛查一些肿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难以被发现。
唾液中的一些特定标志物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如口腔癌、乳腺癌等。
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生态系。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为生态学。
中心原则: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改建。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ssion):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环境中的过程(例如牙菌斑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口腔主要生态系:颊黏膜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1、物理化学因素:温度、氧张力、pH、营养物质的利用2、宿主固有因素:抗体(唾液中主要抗体为分泌型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主要为IgG)、唾液蛋白质3、细菌因素:细菌的黏附、细菌间作用4、宿主可控制的因素:饮食习惯与口腔卫生按微生物生长适宜温度分类: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1、嗜冷微生物< 25 ℃2、嗜热微生物> 45 ℃3、嗜温微生物25 ~ 37 ℃4、口腔温度变化幅度可达±60º按细菌需氧程度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微嗜氧菌口腔pH范围5.0~8.0,pH影响因素:1、外源性物质2、细菌发酵3、牙菌斑和唾液缓冲能力:高流速—碳酸盐缓冲系统、低流速—磷酸盐缓冲系统,尿素转化成氨。
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它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是在牙表面上天然的生物膜。
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与胞外基质相互连接而在介质表面形成的生态环境。
牙菌斑的作用:是存在于牙表面的微生物膜,口腔生态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口腔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并维持着口腔正常生理功能。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2、细菌附着3、菌斑生物膜成熟(标志:呈栅栏状结构,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由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等;表层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食物残屑及衰老的细胞。
人体唾液培养实验报告引言人体唾液是一种重要的体液,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培养和研究唾液中的微生物,可以了解其组成和功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唾液的培养实验,了解唾液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特征。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人体唾液样本- 琼脂培养基- 空气消毒器- 培养皿- 培养皿冷却架- 灭菌铁针- 显微镜和玻片2.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将琼脂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制备,并放置冷却架上冷却固化。
2. 取一小量人体唾液样本,用灭菌铁针沾取,均匀划在琼脂培养基上。
3. 将划有唾液样本的培养皿倒置放在培养皿盖上,并使用空气消毒器对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4. 将培养皿密封并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以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
5. 取出培养皿,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
6. 取一小块培养基样本,放置在玻片上,加一滴适当的生理盐水,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结果与讨论经过24小时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人体唾液样本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
在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形态各异的微生物菌落。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也可以看到这些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运动方式。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球菌和杆菌菌落。
球菌菌落呈现圆形,边缘光滑;杆菌菌落呈现长条形、杆状。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人体自身的共生菌群,也可能是外界进入口腔的微生物。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少量霉菌的生长,这可能与实验环境中的霉菌有关。
通过人体唾液培养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唾液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能有助于维持口腔的健康状态,而另一些微生物可能与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关。
这对于预防口腔疾病和改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存在一定局限性。
唾液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仅通过培养方法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对唾液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还需要结合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第六章唾液腺Salivary Gland概述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入口腔,形成唾液,又称为涎腺。
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唇腺、颊腺、舌腺、腭腺、磨牙后腺等(位于除牙龈和硬腭前部外的口腔任何部位)唾液25%来自腮腺,60%来自下颌下腺,5%来自舌下腺,5%-10%来自小涎腺,具有湿润黏膜、溶解食物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唾液腺是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的管泡状、局泌性、复合性、外分泌腺:管泡状:分泌细胞的状态局泌性:分泌时只有细胞的分泌物释放复合性:有一个以上的导管进入主导管外分泌性:腺体将液体分泌至游离面第一节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实质—1)腺上皮:分泌单位--腺泡2)皮脂腺3)肌上皮细胞(腺叶)导管间质—被膜、叶间或小叶间隔((血管、淋巴管、神经))一、腺泡acinus位于:最细小导管的末端结构:由数个单层腺泡细胞围成的球形和管形,而在腺泡中央有一狭窄的泡腔在腺泡外围有一层薄的基膜包绕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基底膜之间腺泡根据其形态、结构、分泌物不同,分为:1.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光镜:呈球状,由浆液细胞(浆黏液细胞)组成,常见不到明显的腺腔。
浆液细胞呈锥形,尖端朝向腺腔;核圆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区1/3,靠近基底膜;胞质弱嗜碱性,内含酶原颗粒;主要表达α-淀粉酶。
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也称为浆粘液细胞电镜:浆液细胞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的细胞特征细胞核分泌早期是常染色质,分泌后期是异染色质粗面内质网丰富,较多棒状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显著,膜包颗粒胞吐(exocytosis)和局浆分泌(merocrine)顶部微绒毛,邻面细胞间小管,侧面指状突起,基底部折叠,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2. 粘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光镜:呈管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管腔明显。
粘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形;分泌产物少时核较大,染色浅,分泌产物多时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较深。
实验名称:唾液成分分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分析唾液的成分,了解唾液在口腔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以及唾液成分的变化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对象:唾液样本实验方法:1. 收集唾液样本:在实验前,要求实验对象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和饮水,自然分泌唾液至收集器中。
2. 唾液成分分析:采用化学分析法、生物化学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对唾液样本进行成分分析。
3. 数据记录与处理: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唾液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唾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有机酸、酶类、蛋白质、糖类等成分。
2. 无机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其中钠离子含量最高,对维持口腔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
3. 有机酸主要包括乳酸、柠檬酸等,有助于降低口腔pH值,抑制细菌生长。
4. 酶类主要包括唾液淀粉酶、唾液蛋白酶、唾液脂肪酶等,能够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
5. 蛋白质主要包括唾液淀粉酶抑制物、唾液免疫球蛋白等,具有免疫、抗菌、抗炎等作用。
6. 糖类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等,为口腔微生物提供营养。
结论:1. 唾液是口腔中一种复杂的生理液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消化、清洁、抗菌、免疫等。
2. 唾液成分的变化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
如唾液中的有机酸、酶类、蛋白质等成分的变化,可影响口腔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口腔健康。
3. 本实验通过分析唾液成分,揭示了唾液在口腔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在今后的口腔保健工作中,应关注唾液成分的变化,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4. 针对唾液成分的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2)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提高唾液免疫球蛋白的含量;(3)适当饮用含有机酸、酶类的饮料,促进口腔健康。
5. 本实验结果为口腔医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唾液在口腔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口腔唾液腺类型共6个词条
口腔唾液腺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浆液腺:包括腮腺和味腺。
2. 混合腺:下颌下腺(以浆液腺为主)、舌下腺、颊腺(以黏液腺为主)和唇腺(以黏液腺为主)。
3. 粘液腺:包括腭腺和舌腺。
这些唾液腺的功能包括润滑作用,如粘糖蛋白与食物混合形成光滑的团块,有助于食物沿食管下送,并防止唇、颊粘膜与牙齿发生磨擦性损伤。
此外,唾液在口腔中还能形成屏障,防止致癌物透过口腔粘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口腔唾液腺的信息,可以查阅医学类书籍或文献。
2012年临床医师《生理学》辅导唾液唾液的理化性质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的低渗液体。
唾液中分约占99%。
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
唾液中的无机物有钠、钾、钙、硫氰酸盐、氯、氨等。
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氧、氮和二氧化碳。
唾液中的粘蛋白几乎全由粘液细胞所分泌,它使唾液具有粘稠性质。
浆细胞分泌稀薄的唾液,几乎不含粘蛋白,但浆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是粘液腺所分泌的4倍。
唾液的渗透压随分泌率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分泌率很低的情况下,其渗透压也低,约为50mOsm/kgH2O;而在最大分泌率时,渗透压可接近血浆,唾液中钠和氯的浓度升高,钾的浓度降低;分泌率低时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目前认为,唾液中电解质成分随分泌率变化的原因是分泌液在流经导管时,导管上皮细胞对电解质的吸收不相同而造成的,而分泌液从腺泡细胞中排出时是等渗的,电解质的组成与血浆是相似的。
唾液的生理作用唾液可以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唾液还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它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并将它们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在人和少数哺乳动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中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它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在中性范围内,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
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4.5的酸性反应为止。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其高级中枢分布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处。
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如第9对脑神经到腮腺,第7对脑神经的鼓索支到颌下腺。
刺激这些神经可引起量多而固体少的唾液分泌。
副交感神经的对唾液腺的作用是通过其末稍释放乙酰胆碱而实现的,因此,用对抗乙酢胆碱的药物如阿托品,能抑制唾液分泌,而用乙酰胆碱或其类似药物时,可引起大量的唾液分泌。
与唾液酸化相关生物学功能
唾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液体之一,其酸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唾液中的酸化作用主要由唾液中的酸性酶及其他成分共同完成。
本文将围绕“与唾液酸化相关的生物学功能”这一主题,详细介绍唾液酸化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一、唾液酸化的过程
唾液酸化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性酶,其能够将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为较小的碎片,从而促进唾液的酸化作用。
同时,唾液中还含有一些酸性物质,如CO2、乳酸等,它们也能够促进唾液的酸化作用。
唾液酸化的过程主要包括酸性酶的分泌、酸性物质的生成以及口腔环境的变化等过程,这些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溶解。
二、唾液酸化对人体的生物学意义
1、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唾液酸化是人体内有机物质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它可以将食物中的淀粉类物质分解为较小的碎片,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这些碎片能够被小肠粘膜中的酶进一步分解,释放出养分,如葡萄糖、乳糖等,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2、维持口腔健康
唾液酸化作用能够维持口腔的PH值,保持口腔环境的稳定。
这种稳定的环境不仅可以防止口腔细菌的繁殖,而且还可以促进口腔伤口的愈合和预防口腔疾病,如口臭、口腔溃疡等等。
3、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唾液酸化中的酸性酶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特别是在牙齿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唾液酸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预防牙齿脱落和龋齿等牙齿疾病,最终有助于保持健康的口腔。
总之,唾液酸化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它对人体的健康和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环境和口腔卫生习惯,以保持唾液酸化功能的良好状态。
动物唾液腺的机能结构动物唾液腺的机能结构张启元(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凡腺体排空于消化管前的即为唾液腺.按此定义,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中部有着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唾液腺.(一)羌脊椎动物的唾液腺在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除双壳纲),节肢动物等都有唾液腺.如蚯蚓咽部背,腹侧有软的,自的小叶片,乃由很多嗜铬细胞构成,细胞间有小沟(管).其分泌液为粘液性,也含有纤维消化酶.节肢动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蜚蠊,蟑螂唾液中含淀粉酶,PH为6.9.松藻虫在每侧有一主腺和一副腺(图1和图2,).主腺小的为固l松藻虫的唾液腺左为主腺及其前叶,后叶,右为醵皿气管前叶,大的为后叶,前叶分泌物比后叶稀薄,后叶远端有发育良好的肌纤维.副腺作为腺体导管亦为腺体的储存部.主腺的细胞与脊椎动物相似,分泌细胞有二个核,其中有1—2个不规则的核仁,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和大空泡.颗粒近于空泡处,当动物几小时未进食,胞质致密并填充分泌颗粒,空泡变小,其中含致密着色物,核22仁大.当进食15分钟后,分泌颗粒增多,空泡增大但仍着色深.0.5—1小时唇.分泌颗粒则完丹帆内,后赛起由2松虫主唾液腺的璺l切面全不存在,空泡内容物着色变浅.摇蚊幼虫的摄良与唾液腺功能为奇特方式.此种幼虫乃半固生物学通报着式生活,其食物来自水流中滤过的悬浮物,它以后侧足牢固地固定于壁上,身体前部能旋转,头部可转在任何方位,与此同时,前侧足进入口中,抽出几股唾液,此唾液形成固状物漏斗状,用来滤过与捕捉动物性食物(图3).田3搐蚊幼虫在玻璃管中上方漏斗状结构为固状唾液体分泌物,用来捕捉动物性食物1991年第11期大多数昆虫有颁下腺,下颚腺,咽腺和唇腺.下颌下腺:存在于无翼亚目,网翅目,等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为囊状结构,在下颌基部头端开口.例如蜜蜂的下顿腺(图4),蜂皇的比工蜂的大.产生信息素,而雄蜂的则非常小.而在工蜂和有些种类的蚂蚁则产生警报信息素.在鳞翅目幼虫此腺体特别大.为功能上的唾液腺,而成虫则无.上颡腺上襄■淘上囊,:~孚?一目.田●l-蜂上颚及上强隙的内面现下颚腺:存在于原尾目,弹尾目,导翅亚目及某些脉翅目与膜翅目的幼体.腺体小.开口于下颚基部.润滑口部在食肉的膜翅目昆虫可能产生毒素杀死捕获物.咽腺:此腺体在膜翅目特别在工蜂中发达.蜂皇废退.而雄蜂中不存在.头部每侧各有一腺体,卷曲的管子与腺体小叶相连.腺体由分散的导管开口于咽下并产生育儿食物,以喂养幼体. 并可具有决定其在群体中为哪一阶层的能力. 也作为蜂皇和雄蜂的主要食物.腺体产生蔗糖酶.工蜂的咽腺发育与其行为相关,新孵化的工蜂此腺体并不发达,但当采取花粉后,腺体变大,在成年第5天开始产生育儿食物,此期间作为保育蜂饲养幼体.与此相应,老的工蜂离开蜂房,掠夺花蜜与花粉,咽腺退化.蔗糖酶的分泌最初增加,随后减少.唇腺:这种腺在大多数昆虫中存在.腺体大而延伸至胸部(图5A,见封三).大多为泡状腺1991年第11期生物(图5B),主要有两种细胞,一为中心细胞或泌酶细胞,内有相当多的粗糙内质网,产生唾液酶.在美州蝗可能分泌粘液蛋白或粘多糖.腺泡靠外层有壁细胞.其作用可能与将物质从血淋巴运输至中心细胞合成物质有关(图5c).唾液腺导管基底膜具深的褶叠有线粒体.沿管腔边缘有微绒毛(图5D).可能与从唾液中重吸收水与盐类有关.唾液生成由神经控制.管状腺细胞具清楚的分泌与重吸收功能,这种腺无神经供应.其分泌受激素控制.唇腺的功用为分泌唾液,润滑口部,当食物干燥时产生更多,也有酶开始消化食物,特殊酶的存在与食物有关.但淀粉酶将淀粉变成糖,蔗糖酶将蔗糖变成葡萄糖和果糖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蛋白酶和脂酶的出现是当昆虫在肠外消化其猎取物时.一些吸血昆虫唾液体中含抗凝物;亦不是所有的都如此.例如螯舌蝇移动血液甚至在口部即凝固.鳞翅目和毛翅目昆虫幼体唇腺产生丝,用来建造其幼体的隐蔽处和茧.丝腺为柱状,其细胞特点为被大的核所占据.丝内部为坚韧的蛋白——纤维蛋白,外被以水溶性胶状蛋白——丝胶蛋白包裹.纤维蛋白由腺体后部分泌.而丝胶蛋白由中部分泌.腺体导管与小腺体导管连合,利奥内氏(Lyonnet~)腺.分泌液体润滑通过丝的管予,丝通过吐丝器即铸模成丝线状而吐丝器恰似唾液的唧筒.(--)脊椎动物的唾液腺鱼一般缺乏任何可被称为唾液腺的器官,其口腔分泌的原始粘液为口腔内单细胞腺体而来.其中一部分来自口腔复层鳞状上皮.两栖类的唾液腺乃为粘液型.小收集管在口腔内有简单或混合的泡状结构,其上常衬有纤毛上皮.爬行类唾液腺有浆液腺与粘液腺两种类型.蛇的毒腺为浆液腺,似与颚下腺同源.蜥蜴的唾液腺分布很广,在牙龈,舌,舌下及唇部.毒蜥属的大毒蜥其毒腺即为分布在唇部的唾液腺.鸟的唾液腺不发达.因为没有"咀嚼,然而.在舌,舌下,腮和颉下部位有粘液腺,口腔内则为小的集合泡.哺乳类的唾液腺一般发育很好其结构学通报23一『..≥吾一\,_¨.因生活方式及摄食习惯而不同;在水生哺乳类, 唾液腺几乎不需要,唾液腺成为废退的器官反刍类需大量水份去混台几乎干的食物,有发达的腺体,其结构因年龄及个体而有不同.如在无齿类.下颌腺很多.腮腺小,有些无齿类,有很长的舌摄取捕获物,在颌下腺有一"胆囊样"接受器,用来贮藏唾液.啮齿类中除食草类都有大的腮腺,在大白鼠,颌下腺和腮腺几乎大小相等. 蝙蝠有一大的腮腺为食果子甩,小腮腺食昆虫时用,吸血蝙蝠在唾液中有抗凝剂.哺乳类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由结缔组织和腺组织组成.由上皮下陷而成.表面包以被膜.被膜伸入腺体,将组织分隔成小叶.腺泡细胞分为三种类型:浆液细胞含有能反光的颗粒和不定量的粘多糖.可能为淀粉酶的来源,粘液颗粒被作为酶元颗粒.但无证据说明唾液淀粉酶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粘液细胞含粘蛋白原和酸性粘多糖,称为浆液粘液细胞每一个唾液腺多为混合细胞,或大部为混合细胞}腮腺主要为纯浆液腺,舌下腺主要为粘液腺,颌下腺为混合腺体,其中的浆液细胞位于腺管腔对顶面,形成半月形细胞,有毛细血管从细胞间通过,因而常作为一个分泌与管腔交换的场所(图6)叽上皮细咆圈小鼠颌下腺显檄结构浆液性腺体在电镜下分泌颗粒内为致密均匀的内含物.粗糙内质阿位于细胞基底部及桉两侧.线粒体位于其间,细胞顶端有微绒毛.胞24——间有分泌小管湍液性细胞不规则.粘原颗粒为电子密度低的小囊泡,此种颗粒一般没有酶活性,粗糙内质网,线粒体皆位于基底部.高尔基体大且有多层囊泡,以胞吐方式释放牯液.导管为腺末房分泌物排泄所经管道,最初称闰管,汇集成较粗的分泌管(纹管).通过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汇成总排泄管.闰管为单层立方上皮.胞质少,胞核位于中央,电镜下,闰管细胞基底部有少量粗糙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在细胞顶部,近末房闰管细胞可见少量分泌颗粒.纹管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电镜下观察有胞质凹隐形成的内褶,其间有纵行排列的太线粒体核周围胞质有粗糙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台体,顶部有光滑内质网及颗粒.空泡,并有溶酶体.游离面有微绒毛(图7见封三).小叶内导管管径较分泌管细,位于小叶内.小叶间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由小叶内导管离开小叶后在小叶间汇合而成小叶间导管最后汇合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管腔逐渐变粗,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至总导管末端移行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口腔上皮相连.用微穿刺术从闰管起始部获得的最初分泌液其成分与血浆滤液相同.K,Na浓度与血浆相似,分泌液通过导管,导管细胞主动转运Na.并重吸收Na而分泌K(图8).使№浓度及渗透性降低而K浓度增高.证明了导管的i动怍用.1图日用显微穿刺术示大鼠唾液经导管时Na,K一含量及港透性变化l腺泡细胞2.闰管3.纹管4.小叶阿导管生物学通报1991年第11期1壬\乓斟瑚\暑SEⅡ0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