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派学生留洋为何夭折?
- 格式:pdf
- 大小:232.20 KB
- 文档页数:3
2007年5月清史研究May12007 第2期Studies in Q ing H ist ory No12 读史札记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潘向明 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国留学。
此举以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在洋务运动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较大影响。
但如所知道,这些学生未能按计划完成其为期十五年的在美学习年限,而是在大部分人尚未修完学业的光绪七年(1881)夏,便被提前撤退回国,是为留美幼童撤回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所以发生之原因,以往论者多依照容闳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的说法,认为是某些守旧派官员阻挠破坏所致,另有美国政府施行排华政策方面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李鸿章有关通信、奏折等文献资料的考察,认为该事件主要是因为容闳出于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理念,干扰了清政府规定的留学教育之正常秩序所引起的,其本人应对这一事件负主要责任。
此外,文中还就美政府不准幼童入其军校一事是否与撤回事件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笔者无意否定容闳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过程中的全部贡献,只想实事求是地指出此次撤回事件的真正原因而已。
一、撤回决定是如何做出的若要了解撤回事件之起因,须先明了清廷的撤回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只有掌握了这一决策过程中的基本事实,才能找出引发该事件的真实原因。
撤回决定是在光绪七年(1881)五月作出的,而直接起因于上年(1880)十一月清廷的如下一条上谕:有人奏,闽、洋两局废弛……出洋学生近来多入耶稣教,帮办翻译黄姓暗诱学生进教,总办区姓十数日不到局,学生等毫无管束,抛荒本业等语。
朝廷不惜重帑,设立船政局,并派员管带幼童出洋,原期制造轮船精坚合式,成就人材,以裨实用。
若如所奏种种弊端,尚复成何事体!著李鸿章、刘坤一、陈兰彬查明洋局劣员,分别参撤;将该学生等严加约束,如有私自入教者,即行撤回,仍妥定章程,免滋流弊。
①这是自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以来,清廷首次宣称设于美国的驻洋肄业局(留学事务所)存在“种种弊端”,命令调查处理。
热点中考材料题材料一:在2000年4月30日和5月2日,索斯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劝阻,公开拍卖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
当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不惜代价,以总价3000万港元勇购三件兽头,受到国人的热烈欢迎。
左图就是当时回归祖国的三件兽头中的其中一个(铜牛头)。
(图略)材料二:十二生肖兽头铸造于240多年前的乾隆盛世,后经战乱,漂泊海外140多年。
现在得以回归祖国。
请回答:(1)兽头是重要的圆明园文物,你知道这些精美的制品是怎样流失到海外的吗?(2)对于花巨资收回国宝,有人以为不值得。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国宝的流失和回归说明了什么问题?(3)2003年12月4日,是圆明园罹难143周年纪念日。
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列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人,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参考答案:(1)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夺走的。
(2)不同意。
说明:第一,国宝漂泊海外140多年,现在回归祖国,它们是中国由盛转衰到再次复兴的历史见证,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其次,兽头是重要的圆明园文物,而圆明园又是整个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所以回购兽头的民族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十二生肖在中国甚至世界雕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3)答题思路: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再就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比如:1860年10月9日,中国《中学历史在线》一篇报道节选联军暴行罄竹难书国遭此辱令人深思据中学历史在线记者明明报道:今天是个令每个中国人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一大群各种肤色、各种式样的人,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为掩盖大肆抢劫圆明园的罪证英侵华头目额尔金悍然下令烧毁圆明园…………圆明园毁灭了。
它毁于英法侵略者的蛮横与疯狂,也毁于清王朝的腐败与无能。
圆明园之火,既是帝国主义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就会挨打的证明。
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我们理应从这场噩梦中作出反思。
远航与开拓:晚清幼童留美计划探析[摘要]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基于对洋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萌发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想法。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商业渗透积极响应。
在客闳的促动下,经曾国藩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计划付诸实施。
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它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幼童留美;计划;容闳始于1872年迄于1881年的晚清幼童留美计划,开近代中国官派留学之滥觞。
该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它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
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艰难的早产:幼童留美计划的出台(一)计划出台的国内背景鸦片战争以降,近代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忧患局面。
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奕訢等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深谙人才匮乏之弊,培养造就洋务人才遂成为当务之急。
自1862年起,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这些新式学校的创办促进了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培养了不少了解西方的专业人才。
然而,由于办学体制各异、教学内容混乱、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这些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同时,学校的洋员聘用制度也弊端丛生,并非良策。
洋务派官僚意识到,只有主动派员前往西方,才可真正学到西学的精髓,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主张。
早在总理衙门成立之初,奕訢即指出:“伏思购买外国炮船,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若派员带人分往外国学习之便。
”薛福成提出:“仿俄人國子监读书之例,招后生之敏慧者,稗适各国,习其语言文字。
考其学问机器。
其杰出者,施以爵赏。
”李鸿章也认为。
派人出国学习“以理与势观之,亦为将来必有之举”。
“窃谓此事若行。
似不至于流弊太多”。
高中历史 6.2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了解李时珍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课标解读基础目标是掌握詹天佑幼年留学、回国建造铁路、维护国家铁路主权等方面的主要活动。
能力目标是理解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感受他为振兴中华孜孜以求的精神。
考查的重点多与其他科学家综合命题,集中在突出贡献和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上。
【情境激趣诱思】货币上折射的历史右图是一枚1914 年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50 元,主图为京张铁路实景,取材于该路开通之初拍摄的“青龙桥站西上下火车同时开行由南望景”照片。
京张铁路于1909 年建成,它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
总工程师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一条“之”字形线路,成功地越过了八达岭之巅。
纸币上的铁路正好处于“之”字形线路的分岔处(拐点在右侧画面外)。
两段轨道近似平行,且路基高度相差如此悬殊,极为罕见。
看上去两列火车都朝左侧行进,而实为上下行反方向运行(上边的火车下行,开往张家口方向;下边的火车上行,驶向北京方向)。
这在单线铁路上堪称奇观。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为世人瞩目,同年,他被选入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英国皇家工商技艺学会会员。
京张铁路的通车,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自强奋进的志气,“实业建国”“筑路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
1912 年,孙中山先生提出10 年建造20 万公里铁路的宏伟设想,亲自视察京张铁路,并邀请詹天佑协助筹划全国铁路。
1913 年,詹天佑又赴日本考察铁路,为建路募集资金。
上述纸币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面市的。
【诱思探究】上面的材料显示出京张铁路和詹天佑在当时国人心中怎样的地位?【教材内容详解】一幼童留学生1背景:清朝派幼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洋务人才。
2留学生涯:1872 年赴美留学;1878 年高中毕业,1878 年,17 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决心学好西方先进科技,报效国家。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被朝廷集体打成了“思想犯” | 短史记原创2017-05-23 谌旭彬短史记文| 谌旭彬1872年8月,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港乘船出发前往美国。
其后三年,1873、1874、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龄在10~16 岁间)到美国留学。
留学年限定为15年,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加上行前在上海预备学校肄习一年中西文,共计近20年时间。
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
计划最强力的推动者李鸿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求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尽管在启动之初,李鸿章屡次言及须不畏艰险与流言,绝不使计划流产,但最终,他没有能够坚持到底。
1881年6月28日,总理衙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
随后,幼童分三批启程,于1881年秋全部回国。
历时10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遂以失败告终。
一度拟将“推动留学教育以开启民智”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容闳痛心疾首:“毕生志愿,既横被摧毁……顿觉心灰,无复生趣。
”容闳在天津见到李鸿章,曾严厉指责这位洋务老臣没有尽力保全这一事业。
李鸿章内心的痛苦丝毫不亚于容闳。
这个老糊棚匠希望造就一批明了西方技术文明的青年糊棚匠;但幼童们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却已无法旧体制接榫。
越来越多的消息传回国内,那一百多名曾承载着“帝国希望”的留美幼童,已然成为了举国士大夫心目中不可饶恕的“思想犯”。
李鸿章为“留美幼童计划”竭力顶了近10年朝野舆论压力,但在1881年,他选择与主流朝野舆论站在一起。
容闳之梦1、欧风美雨之痛1847年,不足19岁的容闳,远涉重洋去了美国。
若干年后,久历欧风美雨的他,如此描述自己被新时代启蒙后的痛苦:“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追末年而尤甚。
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不乐,转愿不受此良教育之为愈。
盖既受教育,则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围亦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之觉也。
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此痛苦与压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转毫无感觉,初不知其为痛苦与压制也。
2011_7_◎文/卫青华图/本刊资料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容闳为这批幼童走出国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决心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祖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以求通过西方教育,使贫穷、愚昧的中国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
带着这个梦想,容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计划”。
1860年,容闳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条建议,但“未敢信其必成”。
洪秀全授予他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他坚辞不受。
他说:“无论何时,太平军领袖诸君,苟决计实行予第一次谈判时提出之计划,则予必效奔走。
无功之赏,则不敢受。
”容闳又来到上海,盼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
他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
经过几年的打拼,容闳已颇负盛名。
如容闳所愿,他引起了清廷重臣曾国藩的注意。
两江总督曾国藩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兵工企业。
兵工厂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丁日昌便向曾国藩推荐了容闳。
容闳投入曾国藩的幕府后,帮其办洋务事业,受到重用。
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容闳被封为朝廷五品命官。
丁日昌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实干家,曾国藩、李鸿章的得力助手。
1865年,丁日昌升任两淮盐运使,容闳也到丁日昌的扬州处任职。
他认为丁日昌“为人有血性,好任事,凡所措施,皆勇往不缩”。
1868年末,丁日昌由江苏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容闳闻讯立即赶到苏州谒见。
当容闳向丁日昌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派遣幼童去美国留学的教育计划后,丁极为赞许,当即命容闳写详细说贴,由他转送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同时,他又请文祥具名上奏,提请朝廷重视。
往事难忘不能忘【摘要】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的幼童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生不逢时,但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
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
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
他们为历史谱下的慷慨悲歌令人惋惜嗟叹。
古老国家还未睁开睡眼,各项发展停滞不前,派遣留洋的幼童们却遭遇阻抗被召回祖国,大规模的官派留学计划却以失败告终。
然而幼童们归来后依旧一腔热血满腹激情,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持为国效力。
他们虽已远去,却用自己经历的往事告诉我们,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关键词】留美幼童历史往事爱国悲剧记忆中的碎片仅是高中历史课本上一句“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若不是近代史课堂上老师放映的《幼童》,我可能早已忽略这一群幸运而又不幸的孩子们。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
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
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
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
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他们如此幸运,因为上苍是如此眷顾他们,使他们可远洋留学,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享受自由开放的环境。
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
然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他们又十分不幸,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身上笼罩着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他们的结局令人惋惜嗟叹。
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教学案[课标要求]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一、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少年1.当时中国正遭列强蹂躏,爱国志士都在寻求救国图强之道。
革新思想家容闳建议选派幼童出洋留学,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2.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赴香港,考取“幼童出洋预习班”。
不久,他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跟着容闳到了美国。
3.目睹西方科技的巨大成就,詹天佑坚信中国今后会同样发达起来。
他发愤苦学,考进著名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并两次获得学校数学竞赛第一名。
4.1881年,詹天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
[历史认识]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詹天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拓展升华]中国赴美幼童事件夭折的原因中学体现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奴才,而西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格物致知的西方科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向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公民。
因此,留洋幼童的逐步西化,势必会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惧和无法容忍,最终将幼童召回国内。
深化探究材料1872~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
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从此出现了“留美幼童”的身影。
思考(1)扼要归纳詹天佑赴美留学归国后能够报效祖国的重要原因?(2)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詹天佑留下的“身影”集中的什么方面?答案(1)年少有志,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接受了良好教育并学业有成;不迷恋国外优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