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华 - 南昌航空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钛铝异质材料插销增强搅拌摩擦点焊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卢海斌; 邓怀波; 钟文彬; 张林涵; 陈玉华【期刊名称】《《精密成形工程》》【年(卷),期】2019(011)005【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钛合金; 铝合金; 搅拌摩擦点焊; 插销辅助; 拉剪性能【作者】卢海斌; 邓怀波; 钟文彬; 张林涵; 陈玉华【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456.9钛合金与铝合金均具有重量轻、比强度高和耐腐蚀性强的优点,在航空、航天、化工、汽车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2]。
钛/铝异质材料的连接结合了钛合金材料的高强度、耐腐蚀性和铝合金在重量和成本方面的优点,因此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
由于钛/铝异种金属两者之间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焊接存在巨大的困难。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钛/铝合金的异种金属焊接进行研究,主要以搅拌摩擦焊[4—5](Friction stir welding, FSW)、电阻点焊[6](Resistance spot welding,RSW)、电子束焊[7](Electron beam welding, EBW)和激光焊[8](Laser welding,LW)等为主。
其中脉冲激光焊接及电子束焊接都会在焊缝接头中产生大量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以及少量未熔的钛,破坏了钛基体与焊缝的整体连续性,便于裂纹沿连接界面扩展,从而使得整体接头韧性变差。
此外,由于电子束焊接过程的快速凝固,激光焊接本身会发生间断的不平衡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因此焊后接头处存在残余应力,易产生严重的裂纹缺陷[9—10]。
搅拌摩擦焊接作为一种新型高质量的固相焊接技术,利用摩擦热和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能够在熔点以下的温度实现被焊材料原子间的结合[11—12]。
钛、铝等轻质金属合金可焊接性极差,若使用传统熔焊工艺焊接,很容易出现如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而且熔焊时出现的热量和毒烟也会威胁操作者的身体健康。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提到焊接,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一幅火花飞溅、烟雾呛鼻,以及电弧旁焊接工人在高温下挥汗如雨忙碌的画面。
其实,时至今日焊接早已远非这么简单。
被称为“工业缝纫机”的焊接,简单来说是将两个零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的制造技术。
如今,小到制作一枚集成电路芯片、大到建造一艘航空母舰,都离不开焊接。
2006年,博士毕业的陈玉华教授进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执教。
2007年,在他晋升为焊接工程系副主任的同一年,他瞄准超薄结构在航空航天结构上的需求,启动了“超薄金属构件激光微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科项目研究。
项目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推广,前后历时十年有余,先后发明了超薄壁构件焊接质量控制技术及装备、高温合金“活性剂-激光”微连接新技术和控制超薄记忆合金与钛合金异种材料激光微焊接接头裂纹等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应用角度来讲,这项研究主要是帮航空航天装备‘减重’,助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飞得更高、更远。
”陈玉华说。
助力结构减重高端装备制造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在高端装备制造的细分领域中,航空航天装备被列在了首位。
如今,绿色轻量化正成为航空航天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飞行器为例,它的“减重”,不仅能提升自身“升限”(爬高能力上限),还可显著降低成本,“事实上,减重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玉华说。
而要实现飞行器的减重,除了采用新型材料及改型材料外,另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优化结构设计,包括采用超薄金属构件(厚度小于0.5mm)。
“随着航空航天装备对结构减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少零部件的壁厚正变得越来越薄。
又由于壁厚小于0.5mm的结构对焊接技术的要求与常规厚度零件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焊接难度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对焊接技术进行创新。
”陈玉华说。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专业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长期名列前茅,因而自觉承担起了这一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
航空插头焊接异常检测技术
蔡文龙;李旺平;刘安阳;解瑞灯
【期刊名称】《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2(43)2
【摘要】由于航空插头座针孔较为密集,结构复杂且应用要求偏高,常规图像分割方法通常应用于检测对象特征稀疏的图像处理中,无法检测焊接点密度较高的航空插头的微小异常。
为此,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航空插头焊接异常检测方法。
利用OpenCV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阈值分割及查询焊杯轮廓信息,依据轮廓信息计算焊杯面积,检测焊杯搪锡,可以检测漏焊以及错焊,并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其进行焊偏检测,将焊杯焊偏不同情况作为模板并实现匹配。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航空插头焊杯出现的搪锡不合格和漏掉、错焊漏焊以及焊偏等情况均可检测出来。
【总页数】5页(P249-253)
【作者】蔡文龙;李旺平;刘安阳;解瑞灯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457.14
【相关文献】
1.航空特种焊接技术:厚积薄发破茧成蝶--访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航空发动机工艺研究室主任李晓红
2.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建所55周年纪念
3.先进焊接技术提升优良品质
——访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航空发动机工艺研究室主任李晓红4.用先进焊接技术强力支持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航空航天焊接国际论坛"纪实5.给焊接技术\"加码\"\r为航空航天装备\"减重\"\r——南昌航空大学陈玉华教授团队创新成果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流次数对无铅焊点组织演变及可靠性的影响吴鸣; 王善林; 孙文君; 谭观华; 陈玉华; 柯黎明【期刊名称】《《精密成形工程》》【年(卷),期】2019(011)005【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无铅焊料; 回流次数; 金属间化合物【作者】吴鸣; 王善林; 孙文君; 谭观华; 陈玉华; 柯黎明【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425.1焊料在电子工业封装中有重要作用,含铅焊料由于润湿性好、结合强度高被广泛使用,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国对含铅焊料的使用限制,无铅焊料开始被众多研究者开发利用,其中Sn-Ag-Cu系列焊料因为各项优异的性能被认为最有潜力替代传统含铅焊料[1—6]。
在电路印刷中,回流焊接是将电子元件连接到印刷电路板中最为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控制温度来熔化焊料形成焊点,从而实现焊点在电路中机械和电气的连接。
在焊点的形成过程中,焊料会与基板金属发生冶金反应从而形成金属间化合物(IMC),IMC的形貌和成分对焊点性能和可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7]。
目前,由于多面板的普及使用、不同元器件焊接工艺的要求以及遇到的返修等问题,焊点经常要经受多次回流焊接,这对焊点的组织以及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回流次数是回流焊接中一个重要参数。
有学者通过改变不同基板金属以及焊料成分来研究不同回流次数对焊点组织特性及性能的影响。
刘文胜等[8]采用Au-Sn-Ag焊料与铜板进行不同次数的回流焊接,发现随着回流次数的增加,焊料与基板间的IMC由单一层逐渐转变成复合状结构,焊点的断裂形式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
吴丰顺等[9]采用Sn3.5Ag0.5Cu焊料进行回流时,也发现了IMC层会随着回流次数的增加逐渐向复合层转变,并且IMC层的厚度也随之增加。
也有学者通过加入其他微量元素来制作复合焊料,以期提高焊点性能与可靠性。
GUO、聂京凯以及刘平等[10—12]在焊料中加入不同含量的Ni元素制得复合焊料并进行回流焊接,发现在不降低焊料拉伸强度的前提下,Ni元素的加入能够改善焊点的蠕变性能,并影响IMC层的成分,增强焊料润湿性,且与非复合焊料相比,具有更高的剪切强度。
基于CMT技术的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研究现状郝轩;黄永德;陈伟;陈玉华【期刊名称】《精密成形工程》【年(卷),期】2018(010)005【摘要】由于铝合金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使其增材制造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CMT 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焊接工艺,焊接过程中弧长控制较为精确,其热输入量小、飞溅少等工艺特点非常适合铝合金等低熔点金属的增材制造,因此,铝合金CMT增材制造技术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从控形控性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重点综述了焊接速度、送丝速度、CMT工艺等工艺参数和热处理对成形件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同时概述了铝合金CMT电弧增材制造中尺寸控制、组织性能、气孔缺陷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借此指出,基于CMT技术的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仍主要聚焦于试验研究阶段,并未深入到成形机理的探究.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应更深入、系统地从成形尺寸精度控制、控制气孔缺陷、组织演变规律及性能优化等角度展开,力求加速推进该技术在现代制造业的应用.【总页数】7页(P88-94)【作者】郝轩;黄永德;陈伟;陈玉华【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 330063;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 330063;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 330063;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3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6.2【相关文献】1.氩氦混合气对铝合金CMT电弧增材制造过程成形质量的影响 [J], 张瑞;王克鸿2.浅析CMT技术在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中的应用 [J], 莫非;李佳蒙3.电弧轨迹对CMT电弧增材制造Inconel 625合金厚壁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J], 徐文虎;张培磊;蒋旗;刘志强;于治水;叶欣;吴頔;史海川4.CMT电弧特性对5A56铝合金增材制造构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J], 王会霞;王松涛;王天顺;张亮5.电弧熔丝增材制造铝合金零件中气孔的研究现状 [J], 聂文忠;曾嘉艺;李晓萱;邱渭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材位置对2024-5083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腐蚀响应行为的影响牛鹏亮;李文亚;陈玉华;刘其鹏;陈道伦【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22(32)7【摘要】研究母材放置位置对2024-5083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力学性能和剥落腐蚀性能的影响。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拉伸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对接头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母材放置位置对接头的拉伸性能影响较小。
2024铝合金侧的晶粒取向分布值低于5083铝合金侧。
2024铝合金侧以晶间腐蚀为主,5083铝合金侧以晶粒内部腐蚀为主,这是由于5083铝合金侧的晶粒取向分布值高且位错密度高。
当耐腐蚀性好的5083铝合金位于后退侧时,接头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总页数】13页(P2164-2176)【作者】牛鹏亮;李文亚;陈玉华;刘其鹏;陈道伦【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轻合金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摩擦焊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M5B2K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相关文献】1.母材相对位置对搅拌摩擦焊接铝/铜异种金属接头性能的影响2.焊后热处理对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2024-T4和7075-T6铝合金接头性能的影响3.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流动行为及补焊对焊核区组织性能的影响4.焊后热处理对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2024-T4和7075-T6铝合金接头性能的影响5.焊后热处理对6061铝合金搅拌摩擦点焊接头腐蚀行为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OBE理念“电子封装材料”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改革探讨
涂文斌;杨玲玲;王善林;陈玉华;吴集思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24(51)2
【摘要】《电子封装材料》是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包含理论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这一现状,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混合教学模式为基础,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电子封装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涂文斌;杨玲玲;王善林;陈玉华;吴集思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改革为例2.基于OBE教育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3.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线上线
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4.OBE理念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知网教学改革案例文本分析5.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6卷第5期精密成形工程2024年5月JOURNAL OF NETSHAPE FORMING ENGINEERING115电弧增材制造TC4微观组织调控及力学性能研究王益可1,李仁花2,陈玉华1*,许明方1,陈伟1(1.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南昌 330063;2.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昌 330213)摘要:目的研究固溶时效处理对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方法设置了1组时效处理(AT,600 ℃/2 h/空冷)和2组固溶+时效处理(SA1,800 ℃/1 h/炉冷+600 ℃/2 h/空冷;SA2,870 ℃/1 h/炉冷+600 ℃/2 h/空冷)策略,对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进行了热处理试验。
通过扫描电镜(SEM)进行微观组织形貌和断口形貌观察,通过拉伸试验机进行室温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沉积态试样的微观组织均匀性较差,主要由马氏体α'相、网篮组织、不连续的晶界α相(α Grain Boundary,αGB)和集束组织构成。
AT并未完全消除马氏体α'相,但提高了其延展性。
经固溶+时效处理后,马氏体α'相消失,晶粒内部主要由网篮组织和αGB组成。
平均抗拉强度由沉积态的999.67 MPa降低到SA2的936.46 MPa,而平均延伸率从6.23%提高到12.48%,且SA2样品显示出更低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
其中沉积态试样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的各向异性值(IPA)分别为4.82、0.96和28.7。
SA2试样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的IPA分别为0.3、0.42和5.56。
结论固溶时效处理有助于提高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微观组织均匀性,并显著降低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
关键词:TC4钛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固溶时效处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DOI:10.3969/j.issn.1674-6457.2024.05.013中图分类号:TG1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57(2024)05-0115-09Micro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C4 TitaniumAlloy by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NG Yike1, LI Renhua2, CHEN Yuhua1*, XU Mingfang1, CHEN Wei1(1. School of 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China;2. A VIC Hongdu Aviation Industry Group, Nanchang 330213,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lid solution aging treat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AAM) TC4 titanium alloy. A group of aging treatment (AT, 600 ℃/2 h/air cooling) and two groups of solid solution+aging treatment (SA1, 800 ℃/1 h/furnace cooling+600 ℃/2 h/air-cooling; SA2, 870 ℃/1 h/furnace cooling+600 ℃/2 h/air cooling) were set up to carry out the heat treatment test on the WAAM TC4 titanium alloys,and th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he me-收稿日期:2024-02-21Received:2024-0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5326);江西省科技厅项目(20212AEI91004)Fund: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175326); Key Project of Jiangx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2AEI91004)引文格式:王益可, 李仁花, 陈玉华, 等. 电弧增材制造TC4微观组织调控及力学性能研究[J]. 精密成形工程, 2024, 16(5): 115-123. WANG Yike, LI Renhua, CHEN Yuhua, et al. Micro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C4 Titanium Alloy by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Netshape Forming Engineering, 2024, 16(5): 115-123.*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116精密成形工程 2024年5月chanical properties at room temperature were tested by tensile testing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as-deposited samples was poorly homogeneous and mainly consisted of martensite α' phase, basketweave, discontinuous grain boundary α phase (αGB) and α colonies. AT did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martensite α' phase, but improved the ductility. Af-ter solid solution + aging treatment, the martensite α' phase disappeared and the grain interior consisted mainly of basketweave and αGB. The average tensile strength decreased from 999.67 MPa to 936.46 MPa, whereas the average elongation increased from 6.23% to 12.48%, and the SA2 sample showed lower anisotropy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index of plane anisot-ropy (IPA) of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yield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of the AB samples were 4.82, 0.96 and 28.7, respectively.The IPA of tensile strength, yield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of the SA2 samples were 0.3, 0.42 and 5.56, respectively. Thus, the solid solution aging treatment helps to improve the microstructure homogeneity of TC4 titanium alloy fabricated by WAAM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anisotropy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KEY WORDS: TC4 titanium alloy;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olid solution aging treatment;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TC4钛合金因其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疗等领域[1-4]。
电弧增材制造航空钛合金构件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现状刘小军;陈伟;黄志江;陈玉华【摘要】航空航天领域通常将钛合金作为承力结构件使用,对其性能和可靠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大型结构件的整体化制造是实现这些需求的有效途径.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因效率高、成本低、致密度高,在制备大型结构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综述了国内外电弧增材制造钛合金组织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改变形核条件以及引入轧制、超声等外场辅助技术调控后所得的电弧增材制造钛合金组织.对电弧增材制造钛合金的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特点及断裂的原因.最后,对航空航天用钛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两者的调控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精密成形工程》【年(卷),期】2019(011)003【总页数】10页(P66-75)【关键词】钛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组织及调控;力学性能【作者】刘小军;陈伟;黄志江;陈玉华【作者单位】中航航空服务保障(天津)有限公司,天津300301;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330036;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330036;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南昌3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6.2钛合金由于其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耐热性好、弹性模量低和导热系数低等优点,成为航空发动机、航天飞机结构中减轻质量、提高推重比和增加有效载荷环节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1]。
钛合金由于其锻造温度区间窄、变形抗力大、高温易吸氧吸氢等特点,使得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常用来制备肋腹板大型结构件(框、梁、滑轨等)时存在诸多困难。
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钛合金的生产周期,增加了材料的利用率。
以激光、电子束为代表的热源在增材制造钛合金制备过程中,易形成粗大β柱状晶粒,且由于其产品尺寸受限、设备前期投资成本高等特点,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结构件损伤容限设计理念中要求零部件向大型化、整体化发展的需求。
“电弧+送丝”这种效率高、成本低、灵活性好的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大型钛合金构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钛-铝异种材料的点焊技术研究新进展刘浩; 陈玉华; 季迪; 许明方【期刊名称】《《精密成形工程》》【年(卷),期】2019(011)005【总页数】8页(P63-70)【关键词】钛/铝异种材料; 接头成形; 力学性能; 连接机制【作者】刘浩; 陈玉华; 季迪; 许明方【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南昌330063; 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6.2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蚀性、耐热性好等一系列优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汽车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
目前,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钛材主要用于大型民航客机、航天火箭、舰船、装甲火炮、化工、汽车等领域。
美国钛总产量的80%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用于制造机身、机翼、蒙皮以及一些承载结构,民用的B757和DC10飞机中钛用量分别达到5%和10%左右,军用的F-15战斗机钛合金用量占27%,而F-22战斗机钛合金用量占41%[3—4]。
在航空制造领域中,产品的研发通常要求高性能、低重量和低成本,而钛合金满足低密度和高强度的要求,但其价格高昂。
基于此,国内外学者提出将同样低密度且价格低廉的铝合金与钛合金组成复合结构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其制造成本。
目前,应用于航空领域的Ti/Al复合结构包括机舱散热片、机翼蜂窝结构和座位导轨等[5]。
一架战斗机的机翼包括300多个零部件,大概23 000多个紧固件,如果采用铆接或者螺栓连接需要大概1~1.5年的装配时间,如果采用点焊技术进行连接,不但可以节约装配时间,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飞机的重量[6],因此,钛/铝异种金属的点焊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钛和铝的热物理性能和晶体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钛在铝中的溶解度低,极易形成脆硬的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相的生成以及材料热物理性能差异使得焊缝在热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纹等缺陷,接头力学性能很低[7—8]。
江西省高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拟入选公示名单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位职称所从事专业南昌大学(119人)杜吉刚1967.09 男博士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马益1973.08 男博士副教授应用语言学邱美琼1966.06 女博士副教授古典文献(诗学)李恩香1970.11 男博士副教授植物科学与技术文卫勇1971.03 男硕士副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尹利民1969.09 男博士副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郑享清1965.03 男硕士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刘友红1973.10 男博士副教授哲学周小军1968.01 男学士教授预防医学徐群英1967.02 女硕士教授预防医学朱元方1974.10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医学李铭1967.07 男学士副教授音乐学(钢琴)李枝秀1976.04 女硕士副教授艺术设计金晓明1968.05 男学士副教授动画夏春华1972.09 男博士副教授药学陈和平1969.01 男博士副教授药学陈志强1972.09 男博士教授新闻学罗润梓1966.12 男博士副教授系统科学与工程廖清华1968.02 男博士教授应用物理学于天宝1979.12 男博士副教授物理学邓新华1970.12 男博士副教授物理学许锦霞1973.09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袁平华1966.06 男博士教授英语熊进刚1970.03 男博士教授土木工程周志仪1974.08 男学士副教授建筑学曾伟忠1969.10 男博士副研究馆员图书馆学周林兴1974.09 男硕士副教授档案学汪祥1980.01 男博士副教授信息与计算数学王荣年1976.06 男博士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葛刚1968.05 男学士副教授生物科学李绍波1977.04 男博士副教授生物技术吴兰1969.09 女博士副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黄春洪1979.01 男博士副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阮征1978.04 男博士副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黄赣辉1967.12 男博士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聂少平1978.08 男博士副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高金燕1967.03 女硕士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吴永红1968.10 女硕士副教授服装设计与工程张莹1970.03 女博士副教授热能与动力工程韩迎春1970.03 男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新专业曾献军1972.06 男硕士副教授医学影像学刘安文1967.05 女博士主任医师临床医学(肿瘤学)周为民1966.01 男博士副教授临床医学(血管外科)唐燕华1965.01 女硕士教授\主任医师临床医学(胸心外科)郑振中1975.08 男博士副教授临床医学(心血管内科) 徐劲松1969.08 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心血管病)杨人强1975.08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医学(心血管病)程应樟1966.06 男学士教授临床医学(心血管)万力1975.05 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心胸外科学) 陈琦1975.09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心内科)祝荫1977.04 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消化内科)廖立新1966.09 男博士主任医师临床医学(烧伤)张红艳1971.06 女博士教授临床医学(烧伤)邬林泉1965.03 男学士主任医师临床医学(普通外科)陈捷1968.12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医学(泌尿外科)叶小群1972.08 男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医学(呼吸内科)许飞1973.11 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呼吸内科)曹凯1975.04 男博士副教授临床医学(骨科)刘红兵1969.06 男学士副教授\主任医师临床医学(耳鼻喉科)孙水林1967.06 男学士教授临床医学(传染病)李宾公1972.02 男博士副教授临床医学程细高 1975.10 男博士副教授临床医学(骨外科)潘永平1968.10 男硕士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孙贵才1970.09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胡国信1971.09 男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医学李东海1967.08 男博士教授精神医学兰志文1969.08 男硕士副教授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杨健1966.08 男硕士教授口腔医学陈林林1966.01 男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口腔医学欧晓艳1968.10 女硕士副教授口腔医学廖岚1968.10 女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口腔修复工艺学李志华1967.03 男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口腔修复工艺学叶平1965.07 男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口腔修复工艺学李红1966.09 女硕士副教授金融学彭继增1967.02 男博士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邓立彬1977.03 男博士副研究员基础医学(遗传学)李桂林1972.12 女硕士副教授基础医学(生理学)施桥发1972.08 男博士副教授基础医学(免疫学)郑莉萍1975.04 女硕士副教授基础医学陈海初1975.11 男博士副研究员机械电子工程刘继忠1974.07 男博士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吴江1972.10 男学士副教授工业设计江小浦1974.06 男学士副教授工业设计贾剑平1966.04 男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李玉龙1978.07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朱政强1976.09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郑博福1973.04 男博士副教授环境科学黄虹1975.07 女博士副教授环境科学陈超1979.04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郭岚1973.01 女博士副教授化学曹迁永1973.03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刘文明1969.07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章茹1971.06 女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张荣斌1969.04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王敏炜1968.01 女博士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钟清玲1971.04 女硕士副教授护理学陈华1975.02 女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罗良针1965.12 男博士教授高等教育管理邢周凌1969.10 女博士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龚志强1976.08 男博士副教授旅游管理陈洪玮1969.04 女博士副教授工商管理况学文1973.11 男博士副教授财务管理黎晓武1966.11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彭丁带1973.09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邱润根1968.08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周南润1976.02 男博士副教授信息安全邹林儿1971.09 男博士副教授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陶凌1965.03 女硕士副教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周辉林1979.11 男博士副教授通信工程胡军1971.01 男博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黄水源1979.06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李向军1972.01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饶泓1973.05 女博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王玉皞1977.11 男博士副教授电子信息工程戴伟华1969.03 男学士高级实验师电子科学与技术黄玉水1969.08 男博士副教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彭文屹1968.01 女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李克1971.01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郭洪民1976.09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西师范大学(51人)邹峥嵘1970.08 男博士副教授植物科学与技术范水平1979.04 女博士副教授应用语言学杜华平1965.11 男硕士教授汉语言文学欧阳江琳 1974.07 女博士副教授汉语言文学卢普玲1976.04 女硕士副教授对外汉语许红缨1965.03 女学士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聂平平1970.06 男博士副教授国际政治蒋九愚1972.03 男博士副教授宗教学李艳萍1967.10 女学士副教授音乐学敖欣1973.04 男学士副教授音乐学李琦1962.11 男学士教授音乐学李艳琳1966.01 女学士教授艺术学刘星雄1965.10 男硕士副教授艺术设计林辉1966.09 男学士副教授艺术设计艾亚玮1973.03 女硕士副教授艺术设计王燕1971.05 女硕士副教授美术学李春雷1976.03 男博士副教授传播学曾振华1967.11 男硕士副教授传播学刘明矾1972.10 女博士副教授应用心理学罗照盛1971.11 男博士教授心理学胡利云1979.10 男博士副教授物理学贺新奇1973.10 男博士副教授体育教育丁惠生1979.10 男博士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杨金波1973.11 男博士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杨宗信1966.04 男博士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龙中儿1970.05 男博士教授生物科学游欢孙1977.08 男博士副教授历史学类新专业李平亮1974.11 男博士副教授历史学卢宇荣1974.01 女博士教授经济学胡细英1963.07 女学士教授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吉宏1968.11 男硕士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罗向东1976.06 男博士副教授基础医学(遗传学)简敏菲1969.09 女博士副教授生态学刘庆燕1975.02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类新专业宋永海1974.04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钟声亮1977.01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黄振钟1963.11 男硕士教授化学刘晓玲1967.02 女硕士教授分子科学与工程陈文华1967.06 男博士副教授工商管理颜三忠1968.09 男学士教授法学漆思剑1960.04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雷刚1974.08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黄龙军1974.08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揭安全1975.07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刘刚1970.07 男硕士副教授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齐述华1973.11 男博士副教授地理信息系统钟业喜1973.11 男硕士副教授地理科学赖格英1963.10 男博士教授地理科学龚俊1978.06 男博士副教授遥感科学与技术方朝阳1971.07 男博士副教授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刘辅兰 1972.08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江西农业大学(27人)吴自明1974.01 男博士副教授农学魏赛金1969.11 女硕士副教授生物学兰旅涛1963.05 男学士副教授动物科学郭圣茂1970.08 男硕士副教授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辜青青1971.01 女硕士副教授林学(果树学)刘勇1965.08 男博士教授林学(果树学)吴国平1972.08 男博士副教授食品质量与安全王文君1975.05 男博士副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周波1978.03 男硕士副教授农业经济管理刘汉一1969.10 男硕士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新专业刘纯青1974.06 女博士副教授园林钟盛华1960.01 男学士副教授化学刘士余1975.08 男博士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余敦1975.02 男博士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周丙娟1975.10 女硕士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张继河1973.05 男硕士副教授公共事业管理黄建伟1977.06 男硕士副教授公共管理胡春晓1964.03 女硕士教授高等教育管理郭小权1976.06 男博士副教授动物医学李勇1970.12 男博士副教授动物医学游金明1973.01 男博士副教授动物生产类新专业欧阳克蕙 1974.07 女博士副教授动物科学舒邓群1963.01 男博士副教授动物科学黎观红1974.10 男博士副教授动物科学赵应丁1965.01 男博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用技术王映龙1970.08 男博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庐陵1964.03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西财经大学(45人)李旭1970.12 女博士副教授应用语言学杨友孙1974.01 男博士副教授国际事务罗世华1975.11 男博士副教授系统科学与工程肖珑1969.09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陈明1972.05 男博士副教授经济学饶晓辉1973.05 男博士副教授经济学李国民1972.01 男博士副教授经济学袁庆明1966.02 男博士副教授经济学彭玉镏1973.03 男博士副教授金融学黄飞鸣1973.11 男博士副教授金融学杨飞虎1972.01 男博士副教授国民经济管理邵国华1968.09 男博士副教授国民经济管理张曦凤1968.05 女硕士副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刘振林1971.09 男博士副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陈卫东1969.01 男博士副教授财政学黄和平1968.06 男博士副教授环境科学易彤1975.12 男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盛积良1972.03 男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沈波1976.08 男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但承龙1970.12 男博士教授土地资源管理李毅学1974.06 男博士副教授物流管理潘淑清1966.04 女博士教授物流管理刘浩华1966.06 男博士教授物流管理王雪峰1974.01 男博士副教授物流管理张其镇1966.09 男博士教授审计学唐文跃1973.01 男博士副教授旅游管理李向明1973.02 男硕士副教授旅游管理曹玉珊1973.04 男博士副教授会计学关爱浩1969.03 男博士副教授会计学李宁1972.09 男博士副教授会计学荣莉1971.03 女博士副教授会计学黎新伍1973.08 男博士教授电子商务王柱国1974.03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行政法)刘孝敏1976.08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刑法学)豆星星1968.05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朱丘祥1968.08 男博士副教授法学袁非牛1976.08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毛澄映1978.08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谭作文1967.01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黎升洪1962.04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杨勇1976.01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刘德喜1975.02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万本庭1976.02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黄新阳1976.09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物理黄华生 1969.08 男博士教授法学华东交通大学(52人)王东1969.12 男硕士教授艺术学鲍时东1973.11 男硕士副教授美术学李晓红1965.12 男硕士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官爱兰1966.07 女硕士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任才贵1971.06 男硕士副教授物理学何善秀1967.07 女硕士教授英语罗玲娟1969.01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管淑红1966.09 女博士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冯青松1978.11 男博士副教授土木工程童祯恭1972.12 男博士副教授土建类新专业耿大新1977.04 男博士副教授地质工程陈荣1967.06 男硕士教授体育教育黄艳1975.05 女硕士副教授体育教育杨闯建1975.01 男硕士副教授体育教育盛梅波1966.11 男硕士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刘二根1965.11 男硕士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汤鹏志1961.07 男硕士教授计算数学王昌林1971.04 男博士副教授经济学范勇1968.11 男硕士副教授经济学周日贵1973.03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任继文1969.01 男博士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孙剑萍1971.08 女硕士副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刘乐平1965.01 男学士教授机械电子工程汤兆平1970.05 男硕士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平学成1975.06 男博士副教授车辆工程李骏1969.08 男博士教授车辆工程吴彩斌1972.12 男博士教授环境工程何忠义1971.02 男博士教授应用化学杨绍明1979.01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章家立1968.09 男博士教授分子科学与工程徐翔斌1975.08 男硕士副教授工业工程甘卫华1969.07 女博士教授物流管理徐玉萍1973.06 女硕士副教授市场营销李冬伟1973.03 女博士副教授会计学章丽萍1972.07 女硕士副教授会计学刘永胜1974.08 男博士副教授工程力学胡卫萍1972.09 女硕士教授法学肖海1971.12 男学士副教授法学黄晓生1972.04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丁振凡1965.12 男学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谢昕1969.11 男硕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熊李艳1968.09 女硕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汤文亮1969.06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刘遵雄1967.12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章勇高1975.02 男博士副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彭春华1973.09 男博士副教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杨丰萍1967.04 女硕士教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马飞虎1973.04 男博士副教授测绘工程赵龙志1977.05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徐先锋1971.09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王凯1975.08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何柏林1962.06 男博士教授材料加工工程江西理工大学(57人)刘立刚1976.08 男硕士副教授经济学蔡进宝1971.06 男硕士副教授应用语言学程喜中1964.10 男双学士教授思想政治教育黄生成1967.08 男硕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曾伟明1974.02 男硕士副教授新闻学潘小青1966.03 女硕士教授物理学邓晓宇1977.11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陈二春1973.09 男硕士副教授英语张建平1973.01 男硕士副教授英语梁洁1974.12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杨建永1963.01 男博士教授土木工程占丰林1964.08 男博士教授土木工程严群1973.10 女硕士副教授土建类新专业刘光峰1972.11 女硕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新专业王小元1975.01 男硕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显超1971.12 男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古莹奎1976.03 男博士教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朱大昌1973.01 男博士后副教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何学文1971.09 男博士教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邝先验1976.12 男硕士副教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赵永红1977.04 男硕士副教授环境工程陈明1976.07 男博士副教授环境工程钟常明1973.10 男博士副教授环境工程石发恩1976.09 男硕士副教授环境工程刘祖文1969.09 男博士教授安全工程陈祖云1972.10 男博士副教授安全工程支学艺1973.12 男博士副教授安全工程陈景林1976.01 男博士副教授应用化学吴伟明1964.02 男硕士副教授应用化学唐云志1975.07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廖列法1975.10 男硕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刘胜群1966.11 男硕士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许菱1970.01 女硕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郑明贵1978.11 男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谢忠镖1965.09 男硕士教授工程管理刘建兵1971.01 男硕士教授工程管理谢林海1968.07 男硕士副教授会计学黄顺春1969.08 男博士副教授工商管理王世进1965.05 男学士副教授法学杨国亮1973.09 男博士副教授自动化兰红1969.03 女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罗会兰1974.09 女博士后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胡春安1966.02 女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冯秀娟1973.07 女硕士副教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何桂春1971.10 女博士副教授矿物加工工程吴开兴1970.03 男博士副教授地质工程吴贤振1971.06 男博士副教授采矿工程袁海平1977.06 男博士后副教授采矿工程中国生1974.10 男博士副教授采矿工程佟志芳1972.04 男博士副教授冶金工程邓庚凤1971.12 女博士副教授冶金工程陈金清1968.11 男博士副教授冶金工程廖金生1973.12 男博士副教授稀土工程张迎晖1968.09 女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陈连平1974.01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蔡微 1962.08 女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曾春水 1963.08 男学士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南昌航空大学(75人)刘冰泉1965.10 男硕士副教授英语万涛1969.12 女硕士副教授英语熊申英1969.09 女博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刘芝平1972.09 男博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张建国1968.09 男学士副教授音乐学冯立1970.12 男硕士副教授艺术设计高昱1968.12 男学士教授艺术设计肖慧荣1963.04 女硕士教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宋凯1975.06 男硕士副教授测控技术及仪器毛崎波1975.01 男博士副教授测控技术及仪器吴伟1970.01 男硕士副教授测控技术及仪器付跃文1967.01 男博士副教授测控技术及仪器李志农1966.08 男博士副教授测控技术及仪器卢超1971.10 男博士教授测控技术及仪器雍青1970.12 男博士副教授新闻学邱天1978.12 女博士副教授系统理论贾伟强1974.05 男博士副教授系统科学与工程谢洪阳1973.09 男博士副教授土木工程郑华盛1966.04 男博士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覃锋1976.02 男博士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吴锦武1976.09 男博士副教授热能与动力工程曾卓雄1972.12 男博士教授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杨海军1970.10 男硕士副教授经济学周小刚1973.12 男博士副教授经济学宋军1973.07 男硕士副教授艺术教育谢友宝1968.01 男硕士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卢百平1971.02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吴少林1965.03 男硕士教授环境工程刘小真1965.06 男博士教授环境工程陈素华1974.09 女博士副教授环境工程邹建平1978.11 男博士副教授应用化学涂新满1980.07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刘崇波1970.07 女博士教授化学郭小和1965.07 男硕士副教授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彭本红1969.01 男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王有远1965.12 男博士教授工业工程吴水龙1976.10 男博士副教授市场营销钟菊芳1972.08 女博士副教授工程结构分析张少钦1962.11 女硕士教授工程结构分析郭莉1971.09 女硕士副教授法学李军华1974.09 男博士副教授自动化熊邦书1968.05 男博士教授信号与通信工程李其申1975.02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胜1968.12 男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严盈富1964.12 男硕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伏燕军1974.10 男博士副教授光电信息工程万生鹏1971.03 男博士副教授光电信息工程邹文栋1965.03 男硕士教授光电信息工程杨小芹1963.12 女学士教授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雷金波1973.04 男博士副教授地质工程冯长杰1977.10 男博士副教授金属材料工程林翠1976.09 女博士教授金属材料工程陈庆军1974.02 男博士副教授金属材料工程李多生1972.08 男博士副教授金属材料工程罗军明1968.07 男博士教授金属材料工程陈玉华1979.05 男博士副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董洪波1972.03 男博士副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熊震宇1968.11 男博士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方平1962.10 男博士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周建萍1970.06 女博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梁红波1976.11 男博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宋琤1975.04 女博士副教授复合材料与工程严青松1973.10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郭正华1972.04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龙文元1971.07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江淑园1963.02 女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江五贵1975.06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王克鲁1968.12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刘光明1971.09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物理王应民1969.12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物理张国光1973.03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类新专业谢宇1975.01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化学董永全1976.05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化学蔡克中 1976.08 男硕士副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鲁宇明 1969.04 女硕士副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东华理工大学(48人)章军华1966.02 男学士副教授汉语言文学华启和1975.03 男硕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章国平1966.07 男硕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王春阳1972.02 女学士副教授艺术设计李儒俊1968.02 男学士副教授新闻学沈水法1966.09 男博士教授核物理卢仁顺1966.03 男博士教授英语侯龙清1967.08 男硕士副教授土木工程吴红雨1974.12 女学士副教授体育教育陈功新1975.11 男硕士副教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张卫民1965.10 男博士教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颜七笙1975.10 男硕士副教授信息与计算科学邱淑芳1972.08 女硕士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周亚平1963.09 男学士教授生物学金卫根1962.10 男学士教授生物技术梁华正1966.09 男硕士副教授生物技术黄德娟1969.10 女学士副教授生物技术谢宗波1978.07 男硕士副教授生物技术吴小龙1972.06 男硕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新专业马智胜1969.07 男硕士教授经济学侯俊华1967.09 女硕士教授经济学丁健桦1968.06 女硕士教授应用化学刘云海1976.06 男博士副教授应用化学杨水平1963.05 男学士副教授化学周利民1970.05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许文苑1973.11 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吴连喜1966.06 男博士教授土地资源管理陈荣清1973.08 男博士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夏虹1965.05 女硕士教授会计学叶周1965.09 男学士副教授工商管理刘俊1970.06 男硕士教授法学吴萍1969.01 女硕士教授法学俞志方1965.05 女学士教授法学谢青霞1970.01 女硕士副教授法学李跃忠1969.06 男博士副教授自动化何月顺1971.09 男硕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邹继军1973.01 男博士副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朱兆优1965.09 男硕士副教授电气信息工程及管理姜勇彪1969.04 男博士副教授地质学官云兰1975.02 女博士副教授地理信息系统邹时林1971.12 男硕士副教授地理信息系统张树明1965.01 男博士教授资源勘查工程李满根1969.05 男博士教授资源勘查工程吴信民1963.05 男硕士教授勘查技术与工程汤洪志1966.02 男硕士教授勘查技术与工程彭花明1965.03 女硕士教授地质工程刘荣1965.08 男硕士教授测绘工程饶黄云 1965.06 男学士副教授物理学景德镇陶瓷学院(31人)陈丽萍1971.08 女硕士副教授雕塑黄胜1969.03 男学士教授雕塑张婧婧1975.04 女硕士副教授艺术设计(陶艺)黄焕义1960.11 男硕士教授艺术设计(陶艺)金文伟1968.07 男硕士教授艺术设计(陶艺)周思中1962.01 男博士教授艺术设计康修机1972.12 男硕士副教授动画李兴华1964.12 男硕士教授艺术学齐皓1971.01 男硕士副教授艺术学朱华1969.05 男硕士副教授物理学余孝平1965.10 男硕士副教授英语詹棠森1968.05 男硕士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陈世伟1974.06 男硕士教授社会学孙健1973.10 男博士副教授热能与动力工程詹嘉1961.04 男研究员历史学吴南星1968.01 男博士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冯景华1964.09 男硕士副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鄢春根1965.01 男学士研究馆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朱永红1965.10 男博士教授自动化彭永康1970.05 男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朱庆霞1975.07 女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罗民华1971.01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李家科1973.10 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王艳香1972.07 女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陈云霞1976.09 女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韩文 1970.02 男博士副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罗贤海 1965.07 男博士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陈利和1972.09 男硕士副教授体育教育尤琳1976.01 女硕士副教授法学。
精 密 成 形 工 程第15卷 第11期140 JOURNAL OF NETSHAPE FORMING ENGINEERING2023年11月收稿日期:2023-07-26 Received :2023-07-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5326,51865035);江西省科技奖后备培育项目(20212AEI91004)Fu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175326, 51865035); Jiangxi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Reserve Cultivation Project (20212AEI91004)引文格式:张鑫, 吴鸿燕, 陈玉华, 等. 中间层Ni 对TC4/2A14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精密成形工程, 2023, 15(11): 140-146.ZHANG Xin, WU Hong-yan, CHEN Yu-hua, et al. Effect of Ni Interlayer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C4/2A14 Dis-similar Metal Joints Welded by Friction Stir Welding[J]. Journal of Netshape Forming Engineering, 2023, 15(11): 140-146. 中间层Ni 对TC4/2A14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张鑫1,2,吴鸿燕3,陈玉华2*,陈保国1(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南昌航空大学 航空制造学院,南昌 330063;3.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舶工程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摘要:目的 添加0.05 mm 厚的Ni 箔作为中间层,对3 mm 厚的TC4钛合金和2A14铝合金进行搅拌摩擦焊,分析Ni 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11卷 第5期 精 密 成 形 工 程2019年9月JOURNAL OF NETSHAPE FORMING ENGINEERING161收稿日期:2019-07-21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20171BBE50010);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重点项目(20181BCB19002) 作者简介:黄福东(199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焊接。
液相还原两步法合成纳米铜的工艺研究黄福东,左志超,陈玉华,王善林,黄永德(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36)摘要:目的 研究液相还原步法制备铜纳米颗粒过程中,工艺参数对铜纳米颗粒形貌尺寸的影响。
方法 在水体系下,先用葡萄糖将铜离子预还原为氧化亚铜,再使用次亚磷酸钠将氧化亚铜还原成纳米铜颗粒。
分别改变反应过程中的PVP 添加量、次亚磷酸钠的浓度以及加热温度,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所得的产物进行形貌观察。
结果 PVP 添加量与次亚磷酸钠浓度的提高,都使得铜纳米颗粒的尺寸逐渐减小,并且过量的PVP 会造成铜纳米颗粒的团聚;然而随着温度的提高,铜纳米颗粒的尺寸先减小再增大。
结论 实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VP 添加量为2 g ,次亚磷酸钠浓度为1.2 mol/L ,反应温度为60 ℃。
此条件下所制备出的铜纳米颗粒分散性好、尺寸分布均匀,粒径为400 nm 左右。
关键词:液相还原法;两步还原法;纳米铜DOI :10.3969/j.issn.1674-6457.2019.05.025中图分类号:TB3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57(2019)05-0161-05Synthesi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by Two-step Liquid Phase ReductionHUANG Fu-dong , ZUO Zhi-chao , CHEN Yu-hua , WANG Shan-lin , HUANG Yong-de(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Forming and Joining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Components, Nanchang 3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morphology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dur-ing preparation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by liquid phase reduction. In the water system, the copper ions were pre-reduced to cuprous oxide with glucose, and the cuprous oxide was reduced to copper nanoparticles with sodium hypophosphite. The amount of PVP adde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pophosphite and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were changed respec-tively. The morphology of the obtained product was observ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crease of PVP and sodium hypophosphite increased the size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and excess PVP caused agglomera-tion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however,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size of the copper nanoparticles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experiment are as follows: the amount of PVP added is 2 g, th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pophosphite is 1.2 mol/L, and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60 ℃. The copper nanoparticles prepar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 have good dispersibility, uniform size distribution, and a particle size of about 400 nm. KEY WORDS: liquid phase reduction; two-step reduction method; copper纳米粒子一般指颗粒尺寸在1~100 nm 之间的粒状物质。
航制学院陈玉华同志优秀事迹
第一部分师德师风方面
陈玉华同志现为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一直在教学一线主讲专业课程,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焊接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负责人。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中,他恪尽职守、不计名利、爱岗敬业。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
作为课程主讲教师,他热爱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备课认真,教学效果受到好评,学生评教成绩名列学院前矛。
上过陈老师课程的学生如此评价:“他本身看起来是很严肃的一个人,所以上课时大家都比较安静,虽然不是很活跃,但是老师的课程就像一块巧克力,简简单单热量却不低!”、“与其他老师上课的备案方式迥然不同的是,陈老师将每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浓缩到一张A4纸上,他上课时条理清晰,思路严谨,而且内容娴熟、完全脱稿讲授,不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举例,让我们听得很有意思。
”
作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他以专业发展为己任,时刻将专业发展牢记心中,积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促进专业发展,并积极将自己所获得的各种教育、教改项目信息、科研项目申报等信息、资源第一时间发布给全系教师。
近5年来,带领南昌航空大学焊接专业先后申请并获得教育部“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项目,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并通过主动与国内焊接界同仁沟通、交流,在国内焊接界主流媒体杂志进行宣传,主办和参加各种会议、论坛等方式积极加强南昌航空大学焊接专业的宣传和介绍,扩大了南昌航空大学焊接专业在国内焊接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焊接专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3年、2014年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
专业在国内本科专业排行榜上位第2名。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放弃了大部分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潜心研究,最近几年均是坚持大年初二就到办公室加班。
作为主持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12项、横向课题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教改项目3项;作为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50余篇、教改论文5篇、申请专利6项、出版专著和教材各1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
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他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以“优秀”的标准去培养每个学生,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几乎每年都有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的学生,2名研究生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十大创新标兵”,1名研究生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指导的硕士论文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他在本科生的创新和实践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在周末休息时间利用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本科生开设开放型实验,亲自指导本科生下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他指导的本科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二等奖、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申请专利3项。
由于陈玉华同志在师德师风方面的突出表现,2015年4月,中青网以“只想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为题对陈玉华进行了报导;2014年9月,南昌航空大学新闻网以“记全省模范教师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陈玉华老师”为题对其进行了报导;2010年,南昌航空大学新闻网“党员风采”栏目以航制学院陈玉华为题对其进行了报导。
第二部分业绩或成果介绍
1.课程教学方面。
近五年陈玉华系统讲授过《金属材料焊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钎焊》等13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超过400折合学时,超额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注重课程改革和建设,主讲《金属材料焊接》课程8年,对该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相关成果被南昌大学、九江学院等借鉴。
积极践行“科研促进教学”,利用先进科研设备开始开放型实验,并整合成“先进高效焊接技术开放型实验”课程。
2.教学改革和成果方面。
主持省级教学改革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共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
获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第1)、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第1),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图书1部。
3.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
担任焊接工程系主任、副主任9年,为焊接工程系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近5年负责或作为主要责任人组织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申请并获批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学团队、江西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作为骨干成员(排名第2)申请并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并组织焊接专业申报、获批“国际焊接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具体负责我校在校学生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将国际焊接培训体系有机融入本科培养计划,获得中国焊接培训与认证委员会颁发的“高校联合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创新成果二等奖”。
4.育人方面。
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春晓班本科生导师,2011年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优秀班主任。
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二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指导本科生申报并获批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
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申请专利3项。
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中每年都有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的学生,2名研究生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十大创新标兵”,1名研究生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指导的硕士论文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南昌航空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5.科研方面。
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航空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省部级基金项目10项、横向课题4项;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第三部分近五年获得的荣誉
由于陈玉华同志各方面的突出表现,2013年入选南昌航空大学“卧龙之星”培养计划,2014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2015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
2014年被遴选为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焊接分委员会委员。
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连续两次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优秀教师”,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连续3次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优秀班主任”。
2012被评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评为“江西省焊接学会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