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五种核心工具教材(五)
- 格式:doc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26
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借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让企业领导放心,让我们的客户称心!下面我们主要针对质量管理中核心的五大工具进行介绍。
质量管理概述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也称品管五大工具。
包括:1.统计过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2。
测量系统分析(MSA,Measure System Analyse);3。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Failure Mode & EffctAnalyse);4.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5。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1、统计过程控制(SPC)SPC是一种制造控制方法,是将制造中的控制项目,依其特性所收集的数据,通过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过程标准化,发掘过程中的异常,并立即采取改善措施,使过程恢复正常的方法.实施SPC的目的:•对过程做出可靠的评估;•确定过程的统计控制界限,判断过程是否失控和过程是否有能力;•为过程提供一个早期报警系统,及时监控过程的情况以防止废品的发生;•减少对常规检验的依赖性,定时的观察以及系统的测量方法替代了大量的检测和验证工作2、测量系统分析(MSA)测量系统分析(MSA)是对每个零件能够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判断测量系统产生的数据可接受性。
质量管理体系五种核心工具培训教材(五)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上海XX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何谓测量系统----------------------------- 3二、为什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3三、对测量系统析要分析什么------------------------ 5四、如何分析测量系统的“五性”-------------------- 6五、对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怎么办---------------- 23前 言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汽车行业在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TS 16949:2002 时所涉及的五种核心工具之一。
本教材简明阐述了五个问题:● 何谓测量系统?● 为什么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 对测量系统分析要分析什么? ● 如何分析测量系统的五性? ●对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怎么办?一、何谓测量系统定义: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由这个定义可以将测量过程看作一个制造过程,其产生的输出就是数值(数据)。
这样看待一个测量系统是很有用的,因为这样让我们明白已经说明的所有概念、原理、工具,这在统计过程控制中早已被证实它们的作用。
检验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一般过程输入输出测量过程标准 ▲ 人员 ▲ (评价人) 决定仪器 ▲ (量具) 工作件▲ (零件) 程序 ▲ 环境 ▲二、为什么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测量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取决于多次测量的统计特征:偏倚及变差。
高质量数据——对某一特定特性值进行多次测量的数值均与该特性的参考值“接近”。
低质量数据——测量数据均与该特性的参考值相差“很远”。
理想的测量系统——零偏倚、零变差。
理想的测量系统不存在,为什么?由于测量系统变差源:标准、人员(评价人、)仪器(量具)、工作件(零件)、程序(方法)б2观=б2实+б2测式中:б2观:观测到的过程标准差由于变差源的作用结果,因此: б2实:实际的过程(零件)标准差 б2观>б2实б2测:测量系统标准差从另一个角度能力指数Cp 看:∵C p = USL-LSL ,将此式转换后得: 6бR /d 2()()()Cp Cp Cp 222---+=测实观事实上,由于测量系统变差源的作用结果,∴Cp 观<Cp 实例如:Cp 测为2,Cp 实必须大于或等于1.79时,才得到Cp 观为1.33只有在测量过程没有任何变差源作用时,Cp 观=Cp 测,这是不可能的。
质量管理体系五种核心工具培训教材(五)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上海XX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何谓测量系统----------------------------- 3二、为什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3三、对测量系统析要分析什么------------------------ 5四、如何分析测量系统的“五性”-------------------- 6五、对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怎么办---------------- 23前 言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汽车行业在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TS 16949:2002 时所涉及的五种核心工具之一。
本教材简明阐述了五个问题:● 何谓测量系统?● 为什么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 对测量系统分析要分析什么? ● 如何分析测量系统的五性? ●对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怎么办?一、何谓测量系统定义: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由这个定义可以将测量过程看作一个制造过程,其产生的输出就是数值(数据)。
这样看待一个测量系统是很有用的,因为这样让我们明白已经说明的所有概念、原理、工具,这在统计过程控制中早已被证实它们的作用。
检验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一般过程输入输出测量过程标准 ▲ 人员 ▲ (评价人) 决定仪器 ▲ (量具) 工作件▲ (零件) 程序 ▲ 环境 ▲二、为什么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测量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取决于多次测量的统计特征:偏倚及变差。
高质量数据——对某一特定特性值进行多次测量的数值均与该特性的参考值“接近”。
低质量数据——测量数据均与该特性的参考值相差“很远”。
理想的测量系统——零偏倚、零变差。
理想的测量系统不存在,为什么?由于测量系统变差源:标准、人员(评价人、)仪器(量具)、工作件(零件)、程序(方法)、环境的作用结果,使得观测到的过程变差值与实际的过程变б2观=б2实+б2测式中:б2观:观测到的过程标准差由于变差源的作用结果,因此: б2实:实际的过程(零件)标准差 б2观>б2实б2测:测量系统标准差从另一个角度能力指数Cp 看:∵C p = USL-LSL ,将此式转换后得: 6бR /d 2()()()Cp Cp Cp 222---+=测实观事实上,由于测量系统变差源的作用结果,∴Cp 观<Cp 实例如Cp 测为2,Cp 实必须大于或等于1.79时,才得到Cp 观为1.33只有在测量过程没有任何变差源作用时,Cp 观=Cp 测,这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 当R&R 为10%时,Cp 实为2,Cp 观为1.96 当R&R 为 30%时,Cp 实为2,Cp 观为1.71 当R&R 为 60%时,Cp 实为2,Cp 观为1.28可以看出,Cp 观由1.96到1.28之间的区别就是由于测量系统的不同所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要识别测量系统的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以便采取决策措施,使测量系统的变差减小到最小程度,使得测量系统观测到的过程变差值尽可能接近和真实地反映过程的变差值。
这就要求,测量系统的最大(最坏)的变差必须小于过程变差或规范公差。
三、对测量系统分析要分析什么前面我们谈到,数据的质量取决于处于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的测量系统中,多次测量的统计特征:偏倚和变差。
为此,我们引伸出如下一些术语: 1. 位置变差● 偏倚:观测到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差值。
● 准确度:与真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稳定性:别名:漂移。
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线性:在量具正常工作量程内的偏倚变化量。
2. 宽度变差● 精确度:每个重复读数之间的“接近”程度。
●重复性(设备变差):E 、V一个评价人、同一种仪器、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在固定的和已定义的测量条件下,连续(短期内)多次测量中的变差。
●再现性(评价人变差):A 、V 不同评价人、同一种仪器、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GRR 或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是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
●测量系统能力:短期评估,是对测量误差合成变差的估计 2 2 2б能力=б偏倚(线性)+бR &R*短期的一致性和均匀性(重复性误差)被包含在能力评价中。
●测量系统性能:性能量化了合成测量误差的长期评估。
2 2 2 2 б性能 = б能力 +б稳定性+ б一致性*测量量程内长期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包含在性能评价之中。
3. 对测量系统的五性分析位置变差宽度变差● 偏倚 ● 稳定性 ●线性● 重复性 ●再现性对测量系统研究分析可供:—— 接受新测量设备的标准 —— 两个测量装置的比较—— 测量设备维修前后的比较,计算过程变差及生产过程可接受性的水平————绘制量具性能曲线 四、如何分析测量系统的“五性”评价一个测量系统需考虑:●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和灵敏度。
10比1规则:测量设备要能分辨出公差或过程变差的至少十分之一以上。
●测量系统必须是稳定的,应处于统计受控状态,计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由普通原因造成。
●统计特性在预期的范围内一致,并满足测量目的: △ 为了产品控制,测量系统地变差必须小于规范限值△ 为了过程控制,测量系统地变差应该能小于制造过程变差,并能证明具有有效的解析度。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 1. 确定偏倚得指南——独立样件法1) 取得一个样件,并且建立起与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
如果不能得到这参考值,选择一件落在生产测量范围中间的生产件,并将他指定为偏倚分析的基准件。
在计量实验室里测量该零件n ≥10次,并计算这n 个读值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2) 让一个评价者以正常方式测量样件≥10次。
3) 结果分析——图示法画出这些数据相对于参考值的直方图并评审,用专业知识确定是否出现异常,分析特殊原因,找出异常点。
如正常,可继续分析。
当n<30时,对任何的解释或分析,要特别注意。
结果分析——数值法4) 计算n 个读值的平均值XX=∑=ni i n x 15) 计算重复性标准差(б重复性或称бr )б重复性 =max (xi )—min (xi )d 2*式中:d 2*可以从d 2*表中查到,此时,g=1,m=n 6) 计算偏倚偏倚=观测到的平均测量值(X )-参考值7) 计算平均值的标准误差бb бb =бr/8)确定偏倚的t统计值t=偏倚/бb9)确定置信度,一般要求为95%(即α=0.005)偏倚-d2[бb(tv,1-a/2)]/d2*≤0≤偏倚+d2[бb(tv,1-a/2)]/d2*如果0落在偏倚值附近的1-α置信度界限内,则偏倚在α水准上是可接受的。
式中:V、d2、d2*可以从d2*表中查到。
tv,1-a/2可以利用标准分t布表中查到.偏倚——范例一个新测量系统,在测量系统的操作范围内选取一个零件,通过对该零件在计量室里测量n≥10次,计算这n个读数的平均值6.00作为参考值。
然后由评价人测量该零件15次,测得数值如下:测量的数据2. 确定稳定性的指南1) 取得一样件建立起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
如果无法取得这样件,则选择一件落在生产测量范围中间的生产零件,作为基准样件以进行稳定性分析。
希望拥有位于预期测量结果的下限、上限和中限位置的三个基准件。
要求对每种基准件单独的进行测量和画控制图。
2) 以一定的周期基础(每天/每周)测量基准件3~5次,抽样的数量和频率考虑因素包括重新校准或维修的频次、使用频次、操作条件等。
3) 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 -R控制图上 4) 在画X -R控制图前,要进行如下计算:a 计算每个子组的均值X 和极差Rnx x x x n +⋯⋯++=21_式中:X 1、X 2……为子组内每个测量值R=X max -X min n 为子组容量:X max 与X min 为子组内的最大至于最小值b 计算平均极差R 及过程均值XR=R 1+R 2+┈┈+R kK式中:K 为子组数量X =X1+X2+┈┈Xk R 1和X 1为第一个子组的极差和K 均值,以此类推 c 计算控制限UCL R =D 4×R, R D L C L R .3= 式中:D 4、D 3、A 2 随子组容量不同 R A X U C L X _.2+==,R A X LCL X_2.-==而变化,可查表得到。
注:对于子组容量n<7时,LCL R 可能技术上为一个负值,所以没有极差R的下控制线5) 分析控制图,如没有明显可见的特殊原因结果发生,则表明该测量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可接受。
结果分析——数值法通过分析X -R控制图,如果测量系统是稳定的,则以上数值可以用来进行偏倚的评价。
评价步骤:a. 从控制图上获取平均值X 。
b. 用平均值X 减去参考值得到偏倚。
c. 用极差的平均值来计算重复性标准差б重复性(即бr )б重复性 =R /d 2*式中:根据m,g 大小查表得到d. 确定对偏倚的统计t 值 m :子组容量 g :子组数量平均值的标准误差бb=бr/gT=偏倚/бbe. 确定置信度,一般要求为95%(即α=0.05).偏倚-d2[бb(tv,1-a/2)]/d 2*≤0≤偏倚+d2[бb(tv,1-a/2)]/d 2*式中:V、d 2、d 2*可以从d 2*表中查到。
tv,1-a/2可以利用标准分t布表中查到.若0落在偏倚附近的1-α置信度区间内,则偏倚在这α水准上是可以接受的。
稳定性——范例为了确定某一新测量仪器的稳定性是否可接受,过程小组选取了生产过程输出范围中接近中间值的一个零件。
该零件在计量测试室经n ≥10次测量,并计算这N个读值得平均值为6.01为其参考值。
小组每班测量该零件5次,共测了四周(20个子组)。
数据收集、计算后、作X-R控制图。
如:下图。
稳定性X-R控制图6.3 UCL 6.6276.0 6.021LCL51.7465.70 10 20UCL 1.0101.00.5 0.4779分析结论:∵-0.0299<0<0.0519∴该新测量仪器是可以接受的。
3.确定线性的指南1)由于存在过程变差,选择g≥5个零件,使这测量涵盖这量具的整个工作量程。
2)对每个零件进行n≥10次测量,从而确定其参考值,并确定涵盖了这量具的工作量程。
3)让经常使用该量具的操作者测量每个零件m≥10次(盲测法)。
结果分析——图示法4)计算每个零件每次测量的偏倚,以及每个零件的偏倚平均值偏倚ij=Xij-Ximmi iji ∑==1偏倚偏倚式中:Xi ——第i 个零件的参考值 Xij ——第i 个零件的第j 次测量值5) 在线性图上画出相对于参考值的每个偏倚值及偏倚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