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留守儿童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1.56 KB
- 文档页数:2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案教学重点:1.明确“我们”是未成年人,了解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知识。
2.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3.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集体和社会生活态度,学会负责任,树立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活动园”中家长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的看法为引子,引导学生讨论“与成人相比较,未成年人具有的特殊之处”。
2.知识讲解环节:通过“知识窗”的研究,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3.活动设计环节:通过“活动园”中王阿姨与邻居刘律师的聊天,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未成年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4.总结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体验,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收获。
七、教学评价1.知识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2.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了解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情况。
3.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的形成情况。
4.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定,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法律的年龄节点很多法律都规定了具体年龄的节点,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明确达到一定年龄时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二、家务与义务1.研究小组辩论:我们应该做家务吗?2.研究小组汇报,补充讨论。
第四单元《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受特殊保护》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由"我们是未成年人""专门法律来保护""特殊关爱助我成长"三个板块组成。
"特殊关爱助我成长"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教材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安排了让学生参与家长会、案例分析、了解两部专门法、辨别正误、分组学习讨论、提建议等活动,还设计了"知识窗""阅读角",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学习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认识到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只有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享有哪些权利,受到哪些保护,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儿童虽然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限,其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自己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
大多数的六年级儿童内心向往快快长大,并勇于尝试从家庭、学校这类首属群体和个人性较强的生活空间走进公共生活空间。
开始对公共生活感兴趣并有一定的参与意识,但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教学目标知道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及其规定,感受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并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能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或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8 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未成年人的含义和特殊之处,知道成年之前不同年龄节点在法律上的意义,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保护的意义;2、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逐步提升法治意识;3、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未成年人的含义和特殊之处,知道成年之前不同年龄节点在法律上的意义,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保护的意义;2、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逐步提升法治意识,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些人属于未成年人,哪些人属于成年人?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未成年人受什么样特殊的保护。
板书课题:8我们受特殊的保护活动一:小小少年很特殊今天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还有一个叫王勇的男孩子,他说我知道法律上怎么定义未成人的,我们一起来看看①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提问:未成年人必须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②(出示全红婵、王俊凯图片)那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未成年人吗?③出示意大利、日本人图片分辨是否为未成年人小结: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国情确定相应的成年年龄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要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进行划分呢。
【出示视频】透过这则新闻,我们一起来看看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①在这则新闻里你看到了什么?②追问:那你平时或者你周围的人有没有因为好奇或者是冲动的行为呢?小结:正是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冲动,生活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弱等方面原因,导致未成年人容易遭到不法侵害。
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人数超过我国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未成年人。
正是由于如此庞大的未成年人数量以及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所以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听到这王勇就迫不及待的想问,有哪些法律保护我们呢?活动二小小少年知规则(1)现在请大家打开书73页,用3分钟的时间将知识窗中的《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看一看。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案第一章:认识特殊保护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保护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需要特殊保护。
1.2 教学内容:介绍特殊保护的概念和种类,如未成年人保护、妇女保护、老年人保护等。
讨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例如保护弱者、促进社会公平等。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看有关特殊保护的短片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特殊保护的理解和经历。
第二章:未成年人保护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2.2 教学内容:介绍未成年人保护的背景和原因,如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易受伤害等。
讲解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如《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看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案例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三章:妇女保护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妇女保护的必要性。
让学生知道妇女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3.2 教学内容:介绍妇女保护的背景和原因,如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
讲解妇女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看有关妇女保护的案例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四章:老年人保护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老年人保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老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4.2 教学内容:介绍老年人保护的背景和原因,如老年人易受忽视、生活质量下降等。
讲解老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看有关老年人保护的案例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五章:特殊需求人群保护5.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需求人群保护的意义。
让学生知道特殊需求人群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8《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案例分析产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法律条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遵守法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原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制作PPT。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教材,提前熟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话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遵守法律,分享自己的经验。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自己的文章。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特殊保护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姓名权、受教育权等。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他人权利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们受特殊保护》2. 知识点:a. 特殊保护的定义和意义b.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规定c. 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d. 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特殊保护的含义,认识到自己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地位。
2. 掌握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特殊保护地位,不滥用权利。
2. 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特殊保护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受特殊保护》2. 课件: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3. 案例材料:选取相关典型案例供学生分析4. 课堂活动用品:如卡片、贴纸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情景模拟或案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特殊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内容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特殊保护的理解和看法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5. 小组活动: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问答、课后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九、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特殊保护的意义和作用2.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举例说明十、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的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十一、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律工作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的认识。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自己受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幼儿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3. 教育幼儿尊重和爱护他人的权利。
二、教学重点:1. 知道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
2. 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
2.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幼儿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幼儿了解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的情况。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讨论题目等。
2. 情景模拟道具:如警察、法官、律师等职业道具。
3. 案例资料:选取一些真实的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的案例。
4. 讨论卡片:分发给每个小组,用于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出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幼儿了解自己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幼儿了解幼儿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具体情况。
4. 情景模拟: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5.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卡片,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讲解:针对幼儿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相关的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幼儿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幼儿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我们受特殊保护(公开课含反思)教学目标1.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即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2.未成年人为什么受法律特殊保护,法律怎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辨析。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辨析。
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了解班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受到的侵害及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做法;编制《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导航学案,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存在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实例。
课时安排3课时结构整体安排本课以四个板块呈现。
板块一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及导人课题。
板块二观看视频,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国家为未成年人制定的相关法律。
板块三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以及讨论具体事例的方式,懂得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板块四渗透法治知识,展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三位一体的保护方式,全方位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我们是未成年人一、引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祖国母亲时刻牵挂着你们的成长。
为了让大冢在成长的过程中免受各种侵害,国家制定了多部法律保护大家。
2.课件展示课题《我们受特殊保护》。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需要法律保护,为教学奠定感情基础。
二、讲授新课1.师:我们受特殊保护.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谁?未成年人指哪些人?未成年人自己是否需要这份来自法律的特殊保护呢?我们来聚焦三组生活镜头。
老师这里就有几个这样的案例,大家看一下。
(出示未成年人追星、追剧、玩网游案例,师生共同探讨)2.师:这几组案例反映出未成年人的哪些特点?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
主题:我们受特殊保护—留守儿童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怎样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让学生通过法律保护了解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从严肃的法律概念延伸到帮助弱势、珍视感。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
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决定了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引导学生说出我国专门制定了哪些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了特殊保护?是怎样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
学生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接下来通过课本第75页活动园,让学生分组讨论: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怎样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这部法律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有何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特点,顺势提出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并不能向我们现在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他们面临着物质和精神情感双重匮乏的困境。
接着播放一些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留守儿童与自己在享受社会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引导学生产同情之感和珍惜美好生活学习环
境的情感,让学生说一说可以通过哪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举动去帮助留守儿童,比如:将自己穿不上的衣物洗干净投放到小区内的捐物相中、可以把自己的书籍寄给偏远山区的孩子、给他们写信…
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法律保护了解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从严肃的法律概念延伸到帮助弱势、珍视感恩美好生活的思想品德渗透,符合思政课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