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习题复习1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解析与讲解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课后习题。
这些习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水平而设计的。
本篇文章将对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进行解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第一单元:散文和小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针对课后习题,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小节进行解析与讲解。
第一节:散文的特点和类型散文是一种以平实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章法,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针对课后习题,我们可以通过解析散文《我会努力奔跑》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讲解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该散文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追求梦想的坚定决心。
第二节:小说的特点和分类小说是以故事情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长篇文学作品。
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来展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命运。
针对课后习题,可以选取课本中的一篇小说进行解析与讲解。
以《草房子》为例,我们可以讲解小说的特点,如写实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解析小说中的主题和寓意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单元:叙事和议论文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叙事文和议论文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
叙事文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记叙人物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议论文则是以陈述观点和论证为主,旨在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针对课后习题,可以按照以下小节进行解析与讲解。
第一节: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叙事文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紧凑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其中,描写人物形象和布局事件起承转合是关键的写作技巧。
针对课后习题,我们可以选取一篇课本中的叙事文进行解析与讲解。
以《一片叶子落下来》为例,通过分析文章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刻画和环境描写等来讲解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第二节:议论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议论文通过陈述观点和论证来影响读者的思考和态度。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并注重结构的合理安排。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练习题解析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学习的数学内容已经越来越复杂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下面将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整数本教材第一部分是整数的相关知识,对于数字的正负、绝对值以及整数的四则运算进行了详细解释和练习。
在解整数的运算题时,我们首先要看题目中给出的数字的正负性质,然后根据正负数的加减法规则进行计算。
二、分数和小数第二部分是关于分数和小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运算等内容。
在求解分数的大小比较问题时,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分数的公共分母,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来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三、分数和小数的换算第三部分是关于分数和小数的换算,主要包括分数转化为小数和小数转化为分数的方法。
对于分数转化为小数,我们可以将分子除以分母得到相应的小数;而对于小数转化为分数,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乘法运算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形式。
四、单位换算第四部分是关于单位换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换算。
在做单位换算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可以通过设立等式来解决问题。
五、图形的认识第五部分是关于图形的认识和计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等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灵活运用相应图形的计算公式和性质。
通过对上述五个部分的练习题进行认真解析和练习,相信大家对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数学是一门需要多理解和多实践的学科,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相信只要大家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就一定能够在数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课本复习题 1数学课本复习题(1)王老师买来120张手工纸。
如果制作一朵郁金香需要4张纸,这些纸一共可以制作多少朵郁金香?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
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
每支钢笔多少钱?2本同样的字典摞起来的高度是84毫米。
一本字典的厚度是多少毫米?如果9本摞在一起,高度是多少毫米呢?王叔叔和19位同事一起到餐馆吃午饭,每人点了一碗30元的牛肉面,一共要付多少钱?一双舞蹈鞋原价50元,打折后32元。
学校舞蹈队买了56双,打折后少花多少钱?清明节,新星小学组织11个班的学生乘车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平均每个班有36人。
1)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扫墓活动?2)如果租用9辆客车,平均每辆车上坐多少名学生?一根铁丝长80厘米,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一幅长方形美术作品,宽20厘米,它的周长是112厘米。
这幅作品的长度是多少厘米?一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用了6小时,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光明小学的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共装了120盏日光灯。
平均每间教室安装了多少盏日光灯?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了400千米,照这样计算,1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学校运来2车花,每辆车上有168盆。
把这些花摆成3个花坛,平均每个花坛有多少盆花?鸡翅每千克28元,牛排每千克比鸡翅贵22元。
买3千克牛排需要多少钱?一本故事书有200页。
小明看了96页,剩下的要在8天内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一款手表原价582元,降价后539元。
爸爸和叔叔各买了1块,一共节省了多少钱?一块菜地长18米,宽4米。
如果每平方米收白菜24千克,这块地可以收多少千克白菜?一个长方形桃园宽16米,长是宽的3倍。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如果每棵桃树占地4平方米,这个桃园一共有多少棵桃树?甲乙两个城市间铁路长1072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城出发,7小时行了644千米。
新人教版(2019版)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练习与应用解析新人教版(2019版)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练习与应用解析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中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物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人教版(2019版)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是高中物理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下面我们将对其练习与应用进行解析。
第一章:力学、热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学、热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初步了解到力学研究的是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热学研究的是物体的热现象,动力学研究的是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向心力与圆周运动本章深入介绍了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习本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向心力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所受的力,它的大小与速度、质量和半径等因素有关。
通过解析练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向心力和圆周运动的理解。
第三章:牛顿定律及应用本章讲解了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学习牛顿定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力学运动规律。
通过具体的练习与应用解析,我们可以掌握如何使用牛顿定律解决各种问题,如静止平衡、动力学问题等。
第四章:力的合成与分解本章重点介绍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解析练习题,我们可以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并掌握应用的技巧。
第五章:压力本章详细讲解了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压力是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它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有关。
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压力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解析练习题,我们可以巩固对于压力概念的理解,并熟练地计算压力。
第六章:浮力与浮力平衡本章主要介绍了浮力与浮力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作用力,浮力的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通过解析练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浮力的性质和浮力平衡的条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习题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教材之一,其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习题。
通过分析这些习题的类型和解题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习题类型和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类习题:选择题选择题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要求学生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这类题目在教材的练习题和测试题中都能够找到。
解题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
2. 明确题目的关键词,例如题目中要求计算面积,关键词就是面积。
3. 分析选项,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
4. 尝试各个选项,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选项。
第二类习题:填空题填空题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数值或运算符号。
解题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
2.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思考,确定填空的数值或运算符号。
3. 检查答案,确保填入的数值或运算符号符合题目要求。
第三类习题:计算题计算题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要求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
解题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
2.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 进行计算,并写下计算过程和答案。
4. 检查答案,确保计算过程和答案正确无误。
第四类习题:应用题应用题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解题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背景和要求。
2. 把题目中的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3. 根据数学知识和解题思路,进行计算和推理。
4. 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确保解题的正确性。
通过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习题类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科知识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新⼈教版⼩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单元教学分析《总复习》单元教学分析(⼀)教学⽬标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步的理解,更牢固的掌握。
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提⾼运⽤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并进⼀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数学素养。
(⼆)内容安排及其特点本单元由3部分内容组成:⼀是成长⼩档案,⼆是数学活动,三是针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即练习⼆⼗五)。
1.成长⼩档案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册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教材呈现的四幅图基本涵盖了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运算定律;⼩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运算;图形与运动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统计知识中的平均数内容。
从教材整体内容来分析,这些内容显然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如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运算定律的内容,是在学⽣经历了认识整数与四则运算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经验基础上的总结与整理,并为后续四则运算扩展到⼩数、分数及更⼤的数系范围的学习打下基础;⼩数的意义、性质及加、减法运算,则是系统学习⼩数相关知识的起始;⽽平均数、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同样是后续统计知识、图形运动知识学习的重要起点。
因此,教材在回顾与整理时将这些内容作了重点提⽰,以便加深学⽣的印象。
当然,教材中还有⼀些知识虽然没有在图⽰中呈现,如四则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平移、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等,回顾整理时同样需要重视。
(1)“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的复习,突出运算间的联系。
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有如下内容需要梳理:教材以⼀题减法算式引出⼀加⼀减两个算式,说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意在引导学⽣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相互间关系。
在整理时,需要引导学⽣关注四则运算中,加法是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等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题一选择题.1、计算机网络发展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网络是()A.SAGE B.ARPANET C.NSFNET D.Internet答案:B解析:SAGE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
ARPANET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典型代表,ARPANET对网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意义见书上。
NSFNET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Internet是国际上最大的网络,又叫做国际互联网,任何个人、组织、机构只要遵循TCP/IP协议,便能方便接入。
2、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误码率一般要低于()A.10-4B.10-6 C.10-8D.10-9答案:B解析: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误码率低于10-6,电话线模拟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为10-4~10-5;光纤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为10-9以下。
3、计算机网络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城域网和广域网。
答案:A4、网络协议的三要素分别是语义、语法和()。
答:B解析:语法是指规定了数据单元结构和格式.语义是指各字段的含义。
时序是指通信双方操作的执行顺序和规则。
5、一个单位在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答:A6、以下不是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A.抗干扰强,适合长距离传输B.方便加密、解密C.方便存储D.需要带宽小答:D解析: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占用带宽大。
7、以太网中采用的同步技术是()A.异步传输传输答:C解析:异步传输:以单个字符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字符前后加1位或1位半“起始位”、“停止位”,字符与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不固定,即不对时。
适用于低速、不可靠数据传输,如键盘输入数据、电话拨号通信,计算机串口通信等。
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以字符块为传输单位,字符块中的每位要对时,每块前后加若干位“前同步码”和“后同步码”,“前同步码”和“后同步码”采用特殊的字符标识。
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中的重要篇章解读与习题分析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关于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中的重要篇章解读与习题分析。
随着2023年的到来,我们即将迎来四年级的期末考试,对于这个阶段的复习,我们一定要科学有效地进行,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读几个重要的篇章,并针对每篇章节,给出一些习题分析和解答。
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一篇:《过去、现在、将来的变化》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工具、通讯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并对时间的推移有更深刻的认识。
习题分析与解答:1. 阅读下面的句子,填入适当的词语。
将来,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_____(丰富/简单),科技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答案:丰富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关于过去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
答案:过去,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步行,通讯方式是书信和电报。
而现在,人们可以乘坐地铁、高铁、飞机等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出行,使用手机和互联网进行及时的通讯。
第二篇:《我的梦想》这篇文章是作者对梦想的理解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要努力实现梦想的必要性。
激励我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去实现。
习题分析与解答:1. 你有什么梦想?为什么要努力实现这个梦想?答案:(个人回答)2. 从小事情开始,我们可以怎样向梦想靠近?答案:从小事情开始,比如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勤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向梦想靠近。
第三篇:《文明礼仪之我的梦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和自己想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人的梦想。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规范,以及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的重要性。
第一章电路的基础知识1-1电路及其主要物理量思考题解答P8 1-1-1 在图1-1-18所示电路中,已知R2=R4,UAD=15V,UCE=10V,试用电位差的概念计算UAB。
图1-1-18[答] 由R2=R4,有U CD=U EB,故UAB=U AC+U CD+U DE+U EB=(U AC+U CD)+(U DE+ U CD )=UAD+UCE=15+10=25V1-1-2 指出图1-1-19所示电路中A、B、C三点的电位。
图1-1-19[答] A、B、C三点的电位分别为:(a) 图:6V、3V、0V; (b)图:4V、0V、-2V; (c)图:开关S断开时6V、6V、0V;开关S闭合时6V、2V、2V; (d)图:12V、4V、0V; (e)图:6V、-2V、-6V。
1-1-3 在检修电子仪器时,说明书上附有线路图,其中某一局部线路如图1-1-20所示。
用电压表测量发现UAB=3V,UBC=1V,UCD=0,UDE=2V,UAE=6V。
试判断线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是什么?[答] 由UBC=1V,UDE=2V可知电阻R2、R4支路上有电流通过,而UCD=0,故判定电阻R3短路。
1-1-4 上题的线路故障可否用测量电位的方法进行判断?如何测量?[答] 可以用测量电位的方法进行判断。
只需测出B、C、D三点的电位,就可知R3支路上有电流,而R3电阻短路。
1-1-5 在图1-1-21所示电路中,已知U=-10V,I=2A,试问A、B两点,哪点电位高?元件P是电源还是负载?图1-1-20 图1-1-21 [答] 因U为负值,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故b点电位高。
又因P=UI=-10×2=-20W<0,产生功率,故元件P是电源。
1-2电路模型 思考题P191-2-1 以下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所谓线性电阻,是指该电阻的阻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电阻元件在电路中总是消耗电能的,与电流的参考方向无关。
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 D )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B.不可实现性C.超越客观性D.实现可能性2.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 B )A 实践性B 预见性C 层次性D 科学性3.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 C )。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4.( B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A.信仰B.信念C.理想D.毅力5.从本质上讲,理想和信念都是人类在( B )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
A.思想发展B.社会实践C.科学研究D.哲学思维6.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梦想过许多东西,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枪之类,但像现代生活中普及的电话、电视、电脑等,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
这说明,理想具有( B )A.共同性B.时代性C.阶级性D.思想性7.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A )A.人生的指路明灯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合理想象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8.“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这个比喻表达的是( B )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C.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D.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9.科学信念是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 A )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完善,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一种观念和态度。
A.正确认识B.错误认识C.根本认识D.系统了解10.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是( B )A.科学理论B.社会实践C.主观愿望D.真诚信仰11.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 D )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知识点巩固:练习题分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科是考验学生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时期。
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要想使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既需要讲解生动形象,又需要进行反复巩固。
其中,练习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巩固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面对高考、中考等重要考试时,练习题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练习题分析进行讨论。
一、知识点分析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小学六年级数与代数部分主要涉及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整数、一次方程、简单平方根和简单三角函数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为后续的中学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几何小学六年级几何部分包括了平面图形的分类与认识、平面图形的性质、坐标系与运动、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等知识点。
其中,对于图形的性质以及运动,学生往往会感觉非常抽象,但是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后续的高中数学学习意义非常重大。
(三)统计与概率小学六年级统计与概率部分的重点是概率的概念、事件的概率及其实验、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数据集中趋势的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应用等。
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个知识点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练习题设置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数学思维培养非常重要。
在设置练习题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难度设计不同种类的练习题。
同时,在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下,尽量在课堂上集中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练习。
三、练习题分析及解析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合理练习。
当学生完成练习题时,老师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和解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的分析和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练习题分析与解答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数学教材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提高数学知识。
一、第一章本章主要介绍了整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练习题中,考查了同学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的了解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难度相对较低。
(1)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整数乘法的掌握情况。
答案为B。
(2)填空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关系的掌握情况。
答案为-7。
(3)解答题本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答案为600。
二、第二章本章主要介绍了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练习题中,考查了同学们对分数的基本概念的了解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相对于第一章,难度有所提高。
(1)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分数除法的掌握情况。
答案为A。
(2)填空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分数加法的掌握情况。
答案为15/6。
(3)解答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分数的转化和计算能力。
答案为2 1/4。
三、第三章本章主要介绍了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在练习题中,考查了同学们对计量单位和其换算的了解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1)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长度单位的换算掌握情况。
答案为C。
(2)填空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容积单位的换算掌握情况。
答案为3.5升。
(3)解答题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速度单位的换算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答案为7.2千米/小时。
综上所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练习题着重于对基本概念的考察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察。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并注重实际问题的锻炼。
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集第一章1、简述数据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
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2、简述数据的安全性防护,完整性检查,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
P13数据的安全性防护:是指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使用造成的数据泄密和破坏。
3、(数据模型)是一种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4、根据数据模型应用的不同,可以将模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概念模型),第二类是(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5、概念模型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是P.P.S Chen于1976年提出的(实体-联系方法)。
6、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7、所谓基本层次联系是指两个记录以及他们之间的(一对多(包括一对一))的联系。
8、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仅仅涉及(型)的描述,模式的一个具体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9、尝试画出如图1.16所示的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
P28第二章1、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元祖,而其子集不能,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candidate key))。
2、关系可以有三种类型,基本表、(查询表)和(视图表)。
3、规范化的关系简称为(范式(Normal From))。
4、关系数据库的型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对关系数据库的描述。
5、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Ks 是基本关系S的主码。
如果F与Ks相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并称基本关系R为(参照关系),基本关系S为(被参照关系)。
第三章1、当数据表中数据量比较大时,查询会比较耗时,建立索引是加快查询速度的有效手段。
数据库常见索引包括顺序文件上的索引、(B+树索引)、(散列索引)和位图索引等。
2、已知数据表如下:Student(Sno,Sname,Ssex,Sage,Sdep)Course(Cno,Cname,Cpno,Ccredit)SC(Sno,Cno,Grade)(1)查询DB-Design课程的课程号和学分SELECT Cno,CcreditFROM CourseWHERE Cname LIKE ‘DB\_Design’ ESCAPE ‘\’;(2)查询以“DB_”开头,且倒数第三个字符为i的课程的详细情况SELECT *FROM CourseWHERE Cname LIKE ‘DB\_%i_ _’ ESCAPE ‘\’;(3)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人数SELECT COUNT(DISTINCT Sno)FROM SC;(4)查询平均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学生学号和平均成绩。
SELECT Sno,AVG(Grade)FROM SCGROUP BY SnoHAVING AVG(Grade)>=90;(5)子查询的查询条件不依赖于父查询,称为(不相关子查询)。
(6)查询非计算机科学系中比计算机科学系任何一个学生年龄小的学生姓名和年龄。
SELECT Sname,SageFROM StudentWHERE Sage<ANY(SELECT SageFROM Student WHERE Sdept=’CS’)AND SdeptL<>’CS’;3、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或视图))导出的表,是一个(虚表)。
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
(1)将学生的学号及平均成绩定义为一个视图。
CREATE VIEWS_G(Sno,Gavg)ASSELECT Sno,AVG(Grade)FROM SCGROUP BY Sno;第四章1、用户身份鉴别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最外层保护措施,常用的用户身份鉴别方法有(静态口令鉴别)、(动态口令鉴别)、(生物特征鉴别)和智能卡鉴别。
2、在数据库系统中,定义存取权限称为(授权)。
3、把对Student表和Course表的全部操作权限授予用户U1和U2. GRANT ALL PRIVILEGESON TABLE Student,CourseTO U1,U2;4、数据库角色是被命名的一组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权限,(角色)是权限的集合。
5、(AUDIT)语句用来设置审计功能,(NOAUDIT)语句用来取消审计功能。
6、加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原始数据–明文)变换为(不可直接识别的格式- 密文),从而使得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的内容。
7、数据加密主要包括(存储加密)和(传输加密)。
第五章1、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2、建立学生表Student,要求学号在141590000~141599999之间,姓名不能取空值,性别只能是“男”或“女”P1633、(触发器)是用户定义在关系表上的一类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它又称为(事件-条件-动作(event-condition-action))规则。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1、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处理可分为(查询分析)(查询检查)(查询优化)和(查询执行)四个阶段。
2、按照优化的层次,查询优化可分为(代数优化)和(物理优化)。
3、连接操作是查询处理中最耗时的操作之一。
关于自然连接最常用的算法有(嵌套循环)算法(排序-合并)算法(索引连接)算法和(hash join)算法。
4、请同学们计算课本9.3的实例的查询效率,并会绘制相应的查询树。
并根据查询树绘制出用关系代数表示的语法树,并用关系代数表达式优化算法对原始的语法进行优化处理,画出优化后的标准语法树。
第十章1.所谓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2.在SQL中,定义事务的语句一般有(BEGIN TRANSACTION)、(COMMIT)和(ROLLBACK)三条。
3.恢复程序在不影响其他事务运行的情况下,强行回滚该事务,使得该事务好像根本没有启动一样,该类恢复操作称为(事务撤销(UNDO))。
4.(系统故障)是指造成系统停止运转的任何事件,使得系统要重新启动。
5.系统故障常称为(软故障),介质故障常称为(硬故障)。
6.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是(数据转储)和(登记日志文件)。
7.数据转储可以分为(静态转储)和(动态转储)。
8.日志文件主要有以(记录)为主的日志文件和以(数据块)为主的日志文件。
9.为保证数据库是可恢复的,登记日志文件时需要遵循的两条原则是(登记的次序严格按并发事务执行的时间次序)和(必须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
10请同学们掌握10.4所示中恢复子系统时五种事务的不同策略。
P30311.为避免磁盘介质出现介质故障影响数据库的可用性,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库镜像)功能来用于数据库恢复。
第十一章1.简述交叉并发方式。
在单处理机系统中,事务的并行执行实际上是这些并行事务的并行操作轮流交叉运行。
2.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是(事务)。
3.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
4.请同学们将课本第311页的图11.2的解决方法务必能搞清楚。
5.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有(封锁)、(时间戳)、(乐观控制法)和(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6.封锁类型分为(排他锁(X锁))和(共享锁(S锁))。
7.请同学们理解排他锁和共享锁之间控制方式的相容矩阵。
P312 图11.38.一级封锁协议是指(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一级封锁协议主要是防止(丢失修改)。
注意,假定有事务T和数据R9.二级封锁协议是在(一级封锁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
10.简述二级封锁协议与三级封锁协议的区别?二级封锁协议是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三级封锁协议是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11.避免活锁的简单方法是(采用先来先服务的策略)。
12.预防死锁的常用两种方法是(一次封锁法)和(顺序封锁法)。
13.(可串行性)是并发事务正确调度的准则。
14.能够理解课本318页的例子11.3和11.415.两段锁协议中“两段?”的含义?答:所谓“两段”锁的含义是,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释放任何锁;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在这个阶段,事务可以释放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再申请任何锁。
16.(封锁粒度)与系统的并发度和并发控制的开销密切相关。
17.隐式封锁是指该数据对象没有被(独立加锁),是由于(其上级结点加锁而使该数据对象加上了锁)。
18.意向锁的含义是(如果对一个结点加意向锁,则说明该结点的下层结点正在被加锁;对任一结点加锁时,必须先对它的上层结点加意向锁)。
19.要求同学们掌握11.11的相容矩阵。
20.版本是指(数据库中数据对象的一个快照,记录了数据对象某个时刻的状态)。
21.多版本并发控制是指在数据库中通过维护对象的(多个版本信息)来实现高效并发控制的一种策略。
第十二章1. 将数据库数据操纵语句转换成一串可执行的存取动作的过程称为一个逐步(束缚bind)的过程。
2. 查询优化一般分为(代数优化)优化和(存取路径优化)优化两类。
3. 预编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指在用户提交数据操纵语句之后,在(运行之前对它进行翻译处理),保存产生好的(可执行代码)。
4. 与日志文件相关的主要操作有(写日志记录)、(读日志记录)、(扫描日志文件)、(撤销)尚未结束的事务,(重做)已经结束的事务。
5. 有关数据的描述存储在数据库的(数据字典)中。
6.操作系统提供的常用文件结构有(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hash(杂凑))文件盒B树类文件等。
第十三章1.(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都是格式化模型,从体系结构、数据库语言到数据存储管理均具有共同特征,是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2.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将语义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结合起来,用面向对象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间限制、联系等)的模型。
3. (对象关系数据库)是关系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结合。
4. (XML数据模型)是由表示XML文档的结点标记树、结点标记树之上的操作和语义约束组成。
5. (RDF)是一种用于描述Web资源的标记语言,其结构是由(主语、谓词、宾语)构成的三元组。
6. 分布式数据库定义描述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场地自治性)以及自治场地之间的协作性。
7.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本地自治性是指(局部场地的数据库系统可以自己决定本地数据库的设计、使用以及与其他节点的数据库系统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