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陵 镇 基 本 情 况 简 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图书室配图书适宜性评价报告》一、中小学图书馆(室)基本情况我校现在学生635名,兼职管理员数、图书室一个,面积为54m,纸质图书册数19万余册,生均约30本,符合教育育部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
二、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配备现状我校图书一部分为“普九”由区级机关统一采购。
随着新时期学校、学生对文化的新需求,为确保图书质量和适用性,我校采取相应措施,采购前期,为充分发挥全社会民主监督作用,共同把好图书室图书采购质量关,我们对图书的供应商资质(工商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图书零售许可证书及经营者的“出版物发行职业资格证”等证件)进行审核,并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作为学校图书采购的主要参考依据,组织召开由师生、家长代表、专家等多方参与的专题会议,确定图书数量、种类,指定专人订购书籍。
到书后,组织人员对书籍的版权、纸质、印刷、装订等进行再次检查,严禁盗版及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进入图书室。
三、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图书配置不合理。
图书虽然每年都有新增复本量大、2旧书多等情况。
2.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的开放低于70%,有40%以上的学生很少去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利用率稍低。
3.图书内容陈旧,与新时代价值观还有差距。
四、政策建议。
给出什么条件,可以有效避免不适宜图书进校园。
文化部门能提供更多符合学生阅读的优质图书纳入学校图书室馆藏目录和推荐目录,多渠道改善图书结构比例,建立健全电子图书资源方面的相应机制,确保图书资源质量。
五、提交“奋进之笔”调研报告的内容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对全校师生实行全方位开放阅读,制定了班级借还书时间安排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对师生实行全天候全开架借阅制度,确保师生有充足的借阅时间,使图书室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一是简化图书借阅管理,将图书资源推送到各班图书角,促进师生便捷、有效阅读。
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图书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依靠科技,建设示范基地;品牌经营,实施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经营机制;注重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民增收跃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一)优势产业原则。
立足我市产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原则。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三整合”、“三集中”原则。
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科技,推进农业资源聚集,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难题。
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发展;农民向园区集中,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投入整合。
(四)机制创新原则。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新时期探索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试验示范性质。
在园区建设中要大胆探索,创新建设机制,完善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五)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示范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总体目标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面向未来”和“实施一个项目,兴建一个产业园区”的要求,20xx年,全市规划新建苍溪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苍溪江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剑阁汉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剑阁木马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旺苍汶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旺苍东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青川板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利州大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元坝柳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元坝石井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朝天羊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11个示范园区。
什贴镇简志什贴镇位置沿⾰位置什贴镇位于榆次区东北部20公⾥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82°,东经112.87°。
东北与寿阳县为界,西北与乌⾦⼭镇相邻,东南与东赵乡接壤,西南与郭家堡乡相连,太旧、榆盂、源⾼三条公路穿镇⽽过,对外沟通较⽅便。
沿⾰七⼗年代末,建制为什贴⼈民公社,1984年2⽉,撤消公社建制,设⽴什贴乡⼈民政府,1984年8⽉,经省政府批准,恢复镇建置,属榆次五⼤古镇之⼀。
2001年3⽉,撤乡并镇过程中,将原⼭庄头乡七个村、原沛霖乡四个村并⼊什贴镇管辖。
什贴镇区位独特,⾃古就是通京古驿道,境内太旧⾼速公路、榆盂公路、源⾼公路三线纵横贯穿全镇,道路四通⼋达,已形成了⼀个⼗分便利的交通循环体系。
其历史悠久,⽂化底蕴深厚,国宝北齐古墓群、宋代⽂物资圣教寺以及多处古堡古寨都彰显了什贴悠久的历史。
榆次⼈常说:⾛王湖绕什贴,便道出什贴交通位置的特殊性,是旧时通京⼤道的必经之地。
省道216沿途可见保存较好的烽⽕台,反映出什贴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乃兵家必争之地。
什贴墓群:什贴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地址:榆次区什贴村西北现存地⾯六座封⼟堆,当地⼈俗称“王墓”。
墓葬散布在黄⼟⾼原的塬峁之上,⾯积约8万平⽅⽶。
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
该六座封⼟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封⼟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
墓葬均为带天井、过洞、斜坡墓道的⼟洞墓。
⾃然环境什贴镇属丘陵旱垣区,总⾯积120.86平⽅公⾥,最⾼海拔1340⽶,境内⽔⼟流失量⼤,⽓候⼲旱,年均降⾬量350mm,地表⾃然植被较少,油松、刺槐等林带主要集中于东北部20平⽅公⾥区域。
太旧⾼速公路,孟榆公路,源⾼公路纵横贯穿全镇,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
全镇总户数4831户,14561⼈。
2009年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2.84亿元,⼈均纯收⼊4741元,是榆次区典型的旱垣农业乡镇,经济类型以农为主,运输业和农产品加⼯业有⼀定发展,粮⾷作物主要有⽟⽶、⾕⼦、⼟⾖、杂粮等;农业特⾊产业以蔬菜、⼲果、杂粮、畜牧业为主。
临县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面积 2971 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中文名称: 临县 所属地区: 中国 山西 下辖地区: 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 电话区号: 0358 邮政区码:033200 地理位置: 临县位于晋西北 面积: 2971平方公里人口: 50万(2004年)目录简介历史沿革社会发展旅游景点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正觉寺十二连城临县义居寺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秦晋黄河大峡谷高原土柱林临县黑龙庙土特产品简介历史沿革社会发展旅游景点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正觉寺十二连城临县义居寺临县大渡山名胜古迹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秦晋黄河大峡谷高原土柱林临县黑龙庙土特产品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临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临县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
北周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兼治乌突郡。
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
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
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
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
1940年析置临南县,1946年并入临县。
该县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元宵临县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
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
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102公里。
一、南京行业结构南京传统产业包括化工、电子、汽车、机械四大传统支柱产业。
新兴产业包括风电光伏装备产业、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通信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八大新兴产业。
(1)传统支柱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为主导。
2010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3亿元。
其中:电子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0亿元;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13亿元。
南京市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269家,其中:主营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5家,规模优势不断凸显。
石化产业已经成为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南京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13家,其中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3家企业过百亿元。
产品规模进一步提升,芳烃、烷基苯、己内酰胺、醋酸等产品产能全国第一,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列国内第二。
2010 年,南京石化产业完成产值2605亿元。
“十二五”期间,南京石化产业将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化工专项整治,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完整产业链方向发展。
实现我市化工行业“由大变强”,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汽车产业成为南京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南京目前拥有整车生产企业6家,专用改装车生产企业16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50多家。
并已具备一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基础,主要从事整车研发试制,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其他相关附件的研发制造。
2010年生产汽车64.4万辆,完成产值613亿元。
(2)八大新兴产业2009年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6.9%,拥有企业数为72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1.9%。
2010年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2011年1-10月,八大新兴产业实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69亿元,增长32.1%,增幅比同期全市工业整体增幅高4.6个百分点。
陕西⾟亥⾰命的⼀些史料介绍陕西⾟亥⾰命的⼀些史料介绍⾼启宏⾟亥⾰命是20世纪中国的⼀次历史性变⾰,1911(⾟亥)年10⽉10⽇武昌起义,宣告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解,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主、⼈民民主、创建共和富强国家的⼀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程碑。
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我们的先辈为推翻帝制,建⽴共和、为祖国的民主昌盛进⾏了艰苦卓绝的奋⽃。
先⽗⾼⼜明是⾟亥⾰命的亲历者,⽗亲⽣于1886年,名明德,字⼜明。
是⾟亥⾰命先驱,陕西早期同盟会核⼼⼈物,近现代名⼈。
他年轻时就信仰孙中⼭先⽣民族、民权、民⽣的⾰命理论,1905年冬经井勿幕介绍加⼊同盟会。
宣统三年九⽉初⼀(1911年10⽉22⽇)西安起义,成⽴秦陇复汉军政府,曾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制造地雷、炸弹,奔⾛于抵抗清廷疯狂反扑的东、西路战场,史推为陕西⾰命军制造军⽕的⾸倡者。
为嘉勉其功绩,孙中⼭亲书“博爱”⼆字相赠。
靖国军时期,⼜任总司令部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
1922年秋,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接受冯⽟祥改编后随冯部离陕,在胡部任军械处处长、兵⼯局局长等职。
孙中⼭、胡景翼相继逝世后,⾼⼜明退出军界赴京考察⾰命形势,以图再举。
"九⼀⼋"事变前后,秉承孙中⼭先⽣旨意,与友⼈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中国国货公司、西北饭店等,希图发展民族⼯商、⽂化事业,实业救国。
他还是陕西著名的⽂物鉴赏收藏家。
晚年有《如是我见我知录》等著述留世。
1951年因病逝世。
⽗亲⼀⽣的事功深深的影响到我们家族的每⼀个⼈,其事迹散见于各种零星资料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在前期收集《⾼⼜明资料汇编》及建⽴“⾼⼜明纪念⽹”的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5⽉终于出版了《⾼⼜明先⽣纪念集》。
书籍反映了先⽗历经清末、中华民国、直⾄中华⼈民共和国初建的主要事迹,也⼀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奋⼒崛起,推动民主⾰命進程的历史潮流。
书中除有关历史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章外,⼦侄后辈亦以⾄深的缅怀之情撰⽂纪念。
1.古镇概况 (2)1.1区位关系 (2)1.2社会发展及产业概况 (2)1.3自然环境 (2)1.4道路交通 (2)1.5镇区建设现状 (2)2. 规划依据 (2)3. 价值评估 (3)3.1古镇风貌构成 (3)3.2价值评估 (5)3.3主要存在的问题 (6)4.古镇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总则 (8)4.1规划核心任务 (8)4.2规划目标 (9)4.3规划理念 (9)4.4规划范围 (9)4.5立面修复设计力度分级及政府补贴建议 (9)5.城镇产业发展策略 (10)5.1农业深度体验 (10)5.2特色贸易集市 (10)5.2民族特色文化体验 (11)5.2休闲度假住宿 (11)6.镇区整合功能规划 (11)7.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11)8.镇区景观结构规划 (12)9.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10.镇区夜景规划 (12)11. 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12)11.1建筑改造理论基础 (12)11.2建筑改造设计理念 (13)11.3建筑风貌与质量现状 (13)11.4建筑风貌保护更新方式 (14)11.5保护与修复设计的方法 (14)11.6保护与修复设计的内容 (14)12. 单体建筑设计 (15)12.1江龙镇殡仪服务中心设计 (15)12.2江龙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16)13. 街道环境与景观控制指引 (17)13.1街道景观 (17)13.2道路铺地 (18)13.3街区绿化 (18)14. 重点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相关技术措施 (18)14.1废旧拆除 (18)14.2清洁加固 (18)14.3替换修复 (18)14.4屋面修复 (18)14.5地面的保护 (18)14.6油漆表面处理 (18)14.7防腐防虫 (19)14.8防潮设计 (19)14.9防火设计 (19)14.10屋面防水 (20)14.11建筑节能 (21)15.城镇出入口节点空间设计说明 (21)15.1设计理念 (21)15.2城镇出入口节点空间的改造设计 (21)16. 峡谷区公园景观概念设计 (22)16.1基本概况 (22)16.2设计依据 (22)16.3设计目标 (22)16.4设计原则 (22)16.5总体设计思想 (22)16.6功能分区 (23)16.7植物配置 (23)17.投资估算 (24)17.1投资估算的依据 (24)17.2投资估算 (24)18.实施保障建议 (26)1.古镇概况1.1区位关系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隶属安顺市。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4ꎬ40(1):83 ̄92http://jsnyxb.jaas.ac.cn王翠婷ꎬ童㊀童ꎬ汤萌萌ꎬ等.基于莫兰指数的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 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4ꎬ40(1):83 ̄92.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4.01.009基于莫兰指数的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 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王翠婷ꎬ㊀童㊀童ꎬ㊀汤萌萌ꎬ㊀江文娟ꎬ㊀丁琪洵ꎬ㊀王㊀强ꎬ㊀马友华(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ꎬ安徽合肥230036)收稿日期:2022 ̄11 ̄16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202003a06020002)作者简介:王翠婷(1999-)ꎬ女ꎬ江西赣州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从事耕地质量提升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ꎮ(E ̄mail)1374536116@qq.com通讯作者:马友华ꎬ(E ̄mail)yhma@ahau.edu.cn㊀㊀摘要: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ꎮ为了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㊁高效地进行ꎬ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ꎬ基于莫兰指数ꎬ结合耕地质量㊁灌溉排水能力的空间分布ꎬ以地块为最小单元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ꎮ结果表明:凤阳县耕地质量等级为中等ꎬ平均等级为4 367等ꎻ全县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ꎬ其中有73 45%的耕地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ꎮ灌溉排水能力的可改善程度可分为1~9级ꎬ依据耕地质量等级的空间相关性和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ꎬ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划分为优先建设区㊁次级建设区㊁后备建设区和暂不建设区ꎬ其中优先建设区为空间相关性为高 ̄低(HL)型且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较大的区域ꎮ采用研究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ꎬ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程度较大的区域均处于优先建设区和次级建设区ꎮ研究结果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址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ꎬ可为有序和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ꎮ关键词:㊀高标准农田ꎻ莫兰指数ꎻ建设时序ꎻ灌溉排水能力中图分类号:㊀F32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4)01 ̄0083 ̄10Temporalzoningofhigh ̄standardfarmlandconstructioninhillyareasbasedonMoranindex takingFengyangCountyasanexampleWANGCui ̄tingꎬ㊀TONGTongꎬ㊀TANGMeng ̄mengꎬ㊀JIANGWen ̄juanꎬ㊀DINGQi ̄xunꎬ㊀WANGQiangꎬ㊀MAYou ̄hua(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Hefei230036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high ̄standardfarmlandisanimportantmeasuretoimprovethequalityofcultivatedlandinhillyareas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Inordertoreasonablydefinethecon ̄structiontimesequenceofhigh ̄standardfarmlandꎬFengyangCountywastakenasanexampleꎬandbasedonMoranindexꎬcombinedwiththe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qualityandirrigationanddrainagecapacityꎬtheconstructiontimesequenceofhigh ̄standardfarmlandwithplotasthesmallestunitwasdivid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inFengyangCountywasmediumꎬwithanaveragegradeof4.367.Thecultivatedlandqualitylevelinthecountyshowedsignificantpositivespatialcorrelationꎬand73.45%ofcultivatedlandshowedsignificantspatialautocorrela ̄tion.Theimprovementdegreeofirrigationanddrainagecapacitycouldbedividedinto1-9levels.Accordingtothespatialcorrelationof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andtheimprovementdegreeofirrigationanddrainagecapacityꎬtheconstructiontimesequenceofhigh ̄standardfarmlandwasdividedintopriorityconstructionareaꎬsecondaryconstructionareaꎬreserveconstructionareaandtemporarynoconstructionar ̄ea.Thepriorityconstructionareawastheareawithhigh ̄low(HL)typespatialcorrelationandtheirrigationanddrainagecapacitycouldbeimprovedgreatly.Thecaseof38highstandardfarmlandconstructioninthestudyareawasverifiedinthisstudy.Theregionswithalargeimprovementinthequalityofcultivatedlandwereallinthepriorityandsecondaryconstructionareas.Theresultsofthisstudyhavecertainref ̄erenceandapplicationvalueinthesiteselectionofhighstandardfarmlandꎬandcanprovidereferencefororderlyandeffi ̄cientpromotionoftheconstructionofhigh ̄standardfarmlandandimprovementofcultivatedlandquality.Keywords:㊀high ̄standardfarmlandꎻMoranindexꎻconstructionsequenceꎻirrigationanddrainagecapacity㊀㊀耕地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ꎬ大量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被占用ꎬ同时耕地质量显著下降[1]ꎬ由此引起的空间变化也进一步加大了耕地保护的难度ꎮ因此ꎬ研究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ꎬ对于促进耕地空间保护的布局及后续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ꎮ此外ꎬ目前中国进行土地整治的目标已经转变为增加耕地数量与提高耕地质量ꎮ国土部门于2003年颁布了«农用地分等规程»并建立了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ꎬ原农业部于2008年颁布«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ꎬ形成了县域尺度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ꎬ并首次提出 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ꎮ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组织完成了全国范围内九大区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ꎮ由此可见ꎬ中国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较为全面且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ꎬ为区域性的耕地保护指明了方向ꎮ«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中指出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丘陵山区立地条件较差ꎬ田间基础设施较差ꎬ此类区域应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ꎮ由此可见ꎬ合理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ꎮ高标准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㊁设施配套㊁高产稳产㊁生态良好㊁抗灾能力强且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3 ̄4]ꎮ截至2020年底ꎬ中国已完成5.33ˑ107hm2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ꎬ并提出到2022年要完成6.67ˑ107hm2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5]ꎮ近年来ꎬ高标准农田面临优质农田开发殆尽的情况ꎬ故大力推进中低产田的改造应成为未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趋势[6]ꎮ中低产田的改造工程应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ꎬ结合不同区域和土壤障碍类型的特点进行ꎮ但是ꎬ整治难度大㊁选址困难等[7]依旧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ꎮ因此ꎬ如何科学地进行高标准农田的选址是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研究的重点ꎮ目前ꎬ研究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时序㊁障碍因素和工程整治等方面ꎬ评价方法也多有创新ꎬ如引入生态位理论㊁熵权法等ꎬ还包括结合多种方法[8 ̄9]构建评价模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区等ꎮ耕地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ꎬ受地形地貌和耕地利用方式等条件的影响ꎬ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或异质性ꎬ因此人们对耕地质量空间特性的关注逐年增加ꎮ张贞等[10]首次采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探究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ꎬ此外很多研究者通过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分布及其变化ꎬ制定耕地保护的差异化分区或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11 ̄14]ꎮ杨建宇等[15 ̄16]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ꎬ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ꎬ将全县按行政村尺度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分区ꎮ多数研究均由研究者确定指标权重㊁构建评价模型ꎬ由于各个区域的障碍因子不同ꎬ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及在一定区域内推广的意义ꎬ并且耕地质量评价与调查均以耕地图斑为最小单位进行ꎬ但是上述分区研究均基于省(市㊁县)或行政村尺度进行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ꎬ相关研究发现ꎬ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在障碍因子中属于易改善的指标[15]ꎬ基于此ꎬ本研究以国家标准中沿用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为基础ꎬ结合耕地质量等级的空间自相关性[16]和灌溉排水能力的可改善程度的空间分布ꎬ以耕地图斑为最小单元ꎬ划定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时序ꎬ分为优先建设区㊁次级建设区㊁后备建设区和暂不建设区ꎬ并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案例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ꎬ以期为今后长江中下游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序及科学选址提供参考ꎮ1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1.1㊀研究区概况安徽省凤阳县处于淮河南岸和江淮分水岭之间ꎬ属江淮丘陵区ꎮ全县东西长74 9kmꎬ南北宽49 6kmꎬ地势由北向南呈三级阶梯状逐级抬升ꎬ耕地细碎48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而分散ꎮ凤阳县的地形可分3个地貌类型ꎬ细分为5个地貌单元ꎮ南部为丘陵区ꎬ丘冲相间ꎬ坡度一般为10ʎ~35ʎꎬ由老梨山 ̄白云山和猴尖山 ̄三姐山2组带状丘陵组成ꎬ海拔为150~250mꎮ中部岗地坡度和缓ꎬ岗㊁塝㊁冲地形明显ꎬ地势开始下降至二级阶地ꎬ包括九华山㊁蚂蚁山㊁洪山以南ꎬ老梨山㊁老青山㊁白云山以北ꎬ西抵刘府㊁严桥ꎬ东至小溪河ꎮ北部为冲积平原ꎬ地势低洼平坦ꎬ绝大多数已被开垦为耕地ꎮ浅洼平原在凤阳县欢山㊁煤山以西ꎬ瑶河㊁天河以东地区ꎬ海拔低于50mꎬ一般为16~34mꎮ当地气候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ꎬ气候温和ꎬ四季分明ꎬ雨量适中ꎬ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 21ˑ104hm2ꎬ但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ꎬ常造成旱涝灾害ꎮ凤阳县属长江中下游农畜水产区ꎬ地形以丘陵㊁高岗丘陵为主ꎬ耕地面积广阔ꎬ受地形等基础条件制约ꎬ灌溉㊁排水条件较差ꎬ平均耕地质量等级较低ꎮ每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较大ꎬ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县(区)ꎮ研究区内新建高标准农田的项目区涉及大庙镇㊁大溪河镇㊁小溪河镇㊁官塘镇㊁刘府镇㊁总铺镇㊁西泉镇㊁殷涧镇8个镇ꎬ地貌类型大多为丘陵或高岗丘陵ꎬ且项目区内的大部分耕地均为中低产田ꎮ1.2㊀数据来源研究基础数据包括:(1)基于凤阳县2018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获取耕地图斑㊁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单位㊁面积等ꎮ(2)凤阳县土壤图ꎮ根据凤阳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纸质土壤图矢量化形成ꎮ(3)土壤样品检测数据ꎮ通过实地采样ꎬ委托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㊁有效磷含量㊁速效钾含量㊁pH值和土壤重金属铬㊁镉㊁铅㊁汞和砷含量ꎮ(4)通过实地调查获取调查样点的田间利用状况㊁基础设施等情况ꎮ1.3㊀研究方法1.3.1㊀耕地质量等级评价㊀依据国家于2016年发布的«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研究区耕地质量评价与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评价ꎮ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采样点位的布设与养分检测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ꎬ按照每66 67hm2高标准农田设置1个采样点的密度进行采样点布设ꎬ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均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进行ꎮ对项目区3333.33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土地先进行66 7hm21个采样点布点采样ꎬ共计50个采样点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对整个项目区的6000hm2耕地进行66 7hm21个采样点布点采样ꎬ共计90个采样点ꎬ建设前后的采样时间间隔近7个月ꎬ分别对建设前后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ꎮ本研究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农畜水产区ꎬ根据专家评分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的长江中下游农畜水产区评价模型的指标㊁权重和隶属度[17 ̄18]ꎬ指标体系包括耕地地力㊁土壤健康状况㊁田间基础设施3个方面ꎮ耕地质量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表1)均参考«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ꎮ耕地地力是由土壤立地条件㊁自然属性等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ꎻ土壤健康状况通常用清洁程度和生物多样性表示ꎻ田间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灌溉能力㊁排水能力和农田林网化ꎮ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耕地质量指数ꎬ公式如下:IFI= (FiˑCi)式中:IFI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ꎻFi为第i个因素的评语(分值)ꎻCi为第i个因素的组合权重ꎮ表1㊀凤阳县耕地质量评价因子及权重Table1㊀EvaluationfactorsandweightsofcultivatedlandqualityinFengyangCounty目标层㊀㊀㊀准则层㊀㊀㊀目标层因子权重(Bi)指标层㊀㊀(C)㊀㊀指标层因子权重(Ci)组合权重(BiCi)立地条件0.1396地形部位0.70770.0988农田林网化0.29230.0408剖面性状0.1467有效土层厚度0.28150.0413质地构型0.35310.0518障碍因素0.36540.0536耕层理化性质0.1846耕层质地0.43170.0797容重0.30230.0558pH0.26600.0491土壤养分0.2380有机质含量0.51300.1221有效磷含量0.23740.0565速效钾含量0.24960.0594健康状况0.0680生物多样性0.50740.0345清洁程度0.49260.0335农田管理0.2230灌溉能力0.48830.1089排水能力0.51170.114158王翠婷等:基于莫兰指数的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 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㊀㊀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等级ꎬ其中1等地耕地质量最好ꎬ10等地耕地质量最差ꎮ依据田块产能ꎬ高产田为1~3等地ꎬ中产田为4~6等地ꎬ低产田为7~10等地ꎬ其中中低产田应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重点建设区域ꎮ研究区地处江淮丘陵区ꎬ境内丘陵分布广泛ꎬ地形部位㊁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ꎬ且当地的土壤条件与丘陵地形导致耕地排水不畅ꎬ以上评价指标都是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ꎮ除此之外ꎬ施用有机肥也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升耕地地力的重要措施ꎬ短时间大量施用有机肥会对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起到提升作用ꎮ1.3.2㊀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㊀2022年新颁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ꎬ对于灌溉排水工程各部分建设内容进行了修订ꎮ研究发现ꎬ灌溉排水能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属于易改善的指标ꎬ且灌溉排水能力在耕地质量评价中所占指标权重较大ꎬ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ꎮ其中灌溉排水能力提升的理论最大值与灌溉排水能力现有得分有关[19]ꎬ因此从理论上看ꎬ在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较低的情况下ꎬ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灌溉排水能力的提升程度更大ꎬ可改善程度更高ꎮ1.3.3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㊀通过研究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值与其相邻要素的空间相关性ꎬ可以判断该事物与相邻要素之间是否具有相应的变化关系[20 ̄22]ꎬ若为正相关ꎬ则表明该事物与其相邻要素存在一致的变化关系ꎬ若为负相关ꎬ则表明该事物与其相邻要素存在相反的变化关系ꎮ本研究利用Arc ̄GIS计算莫兰指数(Moran sI)ꎬ探究县域尺度的耕地质量等级在空间上的相关性ꎬ并以其作为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良区域的依据ꎮ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是指某一空间单元S与其邻域空间单元Si就某一属性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的相关性程度[14 ̄16]ꎬ其中LocalMoran sI(局部莫兰指数)的模型如下:Iα=ZαðBβ-1ωαβ Zαꎻ其中ꎬZα=(xα-x-)/1AðAα=1(xα-x-)2式中:Iα为空间位置α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值ꎻZα为空间位置α的观测值标准化后的值ꎻωαβ为α与β之间的邻近关系ꎬ即空间权重ꎻB为与空间位置α相邻接的样本数ꎻxα为空间位置α的实际观测值ꎻA为空间单元位置的数量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凤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凤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ꎬ凤阳县全县耕地被分为1~9等ꎬ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 367等ꎮ从整体情况来看ꎬ凤阳县总体耕地质量为中等ꎬ中低产田面积较大ꎬ可提升空间较高ꎮ高产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4 07%ꎬ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的枣巷镇㊁府城镇㊁刘府镇㊁西泉镇等ꎻ中产田面积所占比例最高ꎬ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0 94%ꎬ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丘陵区的板桥镇㊁小溪河镇㊁官塘镇和武店镇ꎻ低产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 99%ꎬ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的黄湾乡㊁总铺镇和红心镇ꎮ凤阳县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见表2ꎬ凤阳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见图1ꎮ表2㊀凤阳县不同耕地质量等级农田对应的面积及占比Table2㊀Areaandproportionoffarmlandwithdifferent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sinFengyangCounty耕地等级面积(hm2)面积占比(%)1等地2230.072.062等地9997.389.243等地24627.7122.774等地26841.1124.825等地18960.7117.536等地9285.688.597等地11921.6311.028等地3776.483.499等地519.780.48总计108160.54100.00㊀㊀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ꎬ凤阳县的地形部位包含平原低阶㊁平原中阶㊁平原高阶㊁丘陵下部㊁丘陵中部㊁丘陵上部6种ꎬ其中丘陵地区农田面积占比80.05%ꎬ且丘陵中部㊁丘陵下部和平原低阶农田的低产田面积较大ꎬ凤阳县的地形分布如图2所示ꎬ不同地形部位农田高㊁中㊁低产田的分布情况见表3ꎮ㊀㊀凤阳县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ꎬ制约凤阳县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如下:凤阳县中低产68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图1㊀凤阳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Fig.1㊀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inFengyangCounty田面积较大ꎬ地形以高岗丘陵㊁丘陵为主ꎬ地形起伏较大ꎬ排水不畅ꎬ总体上的可耕性和机械化水平较差ꎬ耕作条件不便ꎬ土体较深厚ꎬ但土壤耕层较浅ꎬ尤其是黏质土壤如砂姜黑土㊁黏盘黄褐土ꎬ在耕层下有明显的犁底层ꎬ部分田块出现小沟被填平㊁大沟淤塞的现象ꎬ并且田间灌溉水利设施落后ꎬ因此凤阳县耕地质量提升的重点应为丘陵地区的中低产田ꎮ图2㊀凤阳县地形部位分布Fig.2㊀DistributionmapofterraininFengyangCounty表3㊀凤阳县不同地形部位高㊁中㊁低产田的分布情况Table3㊀DistributionofhighꎬmediumandlowyieldfieldsindifferentterrainpartsofFengyangCounty等级平原低阶面积(hm2)占比(%)平原中阶面积(hm2)占比(%)平原高阶面积(hm2)占比(%)丘陵下部面积(hm2)占比(%)丘陵中部面积(hm2)占比(%)丘陵上部面积(hm2)占比(%)高产田5137.9942.513223.0861.821053.3624.6414381.1943.0612589.4525.77469.0310.84中产田5033.8541.651769.8733.953172.8674.2317405.2952.1124290.6549.723413.4078.87低产田1915.1415.84220.434.2348.121.131613.314.8311975.2224.51445.2010.292.2㊀凤阳县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分布在耕地质量评价中ꎬ根据指标权重与综合得分将凤阳县耕地的灌溉排水能力分为1~9级ꎬ随着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逐渐降低ꎬ可改善程度逐渐增加ꎮ图3中ꎬ红色区域的灌溉排水能力得分最低ꎬ可改善程度最高ꎮ若对灌溉排水能力得分较高的区域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ꎬ实施增设排水沟渠㊁新建灌溉设施等工程ꎬ可改善程度较小ꎬ但对灌溉排水能力得分较低的区域进行灌溉㊁排水设施的改善ꎬ提升效果较好ꎬ因此新建高标准农田应着重选择灌溉排水能力得分较低的区域ꎬ理论上的预期效果较好ꎮ2.3㊀凤阳县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耕地图斑为最小单元ꎬ利用ArcGIS对凤阳县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ꎮ依据耕地质量的空间相关性ꎬ将凤阳县耕地划分为4种区域类型ꎬ根据不同显著性又分为正相关类型的高 ̄高图3㊀凤阳县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分布Fig.3㊀Distributionofirrigationanddrainagecapacityevalua ̄tionscoresinFengyangCounty(HH)㊁低 ̄低(LL)型和负相关的高 ̄低(HL)㊁低 ̄高(LH)型(图4)ꎮ对于呈正相关关系的HH型㊁LL型ꎬHH型区域的综合耕地质量较高ꎬ且周边均为耕78王翠婷等:基于莫兰指数的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 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地质量较高的耕地ꎬ表现出一定的聚集型ꎬ因此应对此区域进行重点保护ꎬLL型区域的耕地质量综合情况较低ꎬ空间关系较为稳定ꎬ应视其灌溉排水能力的可改善程度高ꎬ应选择对其优先进行整体改良和整治ꎮ㊀㊀对于呈负相关关系的HL和LH型ꎬ其中HL型区域表示中部耕地质量较高的耕地被耕地质量较低的耕地包围ꎬ根据空间极化的理论ꎬ中间耕地质量较高的耕地容易被周围质量较低的耕地影响ꎬ导致耕地质量下降ꎮ故此类耕地区域被认定为需优先进行改良的区域ꎬ应及时对周边低质量耕地进行改良ꎬ遏制中部耕地质量较高区域被周围耕地质量较低区域影响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ꎻLH型区域与HL型区域耕地质量分布情况相反ꎬ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域包围中心耕地质量较低的区域ꎬ若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也较高ꎬ可适当加以促进ꎬ加速中心区域的耕地质量提升ꎮHL型:高 ̄低ꎻLL型:低 ̄低ꎻLH型:低 ̄高ꎻHH型:高 ̄高ꎮ图4㊀凤阳县耕地质量聚类特征分布Fig.4㊀DistributionofclusteringcharacteristicsofcultivatedlandqualityinFengyangCounty㊀㊀聚类结果(图4)显示ꎬ凤阳县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显著的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6 19%ꎮ在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的耕地地块中ꎬ呈正相关分布的耕地面积占73 45%ꎬ呈负相关分布的耕地面积占2 74%ꎻ凤阳县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总体呈显著正相关ꎮHH型主要分布在凤阳县北部的府城镇㊁大庙镇和板桥镇ꎬLL型主要分布在凤阳县东南部的总铺镇ꎬLH型零星分布在官塘镇㊁西泉镇㊁刘府镇和大庙镇ꎬHL型在大溪河镇㊁小溪河镇㊁红心镇和板桥镇等乡(镇)有少量分布ꎮ2.4㊀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划定结果对研究区的高标准农田中今后拟建设区域进行划定ꎬ建立适宜的划分标准ꎬ以解决高标准农田的选址问题ꎮ结合灌溉和排水能力的空间分布ꎬ根据空间极化理论及空间自相关结果分析得出ꎬ周边耕地对中心耕地会发生同化作用ꎬ为了有效抑制周边低产田对中心高产田的同化作用ꎬ将研究区范围内的耕地根据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迫切程度和建设时序划分为优先建设区㊁次级建设区㊁后备建设区和暂不建设区等4个区域(表4)ꎬ可为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选址提供参考ꎬ从而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图5)ꎮ表4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类型的划分Table4㊀Classificationofhigh ̄standardfarmlandconstructionareainFengyangCounty区域类型空间自㊀相关类型㊀耕地质量分布㊀㊀灌溉排水能力区域名称ⅠHL型中心高产田ꎬ周边低产田低优先建设区ⅡLL型LH型低产田中心低产田ꎬ周边高产田低次级建设区ⅢHH型高产田低后备建设区LH型㊁HL型中心低产田ꎬ周边高产田ꎻ中心高产田ꎬ周边低产田高后备建设区ⅣHH型㊁LL型高产田ꎻ低产田高暂不建设区HL型:高 ̄低ꎻLL型:低 ̄低ꎻLH型:低 ̄高ꎻHH型:高 ̄高ꎮ图5㊀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Fig.5㊀Comprehensivezoningmapofhigh ̄standardfarmlandconstruction㊀㊀表4中ꎬⅠ类区域为优先建设区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迫切程度最高ꎮ该区域的空间自相关类型为HL型且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较低ꎬ应及时抑制周边低产田对中心高产田的影响ꎬ可改良程度最高㊁最迫切ꎬ预期改良效果最明显ꎮⅡ类区域为次级建设区ꎬ按空间自相关类型包含LL型区域㊁LH型区域ꎬ这类区域的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较低ꎬ可改良程度较高ꎮ空间自相关类型为LL型的区域ꎬ耕88江苏农业学报㊀2024年第40卷第1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ꎬ在此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ꎬ周边的耕地质量提升也会带动中心耕地的质量提升ꎻ对于空间自相关类型为LH型的区域ꎬ周边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域会对中心耕地质量较低的区域产生影响ꎬ若加以促进ꎬ可带动中心区域耕地质量的提升ꎬ故此类区域能带来的综合效果更为显著ꎮⅢ类区域为后备建设区ꎬ包括2种情况:空间自相关类型为HH型㊁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较低的区域ꎻ空间自相关类型为LH型或HL型㊁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较高的区域ꎮ其中空间自相关类型为HH型的区域耕地质量较高ꎬ不是重点改良的区域ꎬ但是由于该区域灌溉排水能力得分较低ꎬ也有改良的需求ꎻ空间自相关类型为LH㊁HL型的区域的耕地质量较低ꎬ但灌溉排水能力得分较高ꎬ因此耕地质量可提升的空间不高ꎬ也可作为后备耕地资源ꎮ其他被归为Ⅳ类区域ꎬ为暂不建设区ꎬ包括空间自相关类型为HH型㊁LL型且灌溉排水能力综合得分较高的区域ꎬ该区域空间关系稳定ꎬ且灌溉排水能力的可改善程度不高ꎬ该区域应当作为保护耕地资源ꎮ2.5 凤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凤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下:对于灌溉㊁路网等农田基础设施ꎬ通过土地平整优化田块布局ꎬ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的需要[23 ̄25]ꎮ同时施用有机肥ꎬ对土壤进行培肥改良ꎬ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通透性[26 ̄29]ꎮ凤阳县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包括小溪河镇项目区㊁官塘镇项目区㊁总铺镇项目区㊁殷涧镇项目区㊁刘府镇项目区㊁西泉镇项目区㊁大溪河镇项目区和大庙镇项目区8个ꎬ涉及8个乡(镇)及12个行政村ꎬ均属丘陵和高岗丘陵地区ꎬ项目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平均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如表5所示ꎬ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5 98等ꎬ属于偏低水平ꎮ田块产能分布如图6所示ꎬ可以看出ꎬ本次新建高标准农田的选址基本符合要求ꎬ除西泉镇有少量高产田分布外ꎬ其他乡(镇)的耕地均为中产田或低产田ꎬ初步判断具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ꎮ㊀㊀高标准农田建设后ꎬ项目区内的耕地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ꎬ各乡(镇)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如表6所示ꎬ提升等级为建设前耕地质量等级与建设后耕地质量等级的差值ꎬ尤其是小溪河镇㊁官塘镇㊁总铺镇3个乡(镇)项目区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ꎬ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ꎬ但大庙镇㊁大溪河镇㊁西泉镇提升的等级不高ꎬ尤其是大庙镇在建设前耕地质量等级较低ꎬ但建设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提升效果ꎮ因此ꎬ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址的过程中ꎬ不仅需要结合当地耕地质量等级ꎬ选择耕地质量较低的区域ꎬ还应当考虑当地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ꎮ㊀㊀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落到本研究划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底图上ꎬ发现高标准农田的项目区在4个区域均有分布ꎬ详见图7ꎮ其中处于优先建设区的面积约为207hm2ꎬ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 45%ꎬ大部分位于小溪河镇ꎻ处于次级建设区的耕地面积较大ꎬ约为2164hm2ꎬ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6 06%ꎻ处于后备建设区的耕地面积约为338hm2ꎬ仅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 63%ꎻ处于暂不建设区的面积最大ꎬ约为3292hm2ꎬ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4 86%ꎮ㊀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的总铺镇㊁小溪河镇㊁官塘镇项目区ꎬ大部分建设区域均处于优先建设区和次级建设区ꎻ在耕地质量提升程度较小的大庙镇㊁西泉镇项目区ꎬ建设区域主要处在后备建设区㊁暂不建设区ꎮ从本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升成果来看ꎬ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选址不仅应重点选取中低产田区域ꎬ还需考虑当地耕地质量的限制因素是否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可以得到显著改善的因素ꎬ否则会影响耕地质量提升的效果ꎮ本研究制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ꎬ可为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址提供有效参考ꎬ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ꎮ3㊀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ꎬ凤阳县的耕地质量等级偏低ꎬ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 367等ꎬ中产田面积占比高达50 94%ꎬ且主要位于丘陵地区ꎬ机械化水平较低ꎬ耕地肥力低㊁易涝且灌溉设施缺乏ꎮ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对象是当地丘陵地区的中低产田ꎮ凤阳全县耕地的质量等级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ꎬ呈正相关关系的HH型㊁LL型占比较大ꎬ呈负相关关系的HL型㊁LH型分布较少且分散ꎮ针对凤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迫切程度ꎬ将其划分成优先建设区㊁次级建设区㊁后备建设区和暂不建设区4个区域ꎮ结合灌溉排水能力㊁耕地质量等级空间的相关性ꎬ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次序进行划定ꎬ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选址ꎮ98王翠婷等:基于莫兰指数的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 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
目录第一章现状基本情况 (3)一、全县基本情况 (3)二、华阳镇基本情况 (4)三、高士镇基本情况 (6)四、长岭镇基本情况 (7)五、鸦滩镇基本情况 (8)六、太慈镇基本情况 (9)七、赛口镇基本情况 (10)八、漳湖镇基本情况 (11)九、杨湾镇基本情况 (11)十、凉泉乡基本情况 (13)十一、雷池乡基本情况 (14)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规划期限 (15)一、规划目标 (15)二、规划指导思想 (15)三、规划原则 (15)四、规划依据 (16)五、规划期限 (16)第三章村庄体系规划 (17)一、村庄分级 (17)二、乡村人口预测 (17)(一)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17)(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三)农村常住人口预测 (22)三、村庄体系 (23)第四章村庄布点规划 (25)一、中心村布点原则 (25)二、自然村保留原则 (25)三、中心村功能定位和建设模式 (25)四、生态环境保护 (65)第五章村庄设施规划 (66)一、基本配套设施 (66)二、基础设施规划 (66)第六章近期实施计划 (70)一、2013-2014年实施计划 (70)二、2014-2015年实施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2015-2016年实施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极县地处河北省中部,东向平原,西倚太行,南邻滹沱,北望京畿。
总面积524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平坦,西高东低,呈缓坡倾斜,绵亘数十里,膏壤沃野。
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河北省粮、棉、油主要产区之一。
2003年,全县辖6个镇、5个乡、213个行政村,有汉、回、满、蒙古等27个民族,248 个姓氏,总无极地图人口482799人(其中农业人口442751人,占总人口的91.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21人,全县耕地面积529545亩。
县治无极镇。
近年来,无极县积极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兴县”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2亿元,财政收入1.53亿元。
无极县工业初具规模。
已建成工业园区6个,拥有规模以上的企业40家,总资产13亿元。
已形成化工、医药、机械、轻工等四大行业。
主要有苯胺、碳铵、硫酸、糠醛、糠醇、环己胺、环氧丙烷、明胶,胶囊、中西药、编织地毯、饲料机械、白有光纸、联合收割机等140余种主导产品。
个体私营经济突飞猛进,已形成了以制革为主的产业带,制革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国市场占有率4.9%,是全国最大的成革加工基地。
无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
有耕地面积53万亩,是河北省粮、油、棉主要产区,也是河北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6.5万亩。
各类畜禽饲养量呈快速增长势态,形成蛋鸡、瘦肉型猪、肉牛、奶牛、肉羊五个主导产业。
全县建成畜牧养殖专业乡4个,养殖小区18个,养殖专业户2.8万个。
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秸秆养牛示范县,1998年列入中国-欧盟奶类项目区,1999年成为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无极县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尤以交通、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发展最快。
高家堡镇基本材料一.乡镇的基本情况高家堡镇位于神木县中部,全镇总面积444平方公里,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地区、东南部为丘陵沟壑区。
境内有优质的煤炭、岩盐、沙石资源。
新榆神路、旧榆神路、神佳公路三条干线和境内古十路、金沟路、李阳路交织全镇,形成便捷畅通的公路网。
现辖41个行政村(156个村民小组),有23220口人,建立党支部43个,有党员691人,九年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130人。
现有耕地35870亩(其中水浇地12560亩),林草地14.3万亩,荒山荒沙地42.5万亩。
全镇外人口达到13000人,主要分布在锦界,神木、大保当,从事第三产业。
留守在家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从事种养殖业;种植的主要作物为玉米、土豆、小杂粮。
存栏羊子达到 2.8万只,猪8000头,牛2400头,鸡12000羽。
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7200元。
高家堡镇历来是神木、榆林之间重要的商贸文化大镇,镇政府驻地高家堡村,是历史上重要的边塞古堡,秃尾河、永利河绕城而过,榆神路、神佳路交汇过境,东屏叠翠山、西观龙眼山,北锁大漠,南据长川,古城墙包砌威严,城内建筑古朴典雅、蔚为大观,古迹颇多,保存较好,石峁山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时幽陵府、万佛洞、千佛洞、红崖石刻,明时中兴楼、十字街、京式四合院等构成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每逢农历三、七遇集日神、佳、榆、蒙等地客商云集、人流如潮甚是繁华。
传统产品手工地毯、手工挂面,以其工艺独特、质地上乘而享誉周边(地毯曾是出口产品),地方特产白菜股宽少茎、大葱股粗味烈畅销一方。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3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已达到7200元。
五年中,共新上各类中小型项目35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1亿元。
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培育了玄路塔渔场等2家水产养殖企业;雷家焉村红葱种植“一村一品”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9424亩,劳动力转移培训2200人次,“阳光工程”238人次;建设农业信息站点28处,农家书屋4所;人饮工程补助性投资覆盖全镇各个村组。
高陵镇基本情况简介
高陵镇位于石首西南,镇区距石首城区10公里,地处两省(湘、鄂)三县(市)(石首、公安、安乡)七乡镇的交汇处,是石首西南重要的中心镇。
辖2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4.5万人。
高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明有贤相,史称三杨”之一的明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礼部尚书张璧诞生在此;另有后梁孝宣王墓、孝宣王公主墓和汉朝著名坟冢72处,是我市首批省政府命名的文物保护区。
近年来,高陵镇镇域经济发展迅速,九龙都民营经济园已初具规模,现已纳入全市“一区四园”整体发展规划之中。
以电子材料、新型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2011年全镇七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已成生产总值16620.7万元,占市全年规划的105%;全镇新引进和续扩建设项目9个,协议总投资2.5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2.1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460%,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4%。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形成了优质稻米、速生林、高产油菜、畜禽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以红阳村为中心的万亩油菜种植基地,被评为农业部“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
以餐饮、商贸、金融为主的服务业蓬勃兴起,城镇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发展速度位列全市前茅。
随着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各类纠纷、群体性事件呈现易发趋势,社会综治维稳压力大,迫切要求地方相关部门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高陵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