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x
- 大小:24.53 KB
- 文档页数:5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知道纸币和通货膨胀的内涵。
2.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3.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基础梳理】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1)商品:用于________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货币(1)产生:货币是_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________,充当商品交换的________。
(3)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______________的商品。
(4)本质: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1)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____________的职能。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________。
(3)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________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__________的货币。
2.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__________的职能。
(2)以________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________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____________等职能。
三、纸币1.含义:纸币是由________(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________符号。
2.发行(1)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________发行。
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__________。
1.高中政治_第一框_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篇:1.高中政治_第一框_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教学方法】启发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二)新课教学】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学生探讨:1.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2.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课后思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货币的基本职能二、预习导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2、货币的产生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二)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其他职能: 如支付手段手段、贮藏手段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1)纸币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如香港,澳门)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纸币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磨损。
(3)纸币发行量的限度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一)导入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可以说,没有金钱,我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为什么货币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是怎么产生和演变的?其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职能?我们应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二)合作探究一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商品的定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定义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及优缺点纸币的发行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反对金钱万能论,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两个基本职能难点: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2、通货膨胀问题【教学课时:】2课时【学法指导:】1、1、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导学、梳理、勾划课本,进行标注,合作思考讨论回答探究问题2、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以便课上集体、突破。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商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两个基本属性,其中商品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__________ 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有一个过程。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是以_________为媒介的交换,再后来是金银因其自身的优点和特点而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
3、货币的含义、本质:货币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其本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货币的职能(1)货币的职能是 _________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就具有和 _________ 两种基本,另外,它还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其它职能。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2.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3.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4.教学策略本框题是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探究互动,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的理论,在探究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课前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
课上合作探究,通过案例、辩论赛、比较,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生疑和寻找答案,自主地生成知识。
5.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讨论,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东西都是从市场上用钱买回来的,为什么小小的一张纸片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另外,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货币?(持怎样的金钱观)在接下来学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地解答。
探究点一、货币的本质1探究:商品及其属性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东西都是从市场上用钱买回来的,这些东西我们称为“商品”①我们知道的哪些东西属于商品?②这些东西的共同特征是什么?③用小麦换的西瓜,算不算商品?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理解商品的定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是目的,可以是交换前,也可以使交换中,但交换后退出流通领域,不再用于交换就不再是商品了。
交换必须是国家法律许可的。
劳动产品,可以是劳动制造,也可以说劳动采集。
总结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前提)B、必须用于交换(关键)讨论:农民种的菜、毒品、人体器官、假冒伪劣、偷盗抢劫来的物品,是不是商品?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回归书本寻找答案,培养学生阅读书本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对话感悟经济道理,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通过巧举实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货币》师:说起货币大家都很熟悉,经常会与之接触,请学生举例。
师: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一张张花花的纸片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它到底从何而来,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看一看货币的前世今生。
【讲授新课】(一)追根溯源探究货币本质展示幻灯片,一学生梦中穿越回到原始社会。
借助梦境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怎样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生:交换劳动)可以用哪些东西交换,并追问这些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归纳:首先这些商品都是生产出来的,都是要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其次生产出来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卖出去,为了交换。
因此结合起来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不是为了交换,不是商品。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商品交换中出现的困难,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
处于原始社会的王某某同学开始能够顺利的用羊换得斧头。
但随着商品种类增多,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比如我牵着一只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劳动工具,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商品,可是别人不要我的羊;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双方恰好都需对方的商品,这就限制了交换的发展。
1.1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含义及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含义及优点2.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情感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第一目货币的本质师:大家进入新校,就面临着一个住宿的问题,第一次住宿,需要购置相关的生活用品,能不能请几位同学给我们呈现一个逛商场购物的场景。
生:师:他用什么结帐?生:钱/一卡通师:钱和一卡通,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个名称,叫做“货币”。
钱/一卡通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有什么神奇功能,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PPT展示题目)板书师:甲同学在商场里看到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都称它们为“商品”)生:师:我随便用手抓一把空气,你买不买?为什么?师:农民自种自吃的蔬菜是不是商品?究竟什么是商品?(PPT展示)板书师:注意“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被丢弃的垃圾是不是商品?垃圾回收站里的垃圾呢?师:为什么要去买东西?(商品为什么要交换?)为什么能够成功交换?(商品为什么可以实现交换)(PPT展示)板书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师:电视机是电脑的等价物按这个道理,“一袋牛奶= 一斤盐”?师:刚才出现的“商店里的商品”、“丢弃的垃圾”、“自家种的菜”,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PPT展示)生:练一练师:刚才的镜头,如果放到了十九世纪非洲集贸市场,会是怎样的呢?(PPT展示)故事:随着人类部族的繁衍兴旺和分工的出现,人们产生了交换产品的需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标解读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通过解析货币的基本职能,提高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本课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
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
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
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
第三目是纸币。
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
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教材结构本节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依据: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
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突破方法: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悟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依据:高一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又刚刚接触经济生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突破方法:通过展示生活案例,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以理解。
1.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知道纸币和通货膨胀的内涵。
2•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3•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踝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M独立眾考问题【基础梳理】一、货币的本质1 .商品(1) 商品:用于______ 的劳动产品。
(2) 基本属性:___________ 和________ 。
2. 货币⑴产生:货币是______________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 _________ ,充当商品交换的__________ 。
(3)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 ________________ 的商品。
(4)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 ______________ 。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 价值尺度(1)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 _______________ 的职能。
(2)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 ____________ 。
(3)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 _________ 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4)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______________ 的货币。
2. 流通手段(1)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 ___________ 的职能。
(2) 以_______ 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 _________ 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支付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和_____________ 等职能。
三、纸币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纸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_____________ 符号。
2. 发行(1)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 __________ 发行。
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 __________ 。
⑵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 为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
(3)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_________________ (待售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 _________ 、________ 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5)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_____________ 下跌, 通常伴随着 _____________ 出现。
【自我测试】1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有偿信息服务,这主要是因为()A .信息可以多次使用B .信息可以供人享用C.信息可以多次复制D .信息本身也可以成为商品2. 对一般等价物认识正确的是()A .它的价值是通过其他商品表现出来的B. 它是和商品交换一起产生的C. 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D .一般等价物在本质上就是货币3. 小张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8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2万元及利息5万元。
其中5万元利息、30万元房价、8万元首付金分别体现了货币的职能是()A .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B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4. 辨析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探究纸币及通货膨胀[情景探究]2010年,因为物价的继续飙涨,网民更是创造许多使用谐音的新名词来嘲讽。
为形容大蒜、黄豆、生姜、砂糖、食油、青菜价格的疯涨,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到“菜奴”;最新一件则是“腐不起”,那是因为杭州的豆腐突然涨价25%到50%。
物价上涨而来不及创造出的新词汇则更多了。
而上涨幅度也不止是几成而已,例如绿豆1公斤从6元炒至20多元。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囤积商品的“海囤族”(大量囤积各类民生物资)、“团购族”、“特搜族”、“网购族”等等,希望能藉此跑赢物价上涨的速度,不但找回“安全感”, 也要显示“走得快,好世界”的不吃亏心理。
探究思考:(1)你对通货膨胀感受是什么?(2)你能谈谈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吗?踝堂活动区合作探究婁点互动懂击思维[典例探究]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A .①B .②④C.①②③ D .②③④[易错点探究]纸币的面额、发行量、购买力都是由国家决定的。
课蹙训练1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网上下载各种资料,但是很多资料都是收费资料。
下列对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收费资料认识正确的是()A .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B .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C.不是商品,因为它是无形的服务D .不是商品,虽然有价格但不是劳动产品2 .小张在商店里看到一件打折商品,原价为人民币50元,现在标价为40元。
在这次重新标价的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 •支付手段B •流通手段C •价值尺度D •贮藏手段3.有人认为,“跟谁都可以过不去,但就不能跟钱过不去”;也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不如为人民币服务”。
产生这些崇拜金钱思想的经济根源在于( )A .货币是商品B •货币有价值C.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4.在当前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喜欢采取金钱奖励,例如考试在全班前十名,奖励200元,在家里洗一次碗奖励 2 元,拖一次地奖励 3 元,, 某班级以此为背景开展了一场辩论会:甲同学:金钱奖励可以激励孩子的学习和劳动积极性,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所以家长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乙同学:金钱是万恶之源,会把人们引向罪恶的深渊。
金钱奖励会使孩子缺乏奉献精神。
所以家长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1)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
(2)请你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答案基础梳理一、 1.(1)交换(2)使用价值价值2.(1)商品交换(2)价值媒介(3)一般等价物(4)一般等价物二、 1.(1)价值大小(2)价值(3)货币(4)观念上2.(1)交换媒介(2)货币商品—货币—商品(3)现实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三、 1.国家价值2.(1)任意购买力(2) 货币量物价上涨商品流通(3)商品价格总额(4)全面持续(5)全面持续经济衰退自我测试1.D [信息同其他商品相比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无形”,它是“有偿信息服务”,即用于交换的劳动服务,符合商品的两个条件,也是商品,因而应选D。
]2.C [一般等价物比商品交换产生要晚得多,B 项错;A 、D 两项都是逻辑颠倒,舍弃。
] 3.D [5 万元支付利息,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30 万元衡量一套房子的价值,执行的是价值尺度的职能;8 万元首付金,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 4.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因为通货膨胀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未必是通货膨胀,只有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价值、供求等。
情景探究(1) 通货膨胀使物价高涨,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2)①原因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纸币发行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要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典例探究 B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①不符合定义,错误;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出现,所以②正确;③不符合定义,错误;④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购买力降低,故正确。
]易错点探究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课堂训练1.B2.C [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标价的过程中”,“标价”即用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故选 C 项。
]3.D4. (1)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
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②甲的观点看到了金钱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孩子的学习和劳动积极性,使他们从小明白金钱要取之有道,但没有看到,频繁的金钱奖励容易滋生孩子一切向金钱看、崇拜金钱的观念,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要恰当地运用金钱奖励,更多地给予精神奖励。
③乙的观点看到了金钱奖励的弊端,但没有看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各种经济生活都离不开货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
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