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兽医药理学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615.50 KB
- 文档页数:47
第二章兽医药理学总论实验实验一植物药主要有效成分实验目的掌握植物药主要有效成分的检定方法。
一、生物碱定性实验1.如水提取液为酸性时,应加碱调至弱碱性。
2.因脂肪酸盐等也能产生持久性泡沫,故应再做溶血试验或醋酐-浓硫酸试验,以进一步确定之。
(二)皂苷溶血实验实验材料器材——圆底烧瓶、水浴锅、滤纸、试营、试管架、离心管、滴管。
药品——远志粗粉、1.8%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哺乳动物静脉血。
实验方法取远志水浸液(依皂苷泡沫实验中提取液即可)10mL,加等量1.8%氯化钠溶液混匀作为待试液。
取试管5支。
一管加蒸馏水1mL,另一管加生理盐水1mL;余者三管分别加待试液0.1、0.5、0.9mL及生理盐水0.9、0.5、0.1mL。
然后5支试管各加入2%红细胞悬浮液lmL,观察有何现象?(若溶液变清并带红色,即表示溶血。
因皂苷有溶血作用。
)此实验亦可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溶血。
即可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红细胞悬浮液,再加远志水浸液少许,置显微镜下观察,如红细胞破裂、消失,表明含有皂苷成分。
(三)强心苷显色实验实验材料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
药品——强心苷、冰醋酸、9%三氯化铁溶液、浓硫酸、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
实验方法1.α-去氧糖实验取强心苷2~3mg溶于5mL混合试剂(为100mL冰醋酸中含9%三氯化铁溶液0.5mL)中,缓缓加入浓硫酸5mL,使形成两层。
如两层之间液面呈褐色环带,渐变浅绿、蓝色,最后冰醋酸层呈深兰色,则表明含有α-去氧糖成分。
2.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实验取强心苷甲醇提取液1mL置小试管中,加入新配制的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3~4滴,显红色或紫红色,则表示含有活性亚甲基化合物。
三、挥发油定性实验实验材料器材——试管、滴管、蒸发皿。
药品——乙醚、香荚豆素-浓硫酸试剂(取香荚豆素或称香荚醛0.5g,慢慢加入浓硫酸10mL,也可用浓盐酸)、桉叶蒸馏液。
实验方法取桉叶蒸馏液3~4mL置试管中,加入乙醚2mL,立即用手按住试管振摇片刻,然后用滴管吸取上层乙醚提取液1mL,置蒸发皿中,待乙醚挥发后,残留物滴加香荚豆素-浓硫酸试剂1~2滴,如呈现黄、红、紫、蓝等颜色,则表示有挥发油存在。
第1篇实验名称: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2. 掌握平板划线法在微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3. 分析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实验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本实验通过平板划线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抑菌圈的大小,以评估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实验材料:1.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2. 生理盐水3. 不同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药液4. 琼脂平板5. 移菌针6. 酒精灯7. 灭菌棉签实验方法: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接种于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悬液。
2. 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药液分别加入琼脂平板中,制成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琼脂平板。
3. 使用移菌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4. 将琼脂平板倒置,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 观察并记录抑菌圈的大小。
实验结果:1.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最大。
2. 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抑菌圈直径较青霉素小。
3. 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抑菌圈的大小也随之增大。
实验分析:1. 本实验结果表明,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可能是由于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 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其抑菌效果不如青霉素。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青霉素不同,或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
3.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充分发挥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实验结论:1.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可作为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2. 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选择使用。
兽医药理学实验设计
兽医药理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题目
鱼类兽医药理学研究
二、实验目的
研究鱼类兽医药理学,探讨鱼类对药物的反应,探究鱼类的药理作用。
三、实验步骤
1. 对不同种类的鱼进行实验前准备,建立实验样本。
2. 将各种药物分别混合在不同的浓度水中,测试鱼类对该药物
的反应。
3. 将鱼类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中,记录鱼类的反应
情况,做出实验结论。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对鱼类药理作用的解释。
四、实验报告
此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鱼类兽医药理学,探讨鱼类对药物的反应,探究鱼类的药理作用。
实验步骤如上所示。
实验中,选用了三种不同种类的鱼,分别是大黄鱼、罗非鱼和鲫鱼,分别将它们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中,观察鱼类的反应。
实验结果发现,罗非鱼对于药物的反应最为敏感,其后为大黄鱼和鲫鱼。
根据实验结果,认为鱼类对于不同的药物种类有着不同的反应,这可能是由于鱼类的身体环境和特定药物的机理而引起的。
另外,不
同种类的鱼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类鱼的体型、体重等生理状况略有差异而引起的。
本次实验证实了鱼类对于药物的反应是不一致的,这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药理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情节和实证基础。
兽医药理学实践教学结题报告纸片扩散法测定大肠杆菌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完成时间:实践地点:大肠杆菌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2009级1班)摘要: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流行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这种病原菌主要经动物的消化道而感染。
能够引起多种畜禽发生急性、慢性或隐性感染。
药敏试验,是指对敏感性不能预测的分离菌株进行试验,测试抗菌药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以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和了解区域内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变迁,有助于经验性治疗选药。
通过此试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了解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的常用方法,并根据这一原理,测定抗菌药物的质量,防伪劣假冒产品和过期失效药物。
以防盲目地滥用抗菌药物,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也贻误了治疗时机,会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大肠杆菌抗生素敏感性前言: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动物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它可引起畜禽发生严重腹泻和败血症等,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抗菌药物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类病原菌的发生。
但是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不合理用药,耐药细菌迅速产生,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给新药的开发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1,2]。
本次实验初步了解了各场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流行现状,为养殖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一、实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定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的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该抑菌圈表示药物对该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通过测定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可以判定药物的抑菌强弱,抑菌圈直径越大表示药物抑菌作用越强,抑菌圈直径越小表示药物抑菌作用弱,没有抑菌圈表示该药物没有抑菌作用。
兽医药理学实验实验报告书写题目目的原理材料:实验动物、器材、药品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扼要描述出来结果:要求真实清楚讨论,将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实验中有哪些不足之处,结果异常或失败的原因结论:将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实验一:实验动物的捉拿及给药方法一、小白鼠的捉拿和给药方法1、捉拿法:以右手捉住小鼠的尾巴将鼠提起,放置于鼠笼边缘或其他易攀爬处,轻轻向后拉鼠尾,趁其不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其两耳及头部皮肤,使其腹部朝上,屈曲左手中指靠在鼠背上,然后以无名指压住鼠尾,小指压住其左下肢,使小鼠完全固定。
2、给药方法:1)灌胃:以左手固定小鼠后,使其腹部朝上,颈部伸直,右手持配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再从舌面沿上颚壁轻轻进入食管,当推进2~3cm时,灌胃器的前端到达膈肌水平,此时可稍感有抵触。
一般在此位置推注药液即可。
灌胃量为每10g体重0.1~0.3ml 。
2)腹腔注射:将小鼠固定后,使其呈头低臀高位,右手持注射器自下腹一侧向头部方向以45°刺入腹腔,进针部位不宜太高,刺入不宜太深,以免伤及内脏。
注射量一般为每10g 体重0.1~0.3ml 。
3)皮下注射: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背部皮下注入药液。
注射量一般为每每10g体重0.05~0.2ml 。
4)肌肉注射:小鼠因肌肉较少,很少采取肌肉注射,若需要,则由两人合作,一人固定小鼠后,另一人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小鼠后肢外侧肌肉内注入药液。
注射量每条腿不超过0.1ml。
5)尾静脉注射:将小鼠固定,使鼠尾露出。
用酒精棉球涂搽尾部,使血管扩张。
用左手拉住尾尖,从左右两侧尾静脉中选择一条扩张最明显的,右手持注射器(选用4号针头),将针头由尾端向心刺入血管,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针头和血管,推入药液。
注射量为每10g体重0.1~0.2ml二、家兔的捉拿和给药方法:1、捉持法:用左手抓住颈背部皮肤将家兔提起,右手托住其臀部,使家兔呈坐位姿势。
实验名称:抗生素的药效学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抗生素的药效学特点。
2. 掌握抗生素的药效学实验方法。
3. 分析抗生素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差异。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豚鼠、兔各10只,体重分别为20g、200g、2kg。
2. 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量筒、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青霉素组、链霉素组、土霉素组及对照组。
2. 药物配制:将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3. 实验操作:a. 青霉素组:将小鼠、豚鼠、兔分别注射青霉素溶液,观察动物反应。
b. 链霉素组:将小鼠、豚鼠、兔分别注射链霉素溶液,观察动物反应。
c. 土霉素组:将小鼠、豚鼠、兔分别注射土霉素溶液,观察动物反应。
d.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仅观察动物反应。
4. 数据记录:记录每组动物的反应时间、反应程度等数据。
实验结果:1. 青霉素组:小鼠、豚鼠、兔注射青霉素溶液后,动物出现短暂的颤抖、呼吸加快等症状,但很快恢复。
2. 链霉素组:小鼠、豚鼠、兔注射链霉素溶液后,动物出现明显的颤抖、呼吸急促、昏迷等症状,部分动物死亡。
3. 土霉素组:小鼠、豚鼠、兔注射土霉素溶液后,动物出现轻微的颤抖、呼吸加快等症状,但很快恢复。
4. 对照组:动物无任何异常反应。
实验分析:1. 青霉素对小鼠、豚鼠、兔具有较好的疗效,动物反应轻微,恢复较快。
2. 链霉素对小鼠、豚鼠、兔的疗效较差,动物反应明显,部分动物死亡。
3. 土霉素对小鼠、豚鼠、兔的疗效介于青霉素和链霉素之间,动物反应轻微,恢复较快。
实验结论:1. 青霉素对小鼠、豚鼠、兔具有较好的疗效,是治疗相应疾病的理想药物。
2. 链霉素对小鼠、豚鼠、兔的疗效较差,不建议用于治疗相应疾病。
3. 土霉素对小鼠、豚鼠、兔的疗效介于青霉素和链霉素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兽医药理学实验报告兽医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兽医药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某种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为兽医学领域的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保证其体重和年龄相近。
2. 药物制备:选择一种已经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适合小鼠体内使用的浓度。
3. 实验组设置: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药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4. 采样与检测: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小鼠血液样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检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注射后短时间内即可检测到药物在血液中的存在。
2. 药物的分布范围广,不仅在血液中存在,还可以进入组织和器官,如肝脏、肺等。
3.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快,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逐渐降低。
4. 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讨论与分析:1. 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这说明该药物具有良好的肠道吸收能力。
这对于兽医临床应用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动物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尽快吸收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2. 药物的分布范围广,说明该药物具有较好的组织渗透性。
这对于治疗需要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发挥作用的疾病非常重要,如肺部感染等。
3. 药物的代谢速度较快,说明该药物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很快被分解。
这对于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通过肾脏,这提示该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以水溶性形式排出。
这对于肾功能正常的动物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药物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尿液迅速排除。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在小鼠体内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良好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