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天津桥赏析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59.45 KB
- 文档页数:16
赞美天津的诗句白居易1. 关于“赞美天津”的古诗有哪些1.《天津桥望春》唐代: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春望》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用天津桥畔红霞、烟柳的浓艳春色来映衬上阳宫里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
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天津桥一带的美丽风光。
后两句转写上阳宫前的寂寥景况,蕴涵着沉重的今昔之感。
全诗语言自然,感情深沉含蓄,富有韵味。
2.《洛桥晚望》唐代: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洛桥晚望》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寒冰初结、路无行人、榆柳萧疏、万籁俱寂的萧瑟气氛,最后一句将视线延伸到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示了盎然的意趣。
全诗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3.《洛阳陌》唐代:李白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洛阳陌》是诗人李白的乐府诗,是《全唐诗》的第164卷第22首。
[1] 此首诗间接地写城东桃李花美,熙熙壤壤人来人往,观赏人数众多。
虽然诗中没有具体的描绘“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写白玉郎在东陌看花时惊动了洛阳人,以此赞美洛阳的春景和游人的热闹景象令人流连忘返,实则通过“谁家郎”的春风得意与诗人作鲜明对比,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凉。
4.《荔枝香近·七夕》宋代:吴文英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
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
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秋鬓改,妒月姊、长眉妩。
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
泪湿沙边凝伫。
《荔枝香近·七夕》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
此词既写时节,又写亲人。
作者从七夕节传说生发,悲叹自己与两位爱妾生离死别的不幸遭遇以及自身的老境凄凉,抒发对两妾的深切怀念之情。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
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
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元】胡祗遹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春望》原文及翻译篇1《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注释⑴春望:春天的愿望.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
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⑼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⑽家书:平安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⑾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⑿白头:白头发,老态。
⒀搔:抓,挠。
⒁浑:简直。
⒂欲:想,要,就要。
⒃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艾青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5.古诗阅读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有关青草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有关青草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有关青草的诗句一.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二.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三.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北朝·北周·庚信《春赋》四.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五.深庭秋草绿。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七.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
唐·李峤《萱》八.雨中草色绿堪染。
唐·王维《辋川别业》九.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唐·李白《日出入行》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唐·杜甫《旅夜书怀》十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唐·杜甫《蜀相》十二.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十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韩愈《游城南晚春》十四.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唐·张继《洛阳作》十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十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唐·刘禹锡《陋室铭》十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十八.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唐·白居易《天津桥》十九.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
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二十.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
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二一.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
唐·徐夤《草》二二.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
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唐·曹邺《庭草》二三.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二四.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翻译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翻译:
下了一夜的雨,天津桥被冲刷的清净无尘。
天气初晴,已是初夏时分,夕阳西下,春色已经残败将尽。
我诗兴大发,随口吟哦,情到狂处,以酒伴身;
醉酒后在水边缓慢行走,又在此桥上徘徊不进。
疏傅设学于故乡的心境已老,吴公执政,教化一新。
洛阳有主,而无限风景属于我这样的闲人。
原文: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白居易〔唐代〕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
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古诗天津桥春望翻译赏析《天津桥春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雍陶。
其古诗全文如下: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前言】《天津桥春望》是创作于唐代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雍陶。
雍陶生活在晚唐。
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注释】⑴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⑵风丝:微风。
斜:韵脚念xiá。
⑶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这里借指皇帝。
⑷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
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翻译】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赏析】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
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
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
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
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
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
武则天在位期间,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度过。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两遭兵火,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
到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来到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荒废了。
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
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
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
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
2023淄博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古诗文阅读春日秦观①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
(提示:请先分别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
2.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3.前人说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洛桥晩望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①,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②,月明直见嵩山雪。
【注】①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②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天津桥望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天津桥望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天津桥望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天津桥望春唐代: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风丝:微风。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
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赏析: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
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
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
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
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
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
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
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
“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
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天津桥唐代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轶事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
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
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
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
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
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
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
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
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
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
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
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
骆力犹壮,又无虺愦。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
一旦双去,有去无回。
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
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
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
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
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
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
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
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
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
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
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