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美与现实美

艺术美与现实美

艺术美与现实美
艺术美与现实美

艺术美与现实美

摘要:美,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感觉,它总令人无法抗拒。美的表现形式无论多么难以计数,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艺术美和现实美。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普通实际生活的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当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相对的抽象而化平淡为神奇,就可能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美区别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

美的基本形态不但包括艺术美还有现实美。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社会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对于现实美与艺术美区别,很多学者在不同方面阐述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欣赏活动中意识的作用不同,对于艺术形式的欣赏,要必须依靠意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谓“门道”就是一定的艺术标准,用艺术标准分析审判艺术品,属于意识思维活动。[1]

意识的参与,使得艺术欣赏中情感表现的形式较之现实美的欣赏要激烈得多。在这一点上,艺术欣赏的情感更接近与生活中对善的事物的欣赏。这种特征,形成了一定时期热门艺术的产生。这些作品因为符合当时人们某种强烈的功利愿望而轰动一时,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艳阳天》、80年代的《班主任》等。

[2]

艺术欣赏接近于对善的事物欣赏时的强烈情感,曾经引起一些美学研究者的非议。盖格尔就主张把这类情感排斥在审美范畴之外,不管人们怎样评价这种现象,意识的参与,使欣赏中的情感增强,却是艺术美欣赏有别于现实美欣赏的事实。

毛泽东同志认为,艺术美在较之现实美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方面,是远远不及的。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当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艺术美,较之现实美,在丰富与现实的列宁形象(现实美)相比,是“相形见绌”的。然而,从另一方面说,艺术美,使之现实美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集中。《列宁在1918年》这部电影,只需要两个小时,就把列宁在1918年这一年的时间,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复杂斗争勾画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美也是生活美的组成部分,生活美里有艺术美,艺术美又是以往生活美的延伸,也是未来生活美的理想的予言,是旧的生活美的补充和发展,是新生活美的借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教材。[3]

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阔、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在一般情况下,和艺术相比较并不经常表现得那样集中、精粹和典型,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使他们不能比较普遍地为人们所观赏,也不能以其具体感性存在直接地长久流传下来。自然景物的美虽然具有更大的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空间中的普遍性,但是他们也仍然经常被自然本身许多偶然因素所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它们不能集中展示出明确的社会内容例如社会思想。可见,现实中的美虽然是美的唯一泉源,是无比生动丰富的,但因上述各种原因,又是比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从而,艺术美就为满足这种特殊需要而历史地、必

然地产生出来。

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但不管怎样,正是因为艺术美通过创造性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而这正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关键。因为在艺术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艺术家自由自觉的创造,体会到艺术家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德] 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赵惠霞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四大区别 [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林同华.论现实和艺术的美学比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5(05)

美学概论

《艺术美与现实美》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1104

姓名:苏超

学号:16

美学概论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1104

姓名:王娇阳

学号:21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俞泉 艺术系艺术设计1004班 【摘要】:正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物的本质的外化,二者辩证地统一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美与丑,只有当相互比较时,才显现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内涵。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还更深刻地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文艺是人们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探讨和追寻美丑的辩证关系,扬美弃丑,也就成为这种最高形式的根本所在。但是具体生活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是有区别的,二者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呈现着十分复杂的状态。比如生活中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态,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这种现象冲破了人们单纯的表象思维,难免给人以困惑之感。。 美也有丑,它们之间所展开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丰富,惊心动魄的画面。它给我们带来种种欢乐和烦忧同时,也为我们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西方文艺社会学的创始人斯达尔夫人认为文学与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文学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社会内容,人们审美价值判断的不同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差异。《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中国社会动荡,剧变的时期。一切生活的丑陋竞相在此上演。《红楼梦》中生活的丑陋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权力和财富的缺失,而恰恰相反,一切的痛苦来源于餍足,即饮甘餍肥,锦衣纨绔,一切物质的富足似乎都没了意义,贵族的糜烂的生活。这是一个丑陋的社会,由这样一群人主宰的世界必然是荒唐,腐朽,败落和没人道的。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丑恶,使得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读后感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读后感 ----以人的相貌为例 莫晓茵20140901025 个人认为“任何东西,凡是完全体现了那一种类的观念的,就显得美。”定义显得十分狭隘。这意思也就是说,“美的事物一定要包含所有在同类事物中堪称为好的东西,在同类事物中所能找到的任何好的东西,没有不包含在美的事物中的。”在人身上,这种美的典型的多样性更加显著,我们简直不能设想人类美的一切色调都凝聚在一个人身上。就如我们亚洲人现在对美的定义—肤白,眼大,小鼻子小嘴什么的。就算我们一直在吐槽谁谁谁有着以上一切特征,一副网红脸,各种撞脸,但这有何尝不是现代大众审美过分单一所造成的恶果呢? 大家都会指出,一个人的丑陋,是由于那个人的外形难看——“长得难看”。我们知道得很清楚,畸形是疾病或意外之灾的结果,人在发育初期格外容易为灾病所毁损。假使说生活和它的显现是美,那末,很自然的,疾病和它的结果就是丑。但是一个长得难看的人也是畸形的,只是程度较轻,而“长得难看”的原因也和造成畸形的原因相同,不过是程度较轻而已。假如一个人生来就是驼背,只是程度较轻,而原因则是一样。总之,长得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畸形的人。他的外形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不是良好的发育,而是发育不良,境遇不顺。现在我们从外形的一般轮廓转移到面部来吧。面容的不美或者是由于它本身,或者是由于它的表情。我们不喜欢“凶恶的”、“令人不快的”面部表情,因为凶恶是毒害我们的生活的毒药。但是面容的“丑”多半不是由于表情,而是由于轮廓的本身面部的骨骼构造不好。脆骨和筋肉在发育中多少带有畸形的烙印,这就是说,这个人的初期发育是在不顺的境遇中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形下,面部轮廓总是丑的。根本无需详加证明,在人看来,动物界的美都表现着人类关于清新刚健的生活的概念。 但是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像斯温顿,一个我十分喜欢的演员,她并不是传统的美人,甚至如果我们用传统意义的审美去评价她的话,她甚至不像地球人。她是天赐凡间的非常态尤物,不仅能在主流与异类之间纵横驰骋,也能在圣殿与人间甬道上悠然踱步。她善长颠覆,因为她不计得失;她敢于创造,因为她不怕非议。她从相貌上看是与美丽无缘的,但她们那种介乎两性之间的气质,以一种神奇的刚毅之美吸引着我。她是上帝赐给人类另一种审美观,她的“凌厉”“中性”,散溢着不可抗拒的另类诱惑。面对上帝的精心雕琢,蒂尔达并不吝啬:她在《奥兰多》中裸得浑然天成,在《年轻的亚当》中脱得云淡风清。除了表演,蒂尔达·斯温顿还是文学杂志《Sembla》的长期撰稿人。而其棱角分明的线条,中性清冷的气质,更使无数时尚大师趋之若鹜。她是荷兰著名时装设计师Viktor&Rolf二人组眼中完美无缺的缪斯,是英格兰Orbital乐队MV里高贵无邪的女神。 所以,应该说,关于美的本质的新的概念——那是从和以前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对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的一般观点中得出的结论。——会达到一个也和近来流行的体系根本不同的美学体系,并且它本身和以前关于美的本质的概念根本不同。但是同时,新的概念似乎又是以前的概念的必然的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将会不断地看到流行的美学体系和我们提出的体系之间的本质的不同,为了指出它们中间的密切关系之所在,我们要说,新的观点说明了以前的体系所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事实。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C.1740年 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 C.精神关系 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 B.具体方法 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 __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 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 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 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 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再造联想 D.对比联想

社会美与自然美

社会美与自然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 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自然美及其价值 关于美的形态分类的说明—— 1.美的形态,指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它是美的具体形式与体现。 2.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中,每种事物的美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3.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直接具有的、不需要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即已存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领域,为芸芸众生提供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审美营养。 社会美容易被忽视 社会美需要被发现 社会美应该被张扬 4.从美的存在领域的角度分为现实美(含社会美和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 一、社会美的本质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所具有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体部分,与人、人的活动直接紧密相连,它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是艺术美的来源之一。 二、社会美的特征 1.直接的社会实践性直接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目了然。 2.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是社会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的统一,社会美应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生存、发展有利。社会美重在内容,更体现审美的社会功用。 3.突出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美具有流动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社会美往往体现为时代差异、民族差异、阶级差异和角色差异。 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 一、社会主体美

1、人体美 人体美是指人的形体所具有的美。 人体美究竟是自然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是一个理论难题。 人的美主要包含了两大构成元素: 外在美:相貌、形体 内在美:道德、情操、气质 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人类对于自己的审美是从人体开始的。 这种对于人体的审美,经历了从最早的生殖崇拜期到后来的健壮体魄欣赏的转变。 前者是基于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后者往往是因为战争等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的躯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在形状和构造上既表示它是精神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又表现出一种更高的内在生活,因此就不同于动物的躯体,尽管它和动物的躯体大体上很一致。 人体美的特点 (1)人体美是物质性的,是和谐的物质性对象 (2)人体美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的直接统一性 人的物质形态的美,指人的容貌、体态(身材)的美。这是人的一种天然存在的美。 人的精神气质的美,包括人的风度、气质、韵味……是人体美的高级形态。 理想的人体美是上述两种美的融合。 人的美的理想形态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永远是关键。 罗曼?罗兰描绘的贝多芬:个头矮小,且眼睛“又细小又深陷”,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的不对称。” 人的气质、情操等都是后天培养的。一些所谓的“贵族气”、“王气”其实是来自出生后生活环境的熏陶。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变迁,对于人的美的欣赏越来越注重道德、情操、气质等内在的要素,改变了此前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欣赏习惯,社会属性的比重越来越大。 人的美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体现了审美的社会性特征。 二、社会活动美 1、社会实践活动美 (1)生产劳动的美的根源在于它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置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 (1)、整齐一律(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和节奏; (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2、人生的艺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 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 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而艺术又分中西方化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以儒家与道家而言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种艺术“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因为文化因为生活习俗或者说是思想艺术人生在于我的理解范围入乡随俗达观自在乐山乐水叹文希义这便是艺术。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他们所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相对于当时的民族困境来看,不免过于高蹈,但这恰恰又是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真挚发言。而它的价值与意义在今天进一步彰显出来。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而要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状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自然的追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美人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 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 1、认为美丽我作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 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 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美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古代社会以“小脚”为美、唐代以胖为美一样,各个时代的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东方人眼中的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美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眼睛、双眼皮”是一种美,但“丹凤眼”又何尝没有它独特的韵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一)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一) 【内容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化丑为美的途径,并充分肯定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丑现实丑艺术美实质审美转化现实意义 【abstract】Uglinessisacomplexaestheticphenomenon.Itisnotonlyexpressedinreallife,butalsoascendsintheplac eofart.Theriseofuglinessisbrieflyintroducedinthisarticle,whichalsorevealsthetrueoftransformingre alisticuglinessintoartisticbeauty.Underthiscircumstances,itisimportanttofindanartisticapproachtha tcantransformuglinessintobeauty.Profoundrealisticsignificanceoftransformingrealisticuglinessinto artisticbeautyisfullyaffirmedinthisarticle. 【Keywords】Ugliness,realisticugliness,artisticbeauty,True,AestheticTransform,realisticSignificance. 一、美学的跨时代“变异”:丑的崛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的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的漫漫历程,并留下了这样一些清晰可辨的足迹:从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到古希腊时代的巴特农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绘画,再到近代的贝多芬宏伟壮丽的交响曲……然而,丑这位羞达达的小姑娘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早在古希腊时代,哲人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的大门前声嘶力竭地宣称:“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 直到近代,伴随着尼采的一声惊呼“上帝死了”,伴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的分析法的发现,人类在关于人、历史和自我的透视中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丑才作为一种实践本体的存在,逐渐真正撞入了艺术家们的审美视野,以其独立的艺术姿态向世人展示了其别样的审美价值。尤其是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的出版,标志着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态登上了美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一时间,现实生活中的丑如暴风雨般袭过来:节节上升的青年自杀率,吓人的酒精中毒人数,普遍的精神沮丧,难以节制的恐怖活动和犯罪行为……不仅如此,艺术界也为之沸腾了:音乐在巨匠贝多芬时代有了嘈杂凌乱的音程和刺耳的不和谐音,戏剧在莎士比亚手中开始注重“描写纯粹个性特征以及一切缺点和瑕庇”,诗歌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将“丑”和“恶”升华成为了审美对象,文学又将阿Q和葛朗台等丑恶形象搬上了生活表演的舞台。如此这般,“丑仿佛是一只五彩的画笔,先是在美的图画上勾勾点点,继而画出了美女身边丑陋的老太婆,可它的画兴一起便无法抑制,继而又涂上了荒诞和滑稽的颜料在画布上肆意地涂抹起来”〔1〕。 当然了,在这样一段丑的发展历程之中,人们对其的态度也是随之不断变化发展的。他们由惊愕、费解到愤然、诅骂,然后在更多冷静地思考这一切时痛切而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美学的发展使之然,我们应坦然地接受丑的到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去发掘它的独特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我们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在更高的标准和更深的层次上真正体会丑艺术深刻的现实意义。二、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说到丑,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从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出发,得出丑的非人性的特质,即人的生命能力不能全面发展。因此,丑“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阻碍和妨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3〕。所以,从内容方面看,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从形式方面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而现实生活中的丑正是丑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嘈杂响亮的噪音让人心躁不安,四处横飞的苍蝇令人反胃欲吐,恐怖凶杀的现场使人毛骨悚然……这些丑的对象让人们避之尤恐不及,因为他们只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和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和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 (1)、整齐一律(2)、对称和均衡(3)、调和和对比(4)、比例和节奏; (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2、人生的艺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 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 3.人和自然的关系失衡 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而艺术又分中西方化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以儒家和道家而言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种艺术“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因为文化因为生活习俗或者说是思想艺术人生在于我的理解范围入乡随俗达观自在乐山乐水叹文希义这便是艺术。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和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和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他们所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相对于当时的民族困境来看,不免过于高蹈,但这恰恰又是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真挚发言。而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进一步彰显出来。 从人类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实践看,对于人生的艺术化(性)追求并非只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化的专利。就

自然美与艺术美

自然美与艺术美 鲍文玉 商学院项目管理 100610110

自然美与艺术美 鲍文玉10级项目管理学号:100610110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的“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们心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自然美的生成要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涉美活动的具体情景,因而自然物不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能生成意象世界。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会的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艺术美的本体同样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以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除了审美的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技术层面,物质载体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等。艺术创作的过程包括两个飞跃,但其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艺术作品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 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自然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李白也在诗中写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可以说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样式,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烙印。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典型的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的唐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为贵族画家无论是张萱的《捣练图》,还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都体现和反映出贵族妇女日常生活慵懒、闲适,妆扮华贵奢侈的特征。这一时期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观者犹如置身其中。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欣赏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

论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一、论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中丑得事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告诉我们,生活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艺术美是指人通过艺术技巧、艺术方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艺术美熔铸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艺术美具有主观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特性。 生活中的丑能进入艺术领域,并重构为艺术美。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需要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采用以丑衬美、托丑寄美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具有美质特点的艺术形象来。 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艺术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成为艺术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法国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而罗丹则刻出了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欧米哀尔。有人评价这个雕像丑得如此精美。 丑陋的老妓在雕像中竟然丑得如此精美。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的美。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又体现了艺术的独特的创造性。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 (2)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这样,艺术便更美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生活中丑的现象可转化成艺术美。一部作品是否美,关键不在于对象美不美,而在于作者是怎样地去表表现这种对象。如果揭示得好,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变为艺术美;反之;生活的美也会变成艺术的丑。 如昆剧《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他赌赌博、偷窃、行凶、嫁祸于人。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都是丑的、恶的。但艺术家以美的理想塑造他、揭露他、抨击他,不仅展示他的丑的行为,而且揭示它的丑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给人的审美感受不是丑的,而是美的,是通过否定达到了肯定; 生活丑何以能转化成艺术美呢? 1、运用典型化手法,使生活丑成为艺术的典型。 2 、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对生活丑进行生动的表现。 3、揭示美与丑的矛盾,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

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心路历程及对其反思 【摘要】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美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求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关键词】黑格尔;艺术美;自然美;心路历程;反思 一、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对其反思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全书序论一开始就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可以肯定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1】(第4页).这里,黑格尔不仅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由美,而且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直接原因是由心灵产生的。但为什么心灵产生的艺术就美呢?实际上,其中蕴涵着一个更高的问题,即关于美的实质、什么是美的问题,它直接关涉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真实目的和价值。 关于什么是美,黑格尔在《美的讲演录》第一卷直截了当地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第135页)按照这一判断给美作规定,显然是说,凡是体现理

念,与理念相符合的就是美。从而表明黑格尔提出艺术美的根本原因,就是艺术体现了理念。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然是不是理念的体现呢?对此,黑格尔无法否定自然是理念的体现,因为他把绝对理念看作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最高本体,而自然也不能排除在外,所以,自然也是由理念决定的,也应该属于美的范畴。那么,既然黑格尔认为艺术和自然都是理念的显现,为什么他又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呢?因为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显现理念是通过心灵实现的,艺术是由心灵创造,是心灵的产品。心灵创作的产品,是心灵的反映,与心灵一致。而心灵与理念又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心灵是理念的个性化,是联结艺术与理念的逻辑环节。而自然与艺术不同,自然是自然而然,不是心灵的产品,不能通过心灵来反映理念。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直接原因是艺术是心灵的产品、但心灵只是通向美的最高本体---即美的实质的途径,只有了解美的实质,才能认识美的最高本体,也才能认识黑格尔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最根本目的和真实意图,即完成绝对理念的演进。 由以上黑格尔的论述可知,他把美说成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理念看成美的最终根源,理念是美的逻辑终点。不仅如此,而且他还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永恒,世间万物都要以它为根源,所以,他根本不顾及艺术所依存的客观内容和做为艺术根源的自然和生活。不用顾及理念的背后是什么,将黑格尔关于美的实质的思想纳入他绝对理念的宇宙体系。从思维方式看,正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结构的秘密揭露那样,“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观念,如果再进一步想象我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实’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而且梨、苹果等等的真正本质,那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话说)‘果实’是梨、苹果、扁桃等等的实体,

第八章 社会美

第八章社会审美 社会美的涵义 所谓社会美,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或是能使人们感到满意、幸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事、物或个人言行。社会美的本质属性有以下三点: 1、以“真”为基础,即社会美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直接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因此必须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体现其“真”。 2、以“善”为核心。这里指的“善”不仅仅是伦理上的“善”,更主要是指美学范畴的“善”,是泛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事物。这构成社会美的本质属性,离开这一本质,便无所谓美了。因此社会美的本质和基础就是善,虽然善并不等于美,但善确确实实是社会美的决定性的因素,人们感受和评价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是否美,首先的也是最主要的,要看其内容是否富有生命力,是否符合善,是否对社会有益、有利,是否体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具有完美的形象。社会美除上述两个本质属性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美的存在形式。社会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同其审美对象一样,具有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社会美的形象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它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核心而构成的形式和形象。 因此,看一个事物是否具有社会美,其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否符合人类的进步、生存和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美的形式和形象的社会事物就具有社会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发展和特征 一、社会美的发展 1、社会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 在美的各种形态中,人类最早研究的和创造的美是社会美,当原始人把一块普通的石块加工成一把石刀的时候,这便是一种社会美的创造,这种创造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也是社会美,因为社会美是人类自身的美和人类生活的美,自然美是人的情神和人的生活的一种暗示,艺术美是人情美和生活美的艺术再现,人们从事各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创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使人更美,人的生活更美。所以,社会美是人类从事美的创造的首要领域,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一切自然美和艺术美,都是从这里慢慢扩展开来。如果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比作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那么,社会美就是支持这一宫殿的主体工程。 2、社会实践的深广性使社会美向更高级阶段、更广阔领域发展 二、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 1、社会美具有时代性、阶级性与民族性。 各个时代的生活不是凝固不变的,?美随着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永远处于演变过程中。《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楚王爱细腰,后宫多饿死。”当时妇女以细腰为美。而唐代妇女以胖为美,现在又以瘦为美。?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要宫女用丝绸裹足,在金莲花上跳舞,于是封建社会妇女以缠足为美,?而我们今天看,那是人为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一)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和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是“游戏说”,还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和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知性。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一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值得注意的是,“感性”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成果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鉴赏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置。 首先分析艺术作品的一般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形态问题。,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像形式主义者那样切断艺术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也不能像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那样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等同于一种认识活动,而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把作品与艺术家的人生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不至于和现实生活混同起来,因为它不是对于现实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