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领域代码及名称
- 格式:pdf
- 大小:55.87 KB
- 文档页数:2
齐鲁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领域名称:轻工技术与工程工程领域代码:430122一、培养目标1.在职项目管理硕士教育作为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较强开拓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能根据项目管理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系统掌握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2.掌握项目管理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承担项目管理工作的能力。
3.系统掌握方法论,善于思考、勤于创新,能够独立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听说能力。
二、学习年限: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有7个:研发与创新管理、投融资决策与管理、企业项目化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市场营销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区域创新管理。
四、培养方式与要求: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课程学习1-1.5年。
2.工程学位论文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来自企业的导师按照学校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至少完成学校规定的34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具体课程及学分见《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其中必修环节:①论文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
其中,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从通过论文开题到答辩申请)。
②论文中期考核工程硕士生应在第五学期第8周前进行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专业学位硕士]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别本站考研网为大家提供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别,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别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根据《通知》,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
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
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分为硕士、博士两个层次。
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852)待相关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完成后不再保留。
1. 调整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的背景是什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等七大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例如,据预测,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在2025年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达到4500万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端,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与国民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创新性、先导性更加明显。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深化改革,内涵发展,为国家发展夯实高层次人才基础。
工程专业学位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必须按照“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要求,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优化,切实实施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领域名称:工业工程领域代码:430137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10月前 言本标准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业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领域学位标准研究课题组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解释。
本标准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自2007年10月20日发布,2007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
目 录1. 前言 (1)2. 领域覆盖范围 (1)2.1领域定义 (1)2.2领域特征 (1)3. 学科基础 (2)3.1理学学科基础 (2)3.2工学学科基础 (2)3.3人文学科基础 (3)4. 培养目标 (3)5. 知识结构 (3)5.1基础知识 (3)5.2专门知识 (4)5.3人文知识 (4)5.4工具性知识 (4)6. 能力要求 (4)6.1获取知识能力 (4)6.2应用知识能力 (4)6.3工程实践能力 (5)6.4开拓创新能力 (5)6.5组织协调能力 (5)7. 素质要求 (5)8. 学位论文 (6)8.1论文选题 (6)8.2论文形式 (6)8.3内容要求 (7)8.4质量要求 (7)9. 学位授予 (7)附录 (8)1.培养要点 (8)1.1.培养特色 (8)1.2.生源要求 (8)1.3入学要求 (8)1.4培养年限 (8)1.5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9)1.6 论文工作 (10)2.培养质量评估 (16)2.1评估目的与原则 (16)2.2评估内容与方案 (16)2.3评估材料的准备 (16)2.4评估程序 (17)2.5评估组织与实施 (17)2.6培养质量评估试行方案 (18)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1. 前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为明确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保证培养质量,促进本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制定本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领域名称:电气工程领域代码:430108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月目录1.前言 (1)2.领域覆盖范围 (1)3.培养目标 (2)4.知识要求 (2)4.1公共基础知识 (3)4.2专业知识 (3)5.能力要求 (3)5.1获取知识的能力 (3)5.2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5.3组织协调能力 (4)6.素质要求 (4)7.学位论文要求 (4)7.1选题要求 (4)7.2论文形式 (5)7.3内容要求 (6)7.4撰写要求 (9)8.学位授予 .......................................................................................................................... (12)1.前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为明确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保证培养质量,促进本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相关法规,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具有共性的专业学位标准提出了基本要求,是本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各培养单位应参照本标准,并根据各自特点和企业需求,制定出更为详尽、更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
2.领域覆盖范围电气工程是研究电的自然属性的一门学科,是包括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工程领域。
电气工程领域主要研究:电能生产、传输及其使用全过程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与自动控制、市场化运营等所涉及的科学与工程技术;各类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等相关方面的科学与工程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电能作为现代最主要的二次能源,其生产和传输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作为电能生产和传输而形成的“电力工业”的运行与管理的技术要不断提高;同时,电能的生产、传输、使用及其控制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或更新,向智能化、成套化、高效能发展,逐步与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电工技术与设备,因此本工程领域与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等工程领域均有紧密的联系。
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085213一.专业领域简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涉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
土木工程是一门运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等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和建造工业与民用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以及桥梁等工程设施的学科。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
土木工程学科包括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城市供热供燃气工程、市政工程等。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就开展结构可靠度理论、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理论、特殊岩土的工程性状与处治、桥梁结构静力行为与新技术新工艺、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理论与技术等研究,且从未中断。
在多年的研究中,十分注重基础理论与重大工程应用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规范编制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近5年来,本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要求的形态环境。
建筑学在广义上包括建筑物、建筑群、室内外环境、人居环境、城市与村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建筑技术科学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重点关注湖南及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历史及当代传承;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重点探讨建筑美学相关理论、分形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及其理论方向重点探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内外空间协调与“两型”宜居环境营造。
我校建筑学学科在将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节能等)应用于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本学科的虚拟现实实验室与建筑技术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在湖南省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代码及名称:0852 工程硕士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85204 材料工程为进一步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本类别(领域)全国教指委的相关要求和《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制定本类别(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为生物质材料、包装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等行业和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能在材料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本领域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培养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能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了解本行业(领域)发展前沿,掌握本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熟悉本行业(领域)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规范,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解决本行业(领域)工程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和实施、工程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行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领域方向1.生物质材料本领域方向是满足生物质材料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各种生物质材料(如木材、秸秆、竹材和其他生物质纤维材料)的性质、加工利用方法、制造工艺、材料性能、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2.包装材料与工程本领域方向是满足包装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包装新材料、包装新技术、功能包装材料、生物质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再利用、包装装备与新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3.功能材料本领域方向是满足功能材料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能源转换材料、功能配合物、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及应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生物基复合材料等内容。
(专业领域代码085234,授予⼯程硕⼠专业学位)车辆⼯程(专业领域代码:085234,授予⼯程硕⼠专业学位)(全⽇制)⼀、专业领域及研究⽅向车辆⼯程领域以铁路及城市轨道机车车辆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等研究为特⾊,重点研究⾼速﹑重载和轻轨轨道车辆设计﹑开发及应⽤中所涉及的关键基础理论及⼯程技术问题。
这些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强度及可靠性、车辆-轨道系统动⼒学及控制、振动噪声及控制、智能融合及检测、车辆零部件可靠性基因⼯程等。
运⽤机械设计理论与⽅法,解决车辆⼯程领域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是本学科的突出特点。
本专业领域师资⼒量雄厚、科研实⼒强、研究⼯作条件好,承担着⼤量的国家﹑部委及⼤型国企的科研项⽬,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经验丰富。
在轨道车辆结构安全可靠性﹑系统动⼒学﹑振动噪声与控制等⽅⾯的研究系统深⼊并具有影响⼒。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标,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增长实际⼯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
主要研究⽅向及其内容:1.车辆结构可靠性及优化研究轨道车辆结构设计中的强度与可靠性问题,包括结构抗疲劳和防断裂设计、有限元技术及应⽤、结构动态测试、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结构应⼒测试与疲劳评估、车辆结构优化设计建模与算法、零部件结构与⼯艺协同设计、载荷谱建⽴理论与⽅法等。
2.车辆系统动⼒学与控制研究轨道车辆系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各种振动特性和载荷特征,涉及车辆系统动⼒学、车辆-轨道耦合动⼒学、列车纵向动⼒学、⾼速列车空⽓动⼒学以及主动悬挂技术和振动控制技术等。
解决轨道车辆运⾏稳定性、安全性、乘坐舒适性等重⼤技术问题。
3.车辆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车辆振动噪声控制、车内振动噪声模型及控制⽅法、乘客舒适性与声品质评价、轨道交通噪声理论与控制技术等。
4.智能融合及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轨道车辆运⾏安全监测中的多源信号智能融合基础理论、融合算法、传感器资源管理优化、搭建融合系统和⼯程化设计⽅法。
车辆工程(专业领域代码:085234,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一、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车辆工程领域以铁路及城市轨道机车车辆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等研究为特色,重点研究高速﹑重载和轻轨轨道车辆设计﹑开发及应用中所涉及的关键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问题。
这些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强度及可靠性、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振动噪声及控制、智能融合及检测、车辆零部件可靠性基因工程等。
运用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车辆工程领域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是本学科的突出特点。
本专业领域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研究工作条件好,承担着大量的国家﹑部委及大型国企的科研项目,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经验丰富。
在轨道车辆结构安全可靠性﹑系统动力学﹑振动噪声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系统深入并具有影响力。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车辆结构可靠性及优化研究轨道车辆结构设计中的强度与可靠性问题,包括结构抗疲劳和防断裂设计、有限元技术及应用、结构动态测试、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结构应力测试与疲劳评估、车辆结构优化设计建模与算法、零部件结构与工艺协同设计、载荷谱建立理论与方法等。
2.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轨道车辆系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各种振动特性和载荷特征,涉及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列车纵向动力学、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以及主动悬挂技术和振动控制技术等。
解决轨道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乘坐舒适性等重大技术问题。
3.车辆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车辆振动噪声控制、车内振动噪声模型及控制方法、乘客舒适性与声品质评价、轨道交通噪声理论与控制技术等。
4.智能融合及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轨道车辆运行安全监测中的多源信号智能融合基础理论、融合算法、传感器资源管理优化、搭建融合系统和工程化设计方法。
研究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故障诊断与预测,提高车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预测轨道车辆的剩余寿命。
工业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技术方案领域代码:430137 校内编号:Q20901领域名称:工业工程培养单位:经管与经济学部一、领域简介工业工程是一门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它以企业系统为对象,它借鉴和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优化企业资源,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
它是组织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减低成本、提升服务,实现经管创新,从而全面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天津大学是最早开始工业工程研究和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学校之一,目前从事工业工程教案和科研的教授20余名,副教授40余名,讲师10余名。
同时拥有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是全国工业工程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院校之一。
天津大学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挂靠单位。
近年来为摩托罗拉、一汽集团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举办过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班,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本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扎实的工业工程技术和经管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知识,能够运用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帮助组织在效率、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进行提升的高水平复合型经管人才。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工业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采用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全日制,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到企业实践,选择应用型研究课题,并完成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至少修满32学分。
论文阶段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培养年限为2.5年。
四、领域范围本领域的主要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先进制造理论方法与应用、质量工程与质量经管(包括六西格玛经管、精益生产等)、系统仿真与优化、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人因工程、成本控制、设备经管、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工业工程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等。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本领域培养技术方案的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学术报告和工程应用实践)。
学位课16学分,必修环节为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个学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位代码430100)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现行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现有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办批准,我校在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九个领域开展培养工程硕士学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各专业领域介绍如下:机械工程(专业代码430102)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工程领域。
本领域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
培养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包括工艺过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试验技术、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用维修理论及技术。
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工程(CAD/CAE)、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企业信息化技术、工业工程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动力工程(专业代码430107)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
本领域涉及动力工程及热工装置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试验研究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研究方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适用工程领域工程领域名称:计算机技术代码:085211二、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1.机器智能与机器感知2.数据库与知识工程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4.嵌入式系统5.分布式计算与仿真6.可信计算7.智能信息处理8.计算机视觉与听觉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年。
一般用0.75年完成课程学习,应在文献综述报告前修完课程学分,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全部学分。
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
其中,必修课学分不低于13学分;综合环节不低于6学分;其余学分为选修课程学分。
对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身份入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2-3门核心课程,但不计入培养计划,课程由导师和学生本人研究确定。
五、综合环节及基本要求1.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学院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专业实践及实验环节,明确实践目的,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与管理办法。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院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文献综述报告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即开始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总数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并于第3学期初完成不少于4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