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931.50 KB
- 文档页数:58
《统计学》习题(2013版)第二章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一、判断题1.观测单位就是统计数据的提供单位。
2.普查是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所以普查比抽样调查准确。
3.无论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误差都是可以计算的。
4.偶然性误差只存在于抽样调查,观测性误差则可能存在于任何统计调查。
5.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统计数据信息,所以问卷应尽可能地长。
6.统计分组应使组间差异尽量小。
7.凡是离散型变量都适合编制单项式数列。
8.各组的频数或频率都是可以直接比较的。
二、单项选择题1.最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是()。
A.普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科学推算2.调查小学男生的身高,则身高是()。
A.观测标志B.观测单位C.调查对象D.变量值3.抽样调查中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系统性误差B.偶然性误差C.观测性误差D.登记性误差4.在组距式数列中,对组限值的处理原则是()。
A.上组限不在内、下组限在内B.下组限不在内、上组限在内C.上下组限均不在内D.上下组限均在内5.最常见的变量分布类型是()。
A.正J型分布B.U型分布C.钟型分布D.反J型分布三、计算分析题某生产车间55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如下:(单位:件)117 122 124 129 139 107 117 130 122 125 108 131 125 117 122 133 126 122 140 108 150 118 123 126 133 134 127 123 118 141 112 112 134 127 123 119 113 120 123 127 143 135 137 114 120 128 124 115 139 128 124 121 110 140 118要求:(1)编制频数分布数列和频率分布数列;(2)编制向上、向下累计频数分布数列和累计频率分布数列;(3)绘制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累计分布曲线图(可利用Excel);(4)说明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分布特征。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工作总是从收集资料开始的,但由于生产和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分散的,而且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规律性,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必须经过整理和归纳后,这一批数据所遵循的规律才能显露出来,方可得出有意义的统计结论。
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收集从理论上讲,进行大量观测、试验,就可以清楚地掌握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
但有时大量试验客观上是不允许的(如破坏性试验),这时只能得到有限的,甚至是很少的数据,以什么样的方式收集资料更为有效?——抽样抽样例子:国家医护协会对于医护专业未来护士的缺乏十分关注。
为了了解现阶段护士们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该协会发起了一向对全国的医院护士的调查研究。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一个由50名护士组成的小组被要求写出她们对工作、工资和升职机会的满意程度(见表一)几个概念总体(population):全国的医院护士---研究对象的全体/或研究对象的某项数量指标X的值的全体。
一般用X表示。
样本(sample):被抽到的这50名护士--总体中抽出若干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一般用XX2…X n表示一个样本容量为n1的样本。
抽样的目的!1. 总体?全体医护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 3. 这50 名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资料2. 样本! 被抽到的50名 护士4. 将样本的结论推广到总体上抽样抽样调查的应用抽样方法抽样方法的优点抽样调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抽样方法的优点费用较低速度较快应用范围较广准确度较高费用较低如果数据是从总体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取得,那么他的费用就比普查小。
在美国,政府说进行的最重要的经常性调查,使用的样本在105,000人左右,或者说大约从1240人中抽取一个人。
在市场研究中,可能只要对几千人的样本进行调查。
速度较快收集和综合样本资料要比收集和综合全面调查的资料更快些。
在迫切需要有关的信息时,考虑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应用范围较广就能取得的信息的种类来说,抽样调查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更为宽广,而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一、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不同的十五计量和测度的程度是不同。
有些可以进行属性分类,有些则可以采用数字计量。
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使用与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般可采用的计量尺度有以下四种:(一)、定类尺度定类尺度也成列名尺度,他就是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
丁类尺度只是册读了事物之间的类型差别,而事物之间的其他差别却无法表现。
对丁类尺度的脊梁解雇,可以计算每一类中个个体出现的聘书。
在使用定类尺度进行分类是必须符合穷尽和护持的要求。
穷尽是指在所作的全部分类中,必须保证每个个体都能归属于某一类别,不能遗漏。
类别护持是指每一个体只能在一个类别中出现,而不能在其他类别中重复出现。
(二)、定序尺度定序尺度有成顺序尺度,它是对事物之间登记差别和顺序差别的一种册度。
这种尺度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以确定这些事物的优劣和顺序。
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册度类别差,还可以册度次序差。
定序尺度的计量结果虽然也表现为类别,但这些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
相比较而言,定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必定类尺度要精确一些,计量的结果能比较大小,但不能进行数学运算。
(三)、定距尺度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
他不仅能够区分事务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掷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
定距尺度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艰巨的侧度,这种尺度通常使用自然或无力单位作为剂量的标准。
因此,定距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
由于这类尺度的每一间隔都是相等的,只要给出一个度量单位,就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技术之间的差值。
因此,其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的数学运算。
(四)、定比尺度定比尺度也称比率尺度。
他预订距尺度属于同一层次,他的计量结果也表现为数值。
它具有以上三种尺度的全部特性,另外还具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计算两个测读书之之间的比值。
这要求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固定的“零点”,这是它与定距尺度的差别。
收集与整理(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收集与整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重点: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数据的表示方式。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
2. 活动体验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据收集表、统计图制作工具。
2. 学具:学生自备,如小卡片、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课本原文内容:具体分析:引入实践情景: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如家庭购物统计、学校活动统计等。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收集的步骤,如确定收集目的、选择收集方法、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等。
示范数据整理:教师展示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并制作成表格或图表。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提问:你们认为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什么?2. 话术: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收集数据时,我们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表示出来?2. 话术:我们可以用表格或图表来表示数据,这样更直观易懂。
九、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统计自己家里有多少本书,并制作成统计图。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哪些收获?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环保、健康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二)》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学会使用不同方式整理数据
•能够分析和解释数据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工具:小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数据收集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请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数据收集整理基础知识,例如什么是数据、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等。
2.引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数据收集整理(二),告诉学生今天将学习如何使用更多的方式整理数据。
学习
1.讲解:首先,讲解给定数据的例子,然后介绍使用表格和图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如何使用表格或图表整理数据,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这些方法。
3.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使用表格或图表整理数据并分析结果。
4.讨论:让学生展示他们整理的数据,并进行讨论分析,引导他们思考数据背后的含义。
巩固
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给定一组数据让他们使用表格或图表整理数据,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数据。
2.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整理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3.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整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据整理活动。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数据整理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技能,并更深入地理解数据的奥秘。
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理论与⽅法,掌握各种⽅法的特性。
(⼆)基本要求要求灵活运⽤各种数据搜集的⽅式⽅法,并对所得数据进⾏加⼯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点1、数据搜集的⽅式⽅法;2、统计调查⽅案的设计;3、统计分组;4、变量数列的编制;5、统计数据的显⽰。
(四)教学时数9课时(五)教学内容本章共分四节:第⼀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计量尺度在计量学的⼀般分类⽅法中,依据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所采⽤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名类尺度、顺序尺度、区间尺度和⽐尺度。
1.定类尺度定类尺度(Nominal scale,亦称分类尺度、列名尺度等)是这样⼀种品质标志,按照它可对研究客体进⾏平⾏的分类或分组,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
例如,按照性别将⼈⼝分为男、⼥两类;按照经济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集体、私营、混合制企业等。
这⾥的“性别”和“经济性质”就是两种名类尺度。
名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利⽤它只可测度事物之间的类别差,⽽不能了解各类之间的其他差别。
名类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但为了便于统计处理,例如为了计算和识别,也可⽤不同数字或编码表⽰不同类别。
⽐如⽤1表⽰男,0表⽰⼥;⽤1表⽰国有企业,2表⽰集体企业,3表⽰私营企业,等等。
这些数字只是不同类别的代码,决不意味着它区分了⼤⼩,更不能进⾏任何数学运算。
名类尺度能对事物做最基本的测度,是其他计量尺度的基础。
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Ordinal scale,亦称序数尺度、顺位尺度等)是这样⼀种品质标志,利⽤它不仅能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确定这些类别的等级差别或序列差别。
例如“产品等级”就是⼀种测度产品质量好坏的顺序尺度,它可将产品分为⼀等品、⼆等品、三等品、次品等;“考试成绩”也是⼀种顺序尺度,它可将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对某⼀事物的态度”作为⼀种顺序尺度,可将⼈们的态度分为⾮常同意、同意、保持中⽴、不同意、⾮常不同意,等等。
202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的概念:包含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方程的解是使得方程成立的数。
2.解方程:通过变量的运算和移项,求出方程的解。
3.解一元一次方程:如ax+b=0,解得x=-b/a。
4.方程的证明:通过逆向思维,将给定的解代入方程,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5.不等式的概念:含有不等于号的等式称为不等式,如ax>b。
6.解不等式:通过移项,求出不等式的解的范围。
7.不等式的证明:将给定的解代入不等式,验证不等式是否成立。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数据的表示:通过表格、图表和线段、折线图等图示进行数据的表示,便于观察和分析。
2.数据的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分类、排序、求最大值、最小值、众数、中位数等。
3.统计的总体与样本:通过抽取一部分数据作为样本,对总体数据进行概括和判断。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的概念:几何图形由点、线、面组成。
2.平行线与垂直线:平行线的特点是永不相交,垂直线的特点是相交成直角。
3.多边形:具有多个边的几何图形称为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4.正多边形:具有相等边长和相等内角的多边形。
5.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可以通过某一条线进行折叠重合。
6.图形的相似性:具有相等比例关系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
7.平移、旋转和翻折:运用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操作,使得图形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
第四章:四边形1.四边形的概念:具有四个边的图形称为四边形,包括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2.梯形:有两个底边,两个腰。
3.平行四边形:具有相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4.矩形:具有四个直角的四边形,对角线相等。
5.菱形:具有四个相等边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6.正方形:具有四个相等边且具有对称性的四边形。
第五章:比例与相似1.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比值关系。
比值相等时称为成比例。
2.比例的性质:比例的性质包括交换律、放大和缩小、分配律等。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2.1统计数据的收集一、统计数据的来源1、直接来源(原始来源):分为实验和统计调查(直接观察、报告、采访、登记)2、间接来源(二手资料):出版物、网络二、统计调查组织方式1、分类①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②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③按调查组织方式分: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其中专门调查又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2、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要求,自下而上地定期向国家和主管部门报送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①优点:能保证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和连续性;能保证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能满足各级部门对统计资料的需要②缺点:统计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负担;有可能由于虚假瞒报而影响统计资料质量3、普查:是指国家为详尽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搜集时点资料)①作用:可以为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可以收集统计报表所不能提供的反映重大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信息②局限: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宜经常进行4、重点调查:是指为了解总体基本情况,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
(这些单位数目不多,但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①作用:能以较少的投入和较快的速度取得总体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的资料②局限:只适用于客观存在重点单位的情况5、典型调查:是指在对调查对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少数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指在数量表现上具有普遍意义呵呵代表性的总体单位,可以用来推断总体的数量)①作用:一定条件下能估计总体指标数值;可以用来研究新生事物②缺陷:不能确定推断的把握程度,无法计算和控制推断误差6、抽样调查: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调查,再用样本资料推断把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