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大事时间表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大纲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4. 宋朝与元朝的中兴5. 明朝与清朝的变革3. 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2. 建立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正确理解;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4. 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1. 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起源2. 研究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重要事件和人物:夏朝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和武丁,西周的周武王和周公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1. 概念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3. 重要事件和人物: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张骞出使西域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1. 概念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2. 研究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炎,杨坚,唐玄宗,王维,杜牧第四单元:宋朝与元朝的中兴1. 概念解释: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 研究内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元朝的统治制度、社会状况和科技进步3. 重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钱钟书,马可·波罗第五单元:明朝与清朝的变革1. 概念解释:明朝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2. 研究内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3. 重要事件和人物: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顾炎武,郑成功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历史中学七年级世界史年表教案一、世界史年表教案简介世界史年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历史历程。
本教案针对历史中学七年级学生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世界历史时间轴,掌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世界史年表,学生将能够对世界各个历史阶段有整体性的认知,有助于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二、世界史年表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2. 掌握世界史上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3.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2. 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间概念。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 归纳和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世界史年表课件或教材;2. 世界地图;3. 学生练习册;4. 教学笔记。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世界史年表的概念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学的地理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是否好奇世界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世界史年表的概念(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世界史年表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世界史年表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列举出世界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世界史年表的分类和内容(20分钟)教师可以将世界史年表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历史阶段,然后以大致年份为顺序,列出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四、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习的内容,复习世界史年表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课时:古代历史事件的学习一、复习(10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古代历史的年代和相关事件。
二、古代历史事件(30分钟)教师以时间为主线,按照世界史年表的顺序,依次介绍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如人类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出现、古埃及的兴起、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等。
第1课鸦片战争一、知识结构:1、时间:1840.6—1842.82、侵略者:英国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二、重点内容提要: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知识结构:1、时间:1856.10—1860.10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二、重点内容提要:★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x疆1、背景: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x疆,自立为汗。
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x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x疆军务。
2、经过: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x疆。
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
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x疆地区。
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⑶1884年清政府在x疆设立行省。
1、长征的路线: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陕北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2、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材料二: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请回答:(1)材料一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红军远征途中召开了哪一重要会议?会议确立了以谁为党中央的领导?答:遵义会议;毛泽东。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作为青少年学生,你认为长征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答: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4)材料二是党的哪次重要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什么方面上来的战略决策?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5)结合红军远征途中重要会议和材料二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归纳这两次会议的共同点。
答:①都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大纲
及进度表
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
- 重点内容:
-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 秦始皇的励精图治
- 起义农民的起义活动
- 秦朝的法家思想和铁腕统治
- 教学目标:
-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 理解秦始皇的重要举措和政策
- 掌握秦朝法家思想的特点
- 教学资源:
- 课本:第一单元
- 录像资料:秦始皇和法家思想
- 评价方式:课堂讨论与小组展示
第二单元:两汉的政治制度
- 重点内容:
- 汉朝的建立和王莽的新政
- 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东汉的地方政权和郡县制度
- 教学目标:
- 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 掌握王莽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 理解汉朝地方政权的运作
- 教学资源:
- 课本:第二单元
- 文献资料:王莽新政的内容与评价-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与个人报告
第三单元:帝国的经济文化
- 重点内容:
- 马车和船只的出现
- 丝绸之路的开通
-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流传
- 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掌握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 了解古代文化艺术的特点
- 教学资源:
- 课本:第三单元
- 图片资料:古代交通工具和丝绸之路- 文献资料:古代文化艺术的介绍
- 评价方式:小组研究与课堂展示
教学进度表。
历史年代提纲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
..设立行省。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帝“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1919年5月4日—6月:五四运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1926年:北伐战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 1 -。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大事年表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能够制作工具,使用火。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粟(半坡原始居民)的国家。
8.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房屋不同的原因:地理环境不同。
定居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原始农耕出现。
9.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0.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1.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
12.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设立国家机器:军队,监狱,刑法。
14.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5.受环境和战乱的影响,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七下历史第2单元【大事年表+单元思维导图+单元提纲+各课复习提纲】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事年表单元思维导图单元知识提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统一的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
统一的意义: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表现。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措施、表现:(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措施: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影响。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冗兵、冗官、冗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一、农业的发展(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根本】;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蒙古国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1421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雍正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初中历史大事件时间表总汇,助你考场提分的宝典,建议收藏!在初中我们要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有很多初中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
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
所以今天,关于如何学习好初中历史,在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
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
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
二、要学会“阅读”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
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